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回 戰略爭端

“臣以爲,當令李大人火領兵撤回登萊,以避建奴鋒芒!”在一片稱頌聲中,熊廷弼的聲音顯得很不和諧。

“呃,”朱由校不解地望了熊廷弼一眼:“熊大人,三娃……李彥他打贏了建奴。”

“建奴在遼南兵力微薄,在旅順口並無駐軍,金州也不過千餘人馬,李大人取金州固然容易,但必招致建奴的反撲,若不及時回撤,恐先勝而後敗!”熊廷弼杵在大殿的中央,毫不客氣地大聲說道。

“遼南得則易得,守則難守,爲今之計,仍當以三方佈置之策,以登萊、天津舟師爲機動,騷擾遼南,而重兵集廣寧。如今三方佈置未定,而以一偏師取金州,則登萊、天津無從接應,廣寧不能出軍,反使建奴有所防備,三方佈置成效立減,或說奇功,乃奇禍爾!”

李彥在攻取金州的第十一天才得到來自朝廷的封賞,加李彥爲正四品按察副使,仍領遼東道;實授王國興復遼總兵官,加徵虜前將軍銜;駱養性授參將,宋大牛也被提升爲守備,其餘人等,也各有封賞。

以大明原本的軍鎮設置,並不包括復遼總兵,只有遼東總兵,這道旨意一下,也就表明朝廷要在金州獨立建鎮,意味着熊廷弼提出的援遼軍撤回登萊的建議遭到否決。

在援遼軍,如今的復遼軍中,王國興、駱養性等人對熊廷弼要他們回撤都是頗有微詞,特別是那句“或說奇功,乃奇禍爾”,更是讓這些心高氣傲的紈絝將領很是不忿。

“熊廷弼說得本是不錯,”在得到封賞以後的軍務會議上,李彥不得不承認熊廷弼的戰略眼光:“如果熊廷弼的三方佈置策已佈置到位,那麼現在的金州軍便能從登萊、天津處得到更多支持。”

“而建奴則會面臨兩難的局面,如果進攻金州,兵少則不濟。兵多則恐被廣寧軍乘虛而入,如今廣寧軍未集,進取不足;天津、登萊援助又少,建奴可以從容調兵,圍攻金州。”

駱養性、宋大牛、鞏永固等人都已領軍前出金州,掃蕩周圍地區。爭取將附近的遼民都遷入金州半島及附近島嶼,留守的只有王國興,三千多兵,以及參謀部的贊畫等文職。

新任金州總兵王國興笑了笑:“要是駱參將在這裡,定要說廣寧、登萊那些兵,不用也罷,用了倒是壞事。”

“是。熊廷弼地佈置雖然不錯。但他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那便是建奴會不會留給他足夠地時間來佈置。”李彥點了點頭。雖然就戰略佈置來說。李彥他們確實考慮不周。不如熊廷弼看得高遠。但他們卻也看到一些熊廷弼也不甚瞭解地細節。“不管怎麼說。面對建奴地反撲。咱們也只有獨力應對了。只要金州能夠頂住。熊廷弼就可以慢慢實施他地三方佈置。但願。我大明能夠就此扭轉對建奴地不利局面。”李彥翻着手上新到地邸報以及華夏社送來地最新消息。口中沉重地說道。如果他那模糊地記憶沒有錯。熊廷弼第二次經略遼東。結果也相當糟糕。

“復州那邊怎麼辦?”王國興雖然已經是一鎮總兵。還是勳戚。不過他對李彥依然很恭敬。一則出身兵戰俱樂部地軍官。其軍事思想基本得自李彥。可以說亦師亦友;二則明朝以文制武。李彥遼東道地身份也足以壓過他這個實授總兵;此外論及恩寵。李彥與朱由校地關係。也比他親近得多。

攻取金州以後。金州軍一面動員一切力量修築金州堡壘。一面派出多支不足千人地軍隊。掃蕩金州附近。收攏遼民到金州半島及附近島嶼安置。以李彥地說法。人口也是一種戰略資源。

