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

晉時,北方割據之國,共有十六之多。然而其中有關大勢的,也不過地處中原的幾國。我們現在,簡單些,把他分做五個時代。

第一、前、後趙對立時代。

第二、後趙獨盛時代。

第三、前燕、前秦對立時代。

第四、前秦獨盛時代。

第五、後燕、後秦對立時代。

第五個時代之後,漢族曾經恢復黃河之南,且曾一度佔領關中,而惜乎其不能久。未幾,北方遂全入於拓跋魏,變成了南北兩朝。這是後話,現在且從前後趙對立時說起。

劉淵自立後,石勒表面上是他的臣子。可是東方的事,劉淵並顧不到,所以五胡擾亂之初,便徑稱爲前後趙對立時代。劉淵的兒子劉和懦弱,劉聰荒淫。族子劉曜,較有本領。劉聰被弒後,曜遂立國長安。公元329年之戰,曜爲石勒所擒,前趙就此滅亡。

石勒從子虎,淫暴無人理。在位時,雖西攻前涼,東攻前燕,兵力頗稱強盛。然而死後,內亂即作。虎養子冉閔,本是漢人。盡殺虎諸子,而且大誅胡羯,自稱皇帝。然而不久,便爲前燕所攻殺。

前燕以遼東西和熱河爲根據,其勢頗盛。然當其侵入中原之際,即其開始衰頹之時。其兵力,只到鄴都附近。於是河南和關中,都成爲空虛之地。氐酋苻健,西據關中,羌酋姚襄,則借降晉爲名,陰圖自立。晉朝這時候,中央和上流,仍相猜忌。時桓溫滅前蜀,威名日盛,中央乃引用名士殷浩以敵之。公元353年,浩出兵北伐,以姚襄爲先鋒。反爲其所邀擊,大敗。桓溫因此奏請廢浩。中央不得已,從之。溫出兵擊斬姚襄,而伐秦,伐燕都不利。於是先行廢立之事以立威,意圖篡位,爲謝安、王坦之所持,結果沒有成功。桓溫死後,其兄弟桓衝把荊州讓出,南方又算暫安。然已無暇北伐,而前秦遂獨盛了。

前秦主苻堅,用王猛爲相,修明政治,國富兵強。公元371年,滅前燕,又滅前涼,破拓跋氏。383年,大發兵伐晉,謝玄、謝石等大敗之於淝水。苻堅知道當時北方,民族錯雜,不能專任自己人的。所以對於歸降各民族,表面上都一視同仁。把他的酋長,留在都城之中;而使氐人分鎮四方,以實行其監視和駐防的政策。然而民族間的界限,終非旦夕所可破除。苻堅敗後,諸族復紛紛自立。而後燕後秦二國最大,仍回覆到前燕前秦對立的樣子。

南方自桓溫死後,上下流相持的形勢,暫時緩和。而孝武帝委政於其弟琅邪王道子,旋又相猜忌,使王恭鎮京口,殷仲堪鎮江陵以防之。這時候,京口的北府兵強了,然而其實權都在劉牢之手裡。仲堪亦不會帶兵,一切事都委任南郡相楊佺期。道子則嗜酒昏愚,事都決於其世子元顯。孝武帝死後,子安帝立。王恭、殷仲堪連兵而反。元顯使人遊說劉牢之,倒戈襲殺王恭。而上流之兵已逼,劉牢之不肯再替他出力抵禦。於是無可如何,以楊佺期爲雍州刺史,桓玄爲江州刺史。桓玄是桓溫的小兒子,因爲桓溫在荊州久了,其僚屬將士,都歸向他。他雖閒住在荊州,其勢力反出於現任官吏之上,所以殷仲堪不得不用他。這時候,既有地盤,殷仲堪、楊佺期自然非其敵手,先後爲其所並。於是上流的權勢,又集於桓玄一身。公元402年,荊州大飢。元顯乘機出兵,想把桓玄解決。然而所靠的不過一個劉牢之,而劉牢之又倒戈,元顯就失敗,和其父道子,都被殺,桓玄入建康。明年,竟廢安帝而自立。

這時候,荊州之兵力,實已非北府之敵。所以桓玄得志之後,便奪去劉牢之的兵權。牢之謀反抗,不成,自殺。而北府兵的勢力,實在並未消滅。公元404年,北府兵中舊人,劉裕、劉毅、孟昶、何無忌、諸葛長民等起兵討桓玄。桓玄的兵,到處皆敗。逃至江陵,被殺。安帝復位,劉裕入中央政府,主持大權。於是積年以來,朝廷爲荊州所挾持的形勢一變,然而軍人到底是要互相吞併的。於是相互間之問題,不在北府兵和荊州系,而在北府兵裡同時並起的幾個人。

這時候,後燕因爲後魏所破,分爲南北,形勢已弱。後秦也因受夏國的攻擊,日以不振。公元409年,劉裕出兵,把南燕滅掉。先是妖人孫恩,爲亂於江、浙沿海,爲劉裕所討破,赴水死。其餘黨盧循、徐道復,於桓玄時據有廣州和始興。至是,乘機出湘、贛北伐。直下長江,兵勢甚盛。何無忌爲其所殺,劉毅亦爲所敗。劉裕撤兵還救,又把他打平,於是翦除異己者劉毅、諸葛長民和晉宗室司馬休之等。公元417年,大發兵滅後秦。此時正直後魏道武帝中衰之際,坐視而不能救。涼州諸國都惴惴待晉兵之至,而裕以急於圖篡,南還,長安遂爲夏所陷。裕登城北望,流涕而已。公元419年,裕受晉禪,是爲宋武帝,後三年而卒。自劉裕南還後,不復能經略北方。而北魏自太武帝即位後,復強盛。北方諸國,盡爲所並。天下遂分爲南北朝。

