第191章 快刀亂麻

今日皇上要回駕京師,身爲九門提督的孫傳庭不敢怠慢,一大早就帶着手下將佐巡視外城東門做好迎駕的準備。忙到中午剛纔下來透口氣,孫傳庭剛回提督衙門,就有一個軍士來急報,說東門突然有出現三營人馬。孫傳庭一想這還得了,莫說皇上之前曾下令非有旨意京畿不得調動一兵一卒,就是平時軍馬逼近京師也形同謀反。是誰這麼大膽調動三營士兵呢?守衛京師安全可是他九門提督的職責,孫傳庭也顧不得吃飯了,召集手下一干人馬便趕往東門。

孫傳庭火急燎燎的趕到東門後,見城門附近仍舊如平日一般才大大的舒了口氣。城外遠處確實旌旗飄飄,正是三營的人馬!他們離城門尚有一里之遙便止住,沒有繼續往城門靠近。孫傳庭轉頭問守東門的千總道:

“可曾派人詢問他們?”

“屬下曾派人去過,他們說要請大人親來!”

“哦?”

孫傳庭正疑惑間,三營裡有一人騎馬出陣望城門口走來。那人到了孫傳庭跟前並未下馬,而是拱手含笑道:

“在下孫應元奉孫都督將令入城公幹,特地知會大人一聲。”

“孫都督?可是孫承宗老大人?”

“正是!”

孫傳庭突然板起臉道:“孫副將後邊足有千人之多,孫都督雖是三朝老臣,但皇上有旨意,京畿一帶不得調動兵馬。孫副將三營帶到東門將意欲何爲?孫都督何在,本官要親自面見彈劾!”

孫應元聽到這話不由暗暗慶幸,人人都說孫傳庭剛直不阿,絲毫不予人情面,看來果真如此。自己頂頭上司孫承宗老大人,不單是三營都督,還兼着內閣大學士,他居然也要彈劾!還好自己早有準備,否則在這真還要吃癟。

“孫提督慢來!本將雖奉孫都督將令,但也是皇上的旨意!”說着他從懷裡拿出一個信物,金黃燦燦,正是天子令箭!

孫傳庭見他手中拿的正是代表皇上親臨的令箭時,連忙跪下行禮。孫應元扶起他道:“本將雖有天子令箭,但京師乃皇城重地,三營將士入城需得照會提督衙門纔是,免得生出什麼誤會,所以才勞請大人過來。”

原本孫傳庭還嫌孫應元沒有開門見山,拿着天子令箭來消遣自己,此刻見他這麼說,不由另眼相看。孫傳庭拱了拱手道:

“孫副將既然有旨意在身,一切好說。來人,放行,讓三營的弟兄過去!”

孫應元也拱手致意道:“在下現在有公幹在身,告辭!”

說着一揮手,城外駐紮的一千人陸續進入東城,孫應元帶着他們往西城區去了。守東門的千總望着遠去的三營士兵向孫傳庭道:

“大人,三營士兵去了西城,恐怕有事要發生了!”

“你怎麼知道?”

“大人,三營是外兵豈能輕易進京城裡,上次進京師可是來剿滅閹黨的。西城住的都是些皇親貴戚,以末將看,這回不知哪家大臣倒了!”

“好了,別在這亂嚼舌根,好好守着城門,皇上就快回駕了!”

