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回 工廠投產

爲加快施工進度,除一些徒刑犯外,李彥還動用職權,徵調地方勞役,北方天氣來得寒冷,春節剛過,距離春耕尚有一段時間,此外還大量招募流民,用以工代賑的名義,讓這些人充當力

雖說勞役並不爲人所喜,以工代賑也不支付工錢,不過李彥卻爲他們的孩子提供上學機會,只要是在工廠付出勞動,他們的子女皆可以進入華夏技校學習,讀識字,學習技術。

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能讓子女上學,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雖說名義上的社學免費,實際到地方都變味了,窮人家的孩子能讀上學的很少。

而華夏技校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即便考不上科舉,也能在華夏廠作技術員,老百姓不知道啥叫技術員,用他們的話來說,那就是工頭。

因爲這樣的舉措,本來是被強徵勞役的百姓,怨言也少了許多,至於那些離開了家園的流民,更是對未來充滿希望。

而對李彥來說,可以在短時間裡快擴大華夏技校的規模,以應對未來工廠投產以後,對技術人才的大量渴求。

當然,這些技校的學員,在短時間裡還無法成爲技術能手,但現在就打基礎,作儲備,等到工廠經過初期的展,步入對技術的要求更高的時候,纔是這些學員揮作用的時候。

至於技校的教員,主要是一些落第的秀才生員,他們雖然不懂技術,但教認字,以及簡單的計數都不是問題。

李彥也儘量對這些教員進行培訓,他編寫的基礎教材也確實比較基礎,雖然裡面有很多新東西,譬如表示數字和運算的符號,標出句讀的符號,部分簡化的異體字。以及一些“物理”、“化學”理論等。

能不能理解和接受這些新東西,是李彥挑選教員的主要標準,很多人無法理解這些奇怪的說法,但也有很多人頭腦更靈活,能夠理解並覺得豁然開朗。

李彥編寫地這些基本理論,並不複雜。想一想也能明白,數學、形學中的一些知識,也未出這個時代的認識,只是在表述上更加簡單直白,讀過的人其實很容易理解。

除了識字還是用三字經等儒家蒙讀物。李彥要求其他科目上。教員要嚴格按照教材教授學生。

而在這其中也會出現一些對新學說來了興趣、肯用工鑽研地教員。李彥對此總是大力支持。

在投入大量地人力和物力以後。提前籌建地水泥廠。還有窯廠等。很快開始運轉。並開始少量提供。

磚瓦木石等物料。也有從官窯徵調地。也有用錢購買地。總之是在商人認購股份地銀子逐漸到位以後。幾處工廠地建設差不多同時拉開了帷幕。

李彥也主動讓商人派出人手。參與工廠地建設。這樣他們放心。李彥也有很多可用地人手。這些商人派來地。總要比那些胥吏好用很多。當然具體地安排。必須服從他地統籌。

爲此。李彥還成立參與投資地商人瞭解工廠情況、參與決策地股東大會、董事會。以及具體管理工廠地管委會。並給一些人封了吏員地身份。

由於是剛剛籌建,加上李彥的後臺足夠強大,暫時還沒有人來找他的麻煩。

而在具體的投資方面,李彥也是作了傾斜,譬如鐵廠主要是山西、福建、廣東的商人。山西的潞鐵、福建的建鐵,還有廣東的佛山鐵,差不多是大明冶鐵水平最高地,有了這些商人的加入,就能從這些地方弄來更多熟練的工匠,以及銷售通路。

雖然說這幾個廠主要還是供給軍用,但李彥還是希望它們面向的範圍可以更廣一些。

其他如船廠也是閩商、粵商,還有經營木材的浙商、湖廣商人比較多,至於車輛廠和煤廠。倒是不需要太多額外的技術。不同地方的商人也就更多,南直隸、北直隸以及河南、山東的商人都有。

由此可見晚明的商業貿易還是相當達地。當然這也是相對來說,因爲運輸、稅收及管制等方面的原因,民間的商人雖多,能辦起大廠,或者闖出連號的,卻不是很多,多數商人所做的,還是貨物的販賣,其中鹽商最富,其次纔是絲商、布商、糧食商、木材商等等。

