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回 是非功過

李彥很快在鐵山見到了毛文龍,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毛文龍在義州詐死,建奴在義州一帶劫掠而還,並沒有深入朝鮮境內,前出接應的鞏永固東江營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毛文龍只領了幾十人從義州脫逃,一路上又收攏了兩百多人,卻無法掩飾鎮江堡一戰損兵折將的敗績。

在鎮江一戰中,毛文龍剛剛建起來的鎮江營三千多人被擊潰,還損失了近萬遼民,對於這個不聽號令,一意孤行的明末名將,李彥是有些惱火的,但見面的時候,卻不得不擺出一副笑臉:“毛將軍,本官來晚了”

毛文龍冷冷地看了李彥一眼,似乎在決斷什麼,突然跪倒在地,把頭一偏:“末將用兵不力,請大人責罰。”

毛文龍身後的張盤等人也連忙跟着跪下,臉上的表情驚疑不定。

李彥當然能看到毛文龍眼中一閃而逝的忿恨,在遼東需要硬頂朝廷那邊壓力的時候,這種忿恨顯然是容不得的。

李彥端起茶盞,慢慢飲了一口:“毛將軍,你心中未必以爲自己有錯,還要怪本官遲遲不兵援救?”

“末將不敢”毛文龍甕聲道。

“只是不敢而已,那你確實是這樣想的,對嗎?”李彥微微笑了起來。

“末將不敢”毛文龍脖子一梗,大聲說道:“末將只是以爲,爲將者當有守土之責,不應隨意丟棄城池。”

“那結果呢?”李彥臉色一整,冷冷地看着毛文龍:“結果就是鎮江堡丟了。鎮江營敗了,上萬軍民淪於建奴之手,你可曾守住國土與城池?”

毛文龍看着一旁,默然不語,搖桿與脖子卻依然挺得筆直。

“大人……”駱養性想要說話,被李彥擺手止住,駱養性一直都對毛文龍有好感,但是不聽遼南。而聽廣寧。桀驁不馴,留在復遼軍中終究是個麻煩。

“你或許要說,要是遼南派出援軍,那麼這一切都不會生,可你也該知道,就在你撤往義州的時候,建奴在寬甸、鳳凰城的八千多人馬,也是撤了回去。這意味着什麼,想來你也該清楚的,”李彥目光冷冷地盯着毛文龍,沉聲說道。

“當真?”毛文龍霍地轉過頭,震驚地看着李彥。

“是真地,除了阿敏和皇太極,莽古爾泰、代善、烏爾古岱和李永芳都出動了,他們擺明是要在鎮江堡打咱們一個措手不及,就算復遼軍全軍開過來。面對的是整個建奴,結果只能慘敗,還要丟了金州,”駱養性好不容易插上嘴,趕緊解釋道。他既不希望毛文龍對復遼軍有陳見。更不想看到毛文龍被打入冷宮。“末將糊塗了”毛文龍微微低下了頭,沒有了剛纔的氣勢。

“你是糊塗了”李彥冷冷地看着毛文龍:“並不是因爲你看不到建奴的陰謀。而是你以爲可以守住鎮江,錯誤地判斷了雙方的戰力對比。事實上建奴的先鋒很容易就打下了鎮江堡,不客氣點說,鎮江營根本沒有與建奴主力抗衡的實力。”

“我知道,你們不願意主動撤出鎮江堡,一是覺得守土有責,但我要告訴你們,戰場上的戰術是靈活多變地,退入鐵山,我們依然可以在東線對建奴構成壓力,一味硬來,只能讓形勢變得更加糟糕。”

“其二,你們可能會擔心朝廷責難,畢竟剛剛因爲打下鎮江而得到嘉獎,轉眼又丟了,朝廷地責難在所難免,可這件事你們又錯了,不說撤出鎮江堡是本官的命令,朝廷要責罰,本官自會一力應承,豈會將責任推卸給你們?”

“再者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朝中的文官不瞭解情況,瞎指揮那是常有的事情,難道就因爲擔心承擔責任,就要接受這些錯誤的指揮嗎?”

李彥這一席話,倒是說到毛文龍心底裡去了,當時的情況下,鎮江大捷被擡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他當然不敢輕易放棄,要不然,毛文龍也不會自大到以爲憑着手上的這些雜兵,就能和建奴抗衡,特殊地壓力,讓他不得不試一試,起碼打了,最後打敗了,朝廷那邊也能交代得過去。

“是末將錯了”毛文龍低下了頭,卻未必相信李彥所說的話,要是他真的撤退了,李彥會不會扛下這個責任?恐怕也難說得很。

李彥淡淡掃了毛文龍一眼:“毛將軍,你之所以不肯撤退,怕是還因爲王大人?”

“大人明鑑,此事與王大人無關,”毛文龍連忙擡頭說道。

“王化貞與你有知遇之恩,你能感激,這很好,但本官還是希望你能以國事爲重,”李彥微微嘆了口氣,熊廷弼與王化貞的經撫之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作爲王化貞依仗之一的鎮江大捷,自然顯得非常重要。

各種因素糾葛在一起,使得毛文龍做出了錯誤的決斷,如果說歷史上他還因爲眼界見識的不足,錯守鎮江,那麼在這個時代,當李彥連番下令毛文龍組織軍民退向鐵山、皮島的時候,毛文龍依然還是要守鎮江,那便意味着鎮江堡對於他來說,有着不可不守地原因。

“鎮江堡之戰,本官會如實上奏,”李彥擺了擺手,袁子仁立刻起身將一份奏疏送到毛文龍面前。

毛文龍看了兩眼,頓時擡起頭看向李彥,似乎愣了一會,才伏倒在地,叩道:“末將謝過大人。”“你不用謝我,”李彥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朝中那些個官員,與本官正在較勁,本官要是彈劾了你,說不定他們反而會保你。也說不定將你送上更重要的位置。本官雖然爲你隱去抗命不遵一節,但對你的處罰卻是免不了。”

“鎮江營已經不存在,本官覺得,暫時還沒有條件重建,鎮江堡一戰,暴露出你們在軍略上的欠缺,本官會讓你們去兵戰俱樂部學習,你們可願意?”

