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回 改朝換代

不管哪個時代,紡織都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對其心動者不計其數,以往受到技術限制,北方商人對此只能徒喚奈何,大生紡織廠的橫空出現,卻向他們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能:北方人也能紡紗織布。

大生紡織廠展示的還有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以往紡織都是以家庭爲單位,分散進行,通常是男人種棉,女人摘棉桃、剝棉莢、紡紗織布。

江南蘇鬆一帶,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紡車、織機,除了自己種植的棉花,還會用紡織所得的紗、布,於商人處換得棉花,回去紡織。

也有商人與紡織戶建立固定的關係,由商人提供原料,給紡織戶紡織,並按約定給付工錢,所得產品歸商人所有。

江南也有擅織的人家,擁有少則數臺,多則十數臺的織機,不過是極少數,多數情況下,還是分散勞作。

大生紡織廠擁有新式織機二十臺,加上紡車、軋棉機,甚至染整作坊,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環節,這樣的工場式生產方式,以前只有官方的織造局纔會組織,私人弄出這樣規模的工場,絕無僅有。

中國人傳統的觀念,是經營土地,即便是經商,也少有搞出大作坊的,與商品貿易相比,工業品的生產似乎更被輕視。

與經商相比,作坊經營需要更多的技術,這或許也是作坊不得普及原因之一。

如今大生紡織廠不僅能提供機器,還有技術,那本《簡明紡織技術》已經將紡織涉及的生產環節。寫得清清楚楚,只要有這本,便可以依樣組成作坊,紡紗織布。

如果說有了這本還不夠的話,大生紡織廠還將在京城開辦所謂地“技術學校”,可以培訓出掌握技術的“工人”。

換句話說。大生紡織廠幾乎是提供一整套的機器、技術,以及生產方案,只要擁有這些。只要有錢,就能辦起一座大生一樣的紡織廠。從紡織貿易中賺錢。

京城這個地方,最不缺少的便是有錢人,面對這樣的好機會,不動心地人少之又少。

不過畢竟是新事物,能夠立馬下定決心。大筆投入將廠子搞起來的,也不多。大多數人抱着試試看的心態,買下一兩臺紡紗車、織布機,還有《簡明紡織技術》這本,打算先回去弄弄看,如果真地可以的話,再放手大幹。^^^^^^^^

這其中也有那麼幾位膽子大地,在看過大生布樣,以及現場對織機的演示以後,決定賭上一把,當場訂購多架機器。最大的一筆甚至要了二十臺新式織機。達到大生現在的規模。

“要買二十臺織機的,是大興鄭家。當今地國舅爺鄭爽,”包有才笑呵呵地拿着登記的帳薄,給李彥展示。

華夏社併購了京城地幾家報房,加上汪文言的加入,在消息打探方面已經具有充足的力量,李彥就將包有才調了過來,負責展會的接待。

李彥拿過登記薄看了看,不禁啞然失笑,鄭爽要了二十臺織機,二十臺紡車,手筆確實不小。

“一臺織機,差不多需要三臺紡車來提供棉紗,他買二十臺織機,只買這麼點紡車,紗線從哪裡來?”李彥點了點登記薄。

“等他現紡車不夠的時候,咱們再去賣給他,”包有才呵呵笑道,今天的展會一下子訂出去五十多臺織機,一百多架紡車,讓他十分高興。

李彥想了想,搖頭作罷:“以後碰上這種情況,還是直接說,咱們不在乎那點生意,只要信譽有了,生意有的是。”

包有才連忙欠身應道:“少爺說得是。”

李彥擺擺手,讓他不要拘束,又看了看登記薄上的內容,一天訂出五十多臺,日產量不足一千匹布,還不算多,不過購買這些機器的都是些有實力的商人,等他們嚐到甜頭了,肯定會繼續擴大規模。

這五十多臺除去鄭爽一個人買了二十臺,還有一個叫胡文信地訂了十臺,其他差不多都是一兩臺,又以一臺居多。大概數了數,這五十多臺織機,購買者爲十八人,有了這十八個種子,北方地棉紡織業展起來只會是時間問題。

“這個胡文信,似乎是徽州人,經常在蘇鬆會館出沒,是不是不要賣給他?”包有才見李彥注意到購買數量排第二的名字,連忙說道。

“賣,爲什麼不賣?”李彥搖了搖頭,他本來地目的就不是讓北方挑戰南方,而是推廣新式的紡織機械,他還想着用什麼辦法將機器賣到南方去,現在有人主動上門,歡迎還來不及,又怎麼會不賣?

