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回 產業升級

朝廷派按察副使、監軍道樑之垣宣慰遼南、朝鮮,李彥得到消息以後,立刻召集王國興、劉文炳等人商議,正如劉文炳所說,李彥並不希望復遼軍以及建設中的金州加入外來的勢力。

金州的軍政體系,以遼東道統覽一切軍民政務,其設置與其它地方多有不同,遼東道衙門下設參謀部、後勤部、情報部、作戰部等贊畫機構,不在朝廷的職官體系當做,名義上也只是爲兵備道提供必要的參謀贊畫,但實際影響力不容小窺。

具體執行,則有復遼軍、金州衛、工匠和工役兩大營,一軍一衛兩大營,將金州所有的軍民組織起來,使他們成爲這個體系中的一員。

工匠、工役兩大營管着民匠、民戶,具體又分佈在不同的工廠、鹽場、漁場、農場、礦場、工地等處,統一安排生產和生活。

因此金州的官吏主要有三種人,一種就是王國興、劉文炳這些紈絝出身、兵戰俱樂部出來的勳貴,復遼軍的高層多是這樣的背景。

第二種就是茅圓儀、申湛然這種科舉不得志的落魄文人,當然茅圓儀有些特殊,他的家世決定了他不會落魄,而像申湛然等人,大多擁有華夏社的背景,他們主要是在參謀部、情報部擔任贊畫,實際打理各種民政。

第三種就是張國相、馬文舉這一類出身商人、工匠的,他們大多有着華夏工場的背景,主要在兩大營和各大工廠工場,管理生產與物資。

除了這三種人,還有一類比較邊緣化,那就是原來遼民、遼軍中提拔的,至少現在擔任要職的還不多。

這三種或者說四種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大明現在的官僚體系中比較邊緣化,或者有個別人能夠脫穎而出,總的來說。他們想要在仕途上出人頭地的可能性並不大。

也正因爲如此,從紈絝、落魄士子到商人、工匠、遼民,這些彼此間差異極大的羣體,才能夠配合得比較好,開創了金州如今地局面。

這樣的一個羣體,並不容易接納系統以外的人加入。尤其是樑之垣這種名聲並不太好的舊式官僚。

“聽說遼陽逃兵高出這次監軍廣寧。胡嘉棟監軍遼東。不知道這位樑大人是什麼貨色。”劉文炳不屑地撇了撇嘴。出一陣怪笑。

“他若只是膽小如鼠。咱們也不用理會。就怕他指手畫腳。咱們復遼軍地那些。這些傢伙哪裡懂得?”王國興也有些不滿。不過文臣監軍制度從來都有。他們也不好向朝廷提出反對。

“京裡來地消息。這個樑之垣並無軍旅經歷。且奢華浮誇。他若是到金州來。復遼軍自然不容他染指。其他地事情。也容不到他說話。”李彥斷然說道:“就是朝廷那邊。有很多事情怕是不好解釋。不知道這個樑之垣有什麼背景。京裡還在打探。”

李彥與王國興、劉文炳等人一樣對這些監軍沒有好感。遼瀋之戰。文臣袁應泰、何廷魁、崔儒秀自經死;大將賀世賢、陳策、秦邦屏、楊宗業、樑仲善等人力戰死;張銓被俘。不屈而死。

反倒是所謂地監軍高出、胡嘉棟、韓初命、牛象乾、邢慎言等搶在前面跑了。還造成人心慌亂。然而這“同逃五監軍”竟然又幹起了老本行。實在是莫名其妙。

這些人事任免並非李彥所能影響。他現在擔心地也只是金州這塊地方。倒是京裡傳來地消息讓他有些哭笑不得。

先是兵部不給樑之垣銀子,後來着登萊巡撫給這樑之垣弄了二十萬兩銀子犒軍。以及宣慰朝鮮。

誰知道這個樑之垣拿了銀子,居然也不急着出行,反倒是跑到他的山東老家炫富去了。

李彥只希望這個傢伙永遠不要到金州來,但也知道這不大可能,就着人蒐集此人的材料,實在不行的時候,就將這些材料抖出來,將他搞死。

金州這個地方唯一比較豐富的資源就是石灰石,李彥讓華夏工場派人過來勘址建了幾座水泥廠。陸續投產以後。基本能供應金州本地的需要。

金州城不僅要建造東西兩座棱堡,主城也進行了擴張、加高和修繕。三座城堡連成一體,即便是與從前地遼陽城相比,也毫不遜色,實際上因爲大量使用水泥、鐵條,金州新城的堅固程度,已經不是遼陽城所能比較的。

