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歸附(下)

見羅汝才之外的諸將都面露訝色,張偉得意一笑,道:“你們各人都沒有想到過麼?”

張鼐笑道:“原以爲爺整軍備武是爲了對抗朝廷,卻沒想到是爲了和荷蘭鬼開戰。”

周全斌也道:“正是呢。臺北和臺南關係一向平穩,沒有起過什麼爭執……”

說到此處,按大腿一拍,叫道:“每年要給他們銀子、白糖,咱們大明天子還沒有拿過咱們一文錢,這洋鬼子憑什麼?好象臺灣就是他們的。”

摩拳擦掌道:“爺請放心,咱們鎮遠全軍一聽說去打洋鬼子,必然是歡呼雀躍,軍心士氣可用!”

“甚好!見你們如此,我心甚慰!不過暫且不必讓全軍知曉,暫且只讓校尉以上曉得便是。即便如此,自今日起營門緊閉,內不出外不進,嚴防走漏風聲!”

施琅在一旁問道:“咱們鎮遠軍後招募的兵士,可能不識不性不能坐船的?”

周全斌答道:“那自然是沒有。都是從近海而來,大半都識水性,便是有少數暈船的,當日來臺時,已早已習慣。”

又問道:“咱們兵發臺南,定然是坐船而去了?”

張偉道:“那是自然,難不成你周全斌有本事從大山上翻過去麼。”

張鼐問道:“若是咱們攻打臺南,爺估摸着那荷蘭人可有援兵?”

“若不是顧忌他們在南洋有艦隊,我早已同他們翻臉了。就憑他們在臺南的兩千兵士,能擋的住咱們麼。放心,他們的援兵沒那麼快來。待援兵趕到,臺南已是咱們的了。那艦隊上能有多少兵士,他們敢上岸麼。更何況咱們還有施琅的炮艦,還有英國人在南洋扯他們的後腿。”

說到此處,張偉轉頭問施琅道:“那勞倫斯現下就在船上,他回來時是怎麼說的,你給大傢伙說說。”

施琅道:“那勞倫斯前番去向上司稟報咱們要攻打荷蘭的消息,他那些上司早就想與荷蘭人爭奪地盤,一聽之下哪有不贊同的道理。自他返回後,這陣子英國人與荷蘭人在海上已有了不少摩擦,荷蘭駐守在南洋羣島的艦隊通共有二十艘船,要兼顧整個南洋原本就嫌不夠,現下又加上英國人的掣肘,估摸着等咱們打起來,荷蘭人也很難調動多少兵力來援,若是他們敢傾巢而動,英國人便去抄他們的後路。若是

小規模艦隊過來,憑咱們臺北水師儘可抵擋的住。”

堂上諸將雖說沒有經歷過實戰,到底有幾個本就是幹着刀頭添血的勾當,靜默半響,馮錫範疑道:“這說了半天,英國人並不直接派兵來臺?”

羅汝才至此方開口道:“這些英國人狡猾的很,絕不可能爲咱們衝鋒陷陣。”

張偉點頭道:“這話沒錯。誰都不是傻子,我們想要全臺灣,英國人想搶荷蘭人的地盤,臺灣有我們和荷蘭人,他們也知道打不了這臺灣的主意,那人家憑什麼來給咱們拼命?想要好處,就得付出代價。他們肯幫咱們牽制南洋的荷蘭人,就盡到了盟友的責任啦。”

說完正容道:“今日我來,就是要知會你們做好準備。馮錫範,你領金吾衛一營的將士,協同臺北鎮巡捕營,鎮守臺北。羅汝才也留臺,嚴密監視各方的動向。其餘人等,率三衛五營一萬人,連同鎮遠水師、飛騎衛,準備好火藥、鐵丸、炮彈、被服帳篷、療傷醫藥、做好速攻不下圍城的準備。諸位,都明白了麼?”

“末將聽令!”

