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倭亂(三)

那御膳房前來侍候的廚子哪曾見過這些大人物,聽得張偉吩咐,卻是坑哧坑哧答道:“回王爺,這是祖制,不好更改的。”

張偉將眼一瞪,喝道:“我是我孫子的祖宗,我今日定的規矩也是祖制,他偏就改不得?不準再說,快些下去用小火爆炒幾個小菜,送來與我下酒。”

那廚子忙不迭去了,炒了幾個小菜送來。雖沒有適才那麼花哨,張何二人吃將起來,卻是順口的多。兩人吃上一氣,張偉卻突然想起一事,向何斌問道:“適才在奉天殿時,卻沒有聽你說起改革幣制一事,難道這些大佬們不同意麼?”

何斌“吱呀”一聲,抿一口酒下肚,又撿起一塊腰花吃了下酒,方答道:“改銀錠爲銀圓,主意雖好,此時卻行不得也。”

見張偉詫異,何斌停籌,正色道:“江南大定,所爲何來?不過是百姓圖個安穩,縱有明朝餘孽想有心攪風搞雨的,百姓們得了好處,也是不依。而你想鑄銀錠爲銀圓,自此之後以銀圓爲貨幣單位,這想頭是好。一來省銀子,二來沒有什麼火耗可言,西洋諸國,也都是這麼個幹法。你知,我自然也知,曾與外國交通貿易的大商人們也是知道。可是內陸百姓知道什麼?好不容易過幾天安生日子,你便要東改西改,把他們手頭上的銀子弄了去改成一塊塊銀幣,百姓知道什麼?只當是上了官府的當,好好的銀子沒了!志華,那麼立刻便是天下大亂!再有,咱們與外國貿易,都是順差,他們的銀子一直水淌也似的往中國而來。咱們設立稅務海關,就是打算把原本的走私貿易弄成正式官立,把流入大商人腰包中的銀子掏出來,交給政府。改鑄銀幣後,外國人要求用銀幣交易,該當如何?商人們使用銀幣交稅,而內陸百姓卻不肯使用政府鑄發的銀幣,還是用白銀、銅錢。這樣咱們不是做了冤大頭麼!此事斷不能急行,待各地銀行成立,咱們在百姓中有了信譽,有了本錢,那時候再改幣制,阻力便小上許多。況且你要大興教育,十來年後,那些學了新知識的孩子當家做主了,自然知道你的想法,不是比現在容易許多麼。”

“是了。中國改革何其難也!王安石當年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這是多大的勇氣,我佩服他。”

兩人都是喝的微醺,張偉今日雖此時稱王,卻與做了皇帝並無不同。雖覺心中有些怪異,卻也很是興奮。而何斌與張偉交好,張偉做到如今這個位置,對他卻仍是如當初一般,而他想來也會水漲船高,將來封公封候,光宗耀祖,指日可待。

正在興頭,卻見有一待衛頭目急步跑來,在殿外躬身一禮,大聲稟道:“漢王,何尚書,外面有漢軍使者求見,道是有緊急軍情奏報。請漢王示下,是立刻傳見,還是轉令其去參軍府?”

張偉醉眼迷離,略想了一回,便回話道:“命他赴參軍府便是了,有甚軍情,命參軍們商定了辦法,然後再來奏報。”

那侍衛應諾一聲,便待離去。張偉卻又隨口問道:“那人自何處來?是襄陽還是福州?可是有亂民叛亂?”

“回漢王,使者來自日本!”

張偉霍然起身,倉促間竟將酒桌帶翻,酒水四濺,立時將他與何斌二人弄的狼狽不堪。卻是不管不顧,只向殿外的那侍衛喝道:“快將那人帶來!”

待那漢軍使者被帶入殿下,匆忙行禮完畢,將身後背的急件包裹解將下來,將急件遞與張偉。張偉劈手接過,急忙打開火漆印信,展信便看。

何斌原本暈頭漲腦,被張偉一鬧,此時酒已醒了七八分。因見張偉看完信後臉色陰沉,在殿內負手急行,卻只是不說話。因急道:“到底出了何事?你到是說話啊!”

將手中急件團成一團,張偉沉聲向何斌道:“倭人做亂,攻打長崎!”