更重要地是有了水泥以後,築城進度大爲加快,水泥的填充、粘合,以及預製件的製作,讓築城變得更加簡單。

不過在城牆越修越高以後,新的問題就出來了,那就是如何將沉重的預製件吊上合適的高度和位置。

李彥在處理軍政事務的間隙,一直很關注工程中的技術問題,畢竟在這個時代建造一座水泥結構的城堡,還是一種全新地嘗試。

對於這種高吊作業,李彥並不陌生,工地上常見的吊車就是專門幹這個的。

當然,想要在現在的條件下做出吊車也不大現實,李彥還是將思路提了出來,讓精作坊的人去嘗試。

不過也不是沒有收穫,李彥就在工匠的幫助下設計出一種最簡單的手動葫蘆,雖然因爲用的是蝸輪而不是齒輪,效率有些偏低,好歹能揮出作用。

李彥對工匠的重視,甚至讓條件最好地復遼軍都覺得嫉妒,復遼軍的用度都要遵循嚴格的標準,行爲更是強調紀律,而新成立的金州精作坊,不但享有各種物資的優先供應,而且可以嘗試做任何事情。

精作坊一直都有這樣的傳統,如今的精作坊已經將生產製造轉移給各個工廠,其本身更類似於研究室。

當然,精作坊同時也擁有最強的製造實力,這保證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東西。

起重機只是最新確立地一個項目,精作坊在做地研究項目還有很多,其中機牀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李彥一直在精作坊以及華夏工廠中推行科學的管理方法,以使得這些機構能夠依靠自身地力量。進行技術地積累、研究和突破。

但是精作坊的研究方向一直都受到他的影響,這一次劉鐵鎖也是帶着精作坊的一部分骨幹力量,在金州建起了分部,京畿的技術力量則由徐洪照看着。

劉鐵鎖這次還帶來了精作坊近期取得的一些成果,包括一直在研究地幾種新式機械車牀。

利用水力、螺桿,在榨油機基礎上設計而成的衝壓車牀。可以將金屬物料衝壓成爲一定的形狀。

但是因爲壓力的原因,這種衝壓車牀只能加工較薄的板材,最好是鑄造成型以後,再使用模具衝壓成型。

對衝壓件的試驗表明,其機械性能要比鑄件更好,比鍛造件略差,其精細程度與模具有關,至少能夠保證衝壓件的尺寸大致相同。

“可以讓機器廠多做一些出來,有了衝壓車牀。就可以大批量地生產鐵葉甲的甲片,從而讓更多的將士裝備鐵葉甲。”

李彥對衝壓車牀地用途十分看好,如果模具能夠過關的話。或許能夠製造出更精密的零件,譬如齒輪一類,即便是達不到足夠地精度,也可以簡化加工的複雜性。

如果能夠解決齒輪的製造問題,那麼李彥心目中的工業化藍圖又將添置一件重要的利器。

華夏機器廠的車牀譜系,已經從最初的鑽牀,增加了衝壓牀、鋸牀與刨牀,因爲刀具的限制,鋸牀只能切割比較薄的金屬板。或者金屬條,用處並不是很大,刨牀同樣也是隻能刨削狹窄地平面,或者是小工件。

雖然如此,每一種新的機械車牀功能的實現,都是爲未來增加了一個新的起點,這些車牀,終究會在使用中展、進步、完善。

此外還有兩種機械正在試驗當中,一種是金屬軋機。一種是拔絲機,拔絲工藝,古代已經有了,不過要在機器上實現,也並不是那麼容易,軋機倒是更簡單些,但要提高加工能力,使其更加實用,倒也不是那麼容易。