五胡十六國的事情,是很繁雜的。

第四、南北朝的對峙

從公元304年前趙自立起,到439年北涼滅亡止,共經過136年。擾亂中國的五胡,快多和漢族同化了。只有拓跋氏,其起最晚,其入中原也最後,所以又和漢族相持了140年。

此時的南方,雖經宋武帝一度削平異己,然而紛爭之際,外兵不能遽去,人心的積習未除。而宋武帝以後,爲君主的,又沒像武帝一般強有力的人物。所以仍是內外相持,坐視北方有機會而不能乘,甚至反給北方以機會。恢復中原,遂爾終成虛語。

當劉宋開國之時,南朝的疆域還包括今山東、河南之境。宋武帝死後,魏人乘喪南伐。取青、兗、司、豫四州。其時正值徐羨之、傅亮、謝晦等廢少帝而立文帝。文帝立後,和檀道濟合謀,討除羨之等。後又並殺道濟。忙於內亂,無暇對外。而自檀道濟死後,功臣宿將亦垂盡。於是430年、450年兩次北伐都失敗。魏太武帝反自將南伐,至於瓜步。所過郡邑,赤地無餘。南北朝時,北強南弱的情勢,實始於此。

宋文帝后,孝武帝和明帝都猜忌宗室,大加屠戮。明帝嗣子幼弱,召鎮淮陰的蕭道成入衛,朝權遂爲所竊。內而中書令袁粲,外而荊州都督沈攸之,起兵討他,都不克。公元479年,道成篡宋自立,是爲齊高帝。齊高帝和子武帝,在位都不久。武帝子鬱林王荒淫,爲高帝兄子明帝所篡。明帝亦猜忌,盡殺高、武二帝子孫。傳子東昏侯,荒淫更甚於鬱林王,而好殺亦同於明帝。公元502年,而齊爲梁武帝所篡。梁武帝總算是個文武全才,雖其晚年迷信佛法,刑政廢弛,致釀成侯景之亂,然而其早年,政治總算是清明的。於是南方暫見康寧,而北方又起擾亂。

北魏當太武帝時,南侵宋,北伐柔然、高車,國勢最盛。孝文帝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這對於鮮卑人,要算一個進化且和漢族同化的好機會,然而國勢反自此衰頹。一、因鮮卑一時不能學得漢族的好處,而反流於奢侈。二、則魏都平城,本靠武力立國,於其附近設置六鎮。簡拔親賢,爲其統帥。而將士選拔,亦極優異。南遷以後,不能如舊。六鎮舊人,因此憤怒逃亡。魏人又恐兵力衰頹,加以制止,於是盡皆怨叛。倚以立國的武力,反做了擾亂秩序的東西。不戢,後魏就不能支持了。

公元474年,後魏孝明帝立,太后胡氏執政。侈無度,府庫累世之積,不數年而掃地無餘。於是苛政大興,中原之民,亦羣起爲亂。明帝年漸長,不直其母所爲。而爲其所制,無可如何。這時候,北方有個部落酋長,叫爾朱榮,起兵討平六鎮之亂。明帝遂召他入清君側,後又傳詔止住他,太后大懼,把明帝殺掉。

爾朱榮藉此爲名,舉兵入洛,殺掉胡太后,而立孝莊帝,自居晉陽,遙制朝權。爾朱榮極善用兵,中原反亂的人,都給他打平。眼見篡謀日急,孝莊帝誘他入朝,把他殺掉。爾朱榮的侄兒子兆,舉兵弒帝。自此朝權仍爲爾朱氏所握,而各方鎮,也都是爾朱氏的人,其勢如日中天,然而爾朱氏暴虐不得人心。公元532年,高歡起兵信都。韓陵一戰,爾朱氏心力不齊,大敗,遂爲高歡所撲滅。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又和高歡不睦。高歡仍襲爾朱氏的故智,身居晉陽,孝武帝陰結賀拔嶽圖他,以嶽爲關中大行臺。高歡使秦州刺史侯莫陳悅,把賀拔嶽殺掉。夏州刺史宇文泰起兵誅悅,孝武帝即以泰繼嶽之任。公元534年,孝武帝發兵討高歡。高歡亦自晉陽發兵南下,兩軍夾河而陳,孝武帝不敢戰,逃到關中,旋爲宇文泰所弒。自此高歡、宇文泰,各立一君,而魏遂分爲東西。

東西魏分裂後,高歡、宇文泰爭戰十餘年,各不得逞,而其禍乃中於樑。這時候,梁武帝在位很多年了,政治廢弛。諸子諸孫,各㓨大郡,都有據地自雄之心,而兵力亦不足用。南朝當宋明帝時,盡失徐、兗、青、冀四州及淮北之地。齊明帝時,又失沔北五郡。東昏侯時,又失淮南。梁武帝時,雖恢復合肥、壽春,而又失義陽三關,用兵迄不得利。北方亂時,樑遣陳慶之送魏宗室北海王顥歸國。慶之兵鋒甚銳,直抵洛陽。然而孤軍無援,元顥仍爲爾朱榮所破。公元547年,高歡死,其河南之將侯景,舉地來降。梁武帝遣子淵明前往救援,不克。淵明爲魏所虜,侯景亦兵潰來奔,襲壽陽而據之,樑人不能制。549年,侯景反。渡江,圍臺城。救兵雖多,都心力不齊,不能進,臺城遂爲所陷。梁武帝憂憤而崩,子簡文帝立,爲侯景所制。這時候,梁武帝的子孫,如湘東王繹、河東王譽、岳陽王詧等,都擁兵相爭,坐視臺城之危而不救。而其形勢,以湘東王爲最強。

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
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