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回 炮兵初戰

建奴軍果然沒有在復州多作停留,大軍休整一日,便啓程向金州進。

次日,建奴的使者出現在金州城下,這位同樣是漢人的使者趾高氣昂,手持文,見了李彥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大英明汗神威天縱,何不降耶”

“且容吾等商議”李彥倒是採取了長生島守備郭振明的策略,擺出一副低聲下氣的姿態,而且讓建奴使者看到,也是疲累的金州軍,以及正忙着搭建城牆的工地。

“明日午時,便是最後期限,不然我大軍攻城,汝等皆不得逃脫,”見到李彥他們如此,建奴使者更加囂張。

建奴使者一走,李彥便將文交給申湛然收了起來:“這可是史料,哈哈”

衆將也都是哈哈大笑,從建奴的勸降,以及建奴使者的表現,甚至建奴大軍的動向來看,建奴確實也沒有將復遼軍放在眼中。

建奴使者的任務也不光是勸降,還包括刺探消息,在他看來,除了東西兩側造了一半的矮牆,金州還是原來的金州,而明軍還是原來的明軍,不堪一擊。

使者將看到的細節,包括城裡沒有什麼人,士兵都很散漫,以及正在建造的城牆,都是一一說了。

烏爾古岱頓時哈哈大笑:“這些汗狗,也就知道造城,那能有什麼用?”

“要是明軍龜縮在城裡,倒會相當麻煩,”李永芳皺了皺眉頭,內心深處似乎也被刺痛了一下。

“不是還沒造好?”烏爾古岱倒是不以爲然:“瀋陽、遼陽都打下了。區區金州。又怎麼能擋住我軍鐵騎?”

遼陽和瀋陽。那可不是正兒八經地城池攻防戰。李永芳顰眉看了烏爾古岱一眼。也沒有再說什麼。不然又要被這莽貨看作是懦弱。

建奴向來喜歡依靠機動能力。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地兵力優勢。他們能得到地金州一戰地消息。也就知道當時出現在金州城下地四個哨。加上後來傳出劉愛塔降明地消息。他們估測登陸金州地明軍也就是一千人左右。加上投降過去地劉愛塔部。也就是兩千多人。

至於後來投降地復州參將單盡忠。手底下也有一千多人。建奴對金復一帶明軍地估測是四千人左右。

當然也不排除明軍從登萊等地調兵增援金州地可能。不過數量應該也不會太多。最多一兩千人。總兵力不過六千。

建奴抵達金州城下地騎兵雖然只有五千多。不過還有各牛錄和漢民中抽調出來地輔兵。總體兵力仍然要過金州方面。

建奴的優勢在於騎兵的機動性,所以他們也不擔心金州地兵力可能比六千更多。反正打不過可以跑,通過進攻,明軍都會暴露出來。

建奴以往可以通過蒙古的牧民,或者遼民打探消息,不過這一套做法在金州卻行不通,金州的遼民經過甄別,全部被編入金州營、工匠營和工役營,實行嚴格的管制,建奴想找到可以通風報信的人並不容易。

到了後來。建奴想派人混進來,過來的人立刻是被送到金州半島南邊,根本無法接觸金州城附近,這裡已經被經過整編的營丁所佔據,閒雜人等根本就不能靠近。

於是建奴得到的消息就是金州南面聚集了數萬遼民,在種地、採石或者等着被送往登萊,登萊的船隊每過幾天才會來一趟,來得很少。

建奴得不到金州城地具體情報,而其他的情報都沒有顯示金州有大軍。所以建奴的策略是先派一支不多不少地騎兵過來,看情況再說。

而建奴使者在金州所見到的情況,無疑讓建奴軍很興奮,看上去金州城的兵力確實不多,明軍想着築城堅守,也還沒有築城,這真是天賜的機會。

至於金州原來的城池,那不過是座矮小的土城罷了,雖說後來在外面包了磚石。但和瀋陽、遼陽相比。終究是座小城。

一舉攻破明軍在遼東最大的兩座城池,特別是還包括明軍遼東都司所在地、相當於遼東府的遼陽。建奴的士氣已經達到前所未有地高度,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建奴開始輕視明軍,而不再像從前那樣,總覺得大明是老大的帝國,有些膽顫心驚的。

建奴據城五里紮營,烏爾古岱、李永芳領着數百騎兵,站在附近的高丘上察看地形。

上次那個使者又跑到城下,要求得到金州軍的回答:到底是降還是不降,若是不降,大軍便要攻城。

“降了之後,能給吾等什麼官職?”