何況,就氣候條件來說,南方確實佔着優勢,南方還有河海運輸的便利,這些都不是北方能夠比擬的,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南方依然會是紡織業的中心。^^,,,,^^

聽着包有才一一說起這個名單上那些人的來歷,其中還有幾個是原來開布店的,這次也抵制了大生布,卻也買了一臺織機與紡車回去。

這些人都是從事布匹買賣多年,原來只能從布商那裡進貨,他們應該是最能認識到本地紡織業優勢的,如果他們也能投身其中,對於李彥打破蘇鬆布商的封鎖,應該會有不小的幫助。

事實上,蘇鬆會館雖然還維持着針對大生布的封殺,以及低價策略,實際並沒有多少效果,大生紡織廠的產量不高,多數布匹通過直銷就賣了出去。

胡文信買走十臺織機、十架紡車,這也是蘇鬆會館的策略,他們想看看傳說中大生使用的新式機器。到底如何,以決定後續要採用地策略。

由華夏機器廠生產的織機、紡車,除了設計上的革命性變化,採用了飛梭、羅拉、紡錘直立等,在細節上也有所改進。

而在生產製造上,機器廠開始便使用鎖具坊與精作坊那一套精細的標準化製造方式。體現在織機與紡車上,就是每個部件與結構都儘量做到最優化。

與普通木匠製作的機器不同,經由精細化製造出來的機器結構更加緊湊。操作更加方便,僅僅是從外表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美感。

只是看到這樣地機器,王嘉鵬、翁啓愚等人就被震撼了。

“不得不承認,這個所謂華夏機器廠製造的紡車、織機,確實很好,”早就試過的胡文信苦笑着搖了搖頭。

他們都在這個市場中沉浮多年。可謂見多識廣,可也從來沒看到過這樣充滿美感。簡潔而高效地機器。

“咱們是不是應該多買一些回去?”王嘉鵬苦笑着說道,他也意識到那些封殺恐怕是不會再有效果了。

“找些木匠,咱們自己也能做?”翁啓愚還是不太甘心:“買他的做甚?”

“因爲他便宜,”胡文信指了指紡車:“這個纔要一兩,織機五兩,雖說比自制地貴,可普通的木匠,怕是做不到這樣的精細程度。”

當胡文信等人拋開陳見以後,便開始考慮新的變局下面,如何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失。甚至爭取更大地利益。

