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鼎革八

且不提八大王張獻忠掃蕩四川,與湖陝甘川四地的明軍周旋,成都得而復失,他領兵退守渝州一線,前扼洪承疇部陝甘等地明軍,後拒明廷調集過來的南方各鎮明軍。除了有限的幾個州府在他直接的統制之下,爲他供應錢糧。其餘的州府即使被他攻掠而下,當地的地主及官紳階層也迅速將他留下的小股兵力驅走。是故張獻忠在川內雖是佔據了戰亂略主動,官兵推進到成都和瀘州一線,已是無力再進。他卻不能建立起有效統治。八大王心煩之下,卻只是無法可想。只能靜待高迎祥與李自成的消息。

崇禎三年五月,明軍除了要應付佔據了小半四川的張獻忠,還需分兵提防應付流竄在山西及河南的革左、老回回諸營。除此之外,折身返回陝北的高迎祥與李自成部,更令明朝上下憂心忡忡。

皇帝自接到蜀王並王府上下宗親遇害的塘報,立時暈闕倒地,在場的內監廷臣皆是慌了手腳。待太醫聞訊趕到,崇禎帝已是悠悠醒傳,雖是閣臣及各部大臣皆環伺左右,他仍是慟哭道:“朕以涼德,繼位大統。孰料意致失陷親藩!祖宗立國兩百多年,從無宗室遇害一事。自朕繼位,先有德陵、鳳陽皇陵被焚,現下又有親王被弒,朕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有何資格位列於太祖皇帝駕前……”

諸臣雖是苦勸不已,奈何親藩遇害一事對皇帝的打擊甚大,自明朝開國以來,不要說是親王,便是等閒的宗室也沒有死於刀兵的。蜀王雖是遠支,到底也是太祖苗裔,,正根的親王,就這麼讓那些泥腿子砍了腦袋,連帶成都城內所有的近支宗室,都被殺了個乾乾淨淨。這樣的噩耗,令勵精圖治,自視爲英主的崇禎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

在乾清宮大殿痛哭一場,崇禎立時命人送上素服朝冠,命在京官員爲蜀王舉哀,他親自赴皇極殿,請列祖列宗寬恕。又領着周後、田妃赴大高皇殿,焚香默祝,祈盼國運能夠扭轉,孫承宗洪承疇等人能剋期平賊。

由於他深恨張獻忠殺害親王,連下嚴旨,斥責孫承宗等領兵大吏。依着明律,失陷親藩,該管的封疆大吏必以死謝罪。四川巡撫王維章原本就以貪劣聞名,士林不恥,此番他在成都危急之際,領着巡撫標兵先逃,又坐視秦良玉戰死渝州,原本便是死罪難逃。再加上成都失陷,蜀王遇害,這王維章到也識趣。上表謝罪後,便仰藥而死。若是等着皇帝發落,只怕不但他要人頭不保,便是連家人也需受株連。與他一起,原兵部尚書亦以失陷親藩而剝職下獄,是不是要拉到西市捱上一刀,便只能看崇禎的心情好壞了,又以楊嗣昌以兵部左侍郎即爲本兵,督管剿撫大計。

待王維章自盡,崇禎帝以李國英繼任,督促洪承疇會同李國英,收復成都;孫承

宗自湖北入川,兩相進剿。至於原本應該爲剿賊主要目標的高迎祥部,竟似一時

無人理會。

“李哥,咱們窩在此地,等着官兵來殺麼?”

自聯營之後,高迎祥自稱闖王,李自成被人稱做闖將,除張獻忠之外,威望最高

。他原本就極有人緣,爲人慷慨大方,善於交際。待起兵造反之後,身邊有一羣

服膺於他的兄弟,劉宗敏、李過、及後並夥的郝搖旗勇冠三軍、田見秀劉芳亮等

人老成穩重,再加上李自成聰明過人,原本當差務農,無甚閒暇看書,此時加入義軍,只要不行軍打仗,他便捧着兵書或是史書來看。看書之餘,再加上轉戰南北的實際經驗,此時的李自成已遠非昔日的吳下阿蒙。

此時他端坐於地,四周皆是光禿禿的黃土坡,一陣輕風吹過,便是漫天的黃沙塵

土。陝西全省原本就是靠天吃飯,此時乾旱已久,已是困苦已久。漫說是糧食,便是連樹皮、觀音土亦已吃的精光。那十幾歲的稚子幼女,要麼被自家人吃掉,要麼只要一出門,立時瞬息不見。榆林城內,早就公然叫賣人肉。糧食六兩白銀一斗,而人肉,只需三文一斤。

