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

侯景西上,至巴陵,爲湘東王將王僧辯所敗,勇將多死,遂弒簡文帝而自立。湘東王乃即位於江陵,是爲元帝。遣王僧辯和陳霸先討平侯景,而成都的武陵王紀稱帝,攻元帝。元帝求救於西魏,西魏襲陷成都,紀遂兵敗而死。元帝和西魏,又有違言。公元554年,西魏兵攻江陵。王僧辯、陳霸先的兵,都在東方,不及救援,江陵遂陷,元帝爲魏兵所殺。西魏立岳陽王詧於江陵,使之稱帝,而對魏則稱臣,是爲西樑。王僧辯、陳霸先立元帝的少子於建康,是爲敬帝。是時,東魏已爲北齊所篡,又發兵送淵明南歸。王僧辯迎戰,不勝。就迎接他來,廢敬帝而立之,南朝險些全做北朝的附庸。幸而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復立敬帝。北齊舉兵來攻,給他苦戰打敗,南朝纔算勉強自立。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敬帝自立,是爲陳武帝,三年而崩,兄子文帝立。這時候,南方承喪亂之後,國力凋弊。國內尚有許多反側的人,要一一討定,再也無暇顧及北方。而北方的東西魏,亦先後於550年、557年爲齊、周所篡。

北齊文宣、武成二帝,均極荒淫。末主緯,奢縱更甚。而北周武帝,頗能勵精圖治。公元577年,齊遂爲周所滅,滅齊的明年,周武帝死,子宣帝立,亦極荒淫。在位二年,傳位於子靜帝。宣帝死後,後父楊堅輔政,大權盡入其手。起兵攻他的都不勝,581年,堅廢靜帝自立,是爲隋文帝。時南方爲陳後主叔寶,亦極荒淫,588年,爲隋所滅,西樑已於前兩年被廢。自晉元帝立國江東至此,共歷273年,而天下復歸於統一。

第五、魏晉制度之變

制度是隨事實而變遷的。思想是事實的產物,也是事實之母。在某種環境之下,一定要生出某種思想。既有這種思想,一時雖未必實現,而積之久,總是要現於實的。此等情形,看魏、晉、南北朝的制度,就會明白。

秦、漢時代的宰相,並非天子私人。所以其位甚尊,其權亦重。君權日見發達,則相權必漸見侵削。所以自東漢以後,實權漸移於尚書。曹魏以後,中書又較尚書爲親近。宋文帝以後,門下亦成爲親近之職。兩漢時代的宰相,則不過是人臣篡弒時所歷的階級而已。平時不復設立,這是內官的變遷。其外官,則自後漢末年以後,州郡握兵之習,迄未能除。東晉以後,疆域日蹙,而喜歡僑置州郡。於是州的疆域,日漸縮小,浸至與郡無異。而掌握兵權的人,所指揮的區域,不容不大,於是有以一人而都督數州或十數州軍事的。其實際,仍與以前的州牧無異,或且過之。自東晉至南朝之末,中央的權力總不能十分完整,就由於此。

選舉制度,亦起了一個極大的變遷。我國古來,本行鄉舉裡選之制。士之德行、才能,都以鄉評爲準。風氣誠樸之世,自然議論能一秉至公。兩漢時,實已不能如此了。然而人之觀念上,總還以爲士之賢否,須取決於鄉評。後漢末,“士流播遷,詳復無所”。於是曹魏的吏部尚書陳羣,就於各州置大中正,各郡置中正。令其品評本地的人物,分爲九等,而尚書據以選用。品評人物,本是件難事。德已不免於僞爲,纔則更非臨事不能見,而況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鑑之才。甚至有一、趨勢,二、畏禍,三、私報恩仇等事。其結果,遂至“惟能論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於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貴族”。以上所論的,是舉士之事。至於銓選,則漢世本來權在相府。後來因其弊頗多,而實權漸移於尚書。魏、晉以後,大抵吏曹尚書操選用之權。這時候,仍以全權委之。有衡鑑之才的人,很可以量才委任。然而天下總是徇私和倖進的人多,秉公和廉退的人少。所以到後來,不得不漸趨重於資格。資格用人,起於後魏的崔亮。亮創停年格,選用的先後,專以停解月日爲斷,這本因爲當時軍人競選所以如此的。北齊文襄帝操選權時,已經把他廢掉。然而自唐以後,又漸趨重於這一途,就是爲此。

兵制則自東晉以後,恃以禦敵的,都是州郡之兵。固亦有時收折衝禦侮之效。然而總不免有外重內輕之弊。甚而至於禦侮則不足,作亂則有餘。北方五胡割據,大抵用其本族之民爲兵,而使漢人從事生產。到周、齊之時,五胡的本族,漸趨凋落,又其戰爭劇烈,而財政竭蹶,還有所謂府兵之制。籍民爲兵,蠲其租調,令刺史以農隙教練。每府一郎將主之,分屬二十四軍,領軍的謂之開府。一大將軍統兩開府,一柱國統兩大將,共爲六軍。隋、唐兵制,都是沿襲他的。

魏晉時代的制度,最可紀念的,便是刑法。漢時法律紊亂,從前漢宣帝時起,至後漢末年止,屢說修改,迄未有成。至魏時,才命陳羣、劉邵等刪定,共爲十八篇。晉武帝還嫌其科網大密,再命賈充等刪定,共爲二十篇。於公元268年,大赦天下行之,這便是有名的《晉律》。宋、齊、樑、陳四朝,雖略有損益,大體都沿用他。就北朝的法律,亦是以此爲依據,不過略雜以鮮卑之法而已。自唐至清,大體上亦無甚改變。總而言之,自採用西洋法律以前,我國的法律,迄無大改變。我國的法律,淵源固然很古,而其成爲條理系統的編纂,則實自《晉律》始,所以說這是我國法制史上最可紀念的事。

