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

這實是從胡服而漸變。坐則多據胡牀,亦和前此的牀榻不同了。這是說北族的文化,被我來取的。至於我國的文化,影響於北族,那更指不勝屈。凡歷史所謂去腥羶之習、襲上國之法,無一不是棄其舊俗而自同於我的。如渤海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其事既多,自無從一一列舉了。

第九、唐中葉以後的政局

軍人跋扈,是紊亂政治的根本,而亦是引起外患的原因。唐中葉後,卻內外俱坐此弊。

其原因,起於武力的偏重。唐自府兵制壞,而玄宗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於是邊兵重而內地的守備空虛,遂成尾大不掉之勢。其時,東北和西北兩邊,兵力尤重。而安祿山又以一胡人而兼范陽、平盧兩鎮,遂有潛謀不軌之心。

玄宗在位歲久,倦於政事。初用李林甫爲相,任其蔽聰塞明。繼又因寵楊貴妃之故,而用楊國忠。國忠是和祿山不合的,又以事激之使反。公元755年,祿山遂反於范陽。祿山既反,不一月而河北皆陷。進陷河南,遂入不潼關。玄宗奔蜀。至馬嵬,兵變,迫玄宗殺貴妃和國忠。而父老都請留太子討賊。玄宗許之。太子即位於靈武,是爲肅宗。祿山本一軍人,並無大略。其部下尤多粗才。既入長安,日惟置酒高會,貪求子女玉帛,更無進取之意。所以玄宗得以從容入蜀,而肅宗西北行,亦無追迫之患。祿山旋又爲其子慶緒所殺,賊將多不聽命令,其勢益衰。於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以兵至行在。先出兵平河東,次借用回紇和西域的兵,收復兩京。遂合九節度的兵,圍安慶緒於鄴。其時官軍不置統帥,號令不一,軍心懈怠。而賊將史思明,既降復叛。自范陽發兵南下。官軍大敗。思明殺安慶緒,復陷東京。旋進陷河陽、懷州。唐命李光弼統兵,與之相持。思明旋亦爲其子朝義所殺。762年,肅宗崩,代宗立。朝義誘回紇入寇。

代宗命蕃將僕固懷恩,往見其可汗,與之約和。即借其兵以討朝義。纔算把他打平。然而唐室自此就不能復振了。其原因:一、回紇自此大爲驕橫。又吐蕃乘隙,盡陷河西、隴右。自玄宗時,南詔並六詔爲一,後亦叛中國,與吐蕃合。邊患日棘。

二、史朝義敗亡時,僕固懷恩實爲大將。懷恩意欲養寇自重,賊將投降的,都不肯徹底解決,而就授以官。於是昭義、成德、天雄、盧龍、平盧諸鎮,各據土地,擅賦稅,擁兵自固。唐朝一方面,亦藩鎮遍於內地,跋扈不聽命令的很多,甚至有與安、史遺孽互相影響的。

然而根本的大患,還不在此。從來遭直艱難之會,最緊要的是中樞。中樞果能振作,不論如何難局,總可設法收拾的。而唐自中葉以後,其君又溺於宦侍。肅宗既信任李輔國、代宗又信任程元振。遂至吐蕃的兵,打入京城。代宗逃到陝州。洮西的神策軍,自安史亂後,駐紮於此。吐蕃兵退後,宦官魚朝恩,即以這一枝兵,護衛代宗回京城。於是神策軍漸與禁軍齒,變成天子的親兵了。

代宗死後,德宗繼立。頗思振作。其時昭義已爲天雄所並,盧龍對朝廷亦恭順,而成德、天雄、平盧,聯兵拒命,山南東道亦叛。德宗命神策及河東兵與盧龍合攻三鎮,淮西兵討平山南。而盧龍及淮西復叛,發涇原兵東討。過京師,以不得賞賜,作亂。奉朱泚爲主。德宗奔奉天。爲泚所圍攻。賴渾瑊力戰,又得河中節度使李懷光入援,圍乃解。懷光惡宰相盧,欲面陳其奸,爲所阻,又反。德宗再奔梁州。於時叛者四起,而朝廷的兵力、財力,都很薄弱。不得已,乃聽陸贄的話,赦其餘諸人的罪,專討朱泚。幸賴李晟忠勇,得以收復京城。又得馬燧,打平河中。然而其餘諸鎮,就只好置諸不問了。而德宗迴鑾以後,鑑於人心的反覆,遂至文武朝臣,一概不信,而專信宦官。命其主管神策軍。而神策軍的餉賜,又最優厚,諸軍多自願隸屬。其數遂驟增至十五萬。宦官得此憑藉,遂起而干涉朝政。唐朝的中央政府,就更無振作之望了。

德宗崩後,子順宗立。順宗爲太子時,即深惡宦官。及即位,用東宮舊臣王叔文等,要想除去宦官。而所謀不成,順宗以疾傳位於憲宗,叔文等多貶謫而死。憲宗任用裴度,討平淮西、河北三鎮,亦都聽命,實爲唐事一大轉機。憲宗被弒。穆宗即位。因宰相措置失宜,三鎮復叛。用兵不克。只得赦其罪而罷兵。

