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

先秦時期的哲學是奴隸社會及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哲學。

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殷商和西周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中國奴隸社會保留了公社共同體形式,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土地屬奴隸主國家所有,強迫奴隸集體耕作,春秋至戰國初,由於鐵器和牛耕技術的使用,產生了個體生產代替集體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隸主土地公有制的經濟條件,宗族奴隸制在奴隸和平民的反抗鬥爭中逐漸瓦解。

經過長期的反覆鬥爭,戰國時期,我國封建制正式確立。

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和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也逐漸地積累了一些實際經驗,對自然界的一些簡單規律、物質現象也有了一些樸素的瞭解,對客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採取現實的態度。這可以說是無神論、唯物主義思想發展的萌芽。這一時期除了思想戰線上有孔墨兩家鬥爭之外,春秋末年還出現了我國古代的軍事理論家孫武,在他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中,總結了我國古代的作戰經驗,包含有豐富的古代樸素軍事辯證法思想。

在奴隸制社會中,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們對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發展起了初步的自然科學知識。原始社會後期,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開始出現分化。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發掘的這一時期墓葬中,最多的隨葬品達160件,其中包括貴重的消費品,如玉環等。這說明當時已有了貧富分化。公元前兩千多年,我國建立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從此我國進入了階級社會。我國奴隸制經過夏、商,到西周時期(約前11世紀至前770年)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夏代已有了紀年的歷法,商代在夏代曆法的基礎上,已有了每若干年置閏月來調整季節的辦法。在數學上商代已採用了十進位,並且有了“規”、“矩”等字,說明了當時數學的發展情況。

西周末年,奴隸制開始崩潰。從公元前770—前403年,史稱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生產工具的改革,特別是鐵器農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產力進一步得到發展,同時由於奴隸們的不斷起義反抗和大量逃亡,古代奴隸制生產關係已成了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新的封建生產關係逐漸形成。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承認實行按畝收稅的制度,承認分封地之外的私田的合法性。鄭、齊、晉等幾個大諸侯國都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取得了優勢。也可以說是新的地主階級第一次得到合法承認,並登上歷史舞臺。這時在一些諸侯國中,奴隸主爲了招徠奴隸勞動力,獲得更多的財富,在原有的分封地之外,又強迫奴隸開荒擴大耕地面積,封建依附關係也開始出現和發展起來。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進行了反覆的鬥爭和較量,封建制終於戰勝了奴隸制,先後建立了魏、趙、韓、齊、楚、燕、秦七個封建國家。秦國實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爲徹底,商鞅變法的成功使秦國一躍成爲戰國後期的強國,奠定了後來統一中國的基礎。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生產的發展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秦哲學隨之產生和發展。

春秋時期,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鬥爭十分尖銳。這時奴隸主貴族已經沒落,他們爲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對奴隸和平民實行了更加殘酷的剝削與壓迫。新興封建地主勢力和沒落奴隸主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春秋時期複雜而尖銳的階級鬥爭,推動了哲學上的兩條路線鬥爭。沒落奴隸主統治者爲了維護其統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們聽從於“天命”的安排。新興地主階級及其同盟者小生產者則運用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結合本階級的利益,用無神論、唯物主義反對“天命”論的宗教有神論和唯心主義。這時哲學上的主要代表有:以墨子爲代表的,反映新興地主和小生產者利益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反對奴隸制禮樂制度的思想;以孔子爲代表,反映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維護奴隸制禮樂制度的思想。兩者之間在這一時期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在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中,在反對宗教迷信和唯心主義的鬥爭中,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想形成和發展起來。思想戰線上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條路線的鬥爭。

先秦哲學的發展大體可分爲中國哲學的萌芽、諸子前哲學和諸子哲學三個階段:萌芽時期。哲學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聯繫的,主要表現爲相信靈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發觀念。在殷商奴隸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權觀念,周滅殷後發展爲天命主宰一切的觀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以《易經》和《尚書·洪範》爲代表的早期陰陽、五行觀念尚未完全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表現了科學思維的萌芽同宗教、神話幻想的一種聯繫。諸子前哲學。西周末至春秋時期,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天命神權也發生了動搖。在《詩經》中出現了疑天、責天的思想。

出現了原始的陰陽、五行觀念,對自然界的變化作了某些唯物主義的解釋,表現出無神論的傾向,同時發展了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伯陽父、管仲、史伯、醫和、子產、晏嬰等人,可以稱爲先秦諸子前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諸子哲學。春秋末年,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是中國哲學進入諸子百家之學的開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中,先後出現儒、墨、道、法、名、陰陽等重要學派,圍繞着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以及名實、禮法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哲學論辯,學派之間既互相鬥爭又互相吸取,每個學派內部也不斷分化和發展,使這個時期的思想鬥爭呈現出錯綜複雜的情況,從而促進了哲學的繁榮。

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4)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
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4)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