千總諾諾應着不敢再說,其實孫傳庭心裡何嘗不是這麼想。只不過朝中的政治跟他沒有多大關係,他只要守住京師的城門就夠了。正在感慨間,孫傳庭突然想起自己一早到現在粒米未進,便匆匆忙忙趕回去吃幾口飯,否則聖駕一來可不是一時半會就有空的。

我剛回到京師,就已經有人遞迴消息稟報說張惟賢自殺身亡了!我不由嘆了一口氣!在我知道事情的真相後,我一直在考慮如何處置這件事情。在這個皇權時代,謀逆可是要凌遲處死株連九族的。我有些猶豫的原因,便是因爲這裡邊要牽連到許多無辜的人。但張惟賢謀逆的事已經無法隱瞞下去,而我也需要一個藉口剷除後患。思來想去,我最終還是讓孫承宗先將英國公府查抄,鎖拿全部人員。

“皇上,宮外邊有許多大臣求見!”方正華小心翼翼的進來稟報。

我冷笑了一聲:“哼,消息傳得真快,他們大概是來爲張惟賢鳴不平來了。”

“皇上……”

“方正華,你去傳旨,宣賀逢聖進來,其他人一概不見,張惟賢的事情朕自有主張,要他們在此期間恪盡職守,不得妄議!”

“是!”

方正華退出去沒有多久,賀逢聖就神色匆匆的進來。此番變故發生的太過突然,一大早就有消息陸續傳回京師。皇上遇刺,三營出兵,首輔自殺,查封英國府,事情一件一件傳來都讓他們心驚肉跳。好在聖躬安康,沒有發生讓他們最懼怕的事情。不過首輔大人莫名自殺,英國公府又被查封讓朝中的大臣感覺到朝廷將要再次經歷一場震動。首輔被皇帝驅逐,抄家在大明數百年曆史中並非什麼異事,大臣們關心的是事件的始末,以避免將自己牽連進去。當然也有正直之人,想搞清楚緣由。賀逢聖此來受了不少同僚的囑託,自己又不知皇上爲何單獨召見他一人,不由得神情惴惴。

“微臣叩見皇上!”賀逢聖不敢正視坐在龍座的皇上,順着行禮將頭低下。

“愛卿平身!”皇上語氣如往常一般親切,這讓賀逢聖心安不少。

我看着賀逢聖的神色,已知道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道:

“是不是在想朕爲什麼要你一個人來見朕?”

“臣……臣不敢揣測聖心。”

“唔,外邊都在傳朕在通州的事情吧?朕找你來就是爲了這件事!”

“皇上回京後,臣風聞到一點,一切還請皇上詳示。”

“朕給你看一樣東西你再回話吧,這是朕原先的大內總管曹化醇留下來的。”

賀逢聖躬身接過我遞去的那條手巾,裡面雖然沒有講的很詳細,但曹化醇把張惟賢的名字留在了上邊。只要大略的推理一下,就可以把事情過程全部想清楚。賀逢聖知悉這驚天大案,嘴巴張得老大,嗬嗬半會沒有說出話來。

“皇上,”賀逢聖喉嚨咕嚕響了下才道:“這裡邊講的是真的嘛?英國公,英國公怎麼會這麼做!”

“好了,你是朕的內閣大臣,要有大臣的風範。讀書人不是講究個移居養氣,臨山崩而面不改色嘛?”

賀逢聖被我一訓斥,登時滿臉通紅:“臣……一吃驚就忘記了!”

“叫你來就是爲了張惟賢謀逆案,朕想來想去還是由你來做這個主審官比較合適。”

“可微臣一直分管工部,對於刑名還有鄭大人……”

我打斷他道:“你想抗旨不遵?”

“臣不敢!”賀逢聖頓時不敢再辯。

“朕先前不是讓你去看看大明律法嘛!朕觀滿朝中唯有你最合適。鄭三俊跟張惟賢可有舊怨,首輔之爭讓內閣大臣都存了芥蒂。邢部尚書張至發更不用說,非其所能爲。朕已經下旨將一干人等拘回,你只要會同三司把案情審明就可以了。這幾年你行事端正,可以避免外官猜疑。朕可不想有人利用此事弄出什麼黨爭來!”

“皇上,成大人資深持重,比微臣更加合適,皇上何不……”

我呵呵一笑,一字一頓道:“朕選你而不選他,那是因爲他是……下一任首輔!”

