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偷襲(八)

三將皆低頭道:“未立寸功,損兵折將,哪還敢計較什麼功勞,大人不怪罪末將等,已是深恩厚德了。”

張偉起身一笑,道:“我要即刻趕往奉集堡,指揮攻沈一事。這邊交給三位將軍,若是敵軍來襲,不必理會。反正就那麼一點人,你不理會,他也不敢深入。”

他邊說邊向大帳之外行去,看着三將迷迷糊糊出帳相送,笑道:“三位不必相送了,此地的事就這麼着。非常之時不必講究禮節,三位還是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穩固營盤,能多搶一些漢民,便多搶一些。凡事可不必請示我,三位是老行伍了,我是放心的……”

他又打又拉,又是疾風暴雨,又是和顏悅色,將三名悍將揉搓的如麪人一般,待跨上戰馬,向三人長笑一聲,道:“日暮途遠,恕我無禮了。”

說罷雙腿一夾,那戰馬咴咴叫上幾聲,四蹄揚起,向那營門處疾衝而去,待三將回過神來,張偉早帶着親衛出了營門。

三人默然站立,過了半響,孔有德方道:“張將軍如此信任我等,還有什麼話說。既然投了他這顆大樹,咱們就一門心思吊死在這顆大樹上吧。”

尚耿二人自然無話,三人又往營門處遙望片刻,便向大帳之內行去,那耿精仲待孔尚二人入內,返身親手放下賬幕後轉身向內,一陣冷風吹來,卻突然驚覺自已背心已然溼透,便禁不住想:“信任麼?只怕適才我等的性命,只是尺寸之間吧。”

張偉帶着親衛奔馳出營,守衛在外的衆親衛們頓時如釋重負,衆星拱月般將張偉圍在正中,各人縱馬狂奔一氣,方纔放慢速度,讓戰馬歇歇腳力。

張偉見身邊各衛士皆是灰頭土臉,那汗水和着一道道灰塵印在臉上,當真是狼狽之極,因笑道:“原說要打尖休息,讓他們好生整治一頓酒席,無奈前方事急,先委屈你們。待過一陣子回了臺北,好酒好菜儘夠你們。”

衆衛士皆笑道:“能平安出來,咱們心便是定了下來。如若變故突生,大人有個三長兩短的,咱們這些小命哪夠填的。什麼酒菜,還是免了的好。”

“也罷!”,張偉揚鞭向前指道,那前面便是一個草場,咱們身後的萬騎便是好射手,讓他們去射一些獵物來,大家燃起篝火,幕天席地燒烤獵物,也算是不枉來這遼東一次?”

衆衛士歡聲應了,自有人帶着趕來的萬騎兵進入到前方的大草甸子中去,當時的遼東地廣人稀,這種藏着衆多獵物的草甸子到處都是。當下衆萬騎分隊而入,唿哨聯絡,將一隊隊鹿、獐、兔攆了出來,衆萬騎張弓搭箭,皆是箭無虛發,不消一會功夫,便射了過百隻獵物。那萬騎各人自入伍以來,每日間操練行軍,各人都是山間射獵爲生的人,此時有此機會重操舊業,各人皆是大樂。

待各人將獵物收拾齊整,拾撿柴火燒烤起來,待獵物皆烤的焦黃,那油滴慢慢滲出來,滴在那火堆之上,散發出一陣陣的香氣。待親衛將一條烤的流油的鹿腿送與張偉,又送上隨身皮袋中攜帶的上好陳釀,張偉用小刀削一塊肉,飲一口酒,只覺得那鹿肉甘爽滑口,一陣陣肉香噴鼻而入,肺腑間一陣舒適,再飲上一口美酒,轉眼向四處望去,一片片碧綠的草地隨風舞動,天地間皆是青綠一片,張偉陶然醉道:“數百年後,四處水泥森林,空氣污染,真是可惜了這大好的天地美景啊。”

說完之後,方纔悟道自已樂極出錯,一時間口快說錯了話,心虛之後放眼四顧,卻見周圍的親衛萬騎皆是抱肉大嚼,拼命豪飲,各人拼命趕路,吃的皆是行軍乾糧,現下有美食美酒,卻哪裡還管張偉說些什麼。

