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今次党項大軍入西京的主帥,都統軍李良輔的壓力也不小。
他是成名已久的老將,在大焱邊境與种師道抗爭了數十年,打仗是他需要擔心的第一個問題,但已經成爲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無需再刻意去擔心。
真正讓他刻意擔心的,是此次爲了與蕭幹談判,李乾順隨軍派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那就是太子李仁愛!
李仁愛乃是李乾順后妃耶律南仙所生,聽名字就已經知道,這位耶律南仙乃是契丹人,她也是遼和西夏政治聯姻之時,遼國下嫁到西夏的成安公主。
李仁愛得以當成太子,其實更多的只是因爲迫於遼國對西夏和李乾順的壓力,爲了討好遼國,纔將之立爲太子。
因爲若論才幹,二皇子李仁孝堪稱文武雙全,乃是太子的最佳人選。
可惜這些年李乾順崇尚漢禮,甚至建立國學,專門學習漢人的知識和禮儀,將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文化都引入西夏,並大力推廣,所謂長幼有序的禮法,他們不一定會遵守,但礙於遼國方面的壓力,這一次終究還是將太子李仁愛派了過來。
如今西夏的兵權,大部分其實都掌控在晉王察哥的手中,這位晉王殿下乃是李乾順的庶弟,素來勇武多謀,乃是西夏軍中第一人。
李良輔已經是邊陲老將,這一次不需勞動晉王,也就只有他這個老人出來主持大局了。
再者,种師道已經拿下居庸關,燕雲十六州已經收復了一大半,也就只剩下西京大同府以南,雁門關以北的應州雲州等地,若种師道往西面進兵,則需要李良輔坐鎮大同府。
關於軍事上的佈置,李良輔心中早有定議,讓他心憂的是,這位太子李仁愛。
耶律南仙並非遼國皇帝的親生女兒,只不過是個宗室女,被遼國皇帝封爲成安公主之前,據說與蕭幹就素有私交,曖昧不清,當初還是蕭幹押着送親隊伍,親自送來的西夏。
而耶律南仙也是水土不服,常常表現出對故土的眷戀和思念,李仁愛受其母影響,耳濡目染之下,對遼國也充滿了嚮往。
這些年遼國的情勢日益惡化,又不斷遭遇強敵打擊,耶律南仙就曾多次請求李乾順出兵相助,李仁愛更是數次主動請纓,但李乾順卻沒有答應。
也正因爲李乾順沒有表現出積極的姿態,以至於母子倆鬱鬱寡歡,太子李仁愛也只是隱忍不發,在西夏朝堂內沒有太好的口碑。
然而李良輔很清楚,這位太子只不過是韜光養晦,他身上有契丹人的血統,從小又不太受到兄弟姐妹的認同,於是暗自努力,文武韜略上甚至比李仁孝要深厚,可惜無人得知罷了。
也正是因爲李仁愛的這種情感考慮,才讓李良輔感到頭疼,他們來西京大同府是勢在必得,可李仁愛這樣的姿態,實在讓人有些擔憂。
若他與蕭幹暗通款曲,或者冒着大不敬的風險說一句,若耶律南仙與蕭幹有些什麼私下的協議,將西夏大軍拖進更深的戰爭泥沼,可就有些不太妙了。
不過眼下還沒有見到蕭幹,李良輔也只是未雨綢繆而言,可自從踏入遼國境內之後,李仁愛整個人放開了許多,這些天主動與李良輔交流,說話甚至比以往在西夏數年加起來還要多。
李良輔自然是有問必答,有答必精,但言語之間也不斷地用西夏來對比,希望藉此來提醒一下李仁愛。
若是別人,自然不敢如此放肆,但李良輔乃是邊軍第一人,又是李乾順極其倚重的老資格,皇子們甚至對其執子侄後輩之禮,他這般提點也不算太過分。
不過李仁愛顯然對這些並不太感興趣,雖然他已經多次聽母后說過六軍大王蕭乾的神奇事蹟,但母后難掩溢美之詞,而李良輔的敘述則要客觀中肯很多,讓他對蕭幹又多了一層更深的認識。
李仁愛彼時也才年方十六,正是熱血激盪之時,可常年陰鬱積壓,造成了他性格有些極端,對李乾順似乎頗有微詞,李良輔也是苦口婆心。
好不容易纔捱到了大同府境內,蕭幹爲表示誠意,只是帶着一千精騎出城迎接,不準党項鐵騎入城,只許在城外三十里處安營紮寨。
李良輔作爲武將,並不能直接與蕭幹商談耶律淳和大同府的交割問題,李仁愛身份敏感,又正值年少,不堪重任,一切皆有李乾順的特使來商議。
耶律淳就被保護在大軍後方的步卒大營,眼下剛剛進入遼國境內,也爲雙方的商談爭取了不少的時間。
蕭乾急着返回上京爭奪和侵吞遼國的勢力,時間對他而言實在太過寶貴,所以西夏這邊不緊不慢,也展現出了自己的姿態,是你蕭幹有求於我西夏,談判未開始之前便已立判高下。
蕭幹不是個婆婆媽媽的人,雖然他比耶律大石要更加的深沉,可現在不是玩陰謀詭計的時刻。
他的軍隊已經在幽州和居庸關吃了大敗仗,手底下人手嚴重不足,除了需要耶律淳來高舉正統大旗之外,他還需要兵馬人手。
否則空有耶律淳這個“廢帝”,沒有可戰之兵,即便名聲再端正再響亮,也沒軍隊拿出去跟人家爭奪地盤,更不用說將老皇帝推下皇座。
所以除了耶律淳之外,他還需要党項發兵來助攻!