新式紡車與織機的優點突出。效率提升明顯,肯定要弄到南方去。

但也面臨新地問題。紡車一兩,織機五兩雖然不算貴,但對普通的織戶來說,要購置這樣的機器就很吃力。

胡文信他們自然也想到像大生那樣,購置機器,僱人幹活,或採用以前的老辦法,向織戶提供機器、原料,包收紡織品,前者的效率顯然更高。

正如李彥所想的那樣,北方展紡織,對南方會有影響,但並非致命,南方有足夠的優勢,來彌補地域遠近帶來的成本差異。

如果沒有運河上林立的鈔關,運輸造成的成本增加完全能夠抵消,不過有了鈔關,在面對北方市場上地本地布時,劣勢便很明顯。

因爲要面臨北方布地競爭,南方的布商就不得不絞盡腦汁以降低成本,包括採用新式機器,用僱工地形式組織生產,以及最重要的減稅。

明代的商稅通常偏重於行商,而對坐商徵收不多,這對南方布商很不利,當然,在有些地方,因爲稅監的存在,對坐商的盤剝同樣很厲害。

在認識到堵截無用的情況下,又看到新式紡織機械的優點,胡文信建議講和,他們同樣可以利用這些機器賺到更多的錢。

王嘉鵬通過徐光啓邀請李彥,在彥熙樓擺席恭候,蘇鬆會館的布商有資格的差不多都到了,還有天津、肅寧、臨清等地的一些布商。

“李編撰,前些日子對不住,王某在此深表歉意,願意賠償大生的一切損失,”王嘉鵬倒也灑脫,端着酒杯站起來,低頭向李彥說道。

“王館長客氣了,”這麼多人面前,李彥也不好不給王嘉鵬面子,也端着站了起來:“生意場上,少不了你來我往,只要大家遵守行規就是。”

聽了李彥這句話,王嘉鵬和在座的商人都是長出了一口氣,所謂和氣生財,行商的都不願意招惹麻煩。不過也覺得有些難過,畢竟如此一來,南布在北方的市場必然要萎縮。^^,,,,^^

“不過,大生的事與李某無關,倒是李某的華夏機器廠,弄出了幾種新式的紡織機器,還要請各位多多關照,”李彥和王嘉鵬碰了一下酒杯,飲盡以後,又向衆人拱了拱手。

“華夏的機器,確實與衆不同,”胡文信也端起酒杯,向李彥敬道。

衆人都知道李彥說這樣的話,等於是撇清與大生的關係,而且做出一種姿態,華夏的機器。誰都可以買。

李彥本來就是想賣機器,當然不會因爲自己也紡紗織布,卻影響到主業。

蘇鬆會館當場以會館的名義訂購三百套紡織機械,按照李彥地說法,一套機械包括一臺織機和三架紡車以及相應的軋花機。

蘇鬆會館訂購這麼多紡機機械,除了一部分運回江南。以求仿製外,主要還是想在北方擇地興建紡織廠,就對這個行業的熟悉情況來說。他們會比任何人做得更好。

赴宴的包括華北一帶夠上分量的布商,蘇鬆會館將大家請到一起。還想就此商定日後北方布市的規矩,就好像李彥說地那樣,約定一些行規。

李彥笑着提議:“何不成立一個棉紡織業協會,有什麼事情,大家坐下來商議。共同制訂出規矩,不要擾亂了市場?”

王嘉鵬等人求之不得。這個協會的提議也得到大多數與會商人的支持,畢竟,這都是一些在這個行業有一定地位地既得利益者,更傾向於維持市場秩序,而非破壞。

萬曆四十八年五六月間,由大生紡織廠起的北方紡織運動大獲成功,大量地紡織工場在山東、河南、北直隸出現,其中包括許多南方布商的產業。

北方的紡織業基礎薄弱,雖然藉着新式機械的優勢,在天津、山東等地形成了幾個重要的紡織中心。不過與南方相比。在規模與水準上多有不及,特別是織布以及染整。

南北方之間地貿易。過去通常是南方從北方購棉花,然後織出布匹再賣到北方;漸漸展成爲從北方購棉紗,而布匹還是以南方的爲最好。

不得不說南北方地氣候條件對棉紡織業影響很大,新式織機在南方應用以後,其效果要比北方更好,除了織工的水平,更大的原因可能還是氣候因素。

不過新式織機的應用,也使得工場形式的生產被廣泛使用,間接使得很多織戶喪失了家庭生產的可能,甚至有織工衝擊製造新式織機的木匠作坊。

好在新式機器的生產度有限,還處在慢慢增加的過程中,不會一下子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

看到華夏社提供地這個消息,李彥呆坐了良久,可以想見,隨着新式織機被更多地使用,隨着北方紡織產業的規模逐漸擴大,南方那些習慣了耕織地農戶,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而且,這還是最初級的人力操作的機械。