待各人吃飽喝足,已都是醺然倒地,張偉知各人都是疲乏之極,是以故意讓衆人飲酒一睡,吩咐了人值夜後,便也往地面一躺,酣然入睡。

他這邊拼命趕路,周全斌、張鼐、劉國軒正會同了張載文、王煊,契力何必衆將,帶着親衛騎兵於瀋陽城外數裡的土坡之上哨望那瀋陽城牆。

周全斌性格最是沉穩,因跟隨張偉日久,便是那張鼐劉國軒,亦是他聽衆張偉之令四處尋訪而來,是以此時張偉不在,各將雖身份與他相同,到底還是敬他幾分,他卻不以爲意,此刻與衆人一同出營查看城頭敵情,聽那張載文與王煊慷慨激昂指斥城防虛實,他卻只是神情淡然,始終不發一言。因聽那劉國軒動問,方笑答道:“我剛從清河堡趕來,敵情如何不曾瞭然,還是聽衆位說,待我清楚之後,再說不遲。”

各人又觀察良久,又劃定了各自攻城的部屬範圍,方纔打馬而回。那城頭滿人雖是見了,卻深知敵人大軍已然集結在側,卻哪裡敢出城來追。待回營之後,各人便召來那神威將軍朱鴻儒,部置炮隊前行,劃定了炮擊的城牆地段。那瀋陽在關外號稱堅城,護城河、安裝了尖木柵的壕溝、拒馬,羅列於城外,好在此時正是春夏之交,那河內水枯,到是便宜了攻城一方。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此時攻城激戰在即,那各衛司馬均是忙的四腳朝天,將補給源源不斷的送往各營之中,那火炮使用的火藥鐵丸,更是需大量的軍馬運送。好在張偉吩咐何斌購買了大量矮小有力的晉江駝馬,這馬衝鋒陷陣不成,拉起車輛貨物來,到是耐力十足。除了撥出大半馱送物資往長甸而去,這營中尚有數千匹用於軍需之用。四萬多軍隊將小小的奉集堡擠的水泄不通,堡內外盡是裝扮不同的滑膛槍兵、萬騎射手、炮兵、後勤兵,胸前飾有身份鐵牌,頭戴大紅圓帽的軍官聲嘶力竭的指揮着亂哄哄的兵士,一頂頂圓帳篷在瀋陽城外形成了一片片的包圍圈,漢軍將軍觀察城防之後,下令以鉗形陣勢由東向西的包圍圈慢慢合攏,三百二十門野戰火炮亦由戰馬拖拉向前,在嚴密的保護之下,開始在面對着瀋陽城的西城門外,以口徑大小,梯次修築炮兵陣地。

眼見黑壓壓的火炮炮口慢慢對準了盛京城門,開初絕不相信敵軍敢於強攻瀋陽堅城的八旗貴人們開始慌了手腳,一羣閒散宗室,貝勒、貝子、額附,固山辦事大臣,留在瀋陽城內,由皇太極仿明制任命的空頭總兵官、副將、參將、佐領們,開始如同失了窩的馬蜂一般,亂哄哄涌向汗宮之外的十王亭,簇擁在濟爾哈郎和範文臣等人身邊。請求派人求援的有之,要求開城突圍者有之,大呼小叫讓濟爾哈郎帶人出城與敵決戰者有之,這些擔負着勇猛無敵名聲的滿人武夫們,在遼東橫行十餘年,一向是他們圍人城鎮,衝陷敵陣,被敵人結結實實圍在城中到還是第一次。各人吵鬧不休,濟爾哈郎原本就心煩意亂,此時更是慌了手腳,各人均將希望寄託在他身上,可是手中只有不到兩萬的步兵,大半還是臨時徵召的旗下老弱,他又有什麼辦法阻擋敵軍的進攻呢?所有的希望,便是能先行擋住敵軍的攻擊,等到譚泰的援兵。

待火炮陣地修建完畢,朱鴻儒指揮炮兵向城內進行了校正炮位的試射,十餘顆炮彈無巧不巧的落在皇太極最鍾愛的鳳凰樓上,一陣陣巨響過後,這座高達二十餘米,由皇太極狠下心來撥銀修築的瀋陽城內的最高建築,於煙塵中轟然倒地。坐鎮十王亭的諸貝勒大臣,頓時皆是面如死灰。原以爲戰鬥只在城頭,誰料在射程四千米的火炮面前,深宮後院也成了打擊的目標。看着慌忙奔逃的後宮嬪妃,各人均想:“此戰過後,活下來的能有幾人?”