自富庶的南方折回,經窮困貧瘠的河南、山西,原本達五六十萬之多的數十營義軍一時間分崩離析,高迎祥雖被尊爲闖王,對各營的義軍卻無實際管轄權,張獻忠拔營而去,其餘非陝人的各營義軍更加不肯回饑荒無糧的陝西。是以待高李二人回到陝西,身邊止有二十餘萬人,其中能戰之後不過五六萬人,裝備盔甲的精銳不到兩萬。所謂數十萬義軍,只是說起數目來嚇人罷了。

李自成凝神不語,只是望向遠方,若有所思。此刻劉宗敏被高迎祥急召而去,其餘李過、田見秀等人,哪敢在李自成沉思之際打擾。只有郝搖旗一向大大咧咧慣了,到還不懼。只又向李自成道:“李哥,你到是說句話來,咱們只待在渭南叫甚事呢。”

李過因見他二叔只不說話,便大着膽子向郝搖旗道:“二叔他正想事,搖旗叔你別吵了。咱們呆這邊還算好的,延安那邊寸草不生,榆林那兒都賣開人肉了。若不是想招募些健壯漢子,咱們何必回陝北哩。”

郝搖旗一陣煩燥,向李過道:“小毛孩子,你知道什麼。沒有吃的,任你有百萬大軍也是沒有用。八大王現下在四川鬧的歡騰,偏咱們窩在此處,待官軍收拾了他,回師來打咱們,那時候,就等死吧。”

李過對他說的“小毛孩子”云云頗是不服,不過既然以叔相稱,雖是年歲相差五

六歲,到也不好頂撞,卻只是翻着眼瞪着郝搖旗不語。

兩人正自鬥雞也似互瞪,卻聽李自成開口道:“你們都不必爭執了。我料待宗敏

回來,會把闖王的意思告訴我們的。”

他面色深沉,眼中波光閃動,向身邊諸親信嘿然道:“我適才想了半天。當日沒有攻下南京,依長江固守割據,然後設官置府,以伐北方,這真是大錯特錯了。咱們畏那孫承宗如虎,被他攆兔子一般攆來攆去。其實回頭細想一下,這老頭子雖有才幹,到底手底下的那十來萬兵丁是調自各省,全是刁滑疲玩之徒,咱們當時五六十萬人,能戰的精兵也近十萬,未必就打不過他們。再加上朝廷掣肘,皇帝和那些文官們不知兵,卻愛指手劃腳,孫大學士就是知兵,又有何懼?”

說到此處,他謂然一嘆,又道:“只是各家義兵心不齊,打仗時都想往後縮,拿下城池收撿財物時一個個全衝在前面。特別是敬軒,憑大的殺氣,每戰都欲屠城城。我勸過他幾次,到弄的兄弟生份,當真是何苦。”

郝搖旗咧嘴笑道:“李哥你也真是。那些人又不是咱們鄉親,還幫着官府守城打

咱們,殺了又怎地。”

李自成神色憂鬱,向着諸人道:“咱們當初起事,只想着多活一天是一天。誰知

道走南蕩北的,跟着咱們的兄弟夥越來越多。雖說大家都存了一樣的心思,想着這亂世裡多活一天也是賺頭。不過你們回頭看看,跟着咱們的這些兄弟哪一個不是面黃肌瘦,拖家帶口?咱們不敗則已,一敗,他們一個也別想活了。身爲領頭的,我還怎麼就圖個痛快了事?若只是咱們幾個人上山落草,那當然是大塊肉,大碗酒,怎麼痛快怎麼來!”

田見秀點頭道:“敬軒領着他的人和咱們拆夥,想來也是見到這一步。若還是抱成團,有力不往一起使,反道打窩裡炮,幾十萬人,到還真不如單幹的好。”

“正是!現下除了高闖王的本部,就是咱們的兵馬了。兩家合起來近三十萬人,能戰的精兵五六萬,這陝甘的兵大半被調去打張敬軒,正是咱們大幹起來的時候!陝北雖然饑民遍野,不過那西安、關中,卻仍有糧收。再加上省城府庫,起寨子,打大戶,足夠咱們吃的了。”

他說的興起,站起身來向聽的目瞪口呆的各人大笑道:“捷軒被闖王叫了過去,便是商量此事。明朝二百多年了,未必就不是註定亡在咱們手裡?我們原本也想不到此處,都是那個叫呂唯風的讀書人提醒。只可惜當時衆家兄弟渾不把他的話當回事,現下人家走了,也不知道去哪裡再找這樣的人才!”