啊,賀逢聖見皇上將如此機密的事情都預先跟他說,哪還敢推辭,慌忙跪下道:

“微臣明白,微臣一定盡心竭力辦好差事!”

“唔,除了這個,你還要記得一點。”

“恭請皇上聖訓!”

“你是審此案的主官,動作一定要快,要有自己的主見!朕不想惹出太多事情來,你將案情審清後,便馬上結案,如何處置人犯就有朕來裁斷吧!”

“臣遵旨!”

賀逢聖很快將我的旨意執行下去,英國公府的一干人等都沒有走脫,所有家眷全部擒拿在案,連同遠在外地任職的張家族人全部下旨押解進京。因爲有了曹化醇的自供書,薛國觀、鄭其心、李覺斯、吳玉、陸澄源還有李逢申跟丁進和都交待了結黨的罪行。但始終不承認有謀逆,對於張惟賢的刺殺計劃他們都一概不知。事已至此,張家人倒乾淨利落,世子張亮很快簽字畫押,對所犯罪行供認不諱。

卷宗遞上來後我想了許久,張惟賢已死自然無法再判,但他的家人還得處置。最後權衡再三我還是不能留下他們性命,將再押所有主從犯人等劃了紅圈判了斬立決,張家被株直系上下三族,其餘人等流放六百里。直系中只有張國紀被削爵處理逃得性命,畢竟他是懿安皇后的父親又無心朝政,我也不想株連太多無辜。張鄭兩家削去公侯爵位,沒收府邸。

我在朝堂上公佈判決後,大臣們都噤若寒蟬。謀逆不比一般案件,一旦說錯話那就是授人把柄,說不定以後還會將自己牽連進去,所以大臣們都沒有發話。

“張至發,你是邢部尚書,你以爲朕的判決如何?”

張至發慌忙向前踏出一步道:“臣以爲聖裁極爲妥當,極爲妥當!”

說了等於沒說!

大理寺卿曹於汴出列道:“皇上,老臣以爲張惟賢謀逆案,皇上判決過輕。按我大明律例,謀逆當凌遲處死,株其九族。爲警後世之人,臣以爲不可輕縱。”

我嘆了一口氣道:“殺人非祥,這是朕登基以來第二次大開殺戒。朕自思未曾虧待於朝臣,不想還出了這樣的事情。張家乃功勳之後藏有丹書鐵卷,又是先皇兄後家於朕登基立有大功,朕方法外開恩。”

曹於汴還欲再說,溫體仁搶先一步出列道:

“臣以爲,此逆案乃張家一人所爲,餘者皆被其脅從,又或矇騙而結黨。皇上判處斬立決已足以告誡後人。張家乃皇親貴戚,若株連九族,豈非牽連至先帝。皇上仁心,恩自上出。張家世有功勳,株其三族乃爲特例,而非尋常判決,何不能警示後人。臣以爲皇上所判極爲妥當,應公告於明刊,彰顯我皇仁德。”

衆大臣頓時明白過來,如果張惟賢謀逆案株連九族的話,可就不當是連着天啓皇帝了,就連當今聖上不也牽連在內嘛!想明白這一節,所有大臣都不敢再出言反對。

“既然如此,那就按溫愛卿的說法去做吧。根據薛國觀他們供認,還有兩人跟他們有些瓜葛,不知大家以爲如何處置?”

此時大家都已經明白皇上處理此案的態度,便紛紛出言道:“臣以爲張鳳翼與左良玉二人雖有攀附張惟賢的嫌疑,但並未參與其中圖謀。臣以爲施以小懲便可!”

戶部左侍郎候洵道:“啓奏皇上,此二人到任以來恪盡職守,左良玉能征善戰,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微臣以爲可將其二人降職留用。”

“罷了,張鳳翼調爲保定巡撫接管京畿南面衛所,北面衛所由……”我想了想腦海中可用的人選道:“就由練國事擔任薊州巡撫。至於左良玉降職爲參將留用在神行營,所遺空缺由劉之倫補上。”

“臣等遵旨!”