遼瀋之戰以後。明軍一潰千里。建奴隨即入主遼南。圈地以作牧場。推行剃令。遼民多有奔逃。東山等地地礦工揭竿而起。雖被撲滅。卻說明在遼民地心中。依然向着大明。援遼軍這番出擊。打擊後金在遼南地地方政權。接應遼民向金州遷徙。效果明顯。

駱養性領着他地中軍騎兵哨突進最遠。前鋒直抵復州城下。沒想到建奴地復州遊擊單盡忠居然舉兵投降。如今。駱養性已經兵駐復州。

“王總兵地意思呢?”李彥將幾份無關緊要地邸報放到一邊。詢問王國興地意思。對方地身份擺在那裡。李彥也不能太過專橫。好在雙方現在地關係還算相當融洽。

“我軍兵力不足,無法同時守禦金、復,”王國興毫不猶豫地說道。

“王兄高見,”李彥換了一種稱呼,無形中拉近了兩人之間的關係:“遼陽那邊已經得到消息,怕是很快會有應對,出擊的各支分隊,也差不多該收攏了,可令駱守備撤出復州,立即組織復州軍民退往金州、長生島安置。”

“這件事怕不太好辦,”王國興苦笑着搖了搖頭,主動放棄剛剛得到的城池,對民心士氣地打擊會很嚴重。

“那也是沒有辦法,”李彥的臉色有些不太好看:“不能守土保民,這是爲將者的恥辱,而今天付出的代價,遭受的恥辱,也只有戰場上才能討回,只要金州之戰能夠勝利,我們便還有機會。”

“大人說得是,”王國興臉色沉重地點了點頭,正如李彥所說,身爲將領,不能開疆拓土,卻要放棄城池,主動撤退,這實在是莫大的恥辱。

“讓劉文炳去復州,協助駱養性儘快完成復州軍民的遷徙,”李彥手上翻着華夏社抄送的情報,突然臉色一變,忍不住爆了句粗口。

“末將這就去安排!”王國興看到李彥的臉色不大好看,擔心地問了一句:“大人,是不是朝中又出了什麼事情?”

“兵部尚書罷了,”李彥微微嘆了口氣:“魏進忠……賜名忠賢!”

“遼瀋之敗,兵部總要有人承擔責任,新任兵部尚書王象乾倒也是謀國老臣,至於這個魏進忠,哦。是魏忠賢,卻是何人?”王國興笑了笑,倒沒覺得這兩個消息有什麼糟糕地,還以爲李彥與原來的兵部尚書崔景榮關係比較好,爲之感到可惜而已。

“魏忠賢……一個可能壞事的太監,”李彥無奈地搖了搖頭。不禁有些抱怨汪文言和李實,怎麼就搞不掉這個死太監呢?

當然,他也知道這樣的事情遠比戰場上的真刀真槍來得複雜,也急不得,只好收攏心思,將注意力放到金州面臨的局勢上來。

雖然手上擁有數萬勞力,但陷於物資和時間緊迫,李彥預計無法在建奴大軍到來之時,將金州城東西兩側的棱堡建成。

西側連接海灣地棱堡與金州城相連。只需要建成向北的一面,但因爲是棱形結構,也有將近二里長。東側小型棱堡周長也有一里多。兩面總計過三裡,相當於半個金州城。

十一天地時間,挖土碎石,伐木燒磚,一萬多人一齊動手,加上天津運來地大量物資,硬生生挖出這三裡多的牆基,並建成高四尺,寬三尺地矮牆。

“天津那邊儲備地水泥、鐵料已全部運送到金州。如今只能以現有產量供給,未來這幾天,金州能得到的物料會少一些,”馬文舉曾經是鄭書的副手,如今負責金州新城的建造:“也就是說,未來這些天,築城的進度會放慢。”

“參謀部認爲,建奴會在七到十天之內,派出一支軍隊。抵達金州,”茅元儀憂慮地看了李彥一眼。

“在這之前,金州城肯定無法完成,”李彥微笑着看了看諸人:“後勤部對此早有預料,所以這堵矮牆就是我們對抗建奴的最終工事。”