“兄弟們,咱們幹起來!張敬軒現在乾的風生水起,咱們未必幹不過他?”

陝北饑民甚多,高李二人回到此地,原本就是如魚得水。若不是考慮着養不起這

些人,只怕振臂一呼,百萬人瞬息可得。此時既然打定了攻州掠府,佔地爲王的心思,到更加不急着多招饑民,擴充隊伍。與流竄不同,此時他們要的是精兵,而不是如同馬蜂一般亂紛紛的百姓。

待張獻忠在四川大幹起來,引的大半官兵往四川而去,那洪承疇雖是仍防範陝北方向,卻已是力有不逮。高迎祥與李自成考量多日,又嚴加訓練士卒,終於決定在一定要在秋收前動手。

崇禎三年八月,高迎祥引李自成、劉宗敏率五萬精兵往擊咸陽,其老營則緊隨其後,駐防咸陽的明軍不到萬人,到有大半是兵痞兵油,都是由市井無賴冒認的衛所軍人。別說稍加抵抗,便是連義軍的旗幟也沒有看到便四散而逃。待咸陽一下,西安震動,在西安的秦王念及當日蜀王被弒,在義軍尚隔着數百里地,便攜着王府上下金銀細軟,在兩衛王府親兵的護衛下,連夜奔往山西太原,尋晉王避難去也。

待崇禎於北京接到咸陽失陷,西安不穩的消息,當廷震怒,立下嚴旨,將督師輔臣孫承宗下綿衣衛獄。命三邊總督洪承疇立時回師進剿,務要守住西安。命孫傳庭爲延餒巡撫,領兵協助洪承疇;調兩廣總督熊文燦督師湖北,接過孫承宗留下的軍隊,繼續剿滅四川賊兵;命丁啓睿爲河南巡撫,督剿流竄于山西河南交界之賊兵。

這些舉措都是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所獻的一正四輔之策,崇禎見他贊畫有方,正奇得當,大加讚許之餘,心中對平定流賊到又回覆了幾分信心。

大陸局勢紛亂如此,張偉居於臺灣小島之上,每日興除積弊,改革文事。此刻臺灣已有《太學報》、《商報》兩家官辦報紙,每日間只是議論三代之治,聖人言教是否全乎時宜,西學賢愚於否、世道人心如何澆漓、便是連興亡之事,治亂之由,亦是長篇大論的載於報紙之上。於是內地刀兵四起,人心惶惶,唯恐瞬息有鼎革之事時,臺灣卻是文氣鬱然,甚至有南京儒士託商船帶回《太學報》閱讀之事。一時間臺灣名聲大漲,只是這名氣有好有壞,有貶有褒,卻也是壁壘分明。

張偉這幾月間到也沒有捱罵,只可憐了出頭的陳永華。將張偉那些有悖於儒家傳承,被那些大儒們視爲洪水野獸,異端邪說的觀點拋將出去,引來無數飽學之士的還擊。縱是他的老父陳鼎,也專程從福建趕來臺灣,硬是用拐仗敲擊其頭,逼着他撰文認錯。待知道這些都是出自張偉授意,陳永華不過是加以潤色,署名捱罵而已時,陳鼎雖是憤怒,卻也是無法可想。他既重禮教,張偉身份尊貴,他總不能上門叫罵,雖然是滿肚皮的悶氣,也只得罷了。

除此之外,又開始允許臺灣大商人自行組建商船隊,政府抽取賦稅。入臺之初,臺灣所有的商船都屬張偉何斌二人所有,後來雖然有大批富商來臺,只是不準在臺灣組建船隊。那時臺灣對外貿易規模甚小,允准其他商人造船貿易,只是與張何二人搶財路罷了。此時不但是日本被張偉壟斷,便是南洋、印度、張偉亦可分一杯羹,如此這般,張何等人原有的商船規模已不敷使用。放開管制,可以使得貿易利益最大化,又能抽取大量的佣金賦稅。待海外貿易規模擴大,以戰艦護衛,商船亦可隨時武裝,到那時,不但是南洋,就是南美、歐洲,只怕臺灣的船隊也能到得。