節堂內諸將同聲應諾,張偉環視左右,目視着自已手下這羣不過二十來歲的青年將領們,從尋訪周全斌起,歷經數年,終於在麾下聚集了這批明末英傑。周全斌沉穩幹練、劉國軒勇猛非常、馮錫範處事精明、其餘張鼐、張傑、羅汝才也都是萬中選一的人才。現下雖說不上是賬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到也說的上是擁有了精兵強將了。

想到此處,奈不住心頭興奮,向諸將笑道:“雖說這營中不方便飲酒,不過今晚破例讓大夥喝個痛快,就算是誓師酒!”

諸將都年輕氣盛,哪有不好酒的道理?張偉此言一出,諸將頓時鼓譟起來,立時便吩咐小軍準備酒菜,拉着張偉向那廂房而去,張偉見狀,方想起自已不勝酒力,雖是後悔不迭,卻也是逃之無門了。

就在張偉在臺北整兵頓武之際,何斌卻早已隨鄭芝龍到了福州。安頓之後,鄭芝龍便向何斌道:“廷斌,今時不同往日。雖說那熊大人不怎麼約束於我,到底你現在身份不便,我可不能貿然便帶你去,若是他不同意你們所請,一怒之下或關或是要殺的,那我可沒有辦法向志華交待。你先在此靜候,等我有了消息,再去拜見撫臺大人不遲。”

何斌聽他如此說,也笑道:“這自然是正理。哪有賊寇隨將軍直接去見巡撫的道理,我便在此守候,等你的消息便是了。”

待鄭氏諸人出門而去,何斌差出隨從,一人在房內看書等候。,那雕木花窗沒有關嚴,一陣微風吹來,燈光左右晃動,何斌無奈,只得起身關窗,一眼看去,卻見窗外牆角處影影綽綽站立着幾個人影,猛然間聽到那幾人正低聲細語,凝神細聽,卻是什麼也聽不清楚。

何斌低頭想了一會,便拍手叫人:“來人!”

他一聲令下,門外便有親隨家人應道:“小的們在,爺有什麼吩咐?”

“去,出門給我買些的酒菜來。大響午的,也沒人來張羅飯食,餓死我了。”

“是。”

那家人應了一聲,便再無聲息。何斌嘆了口氣,也不再看書,轉身躺在牀上靜思。待過了盞茶功夫,便聽到門外有人聲傳來,何斌問道:“是誰?”

“回何爺的話。適才您命家人出門辦事,因鄭爺臨走時交待,局勢不明,務必請何爺在房內稍候,不要出門。便是貴府的家人,也是不出門的好。若需要什麼,只管吩咐小人們去辦便是了。”

何斌聞言,豆粒大的汗珠頓時從額頭上流了下來,直淌到嘴角猶然不知,幹扯着嗓子笑答道:“如此也好,貴管家費心了。我只是想要些酒菜,自酌自飲罷了。從府上拿原也是一樣,到是我考慮不周,勞煩大傢伙了。”

那鄭府家人笑着應了,自去準備酒菜不提。何斌聽他去的遠了,方在房內急步而走,雙手握拳,心內只道:“此番命不保矣!原來鄭芝龍根本無意招安我們,這廝包含禍心,根本就是要藉助朝廷的力量搞跨我們!”

心裡雖明白,一時半會卻想不出主意脫身,只急的在房內團團亂轉,直到指甲刺破手心,一陣刺痛傳來,這才突然想到:“脫身之策,只在此人耳!”

想到此處,便不再着急,只在房內靜候,不多時功夫,鄭府家人將酒菜送到,隨着何斌親隨一共將酒席擺好,便要退出。

何斌坐在桌前,先是自飲了一杯,見那鄭府家人要走,便向他笑道:“何必如此着忙,且坐下與我同飲一杯!”

那家人笑首回話道:“小人是什麼身份,敢同何爺飲酒,沒的折了小人的草料!”

何斌又虛邀了幾回,那家人只是不肯,何斌便從袖中掏出一錠大銀向他笑道:“也罷,我知鄭府的規矩大,不勉強你就是了。這銀子你拿去,是爺的打賞。”

見那家人還要推辭 ,何斌怒道:“怎地,嫌爺給的銀子少麼?”

