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

他在郡(王國同)縣(侯國同)鄉聚(較鄉爲小)皆設公立學校;在郡的稱“學”,在縣的稱“校”,每所置經師一人;在鄉的稱“庠”,在聚的稱“序”,每所置《孝經》師一人。(《孝經》是戰國末出現的一部勸孝的書,託爲孔子和弟子對話的記錄。)他擴充太學,增加博士人數至每經五人;於《五經》之外又添立《樂經》;學生增加至萬餘人,又給太學建築宏偉的校舍,其中學生宿舍就有萬多間。他徵求全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樂律、文字訓詁、醫藥、方技和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秦漢間出現的講訓詁的書)教授的人,由地方官以優禮遣送到京;前後應徵的凡數千人,皆令在殿庭上記述所學。他又曾奏上“吏民養生,送終,嫁娶,田宅,奴婢之品”。所謂“品”就是分等級的限制。董仲舒、師丹的建議他又打算實行。可惜這方案提出不久,適值衛氏之獄,又被擱起,後來不知何故,竟沒有重提;其詳細節目不得而考了。

謳歌和擁戴王莽的人自然不會缺少。當平帝選後,王莽拒絕把女兒參加候選時,就每日有千餘人,包括平民、學生和官吏,守闕上書,“願得公女爲天下母”,結果他的女兒不待候選便直接做了皇后。當皇后正位後,羣臣請求給他“大賞”時,就有八千多人上書附和。當他拒絕接受賞田時,就先後有吏民4787572人,上書朝廷,聲言對他“亟宜加賞”。

在這時期,王莽處處以周公爲榜樣,朝野也以周公看待他。傳說周公輔政時,有南方遠夷越裳氏來獻白雉,爲周公功德及遠的表徵;是時也有益州塞外(今安南境)蠻夷,自稱越裳氏,來獻白雉和黑雉,其後四夷聲言因慕義而來朝貢的絡繹不斷。周公“託號於周”,所以朝廷的公論要給王莽以“安漢公”的稱號。周公位居總領百僚的太宰,所以朝廷的公論要爲他特設“宰衡”一職,位在諸侯王之上(宰衡是兼採太宰和阿衡之號,商湯大臣伊尹,號阿衡,曾輔湯孫太甲)。

周公的七個兒子都封爲諸侯,所以朝廷的公論要把他的兩個兒子(他原有四子,一因殺奴,爲他迫令自殺;一因助衛氏,伏誅;後來又一因謀殺他,爲他迫令自殺)都封侯。最後,傳說周公當成王幼小時,曾暫時替代他做天子,謂之“居攝”,於是就有一位侯爵的宗室上書,說“今帝富於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這件想象的史事正要開始重演時,平帝病死,又是絕後。是月就有人奏稱,武功縣長淘井,得白石,上有丹漆寫的文字:“告安漢公莽爲皇帝。”王莽卻經問卜和看相之後,選了一個最吉的兩歲的宗室子嬰,做平帝的後嗣,同時他受同僚的推戴和太皇太后勉強下的詔令,實行“居攝”,他令臣民稱他爲“攝皇帝”。他祭祀及朝見太皇太后時,自稱“假皇帝”(假有代理之意,非言僞)。

在王莽“居攝”的頭兩年間,安衆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先後起兵討伐他,皆敗而死。第三年(8年),宣示天意要王莽做皇帝的“符命”接疊而起,是年十一月,王莽奏上太皇太后,請(許莽):

共事神祗宗廟,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仍)稱假皇帝,其號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攝,以居攝三年爲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爲度,用應天命。臣莽夙夜養育,隆就孺子,令與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於萬方,期於富而教之。孺子加元服,“復子明辟”(謂待子嬰長大後,還他帝位),如周公故事。

次月,某日黃昏時,有梓潼人哀章,穿着黃衣,拿了一個銅盒,送到漢高祖廟。盒裡裝着兩卷東西:一卷題爲《天帝行璽金匱圖》,一卷題爲《赤帝行璽劉邦傳子黃帝金策書》。策書的大意是說王莽應爲真天子,太皇太后應從天命。守廟的人奏聞王莽。次日一早王莽便到高廟拜受這銅盒,即所謂“金匱”,然後謁見太皇太后,還坐殿廷,下書道:

予以不德,託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定是建除等十二日次之一),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爲始建國元年正月之朔。

第四、王莽改制

王莽即位後,除了改正朔,易服色……等等外,還要改變全國的經濟機構。他自從少年得志以來,可謂從心所欲,無不成爲事實。現在他要依照先聖的啓示,理性的喚召,爲大衆的福利和社會的正義,去推行一種新經濟制度,還會遇到不可克服的阻礙嗎?孟子所提倡而認爲曾經存在過的“井田”制度,時常閃爍於西漢通儒的心中。不過董仲舒和師丹都認爲“井田”制“難猝行”,不得已而思其次,提出“限民名田”的辦法。王莽在勝利和樂觀、信古和自信之餘,便完全看不見董仲舒和師丹所看見的困難了。他不但要實行“井田”制度,並且要同時改革奴隸的制度,始建國元年(公元九年)王莽下詔道:

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秦爲無道,……壞聖制,廢井田,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欄,制於民臣,專斷其命(謂吏民得擅殺奴婢)。**之人,因緣爲利,至略賣人妻子。逆天心,悖人倫,謬於“天地之性人爲貴”(語出《孝經》)之義。……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疲癃鹹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父子夫婦,終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爲邪;貧者不饜糟糠,窮而爲奸。俱陷於辜,刑用不措。……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致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衆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這道詔書亦宜與董仲舒請限民名田及廢除奴婢的奏章對讀。這道詔書所提出的改革,分析如下:

一、田地國有,私人不得買賣(非耕種的土地,似不在此限)。

二、男丁八口以下之家佔田不得過一井,即九百畝。關於男丁八口以上之家無明文,似當以“八丁一井”的標準類推,有爵位食賞田的當不在此限。

三、佔田過限的人,分餘田與宗族鄉鄰。

四、無田的人,政府與田;所謂“如制度”,似是依“一夫一婦田百畝”的辦法。有田不足此數的亦當由政府補足。

五、現有的奴婢,不得買賣(但沒有解放)。買賣自由人爲奴婢,雖沒有提及,當亦在禁止之列。現有的奴婢的子孫是否仍聽其承襲爲奴婢,亦沒有明文。若是,則是王莽要用漸進的方法廢奴;若否,則他並不是要完全廢奴。

這道詔令實際上曾被施行到什麼程度,不可確考,據說“坐買賣田宅奴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可惜這幾句話太籠統了。這道詔令的推行所必當碰到的困難和阻礙是怎樣,歷史上亦沒有記載。但是到了始建國四年,有一位中郎將區博進諫道:

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今欲違民心,追復千載絕跡,雖堯舜復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

王莽聽了他的話,便下詔:

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這裡只涉及上列的第一項及第五項的一部分。其餘各節不知是否亦連帶撤銷。但我們要注意,他的解禁並不否認始建國元年的詔令在四年間所已造成的事實。

除了關於土地和奴婢的新法外,王莽在民生及財政上還有六種重要的興革:

一、國營專利事業的推廣。武帝時國家已實行鹽鐵和酒的專賣,其後酒的專賣廢於昭帝時;鹽鐵的專賣,宣帝時廢而旋復。王莽除恢復酒的專賣外,更推廣國家獨佔的範圍及銅冶和名山大澤的資源的開採,同時厲禁人民私自鑄錢。

關於這一項立法的用意,王莽曾有詔說道:

夫鹽,食餚之將(將帥);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鐵,田農之本;名山大澤,饒衍之藏,五均賒貸,百姓所取平,仰以給贍;錢布銅冶,通行有無,備民用也;此六者非編戶齊民所能家作,必仰於市,雖貴數倍,不得不買,豪民富賈,即要(要挾)貧弱。先聖知其然也,故斡(謂由國家經營)之。

二、國家放款的創始。人民因祭祀或喪事所需,得向政府借款,不取利息;還款期限,祭祀十日,喪事三月。人民因經營生業,得向政府借款,每年納息不過純贏利的十分之一。

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
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