李彥爲此猶豫了好幾天,才終於下定決心,短期的陣痛難以避免,但技術的進步終究將帶來更好的明天。

懷柔大生紡織廠北面山腳的平地上也建了兩座房子,緊挨着房子的是一條從山上流下來的小溪,小溪中已經豎起兩架木製的水車,在水流的作用下,緩緩轉動。

“我要用這水車,帶動一大堆的紗錠轉動,”李彥將絞盡腦汁設計出來的水力紡紗車的草圖拍在李大爲的面前,讓他們的木匠組抽調能手,來完成這件事。

“現在有關紡車與織機的訂單很多……”

“生意是做不完的,咱們要不斷進步,”李彥笑了笑,異常蠻橫地打斷李大爲。

也是在五六月間,建奴屯兵撫順,先後劫掠地花嶺、王大人屯等地,遼東報捷,斬獲敵兩具,被掠遼民無數。

熊廷弼以兵力初具,可以從瀋陽向前推進,再度向朝廷請兵請餉,而朝廷中則有言官進行攻擊,認爲熊廷弼性格剛愎,與遼東將領多有不和,熊廷弼則反過來彈劾兵部主事劉國縉。

七月,宮裡傳出的消息,似乎皇上的病情愈來愈嚴重,駱養性連日都留在宮中值守。

京城的氛圍似乎越來越緊張,包括李彥的新兵營也被要求留在營地,不得外出,而朝中的官員顯貴似乎一下子忙碌起來。

“這些消息也能公佈嗎?”李彥拿着汪文言拿來的消息,猶豫着問道。

汪文言寫意地撥着手上的拼圖,似乎不經意地說道:“三娃,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就是一次機會。”

李彥笑了笑:“似乎早就立太子了?”

“呵呵。不過咱們那位老爺,可一直想着將家產留給寵妾的兒子,即便是病了,也不讓大兒子探望,你說說看,這叫什麼事?”汪文言放下拼圖。看着李彥微微笑道。

李彥向汪文言豎了豎大拇指,雖然對方不一定理解這個動作的意思,不過他確實佩服汪文言什麼話都敢說。相比較起來,他這個後世來地人。卻有些縮手縮腳的,總是不自覺地要將某些關鍵詞或者關鍵的人物給屏蔽掉。

“行,宮裡這些事情我都會登出來,”李彥點了點頭,不過就是皇帝生病的消息。還有太子焦急地探望等等。

李彥記得朱由校是未來的天啓皇帝,那麼他老子作爲太子。應該也能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纔是。

在報紙上刊登宮裡的消息,並且突出太子地正面形象,這已經和站隊差不多。

李彥想辦的一份客觀的報紙,不過他也現,一份有思想性地報紙,似乎更能滿足他的口味。

想到汪文言說地這個比喻,李彥不禁皺了皺眉頭:“汪兄的意思,這位生病了的老爺,還想更改遺囑,將家產留給他寵妾的兒子?”

李彥知道萬曆一直寵愛鄭貴妃。想將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立爲太子。不過朝臣卻要求早立長子朱常洛爲太子,這就是著名地“國本案”。

大臣的理由是立儲應依長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就應該朱常洛立爲太子,萬曆也不說不行,就是一直拖着,朝臣卻擔心萬曆故意拖延,以後會立朱常洵,所以就不停地催促,最後鬧得不可開交,萬曆無奈,這纔將朱常洛立爲太子。

李彥沒想到地是,太子已經立了二十年,到了最後關頭,還有變化的可能嗎?

“這個老爺生病了,長子不在身邊,他那寵妾日夜陪伴,改個遺……遺囑是,還不是很容易?”汪文言意味深長地笑了笑。

李彥點了點頭,如果這個寵妾真有野心,這樣的可能確實存在。

“父親生病,兒子理應在身邊服侍,”李彥想了想說道。

“哈哈,三娃你也看出來了,”汪文言朗聲笑道,隨即壓低了聲音:“汪某這便要去見王公公,讓他無論如何也要讓太子去見皇上,只不過……”