李彥裝出樣子和建奴議降,不過卻騙不了李永芳,因爲當年的李永芳也是這麼和努爾哈赤乾的,結果努爾哈赤沒耐心,大軍一衝,李永芳就真的降了。

如今再次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角色生了變化,李永芳和烏爾古岱都知道要怎麼做,一邊繼續勸降,給出條件,同時加緊佈置,大軍直接開到金州城下,擺開陣勢,準備攻城。

五千多戰兵,加上輔兵,差不多也快有上萬了,在城前這麼一放,李彥他們立刻就知道之前地情報有偏差,主要是沒把那些輔兵算在內。

建奴的輔兵和復遼軍顯然不同,他們不僅平時要搬運輜重,打仗的時候也要上陣,他們一下子就推出幾十輛車,佈置在建奴大軍的最前面。擺在建奴面前的,是一座高達三丈五尺的金州城,以及兩側延伸出來的矮牆,矮牆的後面同樣有些人影在晃動。

因爲兩側的矮牆是緊挨着金州城,像翅膀一樣向前張出兩道棱,如果建奴直接攻城地話,邊上地士兵就會遭到這兩道棱的攻擊。

當然,若是建奴直接攻打金州城門,而距離遠一點,便不用擔心兩側棱堡地攻擊。但那樣一來,建奴能夠展開地兵力就會有限,金州城上面的守軍也能集中兵力應對正面。

面對這樣的格局,建奴軍幾乎是無從選擇,只有先把兩側的矮牆給打掉,或者至少打掉一側。纔可以從容地攻城。

對於建奴來說,這樣的格局差不多是他們最喜歡的,明軍沒有將兵力全部收縮進城裡,試圖守住兩側地矮牆,那矮牆雖然麻煩,至少比高大的城池容易對付得多。

金州城東側是丘陵山地,不容易機動,烏爾古岱和李永芳將突擊的方向選擇了建奴軍的右翼,也就是西側臨海的矮牆。

看到西面矮牆的形狀。李永芳忍不住皺了皺眉頭,建奴兵不可能蟻附攻城,面對這波浪一樣的矮牆。就需要選擇攻擊的重點。

作爲戰場上一員宿將,李永芳很快看出棱堡這種佈置的好處,正面進攻,攻擊棱尖地話,能夠投入的兵力有限,攻擊側牆,則會遭到另一處棱上的火力。

“要是這堡壘建成了,倒真是個麻煩,”李永芳側身對烏爾古岱說道:“就打西面那個角。讓兒郎們先試一下?”

烏爾古岱點了點頭:“行,先把前面地障礙給清掉,填平了溝渠。”

建奴在遼南的幾次行動,都有李永芳參加,他的身份可以拉攏遼民,李永芳統帥的漢軍同樣可以作爲攻城的先鋒,這也是建奴攻城的老伎倆了。

至於誘敵出城,烏爾古岱和李永芳都覺得明軍只兩三千人,擺明了死守的模樣。恐怕怎麼也誘不出,烏爾古岱也不屑於去誘,直接打下來就是。

二十幾輛車在右翼軍前一致排開,這種大車的前方豎着五六寸厚的木板,外側裹着生牛皮,火銃地鉛彈根本無法打透。

漢軍的士卒推着車緩緩向前,後面緊跟着的是弓箭手,以及推着小車的輔兵,小車上裝滿了泥土。用來填平溝塹。而在他們的身後,則是披甲的建奴騎兵。

明軍和建奴對戰。往往未戰先潰,客軍可能還好一點,遼東的明軍幾乎就沒什麼戰鬥力,撫清之戰、薩爾滸之戰,建奴幾乎就沒什麼損失。

譬如曾經守着撫順的李永芳面對建奴幾乎沒什麼戰鬥力,投降了以後,倒是成爲一員大將,兵還是原來那些兵,戰鬥力倒是強了很多,關鍵就在於漢軍身後那些建奴騎兵,起着督戰隊的作用,迫得前面地漢兵不得不拼死向前。