李彥的兵備道官署下設情報部、參謀部、後勤部,以及中高級將領組成的作戰部,此前大家都知道後勤部的計劃,但是得知確實無法在建奴到來之前完成城堡建設地時候,還是有些忐忑。

“或許。我們需要祈禱建奴繼續輕視我們。不會派出主力,”李彥笑了笑。他確實不認爲建奴會爲了金州,會調集數萬軍隊,不管情報部的欺敵舉措有沒有效果,即便是建奴清楚金州一千多漢軍被全殲,也未必會做出大規模的軍事動員,與大明一樣,建奴地戰略重心也是在遼河一帶。

只有讓建奴碰得頭破血流,建奴才會傾其全力,而現在,建奴派出主力的可能性很小。

“只要建奴的兵力不過我金州軍的三倍,我金州軍此戰必勝!”王國興信心滿滿地說道。

“堡壘的建造暫且停下來,後勤部可組織勞工繼續澆注石子水泥預製件,打完這仗以後,要用最快的度建成新的金州堡。”李彥對馬文舉說道。

四尺高的矮牆,雖然不能和三丈高的城牆相比,但也足夠爲站在後面地火銃兵提供必要的掩護,以這些矮牆爲依託,可以佈置簡單的防守工事。

李彥與參謀部、作戰部的將領都認爲,建奴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第一次派出的兵力不會太多,但當他們意識到金州軍是塊硬骨頭的時候,定然會傾力出擊,屆時,金州才真正需要一座堅固的、可以憑靠抵擋優勢兵力敵人的城堡。

後勤部地工作進行調整,佈置以矮牆爲依託的工事,當初爲了取土燒磚築牆,距離矮牆一丈多的地方,已經是挖出了一道兩丈多寬、一丈多深的護城河。

建奴想要進攻矮牆,就必須要越過這條護城河,填平或者是搭橋。

而靠近城牆的這一側,則插着很多根削尖的木棒,或者是竹槍,建奴想要靠馬匹衝刺的話,也需要清除這些障礙才行。

以矮牆爲依託的佈置看上去有些單薄,至少不如高大的城牆來得更有安全感,但在時間緊迫地情況下,似乎也只能夠如此。

大量地勞工則繼續爲築城澆注水泥石塊預製件、挖土燒磚、伐木備料,等待二次金州會戰以後,能夠用最快的度建築更爲完善地城堡。

築城所需要的水泥都是從灤州運送,磚塊則在金州燒製,爲了加大產能,也在挖制新的窯廠,大孤山的水泥廠已經擇地建設。預計在建奴到達金州地時候,水泥廠就能夠開窯煅燒水泥,等到第二次金州之戰結束以後,或許便能用上金州本地生產的水泥建造城堡。

馬鈴薯、玉米等作物的搶種已經基本結束,金州半島山多土少,很適合種植這些耐貧瘠的旱作物。但以金州的種植面積,即便是秋季收成不錯,恐怕也無法滿足數萬人的需要。

旅順口、大連灣地鹽場也開始產鹽,當前也只能滿足金州軍民本身的需要。

由於缺少船隻,或者說更多船隻被用來運輸物資,被組織起來的漁民也只能在近海打漁,還有一些婦女老人,在海灘上撿拾貝類。

遼南原本的人口不多,魚蝦及貝類還算豐富。漁民們的收穫,多少能緩解食品多樣化的需要。

此外,援遼軍還搶佔了附近的一些島嶼。如金州東面海上的廣鹿島、大小長山島,以及西面復州灣的長生島,包括周圍地島嶼。

這些島嶼目前只能用來簡單的屯墾,以及作爲漁民的停靠點,好在劉愛塔地水軍被俘獲以後,建奴在遼南也沒有水軍,只要安排一些屯兵駐紮屯墾,便可以確保對這些島嶼的控制。

金州聚集一萬多軍隊,兩萬多遼民。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每天消耗的物資都是天文數字,只有在這個時候,李彥纔會知道爲什麼每年的遼餉會有五百多萬之巨,這一人一張口,加在一起便成了無底洞。

