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回 進軍京城

廣告招商的成功,順便也擴大了《華夏商報》的名聲,並且有商人願意代理山東、河南、南直隸等地的行,李彥手頭的銀錢終於充裕了些,不僅可以彌補虧空,還能投入技改。

印刷方面的技改一直都在進行,並且涉及到各個環節,李彥的策略是懷疑一切,敢於嘗試,不斷改進。

如果說前期最大的改進在於字形拆字編碼,那麼銅活字的鑄造成功,並開始用於報紙印刷,其重要性也絲毫不遜色。

當初李彥試圖尋找有經驗的工匠,但是沒有成功,畢竟在這個時代,使用活字的並不多,使用金屬活字的就更少了。

後來只好自己摸索,使用銅、鉛、錫及合金鑄造金屬字模,在多次失敗以後,才鑄造出少量可用的金屬字模,其中有銅活字,也有鉛活字和錫活字,至於哪種更加好用,李彥還沒弄清楚,似乎鉛活字應該更好些,但他記得那是鉛錫銻的合金,至於比例如何,就要繼續摸索了,而且這個銻是什麼,似乎還沒有人知道。PaoShu⑻

不管如何,在不考慮成本以及印刷效果的情況下,銅鉛錫的活字已經可以使用在報紙印刷中,這對李彥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在以往的木活字印刷中,由於害怕木活字進水以後會生變形,都是印幾十張就要洗淨烘乾,然後才能繼續印刷,嚴重影響印刷的度,幾千張的報紙,往往要持續印刷幾天幾夜,要不是李彥通過刻制、收購搞了幾套活字字模,排出多份同時印刷,《華夏商報》要日一期根本不可能。

好在金屬活字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可以連續印刷,如果能夠排出幾份同時印刷的話。差不多一個晚上就能完成。

金屬活字雖然不怕浸水,不過水性的墨不粘,也不好印刷,只有在加入更多牛皮膠並減少水分以後,這種墨才能用金屬活字印刷。

在印墨達到要求,李彥就要求精作坊大量鑄造鉛活字,用來代替木活字印刷報紙。

金屬活字的使用,則讓《華夏商報》的印刷變得更加快捷,也有條件行更大的數量。^^^^^^^^

解決了技術問題,李彥就需要從報紙地內容編撰、行方面來考慮擴大銷量的可能。

在成本不生大的變化。甚至使用油墨以後還有上升的情況下。報紙面向的客戶羣始終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官吏、士紳與商人,其他人都不大可能慢。

而要繼續擴大報紙行的地域範圍,又面臨巨大的遞送成本,且又會喪失時效性,似乎也不可行。

或許只有在內容上想辦法,在可行的地域內,吸引更多有條件的人花錢購買。通常來說。時政要聞總是媒體最核心地內容,《華夏商報》也不例外。雖然它也提供一些其它方面地消息,如商業方面就有每日運達天津的大宗商品、京城物價變動;文化方面則有某個才子寫了什麼詩、憨山老人在哪裡說禪;農業方面有經驗豐富的老農擔憂來年乾旱,天津有人引水地……

如此種種,內容很是豐富,不過李彥在調查後現,購買《華夏商報》的人,雖然都喜歡這些瑣細的新聞,不過對大部分人來說,促使他們花錢的。PaoShu⑧還是報紙上的時政要聞。

華夏社所獲得地時政要聞,都是通過邸報,由於京城與天津之間的距離,就需要浪費一天地時間,這對於報紙來說非常不利。

提高報紙的時效性,並抓緊時政這個要點,對《華夏商報》來說非常重要,因而李彥決定將華夏社搬遷到北京。

正好過年以後,正月的時候。駱養性也被調回北京。李彥便與他一起去了北京,在錦衣衛后街路西的洪井衚衕買了座宅院。作爲華夏社在北京的辦事地點,距離通政司不過幾百步,距離午門外的六科直房也不遠。

北京對於李彥有着特別的意義,而且他能從這裡找到那個時代的影子,起碼他看到了**,也就是現在的承天門,明代皇城地大門。^^^^書^^^^

李彥以前遊覽過**、紫禁城,不過這個時候的承天門卻是戒備森嚴,尋常人根本無法進入,倒是有些人三三兩兩聚集在遠處的大街上。

“通常來說,奏疏先送往通政司,經過一段流程以後,再由六科抄出邸報,送往各衙門,提塘和報房都是在這個時候抄出邸報,”石柱子作爲《華夏商報》的主編撰,如今也是名動天下,他對來自邸報的消息所經過的流程非常清楚。

李彥想到日後媒體時代的觸角無所不在的狗仔隊,知道在這個時候還無法做到,而且也沒有條件去做。

“如果能抓住通政司這個點就好了”

李彥分析了一下邸報產生的過程,來自地方地奏疏,彙總到通政司,整理後奏呈皇上,皇上御覽批閱後給內閣,再由六科抄出。

雖然無法直接從地方上採寫消息,那麼這些消息彙總後,通政司作爲第一道程序,抓住了這個點,就等於是搶在邸報之前,甚至是大臣、皇帝之前,看到這些消息。^^^^書^^^^

要知道,如果是按照正常程序地話,奏疏送進宮,批閱後再出,然後再抄出,這個週期可能會很長。

“通政司所得奏疏,可是例不外傳,”石柱子搖了搖頭,這些未經皇上批閱的奏疏,是不能夠抄出地。李彥笑着搖了搖頭:“不必抄錄,只要是重大消息,能提前稍許時日知曉便行,至於例不外傳,那就肯定也有例外,這件事就交給包有才了,只要展一兩個內線,不就解決了?”