那家人連稱不敢,方纔屈身行了一禮,眉開眼笑地將銀子收了,又向何斌做了一揖,便要辭出。

“且慢。”

“何爺還有什麼吩咐?”

“一個人飲酒無趣,你去看看你們鄭彩鄭爺可有閒暇,就說我邀他來飲上幾杯。”

“小的知道了,這便去請彩哥兒。”

見那家人去請鄭彩,何斌心內打鼓,不斷暗祝各路神明保佑,一定要將那鄭彩請來。

過了半響,何斌心內忐忑不安,只如過了半輩子一般,突然見那家人躬身在前,身後有一男子白衣飄飄,風神俊逸,擁有一張英俊而傲氣的臉,卻不是那鄭彩是誰?

何斌心內大喜,面情上卻只是淡然一笑,往廂房門口處一站,向鄭彩遠遠笑道:“難得鄭大公子賞光,何斌幸何如之?”

鄭彩見何斌迎上前來,也道:“何需客氣。廷斌是客,原本咱們就該接見洗塵。到教兄來邀我,卻是鄭彩的失禮了。”

兩人在門廳處客氣一番,方纔相攜入席。何斌不提此番正事,鄭彩卻也是隻字不提,兩人杯來盞住,只是談詩論文,閒話先朝典故,不一會功夫便喝盡了一壺黃酒,何斌便道令人再上一壺,那鄭彩已是微醺,見何斌令人上酒,便推辭道:“廷斌兄,彩原本便量淺,現下不知不覺間意喝了這麼許多,已是過量。彩是不能再喝了,叨擾已久,彩卻是要告辭了。”

說罷不管何斌如何邀留,鄭彩只顧要走,堪堪將身站起,便要向門外行去,何斌見狀,突然正容厲聲向鄭彩說道:“大公子,何某突然想起一事,適才卻是忘了說了!”

鄭彩聞言大是詫異,問道:“廷斌兄,何事如此重要?若是此番招安一事,請恕彩無能爲力,此事一概由我一叔處置,其中細節彩一概不知,也不想過問。若是此一,請恕鄭彩仍要告辭。”

說罷拱手一揖,以示歉意。何斌卻笑道:“我怎會在此事用這些俗務來煩大公子。良朋美酒,自是會文的好時候,那些俗事且等明日再說不遲!”

“那廷斌兄有何大事要與鄭彩說?”

何斌將鄭彩一拉,又入了席,方纔笑道:“說來當真是稀奇的緊。前陣子臺北傳來一首詞,填的端的是精彩之極,依我的愚見,只怕是宋朝以來未之有的大氣度和豪邁詞風。與此人的詞相比,稼軒詞竟不足道!更奇的是,此人竟然未及弱冠,現下便有如此成就,再假以時日,前途當真是不可限量啊。”

鄭彩原本就極好詩詞歌斌,平時裡也頗愛附庸風雅填上幾闕,現下聽何斌如此稱道,心內好奇之極,立時便問道:“此人姓甚名誰?家住何處?填的又是甚好詞?爲何鄭彩從未聽人說起過?”

“鄭大公子,你卻有所不知。此人正是福州人士,說起來學填詞時日不久,是以名聲未曾讓大公子知曉,他那首詞,也是我差家人來福州採買物品時,因此人家中也是生意人家,無意中得見,我家人知道我素愛此道,便抄了來送與我看。我一看之下心中甚是佩服,此次親來福州,一來是事情重要,親來的好,二來,也是想拜會這位難得的才子啊。”

鄭彩聽到此節,不由得信了八分,此次來福州危險的緊,何斌在臺北也是主事之人,如何事情沒有眉目便親身涉險,卻原來有這層關係在裡面。當下心內癢癢之極,向何斌催問道:“到底填的是什麼詞,廷斌兄可否背出來給小弟鑑賞一下?”