有些東西看上去不值錢,但因爲消耗得多,其中蘊藏着的財富也最爲可觀。

在動員各方資源與力量的情況下,幾個廠子的建設進度都相當之快,其中煤廠是第一個開始產出地。

灤州本來就產煤,李彥這次利用職權,直接將原來地幾塊挖煤點圈了起來,嚴格說來,煤的生產一直沒有停。

不過灤州地煤原本開採得並不多,也主要供給周圍幾個縣燒柴、取暖,零星有些窯也會用到,總的來說用途不多,用量不大。

原來的採煤點也主要是淺層的煤,李彥就在這些點擴大開採的規模,清理場地,增加絞車等工具,修建道路,並在煤場的外面,開了煤市。

除提供鐵廠煉焦鍊鐵,煤市上的煤也對外售,但比較起來,數量相當有限,主要是煤的用途還不是很多,天氣也逐漸轉暖,煤的主要用途之一,取暖的需要也就越來越少。

李彥見到這種情況以後,就設計了一種新式的炭爐,也很簡單,鐵皮包着耐火磚的內層,中間是圓形的爐膛,也就是燒蜂窩煤的煤爐。

與普通的炭爐相比,這種煤爐無疑更適合家庭使用,一個煤球足夠做好一頓飯菜,一天一夜也就三四個煤球,條件稍微好一些的城中市民,也都能夠用得起。

李彥就在煤廠辦了煤球作,又拉攏一些商人辦起了鍋爐廠,因爲專利不受保護,想要憑着這些賺很多錢不容易,但只要銷售做得好,起碼在初期能賺上一筆。

在這個時代,因爲運輸難題和榷稅的混亂,跨地區的商業貿易成本相當之高昂。

以陸路運輸來說,主要是靠人背肩扛、牛馬馱運,馬拉大車、牛車的可靠性並不高,在官道上也是很少能看到,或許手推車可能多一些。

即使明軍中的炮車,也有很多是手推車。

道路的情況、車輛的可靠性和成本,以及畜力的珍貴,都使得陸上的運輸很不方便。

華夏機器廠製造的車輛雖然做出了一些改進,但主要是在精密製造和工藝管理方面,可以更快地製造出品質更好的雙輪馬車,或者馬拉大車。

機器廠與精作坊合作,試製的彈簧防震裝置、滾動軸承型的車軸,以及帶側向偏轉車軸的四輪馬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從技術上來說,包括四輪馬車在內,都不算太複雜,關鍵在於工藝水準及成本,在李彥看來,不能量產,依然只能算在試驗階段。

滾動軸承和彈簧的難題便在於量產,不過使用在一些高端馬車的製造上並不是問題,四輪馬車與二輪馬車相比,最主要的優勢在於載重量特別大,但對道路的要求相對較高,似乎並不適用,所以非常少見。

車輛廠的目標還是集中資源,使用華夏機器廠的精密製造工藝和管理,製造更加結實耐用的車輛,並抽調一部分力量加入精作坊,希望能夠早日解決滾動軸承的量產。

至於民用的載人馬車,特別是使用了彈簧防震、滾動軸承的高端二輪馬車、四輪馬車,還是安排在機器廠車輛作製造,李彥雖然不在乎技術流動,但他也要考慮賺取回報以滾動展,並讓最尖端的技術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他才能擁有改變這個時代的力量。

與陸路相比,這個時代最爲有效的運輸方式還是水運,運河的南北漕運,就是大明王朝的主動脈,不過這條生命線存在的問題也不少。

因水位落差而存在的大量水閘,水患或乾旱缺少而帶來的麻煩,以及多處榷稅的鈔關等等,在這條運河之上,幾乎能看到大明所有的問題。

在很多時候,運河是隻允許漕船通過的,但在大部分時間裡,這條規定似乎很少被執行,大量的貨物通過這條生命線,從南方運往北方。

與中前期相比,海運的規模也在漸漸擴大,但與漕運相比,計劃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李彥不會忽視大海,他在天津造船,一開始便是對準了大海。

年前進入都水司時,李彥便開始爲造船準備,搜求熟練的造船匠,以及造船的圖紙,在船廠具備生產條件以後,便開始動用人手,製造第一艘一百料的海船。

與造車相比,華夏廠在造船方面的技術積累明顯不足,也只能從頭開始,慢慢摸索積累。

此外,李彥也通過購買、徵調等手段,弄了二十幾艘大小的海船,試着組建一個從事海貿的船隊,並與一些福建、浙江、廣東的商人合作,打算開闢一條海上貿易路線,這幾個地方的商人,多少與當地的海上有些關係,有的甚至也做過海上貿易。

不過這個船隊剛組建不久,遼東的戰局便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2回 種菜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07回 對策第90章 報紙發行第231回 立憲第41回 獻策釀酒第20回 助陽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227回 身死第19回 海外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222回 民主第13回 番薯第228回 見駕第230回 內閣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33回 天價番薯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40回 商稅第97回 進軍京城第96回 招商大會第228回 見駕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93回 天津東林第230回 內閣第209回 抵京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1回 騙子第238回 工商第64回 簡易溫室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55回 鎖匠徒刑第36回 風雨欲來第231回 立憲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8回 絕境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37回 建設第76回 輿論力量第30回 農事第7回 寡 婦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257回 舉子第2402回 格物院第239回 辯論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3回 番薯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74回 雕版刻工第65回 誰人得勝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403回 新城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230回 內閣第49集 針鋒相對第33回 天價番薯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205回 回京第12回 小 弟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61回 女設計師第23回 尾行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18回 前夜第99回 京城發展第5回 單挑第104回 欲練兵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213回 交鋒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78回 妙計退婚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9回 施恩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76回 輿論力量第48回 致命缺陷
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2回 種菜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07回 對策第90章 報紙發行第231回 立憲第41回 獻策釀酒第20回 助陽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227回 身死第19回 海外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222回 民主第13回 番薯第228回 見駕第230回 內閣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33回 天價番薯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40回 商稅第97回 進軍京城第96回 招商大會第228回 見駕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93回 天津東林第230回 內閣第209回 抵京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1回 騙子第238回 工商第64回 簡易溫室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55回 鎖匠徒刑第36回 風雨欲來第231回 立憲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8回 絕境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37回 建設第76回 輿論力量第30回 農事第7回 寡 婦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257回 舉子第2402回 格物院第239回 辯論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3回 番薯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74回 雕版刻工第65回 誰人得勝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403回 新城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230回 內閣第49集 針鋒相對第33回 天價番薯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205回 回京第12回 小 弟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61回 女設計師第23回 尾行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18回 前夜第99回 京城發展第5回 單挑第104回 欲練兵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213回 交鋒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78回 妙計退婚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9回 施恩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76回 輿論力量第48回 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