李彥見多了明朝官場中的**,也見多了後世的新聞大戰,他不認爲通政司真的能守住規矩,當然,《華夏商報》也不需要譁衆取寵,只要快人一步就行。

李彥來京以後,找機會去通州拜訪了在此練兵的徐光啓,與在天津時相比,老頭顯得又蒼老了許多。

看到李彥,徐光啓會心地笑了笑:“三娃,津門一別,不過數月,汝已是天下聞名,老夫甚感欣慰啊”

徐光啓對李彥的態度,從最初的厭惡,到黃金菜時的讚賞,很是經歷了一番大的變化,經由彈子鎖、風車和屯墾以後,已經將李彥引爲同道中人,雖然兩人的年紀差了許多。

“聽說賈大人已經在天津闢閒田與衛所田五萬畝,打算於河水開凍後引水浸改良,並墾作水田,要再造北國江南,若能成功,全賴三娃你的風車,”徐光啓掩口咳嗽了兩聲,臉頰浮起一抹異樣的潮紅。

“大人可要好好保重身體,”李彥看了徐光啓的樣子,不僅有些憂心,也是快六十歲的人了,還整天在校場上練兵,倒真的難爲了這位大學者。在李彥看來,人有不同,各盡其才,徐光啓做官練兵都不如從事科學研究來得更有意義,就好像他也知道自己不是搞政治那塊料,不會去想做官或者帶兵打仗一般。

徐光啓虛弱地搖了搖頭,啞聲道:“不礙事,老夫只是偶感風寒而已,三娃你來說說,這屯田的前景如何?”

看着徐光啓希翼的目光,李彥猶豫了一下,沉吟着說道:“改水田誠爲良策,只是要興修畿輔水利,殊爲不易。”

“故而,學生以爲改水田既然不易,不若於貧瘠之地種番薯、馬鈴薯等救荒作物,既省人力,也可救急,”李彥這段時間接觸邸報,已經不再像當初那般理想化,他知道以如今大明的財政狀況和官僚體系的效率,根本不足以支撐這樣大的工程,唯有寄望於朝廷革新,或者及早解決遼東問題,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馬鈴薯?”徐光啓眼前一亮,急急問道:“產量如何?習性如何?可能耐旱……哦,老夫願以地換之。”

李彥尷尬地笑了笑,沒想到徐光啓還記得當初用地換韭黃的事情:“這馬鈴薯也是一種番邦作物,學生也是不久前從南洋的商人那裡獲得了一些種子,打算在京郊育種,購地種植,只是所得有限,怕是種不了幾十畝。”

“土豆和番薯、包穀一樣,都是耐旱作物,且更加明顯,也更便於烹飪,”在李彥的印象中,玉米用於飼料,番薯用於制粉的更多,而土豆則廣泛用於菜餚食品,在有些地方甚至當做主食,展的前景應該更大些。

第36回 風雨欲來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15回 職守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52回 風雪夜第206回 計議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251回 風起第225回 圖窮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11回 進城第57回 測量工具第41回 獻策釀酒第214回 問罪第230回 內閣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251回 風起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91回 名動天下第233回 憲政第259回 班底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57回 測量工具第61回 女設計師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52回 風雪夜第245回 屯墾第28回 絕境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回 騙子第27回 退縮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33回 憲政第233回 憲政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04回 欲練兵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22回 民主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95回 廣而告之第81回 酒樓開張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59回 班底第97回 進軍京城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98回 單車少年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2回 小 弟第228回 見駕第117回 殺傷策第235回 言論第11回 換 田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227回 身死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56回 精密製造序章選擇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31回 訓練家丁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22回 民主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225回 圖窮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44回 大殺四方第24回 休妻索娉第102回 代言人第11回 換 田第88回 水田灌溉第5回 單挑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31回 訓練家丁第205回 回京
第36回 風雨欲來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15回 職守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52回 風雪夜第206回 計議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251回 風起第225回 圖窮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211回 進城第57回 測量工具第41回 獻策釀酒第214回 問罪第230回 內閣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251回 風起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91回 名動天下第233回 憲政第259回 班底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57回 測量工具第61回 女設計師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52回 風雪夜第245回 屯墾第28回 絕境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回 騙子第27回 退縮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33回 憲政第233回 憲政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04回 欲練兵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22回 民主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95回 廣而告之第81回 酒樓開張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59回 班底第97回 進軍京城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98回 單車少年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2回 小 弟第228回 見駕第117回 殺傷策第235回 言論第11回 換 田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227回 身死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56回 精密製造序章選擇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31回 訓練家丁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22回 民主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225回 圖窮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44回 大殺四方第24回 休妻索娉第102回 代言人第11回 換 田第88回 水田灌溉第5回 單挑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31回 訓練家丁第205回 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