何斌長出一口大氣,坐回座椅,向張偉笑道:“你也是統兵大帥,怎麼如此沉不住氣。倭人又能怎樣,長崎雖只有兩千駐軍,可是這些年來修的炮臺有多少?還都是用你教的法兒修的,堅如鐵石!倭人又沒有炮,就是來上十萬八萬的,也是攻不下來。咱們怕它怎地,調兩萬漢軍,並施琅所部,一回去就把他們給打趴下了。”

“若是如此簡單,我又有什麼好擔心的。這次的事,卻是怪的很。那倭人不是無炮麼,文瑨信上說,倭人出動了十萬大軍,急攻長崎。好在他在那邊經營多年,有的是密探間細,倭人大軍未到,他便令駐軍入城,準備好火炮,等着轟他媽的。誰知道那些倭人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大炮,雖然不如咱們的火炮犀利,可也有一百多門,大大小小的排在長崎城外。他們的射程不如咱們,於是用倭人步兵猛衝,掩護着火炮在後面開炮射擊。若不是長崎和城池兩邊盡是咱們修的炮臺,俗話說蟻多咬死象,長崎早就不保了。就是這麼着,文瑨來信時說,時間長了,一樣頂不住。”

看一眼那個一臉疲憊的長崎來使,張偉向他問道:“你走了幾天,你估摸着現在長崎那邊還頂的住麼?”

“因是順風,屬下在路上只花了十七天時間。臨來時倭人已是攻了十幾次城,若不是江總督這些年來將長崎城重修擴建了幾次,咱們大炮又多又好,早就頂不住了。倭人不計死傷,拼了命的攻城,城頭下當真是屍橫遍野,他們的大炮也炸燬了不少。只是那倭人悍不畏死,一波波的拼了命向前衝,漢軍就是鐵人,也頂不住這麼着攻法。”

看一眼張偉神色,又道:“雖是如此,長崎城高堅險,急不可破。我來的時候,倭人攻城的次數已然降了下來,只是用火炮和咱們對射罷了。依屬下看來,再頂上一兩個月,糧草火藥不盡,咱們也是不怕。”

張偉點頭稱是,道:“我也是這麼想,文瑨雖然叫苦,我心裡到是有數。只要彈藥和糧食充足,固守不出,長崎卻是無虞。可慮者,到是在蝦夷!那邊不過只有一千左右的漢軍,看着我的馬場。若是倭人派些兵馬去蝦夷,我這幾年的心血只怕是白費了。”

何斌這才醒悟,張偉最擔心的自然不是長崎,而是這些年辛苦送到蝦夷的那些種馬。那蝦夷地處蠻荒,除了少數土著外再無人煙。氣候又與遼東相似,用來做牧場,養出的馬正好適用於八旗爭戰。若是被倭人衝進去一通破壞,這幾年的心血可是白費了。

此時留在南京的衆參軍將軍與張瑞、契力何必已聽令傳到,於宮門外候命。張偉略一思忖,心中已有了打算,因命道:“張瑞與契力不必進來,這便回軍營待命。命人通傳水師,以舟山施琅部、張瑞帶四千飛騎、契力帶一萬萬騎、並南京城內炮隊四千人,再由襄陽抽一軍兵力,福州兩千人,前去長崎救援。”

何斌急道:“那麼蝦夷那邊呢?咱們不管啦?”

張偉嘆口氣,向何斌道:“一子不棄,全盤皆輸。蝦夷那邊只得自生自滅,守的住就守的住,守不住……”

他雖不曾明言,不過以眼前諸人對倭人武士兇殘生性的瞭解,蝦夷那邊的一千多漢軍,還有那些養馬人,多半是不能活了。

見何斌面露不忍之色,張偉又道:“只盼他們能挺過長崎戰事,如若不然,也是沒法子的事。倭人主力都在長崎附近,一戰而擊潰之,則日本事畢!”