何斌大笑道:“這有何不可?大公子聽好了……”

第51章 騎射(三)第40章 出兵(上)第7章 機遇(上)第57章 試探(一)第11章 北港(上)第53章 造反(一)第47章 遼東(三)第47章 遼東(十一)第58章 呂宋(一)第66章 北伐(三)第60章 鼎革(十三)第26章 亂局(下)第66章 北伐(五)第43章 攻城(上)第62章 江南(一)第71章 定鼎(五)第73章 南洋(五)第30章 械鬥(上)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3章 倭亂(十二)第33章 利炮(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18章 平亂(下)第25章 宗族(下)第12章 安身(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32章 堅船第19章 甘蔗(下)第44章 定臺(下)第65章 治平(五)第4章 火拼(上)第48章 滅鄭(三)第56章 返臺(四)第48章 滅鄭(四)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9章 相峙(二)第65章 治平(四)第69章 相峙(四)第20章 會議(下)第45章 設縣(中)第61章 伐明(二)第21章 招兵(下)第31章 立威(上)第49章 鎮倭(二)第43章 攻城(中)第19章 甘蔗(上)第70章 決戰(十六)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6章 北伐(五)第14章 情動(下)第49章 鎮倭(六)第70章 決戰(四)第44章 定臺(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1章 伐明(三)第61章 伐明(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58章 呂宋(一)第46章 制約(上)第70章 決戰(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0章 鼎革六第47章 遼東(一)第66章 北伐(四)第61章 伐明(十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8章 滅鄭(五)第56章 返臺(五)第62章 江南(二)第65章 治平(三)第30章 械鬥(下)第60章 鼎革七第67章 激戰(六)第55章 偷襲(八)第60章 鼎革(十七)第47章 遼東(八)第29章 官學(中)第26章 亂局(下)第24章 論兵(上)第25章 宗族(中)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1章 騎射(一)第58章 呂宋(四)第27章 協議(上)第51章 騎射(三)第66章 北伐(十一)第48章 滅鄭(三)第65章 治平(八)第6章 結交(上)第43章 攻城(下)第4章 火拼(上)第46章 制約(中)第64章 關寧(三)第65章 治平(六)第70章 決戰(十)第73章 南洋(九)第73章 南洋(六)
第51章 騎射(三)第40章 出兵(上)第7章 機遇(上)第57章 試探(一)第11章 北港(上)第53章 造反(一)第47章 遼東(三)第47章 遼東(十一)第58章 呂宋(一)第66章 北伐(三)第60章 鼎革(十三)第26章 亂局(下)第66章 北伐(五)第43章 攻城(上)第62章 江南(一)第71章 定鼎(五)第73章 南洋(五)第30章 械鬥(上)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3章 倭亂(十二)第33章 利炮(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18章 平亂(下)第25章 宗族(下)第12章 安身(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32章 堅船第19章 甘蔗(下)第44章 定臺(下)第65章 治平(五)第4章 火拼(上)第48章 滅鄭(三)第56章 返臺(四)第48章 滅鄭(四)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9章 相峙(二)第65章 治平(四)第69章 相峙(四)第20章 會議(下)第45章 設縣(中)第61章 伐明(二)第21章 招兵(下)第31章 立威(上)第49章 鎮倭(二)第43章 攻城(中)第19章 甘蔗(上)第70章 決戰(十六)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6章 北伐(五)第14章 情動(下)第49章 鎮倭(六)第70章 決戰(四)第44章 定臺(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1章 伐明(三)第61章 伐明(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58章 呂宋(一)第46章 制約(上)第70章 決戰(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0章 鼎革六第47章 遼東(一)第66章 北伐(四)第61章 伐明(十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8章 滅鄭(五)第56章 返臺(五)第62章 江南(二)第65章 治平(三)第30章 械鬥(下)第60章 鼎革七第67章 激戰(六)第55章 偷襲(八)第60章 鼎革(十七)第47章 遼東(八)第29章 官學(中)第26章 亂局(下)第24章 論兵(上)第25章 宗族(中)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1章 騎射(一)第58章 呂宋(四)第27章 協議(上)第51章 騎射(三)第66章 北伐(十一)第48章 滅鄭(三)第65章 治平(八)第6章 結交(上)第43章 攻城(下)第4章 火拼(上)第46章 制約(中)第64章 關寧(三)第65章 治平(六)第70章 決戰(十)第73章 南洋(九)第73章 南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