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

賦稅,行於內地的,分丁稅及地稅,仿唐的租庸調法。行於江南的,分夏稅及秋稅,仿唐朝的兩稅法。役法稱爲科差。有絲料和包銀之分。絲料之中,又有二戶絲、五戶絲之別。二戶絲輸官,五戶絲則輸於本位。包銀之法:漢人納銀四兩。二兩輸銀,二兩折收絲絹顏色。此外又有俸鈔一項。把諸項合起來,作一大門攤,分爲三次徵收。賦役而外,仍以鹽、茶兩稅爲大宗。其行鹽各有郡邑,是爲“引地”之始。此外總稱爲額外課。就是徵收隨其多少,不立定額的意思,其名目頗爲瑣碎。

宋、金、元、明四代,有一厲民之政,便是鈔法。鈔法是起於北宋時的。因宋於四川區域之內,行使鐵錢,人民苦於運輸的不便,乃自造一種紙幣,名爲交子。一交一緡。三年一換,謂之一界。以富人十六戶主之。後來富人窮了,付不出錢來,漸起爭訟。真宗時,轉運使薛田,才請改爲官辦。這本是便民的意思。然而後來,官方遂藉以籌款,而推行於他處。蔡京時謂之錢引。南宋則始稱交子,末造又造會子。成爲國家所發行的紙幣了。交會本當兌換現錢的,然而後來,往往不能兌換,於是其價日跌。大約每一緡只值二三百文。然而這還算好的。金朝亦行其法於北方,名之爲鈔,則其末造,一文不直,至於以八十四車充軍賞。金朝的行鈔,原因現錢闕乏,不得不然。後來屢謀鑄錢。然而所鑄無多,即鑄出來,亦爲紙幣所驅逐。

所以元定天下之後,仍不得不行鈔。乃定以鈔與絲及金、銀相權。絲、金、銀是三種東西,豈能一律維持其比價?這本是不通的法子。況且後來所造日多,其價日落,就連對於一物的比價,也維持不住了。至於末年,則其一文不值,亦與金代相同。明有天下,明知其弊,然因沒有現錢,仍無法不用鈔。而行用未幾,其價大落。至宣宗宣德初(1426年)明朝開國不滿六十年,已跌得一貫只值一兩文了。於是無可如何,大增稅額;又創設許多新稅目,把鈔都收回,一把火燒掉。從此以後,鈔就廢而不用了。當金朝末年,民間交易,已大多數用銀。至此,國家亦承認了它。一切收入及支出,都銀錢並用。銀亦遂成爲正式的貨幣。然而量物價的尺,是不能有二的。銀銅並用,而不於其間定出一個主輔的關係來,就成爲後來幣制紊亂的根源了。

第四、元帝國的瓦解

元朝從太祖稱汗,到世祖滅宋,其間不過74年,而造成一個空前的大帝國,其興起可謂驟了。然而其大帝國的瓦解,實起於世祖自立之時,上距太祖稱汗之歲,不過55年。而其在中國政府的顛覆,是在1368年,上距太祖稱汗之歲,亦不過171年;其距世祖滅宋,則不過90年而已。爲什麼瓦解得這麼快?

原來元朝人既不懂得治中國之法,而其自身又有弱點。蒙古人的汗,本系由部衆公推的。忽圖刺之立,便系如此。太祖之稱成吉思汗,則是漢南北諸部的大汗,亦系由諸部公推。太祖以後,雖然奇渥溫氏一族,聲勢煊赫,推舉大汗,斷無舍太祖之後而他求之理。然而公舉之法,總是不能遽廢的。所以每當立君之際,必須開一“忽烈而臺”。宗王、駙馬和諸管兵的官,都得與議。太宗之立,因有成吉思汗的遺言,所以未有異議。太宗死後,太宗的後人和拖雷的後人,已有競爭。定宗幸而得立。又因多病,三年而死。這競爭便更激烈起來。太宗後人,多不愜衆望;而拖雷之妃,很有交際的手腕,能和宗王中最有聲望的拔都相結。憲宗遂獲登大位。太宗之孫失烈門等謀叛,爲憲宗所殺。並殺太宗用事大臣,奪太宗后王兵柄。蒙古本族的裂痕,實起於此。憲宗死後,世祖手下漢人和西域人多了,就竟不待忽烈而臺的推戴,自立於現在的多倫。於是阿里不哥亦自立於漠北。拖雷後人之中,又起了紛爭。後來阿里不哥總算給世祖打敗。而太宗之孫海都,復自擅於遠。察合臺、欽察兩汗國都附和他。蒙古大帝國,遂成瓦解之勢。

因海都的抗命,於是常須派親王宿將鎮守和林。世祖是用漢法立太子的,而又早死。其時成宗戍守北邊。世祖死後,伯顏以宿將重臣歸附成宗,所以未曾有亂。成宗既立,武宗繼防北邊。成宗死後,皇后伯嶽吾氏,要立安西王阿難答。而右丞相哈刺哈孫,要立武宗。因爲武宗在遠,先使人迎其弟仁宗於懷州,監國以待。武宗既至,殺安西王,弒伯嶽吾後而自立。武宗以仁宗爲太子。武宗死後,仁宗繼之。卻自立其子英宗爲太子,而出武宗之子明宗於雲南。其臣奉之奔阿爾泰山,依察合臺后王。仁宗死,英宗立。爲奸臣鐵木迭兒所弒,無子。泰定帝立,死於上都。