“做得很好”對於劉鐵鎖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將他提出的設想一一付諸實踐。李彥確實很高興:“說,你想要什麼獎賞。只要是你想要的。”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在少爺的後面留下自己地名字,”劉鐵鎖似乎已經擺脫了從前那種容易急躁的脾氣,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除了研究新的機械,其他的事情似乎真的很難影響這個矮小的老頭了。

“沒有問題,這些機器都將用你的名字來命名,”李彥笑呵呵地說道:“老劉,你那幾個徒弟都不錯,就沒想過收個作兒子?你要是有這個想法,我可以給你主持。”

李彥知道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很講究傳宗接代,劉鐵鎖似乎沒什麼家人親戚,看他孤苦伶仃地,李彥也想讓他地個人生活更好一點。

劉鐵鎖聽了李彥的話,果然有些心動,這件事便算這樣定下來了,不過李彥要先徵求那些學徒地意願,無論怎麼說,李彥的潛意識中並不希望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迫使別人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精作坊的成績讓李彥決心投入更多的資源,以儘早實現這些機械的實用化,現在的問題是水力車牀的使用受到水力場地的限制,並不適合大規模的應用。

因此劉鐵鎖所帶來的另外一件試驗品,就顯得更加重要,那就是李彥做夢都想要的蒸汽機

原來使用蒸汽推動葉輪的結構一直無法達到實用的程度,後來李彥才讓劉鐵鎖研究活塞式衝程結構的蒸汽機。

在半年多的研究以後,試驗性的蒸汽機一直都在改進,劉鐵鎖這次帶來的龐然大物,據說已經能夠提供極大的力量。

通過皮索,與蒸汽機連接在一起的是一款大型的鋸牀,劉鐵鎖在李彥和其他贊畫、工匠的面前,展示了由蒸汽機帶動了最簡單地木工鋸牀。

展示的結果相當完美,除了需要推動木料,在鋸割的過程中。幾乎不需要其它的人工操作,這纔是真正的機器。

這臺蒸汽機已經能夠讓李彥感到滿足,雖然在製造成本、熱效率、具體應用等方面還需要不斷改進,但眼下這一臺蒸汽機也完全達到了實用的程度。

在李彥看來,蒸汽機有着廣泛地應用前景,但在目前。蒸汽機的用武之地又顯得很少。

就成本來說,蒸汽機的製造成本,以及耗費的燃料,算下來並不比人工便宜,而大明有着很多沒有田地可種的流民,不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還有就是蒸汽機的體型比較大,很多地方都無法使用。

李彥想來想去,覺得能夠率先應用蒸汽機的,先還是紡織。這個產業的規模大,金州也確實足夠地可以操作手工紡車的人手。

華夏機器廠已經能夠生產水力紡紗機,將水力設備換成蒸汽機。就能夠造出蒸汽紡紗機,從成本上來說,未必更划算,卻不受地形條件的限制,李彥覺得可以試一試。

與大生商談在金州設廠地事情也有了眉目,不僅天津夏氏,蘇鬆會館也有意在金州設廠,廠房已經動工,設備正在購進。李彥就讓機器廠趕製幾臺蒸汽紡紗機,金州紗廠或許會成爲世界上第一座蒸汽工廠。

蒸汽機的另外一個應用方案就是抽水機,這個問題在灤州的煤礦和遵化的鐵礦中就經常遇到,礦井中經常積水,需要排幹以後才能挖掘,使用人工的方式太過緩慢,李彥就讓劉鐵鎖在蒸汽機的基礎上開抽水機,並提供了大概的構想。

