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聖儒(下)

第二篇叫《聖王》。

不是後來的那個網文聖王,而是論述內聖外王的聖與王。

何謂聖,儒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東東,仁義、寬恕、禮樂……還有這個聖智。

聖不是又土,在古代是聖,從耳從呈,耳聰口敏,通達事理,才叫聖。

因此夫子說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想要耳聰口敏,通達事理,必須先修個人。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在第一位。這就是內聖。

但這個內聖只是放在個人身上的,若放在一個國家身上,則是對內仁治,百姓富裕,國家強大安定,這纔是一個國家的內聖。

個人內聖了,就可以齊家了,治國了。

國家內聖了,就可以平天下了。

司馬光以前也說過類似的話,但與司馬光觀點不同,張載這篇文章裡鮮明地寫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個人不內聖了,那麼就不能齊家,不能治國?

試問能有幾人達到這個內聖。

因此內聖外王準確地說法是以內聖爲主,一邊“內聖”一邊“外王”,但它們是同時進行的。

內聖爲主,外王爲輔。仁愛治國,安定國家,富裕百姓,保家衛國爲主,開疆拓土,威振周邊宵小不敢侵犯中原的外王之道則爲輔,這纔是真正的內聖外王。

表面上這是張載對宋朝在軍事上分岐的論述,不求開疆拓土吧,最少要保家衛國,但如今被一個小小的西夏屢屢欺凌,連內聖都算不上,何來的內聖外王?

實際這也是張載對弟子的支持。

王巨在南邊做了什麼?可以說是仁愛了宋朝百姓。至於交趾,那是“平”的,何謂平,在這個平字上,本身就有着攻克殺戳之意。因此王巨的做法某些程度上已經接近了這個內聖外王。

所以王巨在看這篇聖王時,張載說了一句:“巨兒。我以你爲榮。”

不提慶州的那個轟動天下的萬名書,在泉州王巨做差了嗎?就是在廣南,王巨做得也不差,包括對蠻人,否則那來的那首蠻人頌歌?

當然,有這個想法,也是張載思想的進步之處,民,吾同胞。百姓,我的兄弟!

他這個民,可不是許多士大夫心中的民,而是真正的民,大宋的所有百姓。

正是有了這個思想,所以張載對弟子的打土豪,分田地做法,並不排斥。況且他以前就想實行井田制度的。

“恩師,看來你也聽到一些風聲?”

“是啊。論光景,如今遠不及仁宗之時。”張載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顛倒黑白的時代,想要溫文爾雅地做事真的很難很難。

包括自己這個弟子,替宋朝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回來。還沒到京城呢,種種謠傳就開始了。

兔死狗烹,兔還未死呢。

西夏、遼國,一山比一山高!

“恩師,勿用擔心。我有了應對之策。”

張載一笑,也是,這個官場,自己這樣的人是無法生存的,不過自己這個弟子無礙。

“恩師,我想請恩師再寫一篇文章。”

“哦。”

“老子的觀點是月圓必虧,水滿則溢。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一般剛建國之時,君王創立江山,必懲戒前期之亡,所以君臣治國多會小心翼翼。並且因爲國家更替,戰亂不休,百姓凋零,地廣人稀,沒有兼併之痛。因此大一統的國家建國之時,多時一個國家最是國泰民安的辰光。然而立國久了,許多問題就出來了。君臣安於享樂,忘記前期之亡,君王昏政,豪強貪婪兼併。並且因爲國家安定許久,人煙稠密,土地緊張升值,導致兼併加劇。以前在鄭白渠時,弟子就與恩師說過,史冊嘲諷王莽變法,實際當時因爲人煙稠密,王莽變法也是不得不變。只是他變得太急,再加上名位不正,於是烽煙四起,迅速滅亡。”

“巨兒,你是指……”

“我是指大衍之數,遁去的一。”

大衍之數也是來自易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一到九乃是有用的,由是演變成六九之爻。

但還有一個沒有用,所以孔穎達說易有太極,始生兩依,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爲一,即太初,太一也。因此產生了兩種說法,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它對現在的萬物不會產生影響,所以說大衍之數,其用四十有九,太一不用。

還有一個觀點,其用四十有九,是指維持萬物平衡的數據是五十,可起作用的只有四十九,這樣纔有了萬物生長變法。至於那個“一”已經看不到了,因此似乎是遁去了,這才稱爲遁去的一。可它是萬物變法的根本,雖然看不到,但不能不重視。

其實這就是胡弄人的玩意兒,想胡弄張載可不容易,因此張載從未研究過它。

他遲疑地問:“巨兒,你想說什麼?”

