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

武帝死後,經昭帝和宣帝兩朝,和平而繁榮的兩朝,凡44年,而至元帝。

當元帝做太子時,他的愛妃夭死,臨死時,自言死於非命,由妾婢詛咒所致。太子悲痛到極,許久不去接近宮裡任何女人,長日精神恍惚。宣帝很替他擔心,叫皇后覓些女子,可以開解他的。皇后選了五人,等他來朝時,給他瞧見,並囑近身的太監暗中探聽太子的意思。太子本來沒有把這五人看在眼裡,怕拂母后意,勉強答道:內中有一人可以,卻沒明說是誰。那太監見五人中獨有一人穿着鑲着大紅邊的長褂,並且坐得挨近太子,認爲就是她,照稟皇后,皇后便命人把她送到太子宮裡。她叫做王政君,當年她就生了嫡皇孫,即後來的成帝。

元帝即位,王政君成了皇后,嫡皇孫成了太子。元帝晚年,太子耽於宴樂,很使他失望。而皇后又已失寵。他常想把太子廢掉,而另立他新近所戀一個妃嬪的兒子。當他最後臥病時,這妃嬪母子常在他跟前,而皇后和太子難得和他見面;他屢次查問從前景帝易置太子的故事。是時皇后、太子和太子的長舅王鳳,日夜憂懼,卻束手無策,幸虧因一位大臣涕泣力諫,元帝竟息了心。

成帝之世,王鳳四兄弟相繼以“大司馬”的資格(大司馬乃是當時最高的軍政長官)輔政。據王鳳的同僚劉向在一封奏章裡的觀察:

王氏一門,乘朱輪華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蟬,充盈幄內,魚鱗左右。大將軍(王鳳)乘事用權,五侯(鳳諸弟)驕奢僭盛,並作威福,擊斷自恣。……尚書九卿,刺史郡守,皆出其門。莞執樞機,朋黨比周,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遊談者助之說,執政者爲之言,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毀而不進。……兄弟據重宗族盤互。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王鳳諸弟繼任時,雖然不能像他那樣專權獨斷,但王家的勢焰,並沒有稍減。

王太后的兄弟共八人,惟獨弟曼早死,沒有封侯,太后很憐念他,他的寡婦住在宮裡,撫育着幼子王莽。王氏衆侯的公子,個個驕奢淫逸,只知講究車馬聲伎。惟獨王莽謙恭儉樸,勤學博覽,交結賢俊,穿着同儒生一般。他對寡母,對諸伯叔,對寡嫂孤侄,無不處處盡道,爲人所不能爲。王鳳病,他在跟前侍候,親自嘗藥,蓬頭垢面,衣不解帶,一連好幾個月。王鳳臨死,特別把他託付給太后和成帝,其他諸伯叔也無不愛重他。他不久便被升擢到侍中(宿衛近臣)並封新都侯。他爵位愈尊,待人愈敬謹。散貲財車馬衣裘,以贈送賓客,贍養名士,又廣交名公巨卿。於是在朝的推薦他,在野的頌讚他,他隱然爲一時人望所寄了。

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王莽的叔父大司馬王根因病辭職,薦莽自代。這時莽才三十八歲。他雖位極人臣,自奉仍如寒素。有一回,他的母親病,公卿列侯的夫人來問候,他的夫人出迎,衣不拖地(是時貴婦的衣服是拖地的)。用粗布做“蔽膝”,來賓只當她是婢僕,問知是大司馬伕人,無不吃驚。他把受賞賜所得的貲財完全散給寒士。又延聘賢良,以充屬吏。他的聲譽隨爵位而起。

次年三月,成帝死,絕後,以侄定陶王嗣位,是爲哀帝。王政君雖然升級爲太皇太后,王氏的權勢卻暫時爲哀帝的祖母家傅氏和母家丁氏所壓倒。是年七月,王莽稱病去職。

第二、哀帝朝的改革與政治

王莽去職前一月,漢廷議行一大改革,這改革方案的主要條目如下:

一、一切貴族,官吏及平民,“名田”(謂私有田土)皆不得過三十頃。三年後,過限的充公。

二、商人皆不得“名田”爲吏。

三、諸侯王蓄奴婢不得過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過一百人,關內侯及吏民不得過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以下,不在數中。三年後過限的充公。

四、官奴婢,年五十以上,解放爲平民,宮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

五、廢除“任子令”。任子令的規定是,官吏二千石以上,任職滿三年,得蔭子弟一人爲“郎”,即皇帝的侍從(這種特權的廢除,宣帝時已有人主張)。

六、增加三百石以下的官吏的俸祿。

這改革案的發動人師丹在建議裡說道:

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後……民始充實未有併兼(資產集中在少數富豪手中,當時叫做“併兼”或兼併),故不爲民田及奴婢爲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貲數鉅萬(謂萬萬),而貧弱愈困。蓋君子爲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亦未可詳,宜略爲限。

