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滅明(六)

乾清宮大殿上的鐘聲噹噹噹響了三下,殿內的宮女和太監們都誤以爲崇禎睡着,各人雖然並不敢大聲說話,卻是不免輕聲議論國事,爲自已的未來擔憂。宮女們害怕被蠻夷侮辱,一個個很是害怕,只說待城破之時,便要自盡。

崇禎聽得真切,覺得悲切心酸,又想起自已的女兒剛剛六七歲,雖然不會被人姦污,然而落入蠻夷的手中,將來長大了仍然可能受到侮辱,心裡惶然道:“不能,決計不能讓她被那些蠻子或是奸賊們羞辱!”

只是一時間又狠不下心,只覺得自已眼角又潮又熱,顯然又在流淚。他翻了個身,強迫自已睡覺。正迷迷糊糊間,卻聽到外間傳來一陣嘈雜聲響,他氣惱萬分,喝道:“來人!”

有一個近侍太監急忙奔來,向他問道:“皇爺需要什麼,奴婢立刻取來。”

“不要什麼,外間爲何吵鬧!”

那太監低頭垂首,低聲答道:“適才慈寧宮的都人來報,說是張皇后適才上吊死了,屍體剛剛解下來,她們又急又怕,趕快前來稟報皇爺。”

崇禎聽了發呆,想起進宮初張皇后百般迴護於他,使他很快建立帝王權威的往事,只覺得心酸之極。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措辭,只是“啊,啊!”兩聲,再無別話。那太監見他再無別話,又躬着身子慢步退出,打發那報信的都人出去。

到了第二天早晨,崇禎正在進早膳的時光,卻有太監進來稟報,道是左都御史劉宗周和左中允李明睿求見。他心裡很是驚訝,又有些歡喜,不禁想道:“言官儒臣雖然如同烏鴉一般討厭,論起忠心來,卻是強過一般的大臣。”

他立刻放下筷子,命人就在乾清門的平臺召見。自已略加洗漱,換過朝衣,就在幾十個太監的護衛下來到平臺。劉宗周與李明睿兩人遠遠見了皇駕過來,忙在平臺上跪了,等崇禎到來,開口先道:“天冷地涼,兩位快些起來。”

又命道:“來人,賜兩位先生坐。”

登基爲帝這些年來,除了對幾個閣臣之外,從未有過如此的恩禮客氣。兩個大臣又是心慰,又是心酸。劉宗周擦去眼角淚水,向皇帝道:“皇上,今日事已至此,北京誠不可保。臣等此來,求乞皇上趁着這幾天天氣不好,敵騎行動困難的機會,打開外城城門突圍,往奔太原。太原四面環山,地勢險要,又有督師臣袁崇煥等人經營幾年,誠可以爲暫安之處。請皇上以天下宗廟爲重,棄守京師,急奔太原!”

左中允李明睿亦跟着道:“誠然!昔日唐高祖以太原一隅之地起兵反隋,一戰而下關中,遂定唐鼎。今陛下有天下之望,祖宗三百年德福庇佑,加之甘肅、寧夏等地雖有流賊爲患,卻仍然有很多地方是明朝所統,還有總兵吳三桂、唐通等人駐兵通州,日夜擔心陛下安危。若是陛下出奔,趁着大雪過後敵人騎兵不亦追擊,以內操和京營護衛,陛下以親近禁衛先行,縱是被敵人追擊,陛下亦可保安然無事。待到了太原,大明天下尚有機會反覆。”

說到此處,兩人一起跪下,同聲泣道:“伏願陛下效仿昔日越王勾賤事,不以一城一地爲要,務必保重,率清直大臣突圍!”

崇禎聽了兩人話語,亦是動心。人尚有一線生機之時,哪願就死。只是他視帝王尊嚴爲第一要務,並不願意苟且偷生,被後人嘲笑。歷史上他有很多機會逃奔南方,最少可以保得江南半壁,卻是屢次放棄機會,終是因不肯放下架子,怕被人嘲笑的原故。

猶豫半響,方始答道:“朕亦知兩位先生苦心,言之以乎亦是有據。然則國亡君死,以殉宗廟,這纔是正道。若是朕倉皇出奔,半路被擒,徒爲後人笑耳!”