遼瀋之戰以後,建奴獲得了大量的補給,盔甲、兵器都比以前更加精良,何況大軍所到之處,罕有匹敵,所以士氣異常高昂。

建奴的漢軍也是大聲呼喝,不用後面的督戰隊逼迫,使勁推着車向前。

李彥及諸將在城樓上將建奴的動向看得很清楚,西側棱堡那邊也有指揮塔,兩邊用旗語作簡單溝通。

西側棱堡那邊安排的是駱養性破虜營的左右哨,以及左掖火銃兵,兩千出頭的戰兵,防守正面一里出頭,矮牆總長則接近兩裡。

對於建奴可能的進攻,參謀部和復遼軍都是做了反覆推演和演練,如今也不是過按照事先地戰術安排,做出佈置和動作。

雖然對面建奴地陣地上又是吶喊,又是吹號,沸反盈天,棱堡這邊卻異常的安靜,一哨地火銃兵都是坐在矮牆後面,頭上是延伸出來的水泥板,像屋檐一樣將下面的人牢牢護住。

復遼軍曾經做過實驗,即便是重箭的拋射,也無法洞穿五寸多的水泥板,水泥板伸出矮牆兩尺左右,甚至容許單列的士兵在下方機動。由於藏在矮牆後面,不要說直射的箭矢無法傷到,便是拋射的箭矢,因爲弧線的關係,也射不到緊貼着牆根的士兵,再有水泥板的遮擋,可以說萬無一失。

西側的棱堡一共有兩處突起,兩處凹陷,因爲和海灘、城牆相連接,如果將那半面牆算上來,那就是三處突起和三處凹陷。

駱養性沒有管臨海的那面牆,那裡有水師的幫助。建奴要是去了,是將自己擺到不利的局面,雖然在其它方位,建奴也不見得能討到好處,但故意去海灘那一側的可能性還是不大。

所以駱養性只在兩面突起地矮牆後面,各放了兩個旗的火銃兵。可以組成五排橫隊,每隊五十人的射擊陣列,如果是密集陣型的話,大概可以控制兩百五十尺的矮牆,與兩裡多,四千餘尺的矮牆相比,確實有所不足。