如此這般緩慢推進,待三日後張偉深夜趕到奉集堡大營時,整個嚴密的包圍網已經在瀋陽城角下佈置完畢,不時有零星的火炮擊發聲響起,火炮炮口噴射而出來火光劃亮了夜空,擊發而出的鐵丸在空中發出利嘯,在黑漆漆的夜空中直飛入城牆深處。

“大人,經過三天的試射,末將有把握在一輪炮擊之內,集中火力,轟塌一段城

牆。”

張偉點頭道:“很好。此番攻城,火炮乃是破城利器,如何發揮,便看你的了。”

又問了時辰,得知正是子時半夜,又令道:“再過兩個時辰,開始轟城!”

他連日奔波,已是疲乏之極,卻考慮到時不我待,絕不能再耽擱時日,好在諸將都讓他省心,人雖不在,諸般事情卻都是做的滴水不漏,端坐於大帳之內,連喝了幾碗熱參茶之後,張偉振起精神,笑道:“甚好。你們做的不錯,可比那三個活寶讓我省心。”

又問道:“張瑞那邊可有消息?”

張載文於坐椅上欠身答道:“張將軍前日派了輕騎來報,廣、遼一帶的敵兵尚無動靜,他每日都派輕騎四出哨探,一有敵情,便會立刻派人來報。”

“甚好。天明之前火炮開始轟城,那城牆雖是磚石,豈能禁的住火炮直轟,各部都準備好精兵強將,一待有了缺口,便立刻衝上城頭。”

沉思片刻,終究下了決心,向契力何必道:“先期衝城,不需萬騎,待城頭稍稍穩固,萬騎迅即上城,控制城牆,敵人必定反撲,那可就看你們的了。”

諸事商定,他便率各將縱馬離奉集堡,向前方的炮陣而去,離得一里路程,尋了一處土坡駐馬而立,向各人笑道:“我便在此處觀戰,前方諸事,就靠諸位了。”

此時已是初夏,待神威將軍朱鴻儒命令各部將炮口揚起,準備發炮時,天色已是微明,雖然隔着數裡之遙,亦可見城頭值夜的八旗兵士,這幾日大炮沒有大規模的射擊,城內各兵的心都懈了,三三兩兩的的城頭盤恆。

朱鴻儒因見城頭有人,心裡默唸了幾聲往生咒,然後方令道:“諸校尉都尉,各自下去督管陣地,命令……火炮齊射!”

縱然相隔裡許,三百餘門火炮齊射的威力當真是駭人之極,低沉的火炮擊發聲不斷響起,慢慢的匯聚成壓制一切聲響的巨大轟鳴,張偉雖是騎着戰馬,亦可感覺到腳下的土地不斷的顫抖,戰馬受驚,不斷的跳躍嘶鳴,一道道火光在凌晨的天空閃爍而起,巨大烏黑的鐵丸以勢不可擋的威勢擊向預定的目標,不住的砸在城牆之上,初始時城頭上尚有些八旗兵在,一輪炮擊之後,城頭上磚石飛揚,跑不迭的都被砸成了肉泥,福大命大的僥倖逃脫了性命,只恨不得爹孃多生兩條腿纔好,卻哪裡還敢靠近城邊半步。饒是那濟爾哈郎親自帶隊前來,也是無法靠近火炮轟擊的城門。他心中大急,知道敵人轟開城牆之後必然登城,只是無法靠近,卻只是徒呼奈何。

待火炮轟擊了半個時辰之後,瀋陽西城附近百餘米的城牆已被砸開,崩塌下陷,足以讓士兵徒步登城,此時炮口擡高,開始向城內延伸射擊,聚集在城牆附近的城內八旗頓時又被炸的血肉橫飛,好不容易收攏的隊形立告混亂。那濟爾哈郎勉強穩住隊伍,又強令從城內召集的漢民帶着磚石向前,準備上前堵塞缺口。

“貝勒爺,快看!”

透過被炸開的大段缺口,濟爾哈郎身邊的親兵嘶聲大喊道:“敵人,敵人來攻城了!”