爲了維持金州的秩序,李彥將金州的遼民全部歸併爲幾個部分,凡是軍戶,取精汰弱。強壯的編成金州營,作爲援遼軍的後備,大概有兩千多人,負責維持地方上的秩序,其中一部分分駐各島。

凡是匠戶,包括軍匠、民匠,全都編入工匠營,分派到各個工廠、工地,從事與本職技藝相關地工作。實在是金州暫時用不到的。也隨着放空的運輸船送往天津,交給鄭書安排。華夏系統的工廠,對工匠的需求量也很大。

剩下來的,全部編入工役營,安排從事農活、打漁、煮鹽、採石,以及建造城堡等其他雜役。

李彥將整個金州都變成一個大的兵營,實行統一的管理,事實上,在當前的形勢下,個人也根本無法組織起生產。

至於那些本來就有些財富,不願意接受兵備道衙門管制地,可以送他們到登萊或天津,也不允許他們留在金州。

滯留在遼南的遼民大多數是軍戶、農戶或者工匠,原本就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不得不離開家園故土,想要生存下去並不容易。

而在兵備道衙門的組織下,他們至少吃穿不愁,而且參加勞動,還會記下做工數,稱作“工分”,到了年底,這些工分可以兌換相應的物資或者銀錢。

雖說官府的承諾不知道能不能兌現,起碼在兵備道衙門的組織下,一家人都能吃上飯,家中的還是也會被組織起來,到技校讀書認字,並且不用花錢,這是他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

總而言之,金州雖苦雖累,但卻能填飽肚子,官府地承諾也很美好,大多數遼民還是會選擇留下來。

“這個沈有容想幹什麼?”原金州衛衙署,現在地遼東兵備道辦公所在地,李彥滿臉怒容,他剛剛得知,登萊總兵沈有容派出的水師,從旅順拉走了數百遼民。

李彥知道這個沈有容也不支持援遼軍佔據金州,要不是他用聖旨壓着,甚至連調用登萊舟師地船隻都不行,現在居然又來挖牆角,這讓李彥很是惱火。

李彥不反對將遼民分流,特別是在遼南遼民大量涌入金州的時候,畢竟金州這塊地方能夠容納的人口有限,但是沈有容不經過兵備道衙門,直接將已經組織好的遼民拉走,無疑會動搖他在金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秩序,很可能造成遼民的大量流失,到了那個時候,他只有一支孤軍,又怎麼對抗建奴?

“把鞏永固叫過來。”李彥一巴掌拍在桌上的地圖上,這些個傢伙,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司令官,你叫我?”鞏永固東張西望地跑了過來,這傢伙剛剛從出擊的前線回來。

“滾進來。好歹也是實授把總,正四品的指揮僉事,鬼鬼祟祟作甚麼,”笑着罵道:“給你個任務,和人吵架去。”

“吵架?這個我在行,”鞏永固恬着臉,笑呵呵地說道。

“知道你能行,”李彥笑着將事情說與鞏永固:“登萊那邊,即便是遼東道也管不到。若是行文交涉,一來一回,怕誤了事情。要你去,就是要跋扈一點,囂張一點,告訴那個沈有容,他要是繼續胡來,就是耽誤遼事的罪魁禍,是漢奸!”“沒有問題,某定叫那鞏永固知道小爺地厲害,”鞏永固拍着胸脯保證道:“不過。漢奸是啥玩意?”

“就是裡通外人,出賣吾大漢民族利益的無恥奸人,”李彥又補充了一句:“不僅是漢奸,還是明奸。”

“曉得,明奸就是出賣吾大明利益的卑鄙奸人,”鞏永固笑呵呵地道:“大人,還有什麼吩咐沒有?”