潑天大案就此止住,衆大臣心情異常複雜。以往若是有逆案,朝中大臣至少會被推倒一片。現在謀逆之勢直指皇上,皇上卻親自彈壓。當今天子與大明以往幾位先帝比起來,英明勿需多言。但登基以來,將以往的祖宗家法也改變了極多,這種變化讓習慣大明祖制的官員心中不適應,甚至是排斥。但他們不可否認一點的是,皇上確實讓大明的局勢在好轉。面對皇上的做法,朝臣們彷彿喝了五味湯,不知是喜還是憂。

第311章 亂子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216章 強行攔截第13章 意外驚變(下)第71章 變數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322章 展望第273章 反應第179章 提議第38章 堅守待援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72章 誰在得益第17章 接連交錯第237章 組建第87章 朝鮮使者第290章 難處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235章 成效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125章 地理畫策第161章 自找麻煩第39章 東巡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294章 輿論分化(上)第13章 意外驚變(下)第41章 遼西大雪第49章 王京大火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九十六章第6章 再回宮中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89章 遣使第167章 今日免朝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43章 西回第33章 錦州城內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62章 醞釀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30章 論才,論財第166章 苦等第41章 會戰第2章 巡視三營(上)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82章 殺懲第299章 應勢(下)第178章 馬有失蹄(上)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46章 宗族第60章 收穫第112章 演習開始(上)第226章 調動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71章 聽案(上)第85章 南京兵部尚書第258章 冊封第110章 訓練京營第138章 呼嘯而來(上)第320章 説客第241章 勸說(上)第266章 時機第78章 河南之變第98章 愈演愈烈第69章 京察(中)第226章 調動第231章 取與舍第238章 條件第10章 陝西流民第197章 屠戮(中)第213章 陰招第2章 是夢非夢第24章 高手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58章 損兵折將(上)第202章 算計(上)第49章 買賣第191章 兵臨城下(中)第20章 戰前風雲第55章 回程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43章 西回第297章 報紙第26章 算計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50章 註定的緣分第251章 會師第53章 血戰遵化第280章 出發遠行第12章 文華殿的雷厲風行第49章 王京大火第230章 皇太極第70章 河道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0章 官商不法
第311章 亂子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216章 強行攔截第13章 意外驚變(下)第71章 變數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322章 展望第273章 反應第179章 提議第38章 堅守待援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72章 誰在得益第17章 接連交錯第237章 組建第87章 朝鮮使者第290章 難處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235章 成效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125章 地理畫策第161章 自找麻煩第39章 東巡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294章 輿論分化(上)第13章 意外驚變(下)第41章 遼西大雪第49章 王京大火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九十六章第6章 再回宮中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89章 遣使第167章 今日免朝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43章 西回第33章 錦州城內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62章 醞釀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30章 論才,論財第166章 苦等第41章 會戰第2章 巡視三營(上)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82章 殺懲第299章 應勢(下)第178章 馬有失蹄(上)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46章 宗族第60章 收穫第112章 演習開始(上)第226章 調動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71章 聽案(上)第85章 南京兵部尚書第258章 冊封第110章 訓練京營第138章 呼嘯而來(上)第320章 説客第241章 勸說(上)第266章 時機第78章 河南之變第98章 愈演愈烈第69章 京察(中)第226章 調動第231章 取與舍第238章 條件第10章 陝西流民第197章 屠戮(中)第213章 陰招第2章 是夢非夢第24章 高手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58章 損兵折將(上)第202章 算計(上)第49章 買賣第191章 兵臨城下(中)第20章 戰前風雲第55章 回程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43章 西回第297章 報紙第26章 算計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50章 註定的緣分第251章 會師第53章 血戰遵化第280章 出發遠行第12章 文華殿的雷厲風行第49章 王京大火第230章 皇太極第70章 河道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0章 官商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