但由於棱堡地設計不同,佔據了棱的頂端的火銃兵,不僅可以攻擊棱的突起部正面的敵人。還可以打擊側面的敵人,控制的範圍要大得多。

反過去對於進攻方來說,選擇攻擊棱的頂端。能夠投入的兵力有限,如果攻擊棱地側牆,則可能遭到另外一面棱的火力,陷入被夾攻,甚至是三面火力的圍攻。

理論上來說,沿着棱地側牆越深入,遭受到兩側的火力密度越大,防守方自然要優先控制兩個棱的頂端。

九個步兵哨也就是六千多人防守近四里的城牆,總兵力也和建奴差不多。只不過建奴主攻,可以在任何一點上集中兵力,作爲被動防守方,軍隊的調動就沒有那麼方便。

西側棱堡暫時也只能夠以三個步兵哨防守兩裡的矮牆,具體到火銃兵也就是一個哨七百人,肯定無法覆蓋全部,也只能重點防禦棱的頂端,並以一個旗佈置在中間,隨時支援。

除了火銃兵。兩個哨的長槍兵則被安排在兩處凹陷的底部,各有一個旗穿上了沉重,但是防護能力很強地鐵葉甲。

矮牆的內側有一些地方向內突起,如果不注意看的話,很難現這些用水泥板壘起來的矮房子,裡面竟然安放着火炮。

兩個哨的炮兵,加上金州城防炮,以後從天津陸續運來的火炮,整個金州城擁有將近一百門的火炮。其中包括了徐光啓從澳門買來的紅衣大炮中的一門。也被安放在金州城頭。

西側棱堡則安放了四十門各型火炮,平均一百尺也就是十丈有一門。不過大多集中在兩處突起地附近,畢竟這裡覆蓋的範圍更大。

一切都安排妥當,駱養性坐在矮牆後面不遠的指揮塔上,手裡端着酒碗,看着下面的建奴軍亂糟糟地壓了上來,很不屑地撇了撇嘴。

在看到建奴大軍出動以後,矮牆後面那些活動的輔兵,就開始後撤,他們的動作讓不遠處的建奴出一陣歡呼。

車在前,弓箭手在後,建奴大軍氣勢洶洶地壓了上來。

看到幾乎空無一人的矮牆,李永芳不自覺地皺了皺眉頭,總覺得有些不太對勁,對方看上去似乎很脆弱,但卻絲毫不亂,不知道會不會有陷阱。

不過前面七百人已經上去,這會兒想調整也來不及,也只有先打一打看了。

“一千尺”在指揮塔上,負責觀測的工兵報出了建奴前鋒距離棱頂地距離,雖然並不精確,但使用了幾何測算地方法,要比傳統的目測來得更加可靠。

設在矮牆後面地觀察哨也注意到建奴最前面的車,已經到達一千尺距離上,事先擺放好的石塊。

車後面跑出十幾個雜兵,用力將那塊磨盤大小的石頭推到一邊。

一千尺的距離,復遼軍的中型火炮已經夠到,也是參謀制訂的作戰計劃中,開炮射擊的距離,不過具體使用,也要各部靈活掌握,李彥也不知道在這個時候,實現嚴格的參謀制度。

駱養性在指揮塔上咧嘴一笑:“等等,等到六百尺,六百斤和四百斤的大炮一起開火,這距離遠了,打起來可沒什麼效果。”

親兵也不敢揣測自家上司的真實想法,只是立刻將這個消息傳送給前面的炮兵,也有傳令兵用旗語將這個情況告訴了中間金州城上的總指揮部。

“駱養性這麼做,會不會將建奴嚇跑了?”李彥有些擔心西邊的火力太猛。

“要是能嚇得建奴不敢再來,豈非更好?”王國興在旁邊笑了笑。

“算了,火炮這個東西,感覺作用還是有限,”李彥搖了搖頭,至少他有很多種方法,可以讓這種實心彈的火炮揮不出作用。

從一千尺到六百尺,建奴並沒有用多長時間。這已經接近建奴弓箭手的拋射射程,地面上的石塊、水泥柱等障礙物也多了起來,車不得不停下來,讓雜兵清除這些障礙。

建奴兵看到對面的矮牆後面還是稀稀拉拉的幾個人,都有些疑惑:明軍是不是都跑光了?

就在他們這麼想的時候,矮牆上高出地幾個地方。前面的木板突然被抽調,露出了黑洞洞的炮口,一共有七八門的樣子。

火炮?建奴兵都是愣了愣,紛紛吶喊起來,要前面的雜兵趕緊清空了路面,好讓車衝到前面去。

烏爾古岱和李永芳距離城牆一里多,看不清具體情況,只看到矮牆上面突然跳出幾個人,很快又消失在矮牆後面。然後就看到矮牆上方騰起七八朵煙柱。

“火炮明軍有火炮”李永芳心裡突的一下,雖然明軍有火炮原就在預料之中,但側翼居然也有七八門火炮。可想而知明軍起碼有三十門以上地火炮。

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李永芳總覺得對面這支明軍有些怪異,生怕有什麼陰謀在裡面。

復遼軍的火炮都是經過多次實彈校準的,雖然沒有那麼精確,但要命射一千尺、六百尺,火炮應該用多大的角度,都已經校準好了,第一次齊射的效果特別好。

八枚四斤、五斤重的鉛彈,除了一枚擦着建奴的隊列。從東邊飛了過去,沒有傷到人。有兩枚在隊列前不遠着地,彈起來以後撞在車上,沒有造成太大的傷害。

其餘五枚,有三枚是直接砸在車上,七八寸的木板即便是裹着牛皮,也是瞬間被砸得支離破碎,緊挨在車後面地建奴兵被餘勢未衰的鉛彈擊穿,連飛濺的木屑也成了殺手。着彈處附近頓時一片慘叫。