推薦:貌似高手的新作《欲靈—孽龍寶鑑 》

《長風》作者紫衩恨妹妹的新作《三千美嬌娘》

第50章 和談(三)第65章 治平(八)第62章 江南(一)第9章 爭拗(下)第11章 北港(下)第51章 騎射(三)第69章 相峙(三)第66章 北伐(一)第23章 閱兵(上)第60章 鼎革(十八)第73章 南洋(五)第59章 爪哇(八)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71章 定鼎(五)第58章 呂宋(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47章 遼東(三)第10章 赴臺(下)第65章 治平(六)第60章 鼎革(九)第47章 遼東(七)第18章 平亂(下)第56章 返臺(三)第55章 偷襲(十一)第30章 械鬥(下)第29章 官學(下)第37章 會晤(下)第36章 崇禎(上)第65章 治平(三)第68章 滅明(一)第16章 綁架(上)第38章 歸附(上)第61章 伐明(十)第65章 治平(七)第12章 安身(上)第61章 伐明(六)第32章 堅船第39章 賄賂(下)第59章 爪哇(三)第60章 鼎革六第28章 保甲(中)第63章 倭亂(四)第70章 決戰(四)第65章 治平(十二)第70章 決戰(八)第51章 騎射(一)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0章 和談(二)第48章 滅鄭(八)第61章 伐明(三)第43章 攻城(上)第45章 設縣(下)第46章 制約(下)第55章 偷襲(九)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2章 圍城(中)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8章 滅鄭(五)第66章 北伐(一)第49章 鎮倭(一)第22章 新竹(下)第56章 返臺(一)第42章 圍城(中)第70章 決戰(十)第42章 圍城(上)第70章 決戰(五)第61章 伐明(四)第11章 北港(下)第72章 法度(一)第47章 遼東(一)第28章 保甲(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4章 關寧(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73章 南洋(九)第69章 相峙(一)第12章 安身(下)第9章 爭拗(下)第28章 保甲(上)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1章 立威(上)第35章 兵制(下)第44章 定臺(上)第31章 立威(中)第57章 試探(二)第33章 利炮(下)第56章 返臺(一)第67章 激戰(三)第62章 江南(三)第57章 試探(四)第59章 爪哇(六)第58章 呂宋(六)第60章 鼎革(十三)第59章 爪哇(三)第49章 鎮倭(十)第34章 開礦(下)第61章 伐明(三)第71章 定鼎(六)第67章 激戰(六)
第50章 和談(三)第65章 治平(八)第62章 江南(一)第9章 爭拗(下)第11章 北港(下)第51章 騎射(三)第69章 相峙(三)第66章 北伐(一)第23章 閱兵(上)第60章 鼎革(十八)第73章 南洋(五)第59章 爪哇(八)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71章 定鼎(五)第58章 呂宋(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47章 遼東(三)第10章 赴臺(下)第65章 治平(六)第60章 鼎革(九)第47章 遼東(七)第18章 平亂(下)第56章 返臺(三)第55章 偷襲(十一)第30章 械鬥(下)第29章 官學(下)第37章 會晤(下)第36章 崇禎(上)第65章 治平(三)第68章 滅明(一)第16章 綁架(上)第38章 歸附(上)第61章 伐明(十)第65章 治平(七)第12章 安身(上)第61章 伐明(六)第32章 堅船第39章 賄賂(下)第59章 爪哇(三)第60章 鼎革六第28章 保甲(中)第63章 倭亂(四)第70章 決戰(四)第65章 治平(十二)第70章 決戰(八)第51章 騎射(一)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0章 和談(二)第48章 滅鄭(八)第61章 伐明(三)第43章 攻城(上)第45章 設縣(下)第46章 制約(下)第55章 偷襲(九)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2章 圍城(中)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8章 滅鄭(五)第66章 北伐(一)第49章 鎮倭(一)第22章 新竹(下)第56章 返臺(一)第42章 圍城(中)第70章 決戰(十)第42章 圍城(上)第70章 決戰(五)第61章 伐明(四)第11章 北港(下)第72章 法度(一)第47章 遼東(一)第28章 保甲(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4章 關寧(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73章 南洋(九)第69章 相峙(一)第12章 安身(下)第9章 爭拗(下)第28章 保甲(上)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1章 立威(上)第35章 兵制(下)第44章 定臺(上)第31章 立威(中)第57章 試探(二)第33章 利炮(下)第56章 返臺(一)第67章 激戰(三)第62章 江南(三)第57章 試探(四)第59章 爪哇(六)第58章 呂宋(六)第60章 鼎革(十三)第59章 爪哇(三)第49章 鎮倭(十)第34章 開礦(下)第61章 伐明(三)第71章 定鼎(六)第67章 激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