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1)

顏元,字易直,號習齋,生於1635年(明思宗崇禎八年),死於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河北博野人。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父親是賣給蠡縣地主朱家的養子,在顏元4歲時即去東北從軍,他的母親也在他12歲時改嫁。顏元19歲中秀才,20歲時朱家因訟中落,生活由顏元“耕田灌園”,勞動供養。他22歲時學醫,24歲開私塾教書,此後多賴開藥鋪行醫爲生,晚年主持漳州書院。顏元是一個曾參加過勞動並與農民比較接近的知識分子。

顏元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政治思想上卻代表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這一點,從他對待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態度來看,就很明顯:“當闖禍之炎赫也,起三秦,盛河南,浸淫遍天下,如疾風之掃葉,如巨浪之摧圮,我三輔諸君子獨標勁節……或力敵於僭僞之前,或守志於革鼎之後。”

一、“理氣融爲一片”

從他對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看,他曾提出井田的方案——“可並則並,不可則均”,並且還批評反對井田的人說:“夫言不宜者,類謂亟奪富民田,或謂人衆而地寡耳,豈不思天地間田宜天地間人共享之。若順彼富民之心,即盡萬人之產而給一人,所不厭也。王道之順人情,固如是乎?”這似乎代表農民要求均田了。

實際上,他的具體方案並不是取消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只是對這種所有制加以限制:“如趙甲田十頃,分給二十家。甲只得五十畝,豈不怨諮。法使十九家仍爲甲佃,給公田之半於甲,以半供上。終甲身,其子賢而仕,仍食之,否則一夫可也。”當然,在當時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特別是清初朝廷在河北大量圈地的情況下,這種對兼併加以限制的改良主義思想,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清初在學校及考試製度中,仍繼承明代傳統,大力提倡程朱道學,康熙初年已力襁思想統治,開始興文字獄,顏元在思想統治這樣嚴厲的情況下,提出以“習行”作爲一切真知的基礎和標準,總結中國歷史特別是宋明時期的經驗教訓,對程朱道學痛加抨擊,在理論上具有創見和勇氣,在歷史上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顏元認爲,生成萬物的材料是氣,萬物所以然的規律是理。他說:“生成萬物者氣也……而所以然者理也。”理與氣是完全統一而不能分離的,因爲“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但在兩者之中,顏元肯定了氣的主導地位,他說:“知理氣融爲一片,則陰陽二氣,天道之良能也。元亨利貞四德,陰陽二氣之良能也。”

照他所說,氣是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具有元亨利貞四德之理,在變化流行就形成春夏秋冬,然後產生萬物。可見,就存在的形態說,氣是主體,理是二氣的良能即氣之理。他接着又說“化生萬物,元亨利貞之良能也”,表明化生萬物的過程,元亨利貞四德的理是重要的規律。但他並不是說只有理在化生萬物中起作用,因爲他又說“莫不交通,莫不化生也,無非是氣是理也”,表明理與氣共同起作用。在這個作用中,理是不會“交通”、“化生”,往來變化的,因而就化生萬物的過程說,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氣。

顏元認爲,“見理於事”,才能真正達到理事關係的統一,這樣的統一也就是體用一致。體用一致的體用纔是真體真用。佛教主張有無用之體,這不但取消了用,也取消了真正的體。所以說“蓋吾儒起手便與禪異者,正在徹始徹終總是體用一致耳”,“蓋無用之體,不惟真無用,並非真體也”。

從另一方面說,用是粗率的,體是精微的;用是具體的,體是抽象的,問題的要害正在於有人只談無用之體。他認爲,這些人輕視粗率的具體的事物,懸空追求精微的抽象的道理,表面上談玄說妙,實際上走入斜路。他指出,真正的學術提倡體用一致,就一定要從粗中求精。所以他說:“學之亡也,亡其粗也,願由粗以會其精;政之亡也,亡其跡也,願崇跡以行其義。”

顏元肯定,理與氣是統一的,性與形也是統一的,因而“理氣俱是天道,性形俱是天命”。這是反對程朱理學把理氣和形性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觀點,反對他們把理和性說成是至善的,而把氣和形說成是至惡的人性論上的二元論觀點。

在理與事的關係上,顏元更明確地提出了以事爲主的觀點。他認爲,理表現在事上,並不存在事外之理。我們進行工作時,不能像程朱那樣,僅僅停留在“明理”上,而必須“見理於事”,這才能達到徹上徹下的境地。他說:“見理已明而不能處事者多矣。有宋諸先生便謂還是見理不明,只教人明理。孔子則只教人習事,迨見理於事,則已徹上徹下矣,此孔子之學與程朱之學所由分也。”