劉宗周亢聲道:“臣以爲皇上必定可以安全出京!自月中有雪,這些時日來各處都是大雪不停,這兩天雖然雪霽初晴,然而臣夜觀天象,這幾天必定還有大雪降臨。天冷地滑,敵騎亦很難追擊!請皇上痛下決心,失此良機,再欲出奔亦無機會!”

“雖然如此,此等事不使閣臣知道,亦是不妥。”

皇帝把明朝由閣臣與聞決斷大事的傳統搬將出來,就是劉宗周亦不能再說。當下由太監傳旨,將首輔周廷儒次輔溫體仁等人一併召入。由劉宗周二人詳加解釋,皇帝開口詢問閣臣意見。

他們等着閣臣拿出意見來,誰料此時衆閣臣都知道明朝滅亡在即,都正是自尋打算的時候。誰願意在這冰天雪地裡伺候皇帝出奔,一個不好,就是自已先當了替死鬼。就是僥倖逃脫,亦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於是一個個天聾地啞,並不做聲。崇禎挨個訊問,便都答道:“但憑陛下做主,臣並無意見。”

崇禎長嘆口氣,知道閣臣不願意行此事,因溫言向劉李二人道:“今日事已至此,唯有謹從天命,不必再言其他。”

又道:“太子與永王定王要緊,若是當真有機會,爾等可至衆鄖臣家中,想辦法帶着太子與永王定王出奔,如果能夠逃脫,也是明朝幸事。”

他擺手命衆臣退下,自已在太監們的簇擁下返回內廷。劉宗周等人看着他的背影遠去,幾欲落淚。因知道事不可爲,恨恨的向周溫等大學士瞪了幾眼,忙急步出宮而去。劉宗周打定主意,一定不能讓太子落入敵手。回到家中,聚集了一些族人家丁,執刀帶槍,他本人換上青衣小帽,騎着健騾,一起到成國公朱純臣府外叫門,入得內裡,才知道朱純臣並不在府,還在德勝門附近守城。劉宗周也不顧朱府上下白眼,自顧自帶同了幾十人宿衛府中,就在太子居處之外安坐守護。

崇禎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正是這一年的最後一天。京城雖然危急,崇禎卻仍然帶着後宮各嬪妃一起飲宴,祭祀祖先。一早之時,他如癡人說夢一般的頒佈了一生中最後的一份罪已詔書。把天下大亂的責任全部推在臣下身上,又向百姓解釋徵餉加派的不得已。在通篇囈語之後,他並不期盼滿夷能夠退兵,但希望滿城官兵看到這份詔書,能夠痛哭感悟,奮力守城。到了申時末刻,冬天天短,眼見就要天黑。突然在外城傳來嘈雜紛亂之聲。崇禎大急之下,忙傳來太監迅問。一直等了一刻功夫,纔有一個負責傳訊的小太監奔來稟報道:“啓奏皇爺,東廠提督太監曹化淳打開了彰儀門投降,城門守兵四處潰散,賊兵已入外城!”

崇禎聞言,登時如喪考妣,呆坐御椅中不能自已。半響之後,猛然跳起,尖聲大叫道:“敲景陽鍾,並羣臣入衛!”

倉皇淒涼的鐘聲急促響起,整個皇城都可聽聞。然而崇禎直等了半個時辰,卻是一個大臣也沒有等到。而王德化等親信太監,亦是蹤影不見。崇禎憤恨之極,幾欲吐血。親自騎了御宛中的御馬,提三眼槍,帶了幾百個小太監往成國公府,欲知外城情形。待到了成國公府門之外,朱純臣一則害怕皇帝加害,二則怕皇帝在此會連累自已,竟然閉門不納。崇禎命人叫罵,又命太監們砸門,裡面卻是一點動靜也無。那劉宗周居於後院,對此事竟是不得而知。

崇禎無奈之下,只得又急忙往皇宮返回,待入得午門之後,衆太監亦是四散而逃,只有十幾人還跟在身邊。聽得外城喊殺聲不停,局勢已是大亂,崇禎如若顛狂,立命周後自殺,又手刃田妃,袁妃,長平公主、昭仁公主亦是被他殺死。到了半夜,他將這些事情處置完畢,在衣袖上寫了兩行字:一行稱:“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不敢終於正寢。”另一行稱:“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如此做作之後,他帶着王承恩奔向景山,上吊而死。明朝天下,自此而亡。