我們把這些話和前面所載六十年前董仲舒對武帝說的話對讀,便可見一個時代要求的持續性。

這改革案和王莽的關係,史無明文,但從他日後在政治上的措施看來,他贊成這改革案是無可疑的。

這改革案奏上後,一時奴婢、田地的價值大減。但丁、傅兩家和哀帝的嬖臣董賢覺得它於自己不便,哀帝詔暫緩施行,結果被判了無期徒刑。不久,哀帝賜董賢田二千頃,就把這改革案中最重要的項目宣告死刑。

董賢是我國曆史中一個極奇特的角色。哀帝即位時,他才十七歲,比哀帝少三歲。他生得異常姣好,哀帝做太子時早已傾心於他,即位後,依然時常與他同臥起。他們間有一件千古傳爲話柄的事。一日午睡,董賢枕着哀帝的衫袖,哀帝要下牀,卻怕驚醒了董賢,把衫袖剪斷而起。他對董賢的賞賜,使得他死後董氏家產被籍沒時,賣得四十三萬萬,這還不足爲奇。董賢甫二十二歲,在政治上沒有做過一點事,便被冊爲大司馬,冊文裡還用了“允執厥中”的典故,那是《書經》所載,帝堯禪位於舜時說的話。這冊文已夠使朝野驚駭的了。不久哀帝宴董賢父子,酒酣,從容對董賢說道:“吾欲法堯禪舜,何如?”

哀帝相效法帝堯,原有特殊的歷史背景。秦漢以來深入人心的“五德終始”說早已明示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永久。而自昭帝以來,漢運將終的感覺每每流露於儒生、方士之口。昭帝時有一位眭孟因天變上書,有一段說道:

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漢家堯後(謂漢高帝爲帝堯的後裔)有傳國之運,漢帝宜……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週二王后,以承順天命。

眭孟雖然以妖言伏誅,其後20年,在宣帝時,有一位蓋寬饒,亦以同類的言論送死。成帝時,太臣谷永因天變上書,也說道:“白氣起東方,賤人將興之徵也;黃濁(塵)冒京師,王道微絕之應也。”稍後,亦在成帝時,方士甘忠可昌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並且供獻種種重更“受命於天”的法術。忠可雖以“假鬼神罔上惑衆”死於獄中,他的弟子夏賀良又把他的一套向哀帝進獻。原來哀帝即位後,久病無子。賀良用這類的話恫嚇他:“漢運已經中衰,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不應天命,所以絕嗣。如今陛下久病,天變屢次出現,這就是上天的譴告。”哀帝信了他的話,改建平二年(前5年)爲“太初元將”元年,自號爲“陳聖劉太平皇帝”,改刻漏百度爲百二十度,並大赦天下。這些就是“更受天命”的法術。但是一切實行後,毫無效驗。哀帝在計窮望絕之下,又被一種異常的情感所驅使,便自覺或不自覺地要實行眭孟的主張了。

哀帝冊命董賢爲大司馬是在元壽元年(前2年)十二月。次年六月,他還沒有“法堯禪舜”,便死了。

第三、王莽復起至稱帝

王莽罷政後不久,被遣歸“國”(即本封的新都,在今河南)閉門韜晦了三年。吏民上書替他訟冤的有一百多次。後來應舉到朝廷考試的士人又在試策裡大大訟贊王莽的功德。哀帝於是召他還京,陪侍太皇太后。他還京年餘,而哀帝死。哀帝又是絕後,他的母后及祖母又皆已前死,大權又回到太皇太后手中,這時她七十二歲了。王莽於哀帝死後不幾日,以全朝幾乎一致的推舉和太皇太后的詔令,復大司馬職。是年九月,他才選了一個年方九歲的中山王做繼任的皇帝,這時朝中已沒有和王莽不協,或敢和王莽立異的人了。次年,王莽既進號太傅安漢公,位諸侯王上,太皇太后又從羣臣的奏請,下詔道:

自今以來,惟封爵乃以聞。他事安漢公四輔平決。州牧(成帝末王莽爲大司馬時,罷刺史於每州設長官,稱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輒引入至近署,對安漢公考故官,問新職,以知其稱否。

平帝雖名爲天子,連自己的母親衛後也不得見面。她被禁錮在中山,因謀入長安,全家被誅滅。不久平帝亦鬱郁而死。他一共做了五年傀儡。在這五年間,王莽行了不少的惠政和善政,舉其要者如下:他大封宗室和功臣的後裔,前後不下二百人。他令官吏自“比二千石”以上,年老退休的,終身食原俸三分之一。值凶年,他獻田三十頃,錢百萬,以與貧民,同僚仿行的二百三十人。他在長安城中起了五條街,房屋二百所,給貧民居住。他立法,婦女非身自犯法,不受株連;男子八十以上七歲以下,非犯大逆不道,被詔名捕,不得拘繫。他賜天下鰥寡孤獨及高年人以布帛。

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
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