“恩師,安史之亂原因很複雜,表面上看是因爲唐朝兵力分配不適當,給了武將、特別是胡將太多的權利,君王昏政,奸臣當道,實際是天寶之時,唐朝發展到了巔峰,暗下已經產生了許多危機,即便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不久也會大亂。其實縱觀前面幾個朝代,多是此理。有一個說法,叫五千萬人極限性。也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在人口發展到五千萬人之前。危機不會太多。然而只要達到了五千萬人,危機就會到來。那麼隨便來一個大變,國家就會走向滅亡。這就是月圓必虧,水滿則溢。”

張載沉思。

“其實變法罷,減少兼併罷,都是治標之策。只是延緩這個滅亡的到來。就象我朝,即便以後胡人不入侵,繼續發展下去,一百年後,就能達到三千萬戶。”

這不是虛言。

北宋滅亡之前,戶數已經有了兩千兩百萬戶。離現在不過四十年而已。

況且王巨開拓了交趾與大理。若是按現在這樣發展下去,不用一百年,甚至只要七八十年,就能達到三千萬戶了。

在畝產只有兩百來斤的情況下。一旦達到了三千萬戶,即便有交趾分散人口壓力,也會產生種種危機了。

“恩師,再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補有餘。貪婪乃是人性根本所在,雖然話說回來,貪婪是最重要的動力來源。一旦達到了三千萬戶。土地更金貴,以損不足而補有餘的人之道。兼併豈能不會變得更嚴重?”

“嗯……”張載臉色變得嚴峻起來。

“可是天之道,終是給人之道一絲生機的。就象我朝,我爲什麼說三千萬戶,因爲以我朝的情況,極限非是五千萬人口,一千萬戶。這個極限乃是三千萬戶,近兩億人口。原因很簡單,我朝與前面幾個朝代相比較,對內治要更重視一點,不管真假。齊人仍是祖宗家法,重民生還是考察大臣的根本。正是這個齊人,縮小了兼併與剝削,正是這個重視民生,各州各縣移山填海,大山上生起梯田,大湖上造起圩埂,大海邊升起了海壩,增加了耕地數量。正是這重視民生,真宗陛下親自下詔,推廣占城稻,增加了糧食產量。所以與以前朝代相比,我朝能養活更多人口。”

這確實是北宋進步的地區。

如果北宋真一無是處,王巨早就會有另外一種想法了。

“不過隨着人口的增加,這種危機越來越盛,然而要註定會滅亡嗎?未必!想要不滅亡,一是要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下,與以前朝代相比,我朝已經失去了燕雲地區,等於門戶直接向北方遊牧民族暢開了,而東京城又位於無險可守之地。只要北方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權,我朝又是重文黜武的氣氛佔據着主流,那麼我朝必會滅亡。這是第一波危機。即便我朝能滅掉西夏,兵力可以集中屯守北方,即便能奪下燕雲地區。接着而來的就是人口危機。可是天道還給人道一絲生機的,那就是技術,何謂技術,提高農業產量,工商繁榮,產生更多財富。改變方向……這就是那個遁去的一。”

什麼叫改變方向,那就是海外了。

在另一個時空,中國一直沒有爭取到王巨所說的一。

然而歐洲人爭取到了。

雖然西方對後世的中國種種打壓岐視排擠,可王巨不得不承認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的偉大。

劍橋大學的座右銘就是:敢於挑戰權威!

工業革命與海外殖民,造就了白種人的強大。

不過還來得及,現在歐洲正是黑暗時刻……

可是王巨所說的,不僅在現在的宋朝適用,即便他穿越前的時空,這個一同樣有着作用。

就象他前世,美帝強大,強大在等於是用全球的資源,養活着他們四億人口。然而看着美帝的強大,中國不想強大,甘心着做第三等國家?不要說中國了,就是印度,還想做強國的美夢呢。

可若是這兩個國家的百姓也享受着美帝的資源,那對於地球來說,確實是一場災難。

因此悲觀的說法,發展到最後,必會迎來零和遊戲,最終迎來核爆時代。

然而王巨今天的想法卻不是如此,依然有出路,依然有一。

一是技術的進一步進步,特別是無污染輕污染能源技術的進步。

二是星空之外。

以那種技術大爆炸時代,即便改造火星,也不是夢想,只是早晚而己。因此人類想要避免那個悲慘的核爆末日到來,重心發展就是這兩條了。不過這有一個首要的前提,那就是美帝甘不甘心讓出老大的寶座。如果不甘心,核爆就必然發生了。然後殘餘的人類必然會進入慘重的文明倒退時代,甚至要幾千年幾萬年才能恢復元氣。或者就象中國史上的王朝那樣,一次次的月圓必虧,水滿則溢……

至此,王巨的想法已經圓滿。

不過著書立說的事,非是他所善長的,而且從他嘴中說出來,許多士大夫不但不信服,反而會排斥之。

正好這次回來,王巨順路看望恩師,也順便將他這個想法說出來,讓張載寫成文章,流傳百世。

“這個一……”

“恩師,僅是從呂宋島偏西,落後地區面積就相當於我朝現在的十幾倍,一半地區適合人類居住,我朝能容納三千萬戶,這麼大的地區就能容納三億戶,那麼我朝會立國多麼地久遠?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旦朝代更替,會讓多少百姓死亡?”