他還認爲,堯、舜、周、孔都是強調事或物的,他們預料到,不強調事或物而以之爲主,就必然導致理與事物的割裂,從而將理作爲虛懸的理,置於事物之上。他說:“夫堯舜之道而必以事名,周孔之學而必以物名,伊若預燭後世必有離事物而爲心口懸空之道,紙墨虛華之學。”

顏元認爲理表現在人的身上是人的性,這個性也就是氣質之性,性不能脫離氣質而獨立。他說:“不知若無氣質,理將安附,且去此氣質,則性反爲兩間無作用之虛理矣。”(《存性編》卷一)這就是說,性脫離氣質,就不起任何作用,也不能是真正的性了。又說:“非氣質無以爲性,非氣質無以見性也。”

顏元在性與氣質的關係上,同樣也肯定了氣質的主導地位。性與氣質的關係,顏元有時也叫做性與形的關係,所以性形也是完全統一的。他說:“舍形則無性矣,舍性則無形矣。”

但宋明理學家將性與形對立起來,甚至認爲佛教對性的認識很高明,超越在儒者之上。對此,顏元批評說,這是“未能洞見性命之本及吾道體用之全”。他認爲,這些人相信佛教關於心性的學說,割裂了體用一致,才得出這個結論。性與形的關係是體與用的關係,正像物中根與苗的關係一樣,我們怎麼能說根爲麻的根而苗卻是麥的苗呢。

他認爲理氣與性形都是至善的,不能說理善氣惡、性善形惡。人的性命氣質雖然有差別,但這種差別是程度的差別,不是性質的差別。顏元認爲,性與形既然是統一的,又都是至善的,因此並不需要“變化氣質”,而只需要知性、儘性。他說:“吾願求道者,儘性而已矣。”儘性就必須通過形體而不能離開形體。所以說:“失性者,據形求之;儘性者,於形盡之;賊其形則賊其性矣。”人的形體,就是人性作用的具體表現;外界事物,就是人性作用的具體對象。所以說:“吾身之百體,吾性之作用也。一體不靈,則一用不具;天下之萬物,吾性之措施。一物不稱其情,則措施有累。”這也就是說,據形儘性,既發揮了吾性的作用,也使外界的事物各稱其情,各得其所。

在理與氣或事的關係上,在性與形的關係上,程朱的道學唯心主義將二者割裂開來,並肯定氣質之性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後來的唯物主義者在反對程朱將兩者割裂這一點上大體是一致的。顏元的觀點也是如此。但顏元提出氣質之性皆善的思想以反對程朱以氣質之性爲惡,雖然這個觀點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卻與其他唯物主義者有所不同。張載是提出氣質之性這個學說的主要人物,但他認爲氣質之性是惡的來源。

王廷相批判朱熹的理氣割裂雖比較系統和深入,但他也說“天之氣有善有惡”。王夫之曾明確反對區分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但他有時仍舊殘留氣有善惡的觀點,如說“善之氣恆於善,惡之氣恆於惡”。只有顏元批判程朱“杜撰氣質一說,誣吾心性”,比較一貫。以後,戴震對這個觀點又有更爲系統的論證與發揮。

顏元的思想最有貢獻的地方還在於運用這些觀點,對宋明以來的道學唯心主義觀點進行激烈的批判。在這一點上,他的尖銳勇猛,超過同時其他的思想家。他抨擊這些道學家脫離具體事物,空談性理,完全像“打諢猜拳”、“捉風聽夢”一樣,都是一片胡說。他們自以爲是妙道,洞照萬象,其實是鏡花水月,毫無用處。

他說:“洞照萬象,昔人形容其妙,曰鏡花水月,宋明儒者所謂悟道,亦大率類此。吾非謂佛學中無此意也,亦非謂學佛者不能致此也,正謂其洞照者無用之水鏡,其萬象皆無用之花月也。”他們自以爲超越塵世之上,達到了空靜的最高境界,其實是“空靜之理,愈談愈惑;空靜之功,愈妙愈妄”。

顏元認爲,道學唯心主義,不論程朱或陸王,都自命爲繼承孔孟的真傳,實際上完全與周孔所提倡的三事三物之學背道而馳。程朱一派“以主敬致知爲宗旨,以靜坐讀書爲功夫,以講論性命天人爲授受,以釋經注傳纂集書史爲事業”,哪裡像周孔所提倡的那樣學習實事、實物,今日習禮、明日習射呢?這樣的學術無怪乎受到陸王一派的譏評。

他認爲,這些譏評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爲“此所謂自得孔子真傳,天下後世亦或以真傳歸之,而卒不能服陸王之心者,原以表裡精粗全體大用誠不能無歉也”。這是說,程朱學說割裂了體用一原和精粗無間,所以不能不遭到陸王的批評。