子天順帝立。籤密院燕帖木兒,迫脅大都百官,迎立武宗之子。於是抄襲武宗的老文章,一面先使人迎文宗於江陵,先即皇位。發兵陷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明宗至漠南,即位。文宗和燕帖木兒入見,明宗暴死。文宗再即位,然而心不自安。遺命必立明宗之子。文宗死後,燕帖木兒要立其子燕帖古思,文宗皇后翁吉刺氏不肯。於是先迎立寧宗,數月而死。燕帖木兒又要立燕帖古思,翁吉刺氏仍不肯,乃再迎順帝。順帝既至,燕帖木兒不讓他即位。遷延數月,恰好燕帖木兒死了,順帝乃得立。既立之後,追治明宗暴死故事。毀文宗廟主。流翁吉刺氏和燕帖古思於高麗,都死在路上。

如此,每當繼承之際,必有爭亂,奸臣因之擅政,政治自然不會清明的。況且蒙古人本也不知道治中國之法,他無非想朘削中國人以自利。試看他戶、工二部,設官最多,便可見其一斑。其用人,則宿衛勳臣之家,以及君主的嬖倖、諸王公主的私屬,都得以平流而進。真是所謂“仕進有多途,銓衡無定法”。再加以散居各處的蒙古、色目人對於漢人的凌辱,喇嘛教僧侶的騷擾,自然弄得不成個世界了。

元代之主,惟世祖最爲聰明,頗能登用人才,改定製度,然亦好用言利之臣。後來則惟仁宗以李孟爲相,政治稍見清明。此外大都仍是遊牧部落酋長的性質,全不瞭解中國文化的——元代諸主,大都不認得漢字的——而又都運祚短促。在位長久的,世祖而外,惟有順帝,而其荒淫又特甚。客帝的寶位,自然要坐不住了。

元朝當世祖時,江南還屢有叛亂,後來才逐漸鎮定。順帝初年,反者屢起。然尚未爲大患。至1348年,方國珍起兵於台州,元朝就不能戡定。於是白蓮教徒劉福通,起兵安豐,奉教主之子韓林兒爲主。李二起于徐州。徐壽輝起於湖北。郭子興起於濠州。張士誠起於高郵。長江流域,幾於非元所有。

順帝既荒淫無度,其臣脫脫、太平、韓嘉納等,因而結黨相爭。嬖臣哈麻、雪雪,初和脫脫相結,後又變而互排。南方亂起,脫脫的兄弟也先鐵木兒帶兵去征討,連年無功,反大潰於沙河,軍資器械,喪失殆盡。脫脫不得已,自出督師。已把李二打平,進圍張士誠。而二人把他排掉,於是大局愈壞。革命軍之中,氣勢最盛的,要算劉福通。居然於1358年,分兵三道北上。自挾韓林兒陷開封。但元朝的兵雖無用,而其時,有起兵河南,護衛元朝的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則頗有能力。劉福通攻陝西的兵,給他打敗。回兵再救山東。劉福通的將,遣人把察罕刺死。其子庫庫帖木兒,代將其軍,到底把山東也打平。劉福通還有一枝兵,北出晉冀的,雖然打破上都,直攻到遼東,也終於破散了。福通在開封站不住,只得走回安豐。革命軍的勢力又一挫。

然而駐紮大同的孛羅帖木兒,先已因圖據冀寧之故,和察罕相攻。至此,仍與庫庫構兵不止。順帝次後奇氏,生太子愛猷識裡達臘。後及太子,都陰謀內禪。哈麻、雪雪,亦與其謀。事發,二人都杖死。然宰相搠思監,仍系因諂事奇後的閹人樸不花而得的。搠思監和御史大夫老的沙不協,因太子言於順帝,免其職。老的沙奔大同,搠思監遂誣孛羅謀反。孛羅舉兵犯闕,殺搠思監和樸不花,太子奔庫庫。庫庫奉以還京。此時孛羅已給順帝遣人刺死,而奇後又要使使庫庫以兵力脅順帝內禪。庫庫不可。順帝封庫庫爲河南王,命其總統諸軍,進平南方。李思齊自以和察罕同起兵,恥受庫庫節制,和陝西參政張良弼連兵攻庫庫。庫庫之將貊高、關保,亦叛庫庫。於是下詔削庫庫官爵,命太子總統天下兵馬討之。未幾,明兵北上,又復庫庫官爵,叫他出兵抵抗,然而已來不及了。

明太祖朱元璋,初從郭子興起兵。後自爲一軍,渡江,取集慶。時徐壽輝爲其將陳友諒所殺,據江西、湖北,形勢最強。而張士誠徙治平江,亦在肘腋之下。太祖先後把他打定,又降方國珍。1368年,乘北方的擾亂,命徐達、常遇春分道北伐。達自河南,遇春自山東,兩道並進。會於德州,北扼直沽。順帝遂棄大都而去,於是命徐達下太原,乘勝定秦隴。庫庫逃奔和林。順帝匿居上都,太祖命常遇春追擊。順帝又逃到應昌,未幾而死,太祖再命李文忠出擊。愛猷識裡達臘逃奔和林,未幾亦死。子脫古思帖木兒襲。時元臣納哈出,尚據遼東。1387年,太祖命藍玉等把他討平。乘勝襲破脫古思帖木兒於捕魯兒海。脫古思帖木兒北走,爲其下所弒。其後五傳都遇弒。蒙古大汗的統緒,就此中絕了。元朝分封諸王,大都不能自振。惟樑王把匝剌瓦爾密,據云南不降。太祖當出兵北伐之時,即已分兵平定閩、廣。徐壽輝死後,其將明玉珍,據四川自立,傳子升,亦爲太祖打平。1381年,又遣兵平雲南。南方亦都平定。

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
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