他坐回御座,提筆寫道:“漢軍徵日各部,悉歸長崎總督江文瑨提調。擊潰長崎之敵後,可相機而動,攻佔京都、江戶。天皇及幕府留否,由江文瑨臨機決斷,此令。”蓋下印信,交與殿中侍衛,命其飛奔而出,交與張瑞等漢軍諸將。

待長崎來使與傳令侍衛下殿而去,張偉喃喃自語道:“此時若是明軍大舉來襲,我竟不能出擊,也只得固守而擊破之了。嘿嘿,若是有心人趁着此時的空檔反叛,到也是有趣的緊。”

此時長江南北信息交通已然斷絕,張偉卻是不知道崇禎早便急紅了眼,已下定決定調關寧鐵騎入關剿賊。至於南京對面的準揚等地駐軍,崇禎卻也知道渡江不易。只是等着川陝賊兵被剿滅之後,由四川直入襄樊。因不能渡江,卻已將宣大等地邊兵調歸陝西,由洪承疇節制指揮。張偉並不以對江明軍爲意,對他們這些幾萬人的調動,卻是絲毫不放在心上。此時若是過江邀擊,將明軍主力一舉擊潰到也並不甚難,只是事後之事難辦,張偉此時決然沒有渡江的打算。以臺灣一地吃下江南已是以蛇吞象,若是再攻至北京,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降兵降將,卻難保不出岔子。漢軍人數太少,待江南富庶之後,擴軍以戰,到那時卻又有何懼?

待各部漢軍接到命令,紛紛往日本而去之時。寧綿一帶明軍早接了皇帝詔命,並有袁崇煥親筆書信,又得知皇帝已將袁督師放出,命爲宣大總督。同進又命盧象升爲薊鎮總督,出關的關寧兵先歸由盧象升統領。因近來與遼東滿人相安無事,兩邊通商不絕,來往不斷。雖是不知皇太極情形如何,兩邊的氣氛眼見是越發的和睦。當此之時,卻又要將明軍調入關內征戰。幾名大將尚不知道如何,下層的軍官和兵士卻都是滿心的不情願。

綿州總兵祖大壽一早便出得總兵衙門,準備赴寧遠與趙率教等人會議。甫一出門,便聽到一羣兵士在府門照壁前破口大罵。各人都道:“鳥皇帝一年不知道發給咱們幾兩銀子,還把袁督師關了這麼些年。現下關內大亂,江南也給人佔了,南京也丟了。這會子想起咱們來了!也不知道那幾位大帥怎麼想的,若是依咱們的意思,乾脆出兵把袁督師搶了回來,咱們在遼西擁他爲王,看皇帝又能如何!”

祖大壽聽得眉頭緊皺,卻也知道這些兵士說的到也是實情。便是他自已,心中亦是甚多不滿。卻向身邊的親兵令道:“帶人過去,把那幾個不知死的都捆了去,扔在馬棚裡,用馬糞把嘴堵上!待明天一早,再吩咐人去問着他們,還敢胡說了不!”

說罷打馬而行,帶着百餘親兵直奔寧遠而去。雖然近來遼東無事,到底這祖大壽是積年的總兵官,在遼東世代爲將,出得城門,便吩咐祖大樂等人緊閉城門戒備,非祖大壽回城之後,不得擅開。

此時已是崇禎五年二月初,遼東苦寒,關外已是雪化天暖,這綿州至寧遠一路,卻仍是沒膝的白雪蓋地。好在官道雪融的快,勉強到也行得。祖大壽一早出門,快馬而行,到得第二天傍晚時分,已至寧遠城外。命人叫開城門,便直奔寧遠總兵趙率教府邸而去,待到了府門之外,卻遠遠見了那趙率教領着一羣部下在外等候。

“老趙,偏你禮數最多!這麼大冷的天,你跑外面來做什麼。”

離的老遠,祖大壽便跳下馬來,與趙率教親熱一抱,又向其餘各將打過招呼,嘻笑一陣,兩個總兵方攜手在前,領着衆人往府內而去。

這兩人都是袁崇煥的心腹大將,世代鎮遼的軍人世家。這幾年來因當年在北京城下一怒出走,又曾威脅京師,皇帝並不能治罪他們,又免了派遣文官來指手畫腳,這兩人相處甚好,再加上山海關總兵吳襄,這三人通力合作,除了拿些朝廷的餉銀之外,竟不要他們操一點心,就將這遼西各地守的如鐵桶一般牢固。是以雖沒有了袁崇煥鎮守,皇太極前番入關,卻仍是不得不繞道內蒙草原,由長城而入。沒有補給和連成一線的後方,也只得飽掠一番便即返回,說將起來,這便是關寧鐵騎鎮守寧綿山海的大功。