自此河北三鎮,終唐之世,不能復取了。穆宗之後,傳敬宗以至文宗。初用宋申錫爲相,繼又不次擢用李訓、鄭注,謀誅宦官,都不克。甘露之變以後,帝遂爲宦官所制,抑鬱而崩。武宗立,頗英武,能任用李德裕,討平劉稹之叛。宣宗立,政治亦頗清明,人稱爲小太宗。當德宗時,西川節度使韋皋,招徠南詔,與之共破吐蕃。文宗時,回紇爲黠戛斯所破。宣宗時,吐蕃內亂,中國遂乘機收復河湟之地。天寶以後的外患,至此亦算解除。然而自憲宗以後,無一君非宦官所立,中央的政治,因此總不能清明;而外重之勢,亦無術挽回,總不過苟安罷了。宣宗之後,懿宗、僖宗兩代,又均荒淫。僖宗年幼,尤敬信宦官田令孜。一切都聽他主持。流寇之禍又起,到底借外力打平,唐室就不能支持了。

沙陀是西突厥別部。西突厥亡後,依北庭都護府以居。後引吐蕃陷北庭。又爲吐蕃所疑,乃舉部歸中國。中國人處之河東。簡其精銳的爲沙陀軍。懿宗時,徐、泗兵戍桂州的作亂,北還。靠着沙陀兵打平。於是其酋長朱邪赤心,賜姓名爲李國昌,用爲大同節度使。後又移鎮振武。國昌的兒子克用,叛據大同。爲幽州兵所破。父子俱奔韃靼。875年,黃巢作亂。自河南經山南,沿江東下,入浙東,經福建,至嶺南,再北出,渡江,陷東都,入潼關。田令孜挾僖宗走蜀。諸方鎮多坐視不肯出兵。討賊的兵,亦不肯力戰。不得已,赦李克用的罪,召他回來。李克用帶着沙陀、韃靼萬餘人而南。居然把黃巢打平。然而沙陀之勢,就不可複製了。

黃巢亂後,唐室的威靈,全然失墜。沙陀雄據河東。黃巢的降將朱全忠據宣武。韓建、王行瑜、李茂貞等,又跋扈關內。僖宗崩後,昭宗繼立。百計以圖挽回,終於無效。朝廷每受關內諸鎮的脅迫,多藉河東以解圍。自黃巢亡後,其黨秦宗權復熾。橫行河南。此時朱全忠的情勢,甚爲危險。而全忠居圍城之中,勇氣彌厲。到底乘宗權兵勢之衰,把他滅掉。又吞併山東和淮北,服河北三鎮,並河中,降義武。取澤、潞及邢、洺、磁。連年攻逼太原,於是河東兵勢亦弱,惟全忠獨強。昭宗和宰相崔胤謀誅宦官。宦官挾李茂貞以自重。崔胤召朱全忠的兵。宦官遂劫帝如鳳翔。全忠進兵圍之。茂貞不能抗,奉昭宗如全忠營。於是大誅宦官,而昭宗亦被全忠劫遷於洛陽。旋弒之而立昭宣帝。907年,唐遂爲樑所篡。

這時候,除河東以外,又有吳、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六國,遂入於五代十國之世。

第十、隋唐文化

從南北朝到隋唐,是由戰亂而入於昇平的。隋文帝本是個恭儉之主。在位時,國富之盛,甲於古今。雖然中經煬帝的擾亂,然而不久,天下即復見清平。唐太宗尤爲三代以下令主。貞觀、永徽之治,連續至三十年。亦和漢代的文、景,相差不遠。以理度之,天下該復見昇平的氣象了。果然,《唐書·食貨志》說太宗之治,“行千里者不齎糧,斷死刑歲僅三十九人。”這話雖或言之過甚,然而當時,海內有富庶安樂的氣象,大約不是虛誣的。然而這亦不過總計一國的財富,有所增加,無衣無食的人,或者減少些,至於貧富的不均,有資本的人,對於窮人的剝削,則還是依然如故。所以一方號爲富庶,一方面,自晉以來,一貫的平均地權的政策,不但不能因承平日久而推行盡利,反因其有名無實而並其法亦不能維持了。

晉朝的戶調式、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租庸調法,三者是相一貫的,而唐制尤爲完備。其制:丁男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老及篤、廢疾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當戶的加二十畝——都以二十畝爲世業,餘爲口分。田多可以足其人的爲寬鄉,不足的爲狹鄉。狹鄉授田,減寬鄉之半。鄉有餘田,是要以給比鄉的。州縣亦然。庶人徙鄉和貧無以葬的,得賣世業田。其自狹鄉徙寬鄉的,得並賣口分田。這大約是獎勵其遷徙,即以賣田所得,作爲遷徙的補助費的意思。其取之之法:則歲輸粟二石爲租。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的每日折輸絹三尺,爲庸。隨鄉所出,輸絲、綿、麻或其織品爲調。此等制度果能盡力推行,亦足使農人都有田可種,而且無甚貧甚富之差。然而政治上有名無實的措施,敵不過社會上自古相沿的習慣。所以民間的兼併如故。