顏元說,陸王一派中,“陸子分析義利,聽者垂泣;先立其大,通體宇宙,見者無不竦動。王子以致良知爲宗旨,以爲善去惡爲格物,無事則閉目靜坐,遇事則知行合一”,這同樣不是周孔那樣提倡學習實事、實物,今日習禮、明日習射。這樣的學術不能使程朱一派心服,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爲“此所以自謂得孟子之傳,與程朱之學並行中國,而卒不能服真、許、薛、高之心者,原以表裡精粗誠不能無歉也”。這是說,陸王學說同樣破壞了體用一致和精粗無間的道理,所以不能不遭到程朱的反對。

他不僅從學術思想的根本觀點批判道學唯心主義的支離與空虛,而且從道學唯心主義所造成的後果加以抨擊。他說,在道學唯心主義的影響下,政治腐化、風俗敗壞、人才寥落、生民淪喪,不論程朱或陸王,都負有同樣嚴重的責任,只要想到這一點,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傷心。他痛心地指出:“果息王學而朱學獨行,不殺人耶,果息朱學而獨行王學,不殺人耶?今天下百里無一士,千里無一賢,朝無政事,野無善俗,生民淪喪,誰執其咎耶,吾每一思斯世斯民,輒爲淚下。”

他認爲,宋明道學在思想上造成的混亂是空前的,對生民的毒害是不可估量的。他說:“僕嘗有言,訓詁、清談、禪宗、鄉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誣民,宋人兼之,烏得不晦聖道誤蒼生至此也,僕竊謂其禍甚於楊墨,烈於蠃秦,每一念及,輒爲太息流涕,甚則痛哭。”這是說,只要一想到這種局面,其爲禍的深遠超過以往所有的異端邪說,慘烈超過以往著名的專橫帝王,就不能不令人痛哭流涕。

顏元還指出,這些道學家吸收歷史上虛浮無用的思想越多,就越迫切標榜他們繼承的是堯舜周孔的正統,因而更易魚目混珠,攪亂周孔的正學。異學外道只能從外部對周孔的正學造成一些危害,但不能動搖正學的根基。只有這些冒稱正學的假學,似是而非,最容易動搖正學的根基,通過篡改的辦法毀滅正學。因此,他激憤地說:“天下寧有異學,不可有假學。異學能亂正學而不能滅正學,有似是而非之學乃滅之矣。”

顏元直指程朱陸王的學術爲“殺人”的學術,這樣的抨擊的確是尖銳和嚴厲的。

顏元還進一步分析,宋明道學實在是集中國歷史上漢晉釋老無用學術之大成。中國幾千年中大混亂、大停滯的局面,從學術上說,就是由於訓詁、清談、禪宗、鄉愿四者作怪。而宋明道學的虛浮無用、魚目混珠,與四者比較,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說:“宋明之訓詁,視漢不益浮而虛乎?宋明之清談,視晉不益文而冊乎?宋明之禪宗,視釋道不益附以經書冒儒旨乎,宋明之鄉愿視孔孟時不益衆悅、益白是、不可入堯舜之道乎?”

他說:“日一南遊,見人人禪子,家家虛文,直與孔門敵對。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爲孔孟程朱,判然兩途,不願做道統中鄉愿矣。”顏元接觸當時社會的現象越廣,瞭解社會的風氣越深,就愈覺得程朱這一套假學爲害的嚴重,認爲必須劃清程朱與周孔的界限,才能真正恢復孔門正學的本來面貌。

二、顏元的認識論

顏元認爲,認識的基礎在客觀的認識對象中,在客觀的事物中,而不是在認識的主體中。他說:“知無體,以物爲體。”認識主體進行認識活動時,首先必須有客觀事物作爲對象,然後才能發生作用,獲得認識。所以他說:“人心雖靈,非玩東玩西,靈無由施也。”顏元肯定以客觀的事物作爲認識的基礎,這雖然是一種樸素的單純的觀點,卻是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本觀點。

顏元還分析,從認識的主體說,不但認識的內容受認識對象的決定,而且認識能力要發揮作用,也有賴於認識對象。他說:“明者,目之性也;聰者,耳之性也。視非禮則散其明而亂吾性矣。聽非禮則壅吾聰而亂吾性矣。絕天下非禮之色以養吾目,賊在色不在目也,賊更在非禮之色,不在色也。去非禮之色,則目徹四方之色,適以大吾目性之用。絕天下非禮之聲以養吾耳,賊在聲不在耳也,賊更在非禮之聲,不在聲也。去非禮之聲,則耳達四境之聲,正以宣吾耳性之用。”

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2)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4)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1)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6)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2)
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2)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4)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1)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6)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