至於租稅,則當時頗有雜稅。如北朝的酒坊、鹽井、關市邸店,南朝之賣買田宅牛馬及津市等。然而這些都不甚重要,其最有關係的,還是田稅和戶稅。而這時候的田稅和戶稅,與民生是很有關係的。

第六、貴族與門閥的社會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長期戰亂的世界。其時的民生,自然是很爲困苦的。然而其中,也有幾件可以特別注意的事情。

其一、是兩漢人均田的思想,至此而實行。漢代的人,本都有個恢復井田或限名田的思想,然終未能實行。及王莽行之,而反以致弊。於是當時的人,又有一種議論:以爲井田之制,當於大亂之後,人民稀少,土田無主之時行之。天下事,大家無此思想則已。如其有之,而又爲多數人所公認,成爲一種有力的輿論,則終必有一次試行的機會。晉武帝的戶調式,便是實行此種理想的,其制:男女年十六至六十爲正丁。十三至十五,六十一至六十五爲次丁。男子一人,佔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其外: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三十畝。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丁男之戶,歲輸絹三匹,綿三斤。女及次丁男爲戶者半輸。

令天下的人,依年齡屬性之別,而各有同等之田,因之而輸同等之稅。其於平均地權之意,可謂能極意規劃了。然而井田制之難行,不難在授人以田,而難在奪人之田。無論如何大亂,土田總不會完全無主的。奪有主之田,而畀之他人,必爲人情所不願,而其法遂難推行。所以北魏孝文帝的均田令,又有桑田、露田之別。桑田爲世業,露田則受之於官,而亦還之於官。案《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則此所謂桑田,疑即是宅田;或者是久經墾熟,世代相傳的田,人情必不肯輕棄,所以聽其私有。而其餘則歸之於公。這亦可謂善於調和了。晉武定戶調式後,天下不久即亂,究竟曾否實行,很成疑問。便是魏孝文的均田令,曾實行至如何程度,亦很難說。然而以制度論,則確爲平均地權的一種良法了。

其二、是自古相沿的階級,這時代,因環境的適宜,又有發達之勢。社會有所謂士庶,其根原,大約是古代的貴族和平民。古代的貴族,其世系都有史官替他記錄。所以家世不至於無考,而士庶亦不至於混淆。自封建制度破壞,國破家亡之際,此等記錄,未必更能保存。加以秦人滅學,諸侯史記,被他一把火燒盡。於是秦、漢以來,公侯子孫,就都“失其本系”了。漢朝是興於平民的。其用人,亦不論門第。自古相沿的階級,到此本可剷除。然而政治上一時的設施,拗不過社會上自古相傳的觀念。向來稱爲貴族的,還是受人尊敬,稱爲平民的,還不免受人輕蔑,這又是勢所必然。兩漢時代的社會,大約便系如此,此乃當時習爲固然,而又極普遍的現象,所以沒人提起。漢末喪亂,士流播遷。離其本土者漸多。其在本土,人人知其爲貴族,用不着特別提起。到播遷之後,就不然了。這時代的人,所以於氏族之外,尤重郡望,職此之由。而五胡之族,頗多冒用漢姓的。中國士大夫,恥血統與異族相混淆,而要自行標舉,自然也是一個理由。再加以九品中正的制度,爲之輔助。士庶的階級,自然要劃若鴻溝了。

區別士庶,當以魏、晉、南北朝爲最嚴。不但“婚姻不相通,仕不相假”,甚至“一起居動作之微,而亦不相偕偶”。看《陔餘叢考·六朝重氏族》一條可知。但是當時的士族,已有利庶族之富,和他們結婚、通譜的。隋、唐以後,此風彌甚。如此,則血統淆混、士庶之別,根本動搖。所以在隋、唐之世,門閥制度,雖尚保存,其惰力性。一到五代之世,就崩潰無餘了。魏晉南北朝,正是門閥制度如日中天的時代。此時的貴族,大抵安坐無所事事。立功立事,都出於庶族中人,而貴族中亦很少砥礪名節,與國同休戚的。富貴我所固有,朝代更易,而其高官厚祿,依然不改。社會不以爲非,其人亦不自以爲恥。這真是階級制度的極弊。

這時候是個異族得勢的時代。漢族爲所壓服,自然不免有種種不平等的事。而社會上的媚外,亦遂成爲風氣。這真是聞之而痛心的。《顏氏家訓》說:“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我們看《隋書·經籍志》,所載學鮮卑語的書籍很多,便知這樣的,決不是一兩個人。這是士大夫。至於小民,則史稱高歡善調和漢人和鮮卑。他對鮮卑說:“漢人是汝奴。夫爲汝耕,婦爲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爲陵之?”又對漢人說:“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爲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爲疾之?”一爲武士,一爲農奴,此時北方漢人所處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兩漢以前,北方的文化,本高於南方,富力亦然。自孫吳至陳,金陵爲帝王都者三百六十年。五胡亂後,北方衣冠之族,紛紛南渡。南方的文化,遂日以增高。浸至駕北方而上之,而富力亦然。試看隋唐以後,江淮成爲全國財富之區。自隋至清,帝都所在,恆藉江淮的轉漕以自給,就可明白了。這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大轉變。

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
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