崇禎死後第二天,皇太極騎在馬上,手執弓箭率鐵騎自德勝門昂然而入。一路上百姓都在路邊跪迎,明軍降軍和諸太監大臣亦都跪於承天門外,等着伺候這位新主子。當是之時,八旗兵勇武之名聲動天下,有着“女真滿萬不可敵”之盛名。此時十幾萬八旗精兵衣甲鮮明,弓馬強悍,隨着皇太極這位英主一起入城,闔城百姓官員但覺這些夷人兵鋒向處並無敵手,與其爭戰多年從無勝績,此時人家攻破京師,只怕天下亦是垂手可得。各人凜然而跪,都做出一副恭順的奴才模樣,並沒有人敢稍加反抗。

待皇太極入承天門,過端門、午門,太和門,直入太和大殿之上,眼看着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盛大宮室,站在太和殿這個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之上,半個京城盡在眼中。自其父努兒哈赤以來,女真人辛苦征戰數十年,終在今日攻破明人京師,逼死了明朝皇帝,使得明朝大臣盡皆匍匐跪拜在女真人的腳下,當真是百感交集,各種念頭紛沓而來,令這位雄強睿智的女真大汗和滿清皇帝不能自恃。

他見禮親王代善手按寶劍,揹負弓箭站在自已身旁,因笑道:“大哥!當年父汗聽得明朝一個千總過壽,還自稱下官,稱他爲老爺,百般恭謹奉承。又在李成樑的府上甘爲賤役,如同奴僕。終於得到他的扶持,成爲建洲的諸申之主。等攻掠瀋陽遼陽等地時,咱們女真大兵過六萬人,女真滿萬不可敵,何況六萬?”

代善見他志得意滿,胖胖的臉上紅光滿面,肥大的雙手不自禁的搓來搓去。知道是因爲站在這雄偉瑰麗之極的宮殿之上,心情激盪的原故。他也很是激動,不入京師,哪能見識到如此的偉大宮殿?盛京的宮室也號稱皇宮,其實還不如明朝的六部衙門軒敞高大,站在這太和大殿的殿門之前,眺望遠方,眼見着外城內四處是八旗辮子兵四處佈防,整個京師已然落入了女真人手中,卻又如何能不激動?

因笑答道:“當年薩爾滸一戰,皇上你親自率一旗兵,如也柙猛虎一般,先以弓箭對付明軍的火器,又以重騎突入敵陣中,那杜威的三萬人,一個也沒有走脫。血流成河,死屍遍地!眼前的這個如畫江山,是咱們兄弟和父汗拼死得來,當真不易!父汗當年閒時,常與我諸兄弟提起入京朝覲時北京宮室的豪華壯麗,今天能昂首挺胸站在這太和寶殿之前,阿瑪能夠知道,一定歡喜的緊!”

其餘的衆親王貝勒雖然有的也是兄弟輩,卻大多比這兩人小了許多。比如多爾袞與多鐸、阿濟格三人,雖然是代善與皇太極的弟弟,當年征伐遼東諸戰,卻是未能跟隨左右。此時聽得這兩人互相奉承,三人面面相覷,只覺得心中不服。多鐸忍不住道:“父汗奠基,兄皇開拓!若不是皇上征伐遼陽、寧綿,咱們想入關來,也非易事。”

他雖然大讚皇太極的功勞,卻也是指出入關之事自已三兄弟亦有大功在內。皇太極自然知道其意,此時正是高興,卻也並不計較。只看他一眼,便微笑道:“既然入了關來,就得好生做下去!明朝已亡,皇帝都自殺死了,大半江山落入了張偉手中,並不足以爲患了。”

說起這個話頭,不免想起了強敵張偉。此番他留着幾千強兵守住了旅順,又有諸多小船在江中擋住敵人入江之路,再有三萬精騎四處巡護。他事先交待,並不以一城一地得失爲要,務必要以打擊敵人爲重,三萬八旗精銳,再有一萬多漢軍步卒留守,輔以火炮在緊要港口和要害,也可算是萬無一失。漢軍若想從遼東登陸上岸容易,想從容進襲,就是大不易之事了。