“不過很難。”

“是很難,可總要有人指出來。不過恩師,儒家之道,以仁爲主,君子溫潤,溫潤如玉啊。”

張載不由樂了。

人如其文,張載的文章很仁厚的,但這兩篇文章可能是隱晦地替王巨辨解,寫得有些辛辣了。

王巨這句話是進勸張載勿用如此,想要得到更多的人認可,又是在儒家佔據着上風的時代下,文章還必須要繼續仁厚,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人認可,才能流傳百世。

也就是王巨想張載取代後來的朱熹,成爲聖儒。

於是王巨又在橫渠留了下來,一是配合張載改寫前兩篇文章,二是配合張載寫第三篇文章《的一》。

這個的一不是太極,而是避免巔峰必亡唯一的生機……

爲了這篇文章,王巨在橫渠耽擱了十天。

但這個十天,不僅是爲了《的一》,王巨還安排了一件事。

進京之前,王巨將會做出一個猛烈的反擊!(。)

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403章 私軍(上)第11章 圍殺第450章 門客第210章 謀事在人第738章 哭第15章 夏國劍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726章 微調第127章 先帝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436章 小人物第377章 平戎策第275章 威名(上)第594章 長子第438章 求親第126章 捉婿第106章 捉他第677章 溫水之戰(上)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365章 鞭屍第686章 山林第762章 咬死第508章 逆轉(中)第731章 假像第466章 笑話第596章 市易市易(下)第22章 禍福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568章 隱患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第412章 掣天大樹第656章 龍臀第71章 天塌了第717章 那個人第370章 楊家將第566章 資本的開始(中)第769章 反轉(下)第703章 大事(下)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789章 宿命之傭第392章 合資第782章 捨得第445章 二王(中)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680章 黃雀(下)第370章 楊家將第402章 在等着第93章 第一躍(三)第289章 水中壩第716章 睜眼說瞎話第303章 改良第617章 呵呵第789章 宿命之傭第503章 大轉移第225章 礦奴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421章 新世紀第650章 海盜(下)第626章 不是不想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198章 遷徙第300章 一箭第602章 南方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796章 露底第358章 不可傳第103章 公主怎麼辦(上)第7章 路窄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上)第348章 又坑了第20章 講道理第811章 未來第446章 下江南第102章 蛋痛了第58章 苦逼的丁家(下)第109章 三丁刺一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246章 五萬十萬第321章 松溪第744章 擔擾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441章 火拼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537章 會戰(二)第382章 掏心窩第26章 送禮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855章 囚籠(下)第631章 不過第64章 買馬社第77章 意境第164章 蕃騎(下)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237章 三百斤第848章 誘餌第619章 拉尼娜第402章 在等着第272章 來了
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403章 私軍(上)第11章 圍殺第450章 門客第210章 謀事在人第738章 哭第15章 夏國劍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726章 微調第127章 先帝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436章 小人物第377章 平戎策第275章 威名(上)第594章 長子第438章 求親第126章 捉婿第106章 捉他第677章 溫水之戰(上)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365章 鞭屍第686章 山林第762章 咬死第508章 逆轉(中)第731章 假像第466章 笑話第596章 市易市易(下)第22章 禍福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568章 隱患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第412章 掣天大樹第656章 龍臀第71章 天塌了第717章 那個人第370章 楊家將第566章 資本的開始(中)第769章 反轉(下)第703章 大事(下)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789章 宿命之傭第392章 合資第782章 捨得第445章 二王(中)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680章 黃雀(下)第370章 楊家將第402章 在等着第93章 第一躍(三)第289章 水中壩第716章 睜眼說瞎話第303章 改良第617章 呵呵第789章 宿命之傭第503章 大轉移第225章 礦奴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421章 新世紀第650章 海盜(下)第626章 不是不想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198章 遷徙第300章 一箭第602章 南方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796章 露底第358章 不可傳第103章 公主怎麼辦(上)第7章 路窄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上)第348章 又坑了第20章 講道理第811章 未來第446章 下江南第102章 蛋痛了第58章 苦逼的丁家(下)第109章 三丁刺一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246章 五萬十萬第321章 松溪第744章 擔擾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441章 火拼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537章 會戰(二)第382章 掏心窩第26章 送禮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855章 囚籠(下)第631章 不過第64章 買馬社第77章 意境第164章 蕃騎(下)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237章 三百斤第848章 誘餌第619章 拉尼娜第402章 在等着第272章 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