“如今局勢非比尋常,故而駱大人的意思,想請三娃你領人守衛東宮,其實也就是阿校等人,太子殿下那邊,將由駱千戶負責,”汪文言湊到李彥面前,低聲說道。

李彥愣了愣,沒想到這件事還與他有關。

這倒不是難題,李彥本來是就是錦衣衛小旗,上次比武大會贏了兩場,後來還被駱思恭提了一級,變成總旗。

如今汪文言手上還拿着駱思恭直接籤的錦衣衛百戶的任命,雖然說作爲皇帝親兵,這事還要經過皇上批准,不過在這個非常時候,一塊錦衣衛百戶的腰牌,足以讓李彥領人進駐東宮。

駱思恭想到李彥也是沒有辦法,錦衣衛在萬曆年間積弱多年,雖然定編是兩萬多人,如今卻嚴重萎縮,前番駱思恭藉着比武上疏充實兵額,言道錦衣衛只有“千人”,雖說誇張,卻也可以看出錦衣衛的人手確實不足,特別是能夠信賴的更少。

李彥與駱養性、朱由校的特殊關係,決定了他能夠信賴地可能性比較大,剛纔駱養性有拿了幾則傾向性很明顯地消息過來,李彥也同意刊登,等於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李彥入宮只需加強一下東宮地戒備,畢竟以前生過瘋子闖入東宮的荒唐事,也就是梃擊案,這個時候小心些總歸沒錯。

至於人手,李彥手下有一支五十人的家丁隊伍,還有一個五百人的新兵營。

和汪文言商量以後,李彥決定帶二百人進宮,除了看守東宮,還可以隨時支援其他地方。

至於這二百人,除了五十名家丁,就是從新兵營中挑選的精銳,至於剩下的人,李彥也讓崔石頭將人召集起來,隨時準備支援。

在做出這些佈置的時候,李彥心裡非常緊張,穿越以來,他所做的事情無非就是種種菜做做生意,與聞香教的衝突也是小範圍的,沒想到能夠參與改朝換代這樣的大事。

雖然說氣氛有點緊張,不過以李彥對宮中情況的瞭解,這個鄭貴妃雖然得寵,卻沒有什麼大的勢力,作爲親兵的錦衣衛也站在太子一邊,其他親兵和軍隊,似乎也和鄭貴妃沒有關係,她唯一的儀仗不過就是萬曆皇帝的寵愛而已。

應該只是一次防範性的行動,李彥帶着軍隊進入皇城的時候,竟然忘記了大量這個第一次進來的地方。

第16回 才子第210回 針對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227回 身死第251回 風起第29回 施恩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257回 舉子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20回 助陽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255回 屠刀第2401回 內監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29回 放權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206回 計議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70回 展銷大會第41回 獻策釀酒第61回 女設計師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21回 表決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248回 追隨者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24回 安排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256回 節後第222回 民主第240回 商稅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48回 追隨者第240回 商稅第69回 路遇老農第227回 身死第94章 華容道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回 騙子第213回 交鋒第225回 圖窮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26回 買人第214回 問罪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222回 民主第45回 負天下人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21回 紅顏第224回 安排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233回 憲政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25回 圖窮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61回 女設計師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3回 尾行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18回 機器藍第73回 創業想法第3回 大官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57回 舉子第249回 私宴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238回 工商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80回 華夏商報
第16回 才子第210回 針對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227回 身死第251回 風起第29回 施恩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257回 舉子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20回 助陽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255回 屠刀第2401回 內監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29回 放權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206回 計議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70回 展銷大會第41回 獻策釀酒第61回 女設計師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21回 表決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248回 追隨者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24回 安排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256回 節後第222回 民主第240回 商稅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48回 追隨者第240回 商稅第69回 路遇老農第227回 身死第94章 華容道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回 騙子第213回 交鋒第225回 圖窮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26回 買人第214回 問罪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222回 民主第45回 負天下人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21回 紅顏第224回 安排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233回 憲政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25回 圖窮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61回 女設計師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3回 尾行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18回 機器藍第73回 創業想法第3回 大官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57回 舉子第249回 私宴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238回 工商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80回 華夏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