冰火魔廚佛本是道斗羅大陸htTp://looK_?iD=20329九鼎記網遊之風流騎士天才傳說

第51章 騎射(三)第71章 定鼎(一)第72章 法度(三)第55章 偷襲(三)第64章 關寧(一)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9章 相峙(二)第57章 試探(六)第57章 試探(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6章 北伐(十)第14章 情動(上)第66章 北伐(十二)第70章 決戰(三)第61章 伐明(九)第47章 遼東(二)第57章 試探(五)第20章 會議(上)第61章 伐明(十四)第36章 崇禎(下)第56章 返臺(一)第69章 相峙(一)第2章 獲救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6章 北伐(四)第64章 關寧(五)第48章 滅鄭(三)第55章 偷襲(四)第57章 試探(五)第20章 會議(下)第55章 偷襲(二)第64章 關寧(八)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2章 江南(七)第58章 呂宋(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1章 伐明(十一)第55章 偷襲(一)第61章 伐明(五)第62章 江南(四)第4章 火拼(下)第31章 立威(下)第58章 呂宋(三)第63章 倭亂(二)第72章 法度(五)第8章 宴客(下)第64章 關寧(三)第63章 倭亂(十二)第28章 保甲(下)第49章 鎮倭(一)第22章 新竹(下)第57章 試探(六)第61章 伐明(十六)第44章 定臺(下)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8章 滅明(三)第16章 綁架(上)第73章 南洋(六)第56章 返臺(一)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1章 定鼎(三)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0章 鼎革六第26章 亂局(上)第57章 試探(七)第24章 論兵(下)第67章 激戰(四)第37章 會晤(上)第4章 火拼(上)第59章 爪哇(二)第57章 試探(六)第23章 閱兵(上)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9章 相峙(七)第25章 宗族(上)第66章 北伐(三)第66章 北伐(七)第59章 爪哇(一)第66章 北伐(十)第42章 圍城(上)第41章 大員(上)第56章 返臺(三)第73章 南洋(六)第49章 鎮倭(二)第24章 論兵(下)第50章 和談(二)第61章 伐明(十)第49章 鎮倭(五)第24章 論兵(上)第70章 決戰(九)第50章 和談(三)第69章 相峙(四)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56章 返臺(一)
第51章 騎射(三)第71章 定鼎(一)第72章 法度(三)第55章 偷襲(三)第64章 關寧(一)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9章 相峙(二)第57章 試探(六)第57章 試探(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6章 北伐(十)第14章 情動(上)第66章 北伐(十二)第70章 決戰(三)第61章 伐明(九)第47章 遼東(二)第57章 試探(五)第20章 會議(上)第61章 伐明(十四)第36章 崇禎(下)第56章 返臺(一)第69章 相峙(一)第2章 獲救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6章 北伐(四)第64章 關寧(五)第48章 滅鄭(三)第55章 偷襲(四)第57章 試探(五)第20章 會議(下)第55章 偷襲(二)第64章 關寧(八)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2章 江南(七)第58章 呂宋(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1章 伐明(十一)第55章 偷襲(一)第61章 伐明(五)第62章 江南(四)第4章 火拼(下)第31章 立威(下)第58章 呂宋(三)第63章 倭亂(二)第72章 法度(五)第8章 宴客(下)第64章 關寧(三)第63章 倭亂(十二)第28章 保甲(下)第49章 鎮倭(一)第22章 新竹(下)第57章 試探(六)第61章 伐明(十六)第44章 定臺(下)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8章 滅明(三)第16章 綁架(上)第73章 南洋(六)第56章 返臺(一)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1章 定鼎(三)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0章 鼎革六第26章 亂局(上)第57章 試探(七)第24章 論兵(下)第67章 激戰(四)第37章 會晤(上)第4章 火拼(上)第59章 爪哇(二)第57章 試探(六)第23章 閱兵(上)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9章 相峙(七)第25章 宗族(上)第66章 北伐(三)第66章 北伐(七)第59章 爪哇(一)第66章 北伐(十)第42章 圍城(上)第41章 大員(上)第56章 返臺(三)第73章 南洋(六)第49章 鎮倭(二)第24章 論兵(下)第50章 和談(二)第61章 伐明(十)第49章 鎮倭(五)第24章 論兵(上)第70章 決戰(九)第50章 和談(三)第69章 相峙(四)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56章 返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