在他看來,遼國老皇帝其實早在之前就已經向西夏求援,但李乾順愛惜羽毛,並不像摻和這場大戰,這也使得耶律南仙鬱鬱寡歡,最近更是心病纏身,與李乾順原本和諧美滿的夫妻感情,也日漸冷淡。
今次允許太子李仁愛隨行,便是李乾順爲了修復夫妻關係所做的努力。
而李乾順之所以不發兵,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不爲人知的原因,這個原因也只有李良輔和晉王察哥這樣的高層纔有資格知曉。
那就是金國的密使早早就已經進入西夏境內,並得到了西夏王李乾順的秘密召見。
金國人可比遼國皇帝大方太多,他們曾經允諾,只要西夏出兵,攻擊大遼後方,與金國首尾夾擊,待得大局落定,遼國西北甚至西南的大片領土,都將歸西夏所有,金國人公開承認,支持李乾順稱帝,與金國平起平坐,結成兄弟之國,一同瓜分南朝大焱的疆土!
這個提議實在讓人心動萬分,西夏與大焱的恩怨糾葛斷斷續續數十上百年。
別的暫且不說,早在大德三年,李乾順出兵佔領大焱定邊軍與德靖軍之後,時隔七八年,又佔
領了大焱的西寧州。
同年,大焱的西安州知州任德敬投降了西夏,他甚至將十七歲的女兒獻給了李乾順爲妃子,封任德敬爲靜州都統軍,他的女兒任妃也成爲了任皇后,地位比耶律南仙還要高。
而二皇子李仁孝的生母曹賢妃同樣也是漢人。
這就足以證明了李乾順對大焱是多麼的嚮往和忌憚,能夠得到金國人的許諾,今後真正擁有徵伐大焱的資格,對於他來說,絕對是致命的誘惑。
李乾順雖然比不上西夏老祖宗李繼遷和李元昊,但同樣也是西夏曆史上有名的雄主,以及今後的李仁孝,都是能夠在西夏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
他的性格註定了他今後的成就,他之所以沒有立刻答應金國人,自然不會是爲了顧及耶律南仙的感受,而是因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是不成。
西夏乃是遼國的附屬,耶律南仙下嫁之後,地位再次得到了提升,儼然有了兄弟之邦的態勢。
越是這樣,他就越不能悍然對遼國出兵,做那趁火打劫的事情,古人其實重視名聲,但其實更重視名聲能夠帶來的利益和不好的影響。
爲西夏王國開創了基業的李繼遷和李元昊,功績自然無可置疑,可他們的行事卻爲人所不齒。
李繼遷爲了保護西夏党項人的火種,以及區區的領地,數次背棄與大焱的合約,在大焱和遼國之間蛇鼠兩端,堪稱卑劣,但他是爲了西夏人的基業,西夏人沒有資格評判他的所作所爲,可在大焱和其他國家的眼中,這種評判卻一直存在着。
至於党項人的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名聲,也算是臭名遠播,即便他李乾順,也不敢太過恭維。
李乾順想要將西夏打造成文明之國,想要國民脫離野蠻,開化而體面地生存下去,就必須顧及自己和西夏的名聲,他要做一個不一樣的皇帝,要讓所有人改變自己對西夏的看法。
所以他並沒有接下金國人跑過來的誘惑,可現在不同,蕭幹是打着耶律淳的正統帝號,師出有名,他將耶律淳藏在西夏國中,可不就是爲了這一天嗎?
如今有蕭幹出面,效果比他帶着耶律淳回去,要更加的強烈和美滿。
蕭幹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覺着自己的希望其實比想象之中要大。
也就是說,他不僅僅用西京大同府來交換耶律淳,還要換走李良輔的党項鐵騎,作爲他前往上京爭奪地盤的資本!
如果李乾順不同意,那麼他還有其他的籌碼,如果他對西京大同府不滿意,那麼整個遼西的領土,都可以丟給他李乾順!
反正他蕭幹並不是真心實意想要爲耶律淳奪回皇帝的位置,他只是想借助耶律淳,爲奚族人謀得一塊能夠建立奚王國的領土罷了。
大同府在雁門關以北,乃大焱、遼國和西夏三方接壤的要衝之地,漫說在這樣的地方建立奚王國,便是讓蕭幹統治這裡,他也不想陷入這片泥沼之中,反正又不是他的領地,也不是他想要的土地,丟再多給李乾順,他一點也不會心疼。
這位密使顯然也得到了李乾順的授意,在談判的條件上已經早早設立了底限,蕭幹除了西京大同府之外,其他許諾其實都是畫餅充飢,這餅子畫得再大,也要能夠吃到口才行。
當李良輔覺得這樣的協議不可能達成之時,後方的步卒大軍終於將耶律淳護送到了中軍大營。
而密使那邊也傳來了讓李良輔驚詫萬分的命令,李乾順承認了耶律淳的正統帝位,命党項騎兵護送耶律淳往北,回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