第61章 伐明(十六)第26章 亂局(上)第49章 鎮倭(五)第62章 江南(六)第47章 遼東(四)第64章 關寧(二)第61章 伐明(十四)第18章 平亂(下)第23章 閱兵(上)第6章 結交(上)第22章 新竹(下)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6章 北伐(一)第64章 關寧(八)第31章 立威(上)第68章 滅明(二)第7章 機遇(上)第37章 會晤(上)第70章 決戰(二)第62章 江南(四)第40章 出兵(下)第37章 會晤(中)第67章 激戰(九)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7章 激戰(十)第55章 偷襲(四)第3章 出海第15章 臥龍(下)第49章 鎮倭(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8章 滅鄭(三)第49章 鎮倭(三)第42章 圍城(中)第68章 滅明(二)第48章 滅鄭(三)第17章 亂起(上)第57章 試探(六)第10章 赴臺(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0章 鼎革七第36章 崇禎(下)第73章 南洋(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8章 滅鄭(五)第65章 治平(六)第31章 立威(中)第67章 激戰(三)第30章 械鬥(下)第29章 官學(上)第69章 相峙(一)第56章 返臺(三)第65章 治平(十)第65章 治平(十一)第31章 立威(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4章 關寧(四)第3章 出海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0章 決戰(六)第25章 宗族(下)第67章 激戰(十一)第58章 呂宋(七)第21章 招兵(下)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3章 南洋(十二)第17章 亂起(下)第73章 南洋(八)第13章 赴閩(下)第70章 決戰(一)第22章 新竹(下)第64章 關寧(三)第47章 遼東(二)第60章 鼎革六第48章 滅鄭(八)第35章 兵制(中)第56章 返臺(四)第49章 鎮倭(十二)第22章 新竹(下)第5章 初會(上)第73章 南洋(十)第48章 滅鄭(六)第21章 招兵(上)第50章 和談(三)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1章 定鼎(七)第70章 決戰(五)第6章 結交(下)第48章 滅鄭(六)第70章 決戰(八)第38章 歸附(上)第46章 制約(上)第69章 相峙(二)第53章 造反(二)第5章 初會(上)第66章 北伐(五)第62章 江南(二)第49章 鎮倭(二)第69章 相峙(三)第53章 造反(一)第21章 招兵(下)
第61章 伐明(十六)第26章 亂局(上)第49章 鎮倭(五)第62章 江南(六)第47章 遼東(四)第64章 關寧(二)第61章 伐明(十四)第18章 平亂(下)第23章 閱兵(上)第6章 結交(上)第22章 新竹(下)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6章 北伐(一)第64章 關寧(八)第31章 立威(上)第68章 滅明(二)第7章 機遇(上)第37章 會晤(上)第70章 決戰(二)第62章 江南(四)第40章 出兵(下)第37章 會晤(中)第67章 激戰(九)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7章 激戰(十)第55章 偷襲(四)第3章 出海第15章 臥龍(下)第49章 鎮倭(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8章 滅鄭(三)第49章 鎮倭(三)第42章 圍城(中)第68章 滅明(二)第48章 滅鄭(三)第17章 亂起(上)第57章 試探(六)第10章 赴臺(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0章 鼎革七第36章 崇禎(下)第73章 南洋(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8章 滅鄭(五)第65章 治平(六)第31章 立威(中)第67章 激戰(三)第30章 械鬥(下)第29章 官學(上)第69章 相峙(一)第56章 返臺(三)第65章 治平(十)第65章 治平(十一)第31章 立威(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4章 關寧(四)第3章 出海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0章 決戰(六)第25章 宗族(下)第67章 激戰(十一)第58章 呂宋(七)第21章 招兵(下)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3章 南洋(十二)第17章 亂起(下)第73章 南洋(八)第13章 赴閩(下)第70章 決戰(一)第22章 新竹(下)第64章 關寧(三)第47章 遼東(二)第60章 鼎革六第48章 滅鄭(八)第35章 兵制(中)第56章 返臺(四)第49章 鎮倭(十二)第22章 新竹(下)第5章 初會(上)第73章 南洋(十)第48章 滅鄭(六)第21章 招兵(上)第50章 和談(三)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1章 定鼎(七)第70章 決戰(五)第6章 結交(下)第48章 滅鄭(六)第70章 決戰(八)第38章 歸附(上)第46章 制約(上)第69章 相峙(二)第53章 造反(二)第5章 初會(上)第66章 北伐(五)第62章 江南(二)第49章 鎮倭(二)第69章 相峙(三)第53章 造反(一)第21章 招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