此外,就是將蒸汽機使用在車牀上。目前使用比較多的是機械鑽牀、木工鋸牀,如何結合起來,並取得最好的效用。

還有就是李彥非常看好地衝壓車牀,相對來說,衝壓車牀可以實現的工作很多,如果能用蒸汽機帶動的話,那將會是很完美的組合。

不過這些都不是李彥最想弄的,蒸汽機的構想實現以後,李彥最先想到的並不是什麼紡紗機、抽水機。而是蒸汽機車。也就是火車,以及蒸汽輪船。

如果說人力不會成爲大明展的瓶頸。因爲大明有着太多太多的人口,那麼交通絕對是這個時代影響經濟展、商品流通地關鍵因素,尤其是大明的幅員是如此的遼闊,使得李彥迫切地想要解決交通的問題,那麼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雖然知道這並不容易,李彥還是讓精作坊抽調了一部分力量,以深入研究蒸汽機,以及蒸汽機車和輪船。

火車與輪船想要造出來還需更多的時間,就算是造出來,要投入使用,達到實用的程度,也要經歷一個展的過程。

不過李彥已經盡力在現有的條件下去展交通,爲了修造金州城,數萬勞工在工地上辛勤勞作,也包括從附近山地上採集石塊。

有計劃的開採打通了山間地道路,開路與採石被集合起來,先打通地就是金州到大孤山水泥廠、大孤山碼頭這一條線。

丘陵上面修路雖然不容易,但平緩的山地在數萬勞工大軍地奮戰下,倒是算不上什麼障礙,何況這條線本來就有道路,只是窄了些,而且也不是很長。

現在拉出來的這條路只能算是路坯,李彥的計劃是能修築一條水泥道路,能夠並排通行兩輛四輪馬車還要有富餘。

這個計劃在水泥供應量日漸增加的情況下,部分路段已經開始試着修造,畢竟這也是第一次用水泥來修路到底行不行,或者說應該怎樣弄,大家的心裡都沒底,先試驗,再總結,然後再改進,這是華夏工場一脈所堅持的工作方式。

實際上金州的水泥廠產量逐步擴大以後,最大的影響並非是金州能夠得到充足的水泥供應,而是灤州的水泥不用再通過海船送往金州。

灤州水泥廠初建時是爲了滿足車船廠、煤鐵廠的建造,後來是支持金州攻略的需要,做了較大的擴建,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

水泥在建築上表現出來極大地優勢。但是對普通百姓來說,修造木結構,或者低矮的單層磚瓦房來說,尚且用不上這種價格高昂的“泥灰”,更不用說大多數人家住的還是泥坯房。

水泥的用途,更多還是體現在大型的建築上。

金州水泥廠地投產。使得水泥的供給不必繼續侷限在內部,金州在向山東的商人展示、推銷水泥,灤州的水泥同樣需要尋找銷路。

水泥的特性在於使用方便簡單,黏結牢固,最大的優點卻在於不怕水。

使用了水泥建造的車船廠、煤鐵廠等於是水泥用途的一種展示,除了高大寬敞,整齊劃一的廠房,煤廠那塊平整結實,不怕雨水地廣場。讓很多人嘖嘖稱奇。

而在天津車輛廠也有這樣的一片廣場,而且連接車輛廠與官道的道路也正準備修成水泥路,聰明一點地人已經能夠想到。像修廣場一樣修成的道路,會是怎樣的模樣。

華夏車輛廠生產的兩輪、四輪馬車,甚至三輪腳踏車,在天津與北京都已經有不少人使用,雖然絕對數量不多,但影響力很大。

不過很多人買了四輪馬車以後,用得並不多,就是因爲道路太差,而很多買車的人在水泥廣場上試車的時候。充分體會到那種平穩、快的感覺,已經有不少人在議論,要是京畿的道路都修成那個樣子,乘坐四輪馬車出行,便是再舒服不過了。

至於天津造船廠,則用水泥修造船塢和碼頭,這充分展示了水泥在水中也能凝固的特性,更是引起了很多人地好奇。

水泥廠也專門編寫了有關水泥特性與用途的小冊子,建房、築路、造橋、修堤等等。凡涉及到土木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水泥。