友情推薦:《條頓森林》的作者狐王列那的新作《明尊》

優秀的寫手寫的一部優秀的架空小說,請大家支持。

《重生的飄渺之旅 》

[ 內容簡介 ]

再一次的新生命可以做什麼?起落不定的波折是不是都是真實情感的體現。各種對的錯的都可以很牛比的發生。

第67章 激戰(九)第68章 滅明(四)第28章 保甲(下)第65章 治平(七)第64章 關寧(三)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3章 攻城(下)第58章 呂宋(七)第48章 滅鄭(六)第69章 相峙(五)第49章 鎮倭(二)第47章 遼東(一)第51章 騎射(一)第73章 南洋(十一)第17章 亂起(上)第49章 鎮倭(三)第7章 機遇(上)第59章 爪哇(四)第66章 北伐(一)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6章 制約(上)第58章 呂宋(一)第55章 偷襲(四)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9章 鎮倭(二)第59章 爪哇(五)第16章 綁架(下)第18章 平亂(下)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8章 滅鄭(七)第47章 滅鄭(一)第73章 南洋(五)第47章 遼東(七)第58章 呂宋(七)第12章 安身(下)第62章 江南(三)第53章 造反(二)第59章 爪哇(一)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4章 關寧(四)第44章 定臺(下)第38章 歸附(下)第12章 安身(上)第65章 治平(五)第59章 爪哇(六)第70章 決戰(十)第45章 設縣(上)第35章 兵制(中)第34章 開礦(上)第47章 遼東(十)第29章 官學(下)第70章 決戰(九)第47章 遼東(一)第59章 爪哇(三)第47章 遼東(八)第67章 激戰(十一)第17章 亂起(上)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4章 關寧(二)第47章 遼東(四)第50章 和談(三)第71章 定鼎(一)第66章 北伐(六)第65章 治平(二)第7章 機遇(上)第61章 伐明(八)第72章 法度(三)第50章 和談(一)第59章 爪哇(一)第70章 決戰(四)第43章 攻城(下)第56章 返臺(五)第68章 滅明(五)第66章 北伐(一)第48章 滅鄭(四)第4章 火拼(上)第60章 鼎革(九)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72章 法度(四)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1章 伐明(七)第20章 會議(下)第73章 南洋(七)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1章 騎射(二)第67章 激戰(十一)第59章 爪哇(二)第60章 鼎革五第60章 鼎革(十)第31章 立威(下)第46章 制約(下)第5章 初會(下)第63章 倭亂(八)第64章 關寧(一)第9章 爭拗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2章 江南(八)第38章 歸附(上)第67章 激戰(十)第58章 呂宋(六)
第67章 激戰(九)第68章 滅明(四)第28章 保甲(下)第65章 治平(七)第64章 關寧(三)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3章 攻城(下)第58章 呂宋(七)第48章 滅鄭(六)第69章 相峙(五)第49章 鎮倭(二)第47章 遼東(一)第51章 騎射(一)第73章 南洋(十一)第17章 亂起(上)第49章 鎮倭(三)第7章 機遇(上)第59章 爪哇(四)第66章 北伐(一)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6章 制約(上)第58章 呂宋(一)第55章 偷襲(四)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9章 鎮倭(二)第59章 爪哇(五)第16章 綁架(下)第18章 平亂(下)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8章 滅鄭(七)第47章 滅鄭(一)第73章 南洋(五)第47章 遼東(七)第58章 呂宋(七)第12章 安身(下)第62章 江南(三)第53章 造反(二)第59章 爪哇(一)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4章 關寧(四)第44章 定臺(下)第38章 歸附(下)第12章 安身(上)第65章 治平(五)第59章 爪哇(六)第70章 決戰(十)第45章 設縣(上)第35章 兵制(中)第34章 開礦(上)第47章 遼東(十)第29章 官學(下)第70章 決戰(九)第47章 遼東(一)第59章 爪哇(三)第47章 遼東(八)第67章 激戰(十一)第17章 亂起(上)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4章 關寧(二)第47章 遼東(四)第50章 和談(三)第71章 定鼎(一)第66章 北伐(六)第65章 治平(二)第7章 機遇(上)第61章 伐明(八)第72章 法度(三)第50章 和談(一)第59章 爪哇(一)第70章 決戰(四)第43章 攻城(下)第56章 返臺(五)第68章 滅明(五)第66章 北伐(一)第48章 滅鄭(四)第4章 火拼(上)第60章 鼎革(九)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72章 法度(四)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1章 伐明(七)第20章 會議(下)第73章 南洋(七)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1章 騎射(二)第67章 激戰(十一)第59章 爪哇(二)第60章 鼎革五第60章 鼎革(十)第31章 立威(下)第46章 制約(下)第5章 初會(下)第63章 倭亂(八)第64章 關寧(一)第9章 爭拗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2章 江南(八)第38章 歸附(上)第67章 激戰(十)第58章 呂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