而史稱開元之世,其兼併,且過於漢代成、哀之時。授田之法,既已有名無實,卻因此又生一弊。漢代的田租,所稅的是田、口賦,所稅的是人,二者本釐然各別。自戶調法行,各戶既有相等之田,自然該出相等之稅,兩者遂合爲戶賦。授田之法既廢,田之有無多寡,仍不相等,而仍按其丁中,責以輸相同之賦,就不免有田者無稅,無田者有稅,田多者稅少,田少者稅多了。於是人民不逃之宦、學、釋、老,即自託於客戶。版籍混淆,而國家的收入,亦因之而大減。唐玄宗時,宇文融曾請括籍外羨田,以給逃戶,行之未有成效。780年,德宗的宰相楊炎,才定兩稅之法。不再分別主客戶,但就其現居之地爲簿,按其產業的多少以定稅。於是負擔的重輕和貧富相合;而逃稅的人,亦多變而要輸稅。財政上的收入,自然可以增加。然而制民之產之意,則蕩焉以盡了。從晉武平吳創戶調式至此,爲時恰五百年。

要解決民生問題,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二者必須並行。節制資本,一則宜將事業之大者,收歸官營。一則要有良好的稅法。官營事業,在從前疏闊的政治之下,不易實行。至於稅法,則從前的人,泥於古制,以爲只有田租口賦,是正當的收入。於是各種雜稅,非到不得已時,不肯收取。一遇承平,就仍舊把他罷免。隋文帝得位之後,即將鹽池、鹽井、酒坊、入市之稅,概行罷免,即其一例。唐中葉以後,雖亦有鹽茶等稅,然皆因財政竭蹶而然,節制資本之意,絲毫無有,所以資本反而更形跋扈。即如兩稅以資產爲宗,不以身丁爲本,似得平均負擔之意。然而估計資產,其事甚難。所以當時陸贄就說:有“藏於襟懷囊篋物,貴而人莫窺”的。有“場圃囷倉,直輕而衆以爲富”的。有“流通蕃息之貨,數寡而日收其贏”的。有“廬舍器用,價高而終歲寡利”的。“計估算緡,失平長僞。”須知社會的情形複雜了,賦稅便應從多方面徵收,尤應舍直接而取間接。而當時的人,只知道以人爲主,而估計其家貲,自然難於得實了。而從此以後,役法亦計算丁資兩者而定,詒害尤烈。

要社會百業安定,必須物價常保其平衡。《管子·輕重》諸篇,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後世市場廣大,而國家的資力有限,要想控制百物的價格,自然是辦不到的。只有食糧,因其與民生關係最大,所以歷代政府,總還想控制其價格。其辦法,便是漢朝耿壽昌所倡的常平倉。谷賤時增價而糴,谷貴時減價而糶。既可以平市價,而其本身仍有微贏,則其事業可以持久。這原是個好法子。但亦因市場廣而資本微之故,不能左右物價。即使當糧食騰貴之時,能將他稍稍壓平,其惠亦僅及於城市中人,大多數的農民,實在得不到救濟。所以隋朝的長孫平又創義倉之法。以社爲範圍,收穫之日,勸課人民,量出粟麥,即在當社,設倉貯蓄。遇有歉歲,則以充賑濟。此法令人民以互助爲自助,亦是很好的法子。惜乎其法僅限於凶荒時的賑濟,則用之有所不盡。後來並有移之於州縣的,那更全失其本意了。

社會的階級制度,當隋,唐之世,亦是一個轉變的時代。六朝時門閥之盛,已有論述。隋、唐時,表面上雖尚保持其盛況,然而暗中已潛起遷移。原來所謂門閥,雖不以當時的官位爲條件,然而高官厚祿,究是維持其地位的重要條件。魏晉以後,門閥之家,所以能常居高位,實緣九品中正之制,爲之維持之故。隋時,把此制廢了,又盡廢鄉官。於是要做官的人,在本鄉便無甚根據,而不得不求之於外。門閥之家,在選舉上佔優勢,原因其在鄉里有勢力之故。離開了鄉里,就和“白屋之子”無甚不同。而科舉之制,又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

於是所謂閥閱之家,除掉因相沿的習慣,而受社會的尊敬外,其他便一無所有。此種情勢,終難持久,是不待言而可知的。所以一到五代,就要“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了。這固然有階級平夷之美,然而舉士本於鄉里,多少要顧到一點清議。清議固然不能改變人的心術,卻多少能檢束其行爲。所以無恥之事,即在好利幹進之徒,亦有所憚而不敢出。至於離開了鄉里,就未免肆無忌憚。就有蹇驢破帽,奔走於王公大人之門的。所謂氣節,遂蕩焉以盡。藩鎮擅土,士亦爭樂爲之用。其結果,自然有像馮道般的長樂老出來了。宋代士大夫的提倡氣節,就是晚唐、五代的一個反動。

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
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