零星有些大戶人家修造房屋的時候,也會買些水泥使用,但畢竟要在民房上廣泛使用,還需要一個逐漸推廣認知的過程,而且水泥的風格與磚石的風格截然不同,在審美觀念沒有轉變之前,水泥還只能作爲黏結材料,不會被用在建築物的表面。快擴大水泥銷售的方法。最好是介入一些大型地工程。譬如皇陵工程,皇極殿工程。不過這些地方因爲風格與傳統的問題,也不可能大規模使用。

此外就是像金州那樣築城、築路,用水泥造橋,修築堤壩也很方便,只不過大明現在幾乎是傾全國之財力在遼東,幾乎不會去考慮造橋修路,水利失修的情況也很嚴重。

原本,李彥並沒有指望這方面有什麼突破,沒想到京畿的官商勾結起來,竟然說動了朝廷出錢,計劃修造一條從北京到通州的水泥路。

李彥開始很想不明白,雖然通州到北京的這條路並不算長,但水泥的價格也不便宜,這條路的花費也要個十幾萬兩銀子,不知道朝廷怎麼會捨得的。

後來看到邸報才知道,這條路地預算高達五十萬兩銀子,水泥作爲主要材料,水泥廠地報價也不過是十萬兩,這其中的水分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負責督建這條路地,更是李彥整日牽掛的老熟人,日漸得寵的大太監頭子魏忠賢。

按照明朝的財政體系,田賦與鹽稅爲兩大主要收入,田賦歸屬戶部,鹽稅則入內庫,雖然遼東戰事緊張,靡費甚多,不得不加徵遼餉,但那主要是由戶部、工、兵各部籌銀,與內庫無關,所以經常有官員要求皇上內庫的銀子犒軍。

萬曆的時候,皇帝一毛不拔,到了泰昌、天啓年,先後拿出了幾百萬兩的銀子犒軍,與此同時,修陵寢、修宮殿,甚至皇族的婚禮,都是幾十萬、上百萬兩地下撥。

由此可見,大明的內庫還是有些銀子的,要不然也不能夠拿出銀子修建京城到通州的水泥路。

這樣的情況在地方上也有不少,有些商人倒賣水泥出去,與地方上的官吏勾結,修路修橋,倒是做了不少好事,這其中的貓膩當然也不會少。

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62回 生產效率第80回 華夏商報第24回 休妻索娉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9回 海外第81回 酒樓開張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11回 換 田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80回 華夏商報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23回 皇權第227回 身死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47回 對手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117回 殺傷策第20回 助陽第88回 水田灌溉第22回 銀錢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40回 狹路相逢第69回 路遇老農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7回 退縮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1回 騙子第45回 負天下人第246回 盟友第240回 商稅第42回 聞香教民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13回 交鋒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224回 安排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2402回 格物院第63回 天啓來信第58回 等分制尺第41回 獻策釀酒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15回 職守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211回 進城第13回 番薯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72回 不如創業第39章 滿城風雨第222回 民主第231回 立憲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87回 水車用途第45回 負天下人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252回 風雪夜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216回 後路第5回 單挑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75回 滿城飛紙第217回 攔街第2403回 新城第254回 糧荒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52回 風雪夜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8回 黃 韭第180回 工事專家
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62回 生產效率第80回 華夏商報第24回 休妻索娉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9回 海外第81回 酒樓開張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11回 換 田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80回 華夏商報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23回 皇權第227回 身死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47回 對手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117回 殺傷策第20回 助陽第88回 水田灌溉第22回 銀錢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40回 狹路相逢第69回 路遇老農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7回 退縮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1回 騙子第45回 負天下人第246回 盟友第240回 商稅第42回 聞香教民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13回 交鋒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224回 安排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2402回 格物院第63回 天啓來信第58回 等分制尺第41回 獻策釀酒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15回 職守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211回 進城第13回 番薯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72回 不如創業第39章 滿城風雨第222回 民主第231回 立憲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87回 水車用途第45回 負天下人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252回 風雪夜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49回 敵退我進第216回 後路第5回 單挑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75回 滿城飛紙第217回 攔街第2403回 新城第254回 糧荒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52回 風雪夜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8回 黃 韭第180回 工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