越過車,砸進人羣地兩枚鉛彈,更是帶起一路腥風血雨,當其衝的建奴兵,直接被鉛彈撕裂成了碎片。

依託車的建奴陣列,頓時一片人仰馬翻。

李永芳面沉似水,八門火炮,有效射擊如此之高,可見對方是早有準備。

“快。快點向前。明狗的火炮打完了,現在衝上去就是。”車後面,建奴的兵頭大聲喊道。

以往和明軍的作戰經驗,明軍的火炮在射擊過一次以後,往往要過很久才能開出第二炮,建奴兵都是知道,果然是一齊吶喊向前衝。

炮房裡面,炮兵們動作迅地將火炮拖了回來,熟練地清理炮膛,裝入火藥與鉛彈,然後將火炮又推了上去,重新調整角度,這時候已經不講究齊射,誰裝好了就是一炮,命中率卻是沒有剛纔那麼高,只有三枚打入了人羣,砸爛一架車。

“快,再快一點,建奴衝到五百尺了”

兩步三尺,一百尺不過三四十步,火炮也就只能夠打一次,不過建奴衝得猛,有兩輛車沒有穩住,翻倒在一旁,建奴起狠來,索性也不要車的掩護,竟然直接就衝了過來。

“這些也都是漢人?”金州城頭,李彥沉着臉問了一句。

沒有人回答他,復遼軍的高層差不多都是京津人,對於遼東地情況遠算不上熟悉。

“如果我大明的軍隊都有這麼勇敢,也不會一敗再敗了,”王國興吁了口氣,惱怒地說道。

李彥伸手指了指漢軍身後的建奴騎兵:“看到沒,那就是答案,以我們復遼軍的士氣似乎並不需要督戰隊,不過要是金州營的話,恐怕還是得設立督戰隊。”

作爲參與戰爭的新人,李彥和兵戰俱樂部系統出身的將領最大的優點便在於不斷學習,這一點,或許在建奴的身上也體現得很明顯。

隨着建奴地逼近,西城的八門四百斤大炮也開始加入射擊序列,預設好的射擊角度讓這一輪的射擊效果同樣很好。

“快點,炮口放平一點……”

與復遼軍的長槍兵與火銃手相比,這些炮兵倒是第一次參加戰鬥,雖然訓練也很刻苦,但到了戰場上,難免會有些緊張。

建奴軍越來越逼近矮牆,已經是到了弓箭拋射的射程。

第14回 去青樓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84回 風力水車第97回 進軍京城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95回 廣而告之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21回 紅顏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80回 華夏商報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55回 鎖匠徒刑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226回 匕現第258回 國士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15回 職守第94章 華容道第54回 三日製鎖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11回 進城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75回 滿城飛紙第99回 京城發展第54回 三日製鎖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214回 問罪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6回 買人第92回 發行渠道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36回 整編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86回 水車有害?第260回 新內閣第237回 建設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38回 工商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59回 班底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2回 小 弟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17回 殺傷策第66回 木工作坊第260回 新內閣第94章 華容道第74回 雕版刻工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12回 相迎第82回 誰更霸道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48回 追隨者第218回 前夜第218回 前夜第1回 騙子第25回 家僕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249回 私宴第252回 風雪夜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7回 寡 婦第54回 三日製鎖第52回 按律當絞第66回 木工作坊第220回 激盪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9回 施恩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259回 班底第99回 京城發展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18回 前夜
第14回 去青樓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84回 風力水車第97回 進軍京城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95回 廣而告之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21回 紅顏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80回 華夏商報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55回 鎖匠徒刑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226回 匕現第258回 國士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15回 職守第94章 華容道第54回 三日製鎖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11回 進城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75回 滿城飛紙第99回 京城發展第54回 三日製鎖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214回 問罪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6回 買人第92回 發行渠道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36回 整編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86回 水車有害?第260回 新內閣第237回 建設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38回 工商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59回 班底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2回 小 弟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17回 殺傷策第66回 木工作坊第260回 新內閣第94章 華容道第74回 雕版刻工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12回 相迎第82回 誰更霸道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48回 追隨者第218回 前夜第218回 前夜第1回 騙子第25回 家僕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249回 私宴第252回 風雪夜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7回 寡 婦第54回 三日製鎖第52回 按律當絞第66回 木工作坊第220回 激盪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9回 施恩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259回 班底第99回 京城發展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18回 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