“咱們要講道理,要站住大義,”李彥拍了拍鞏永固的手臂。又給他交代了一些細節,他要鞏永固在氣勢上壓住沈有容,甚至是剛剛上任的登萊巡撫陶朗先。

登萊到旅順,只需半日船程,到金州也就是次日便達,如此近的距離,又可以通過船運,可以說非常便捷,登萊便是金州地後方。

只不過進軍金州以來。金州所需的物資大多數從天津運來。也就是李彥用聖旨從登萊舟師那裡調了一些船隻,還有登州府提供了一些糧草。登萊所起到的作用極爲有限。

登萊總兵沈有容、登州海防道按察使陶朗先對援遼軍攻取金州的作戰計劃均不認同,遑論支持,這個狀況不解決,金州攻略便會大受影響,或許眼下還不如何,但要持久作戰,沒有登萊作爲堅實的後盾,無疑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援遼軍派出的各個分隊已經都接到命令,開始往金州收縮,情報部從遼陽探到的消息,後金軍在得知蓋州降明以後,已經加快了軍事動員的步伐。

援遼軍正軍是三個營,神機二營、神機四營和廠衛營,總兵力接近一萬,這次分作八隊,最遠前出到復州衛、得利贏城、歸服堡,擊敗多支建奴地方軍隊,俘虜建奴漢軍一千多,不包括復州地數萬軍民。

此次出擊,收攏遼民近十萬,而且從地方上搜集了不少物資,唯一讓李彥感到遺憾的就是兵力不足,不能繼續深入,擴大戰果。

遼民被李彥分別安置在遼南的島嶼,以及金州南面地金州半島腹地,援遼軍三個營則全部在金州集結,準備迎接建奴軍的進攻。

經過這次出擊,八支分隊差不多都遇上了一些同少量建奴的戰鬥,加上參加第一次金州會戰的三個哨,援遼軍這支新軍也基本上算是經歷了戰場,士兵的身上,也似乎多了一些東西。

援遼軍在出擊的時候,將參加了第一次金州會戰的老兵與新兵混編,經過了十幾天的作戰與磨合,在金州集結以後,便順勢進行了重組,使得新兵老兵搭配。

而在軍隊的編制上,取消援遼軍地番號,代之以欽命“復遼軍”,總兵官王國興。

神機二營爲“滅虜營”,營官爲參將劉文炳;神機四營爲“破虜營”,營官是參將駱養性;京灤廠衛營則改稱“選鋒營”,營官是守備宋大牛。

此外,還有從遼軍遼民中取精汰弱後組成的“金州營”,李彥讓把總鞏永固來帶這個營,金州營眼下的主要任務還是協助守備地方。

第11回 換 田第219回 弄權第30回 農事第2403回 新城第3回 大官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229回 放權第20回 助陽第14回 去青樓第4回 尋仇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230回 內閣第256回 節後第257回 舉子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11回 進城第73回 創業想法第18回 論兵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233回 憲政第61回 女設計師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244回 水利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02回 代言人第23回 尾行第234回 輿論第41回 獻策釀酒第91回 名動天下第2回 種菜第9回 炒 蛋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45回 負天下人第235回 言論第216回 後路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3回 尾行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205回 回京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229回 放權第84回 風力水車第220回 激盪第233回 憲政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29回 施恩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回 騙子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17回 殺傷策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3回 番薯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93回 天津東林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98回 單車少年第38回 驚天發現第258回 國士第237回 建設第98回 單車少年第67回 軸承計劃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16回 才子第216回 後路第260回 新內閣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226回 匕現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23回 尾行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206回 計議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
第11回 換 田第219回 弄權第30回 農事第2403回 新城第3回 大官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229回 放權第20回 助陽第14回 去青樓第4回 尋仇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230回 內閣第256回 節後第257回 舉子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11回 進城第73回 創業想法第18回 論兵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233回 憲政第61回 女設計師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244回 水利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02回 代言人第23回 尾行第234回 輿論第41回 獻策釀酒第91回 名動天下第2回 種菜第9回 炒 蛋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45回 負天下人第235回 言論第216回 後路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3回 尾行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205回 回京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229回 放權第84回 風力水車第220回 激盪第233回 憲政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29回 施恩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回 騙子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17回 殺傷策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3回 番薯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93回 天津東林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98回 單車少年第38回 驚天發現第258回 國士第237回 建設第98回 單車少年第67回 軸承計劃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16回 才子第216回 後路第260回 新內閣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226回 匕現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23回 尾行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206回 計議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