毛文龍地眼睛陡然瞪圓:“大人地意思。是讓我們去兵戰俱樂部?”

“是地”李彥微微點頭:“等你們學好以後。再重建鎮江營,本官可不要看到一支沒有戰鬥力的軍隊。”

“願意,末將願意”毛文龍和他身後地將領都是激動地大聲說道,他們本以爲這次肯定會被李彥重處,沒想到卻被送進兵戰俱樂部學習。

毛文龍的軍中也有些復遼軍地軍官,他們知道兵戰俱樂部在復遼軍中的地位,這個俱樂部地成員構成了復遼軍地骨幹,相當於李彥的嫡系。

如果說只是加入俱樂部。毛文龍等人倒還不覺得什麼,畢竟成爲李彥的嫡系,也就意味着改換門庭,但是李彥明確地說了,要重建鎮江營,這個重建恐怕就是按照復遼軍的標準,毛文龍他們都清楚復遼軍的裝備和戰鬥力,這意味着他們不會失去兵權,還可能擁有更爲強大的實力。原本沮喪的心情,陡然聽到這樣的消息,自然激動起來。

冷靜下來以後,他們倒也知道事情不會這麼簡單,李彥雖然擺出接納他們地姿態。但是不是真的接納。並當做嫡系來對待,還很難說。

但是他們的軍職卻從這一刻開始。被真正的剝奪了,要想再拿回來。只有接受俱樂部的教導,通過測試以後,纔會有機會,說不定還要拿出效忠的表現才行。

李彥的真實想法也是如此,他不可能拒絕所有的舊式軍官,但是希望通過兵戰俱樂部改造他們。

雖然兵戰俱樂部將在東江建立分部,不過這邊的參謀力量不足,李彥還是決定讓毛文龍與鎮江營地二十多位軍官,前往金州學習,在那裡他們也將看到完整的金州體系,或許能夠接受也說不定。

兵戰俱樂部有一套李彥與茅圓儀整理出來的兵戰教材,作爲復遼軍的軍事思想,這套教材集中體現了兵戰棋那種着重計劃與推演的作戰原則,而要將這些原則貫徹執行,軍官還必須學習簡單地數學、形學、繪圖或識圖、兵器等基本課程。

學員班在學習兵戰理論地同時,也需要參加俱樂部傳統的三項活動:拓展訓練、兵戰論臺與兵戰棋聯賽。

在過去地一年多時間中,俱樂部的這三項活動一直在延續與革新,拓展訓練已經成爲團隊精神培養地重要手段;兵戰棋聯賽則成爲學習班學習兵戰理論的測試平臺。

在學習班創辦以後,兵戰論臺已經逐步從技術性的討論,轉變爲精神、思想的爭鳴,這倒是李彥此前未曾想過的,在意識到以後,遂進一步強化,成爲俱樂部思想工作的一個重要平臺。

現在反思俱樂部的構成與體系,已經相當的完整與合理,李彥思量着要建一所軍校的話,所能起到的作用可能也就是如此,甚至不會更好。

在旁人看來,很難想到原本只是一個遊戲性質的俱樂部,因爲特殊的機遇與環境,經過一年多的展,已經成爲復遼軍的核心存在。

李彥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之後便着力強化這樣的作用,希望通過兵戰俱樂部,使復遼軍成爲一支新式的軍隊,不僅是戰術上的,更是思想上的。

毛文龍的詐屍計,以及朝鮮方面的掩護,可以穩住建奴一段時間,加上遼南傳來的消息,建奴開始在金復一線的外圍,增調兵力戍守,東線的壓力應當會有所減輕。

李彥以正四品遼東道的身份鎮守鐵山,暫時並沒有告知朝鮮,鐵山一帶也推行金州似的軍事管制,目的就是要防止消息的傳出,不過鐵山一帶明軍聚集的消息,應該也瞞不了建奴多久。

隨着破虜營後面兩個哨的到來,復遼軍在鐵山一帶,已經有兩個營七千戰兵。要是建奴摸不準準確的消息,倒是可能繼續暗算他們一次,這是李彥最喜歡的作戰方式。

李彥讓吳成加緊建設鐵山地堡壘,東江營派出兩個哨化整爲零,前出鹽州一帶收攏遼民,監視建奴軍的動向。

與當初在遼南的情況很相似,鎮江堡之戰失利以後,建奴越過鴨綠江。進入義州。在朝鮮邊境上停留的遼民繼續涌入朝鮮,往鐵山、鹽州一帶而來。

“咱們在這裡收攏遼民,怕是建奴很快會過來,”參謀部贊畫袁子仁說道:“建奴在義州大概有三千人,鎮江堡還有一千人,若是南下的話,差不多就是兩三千人的樣子。”

“他要是敢來,咱就包他的餃子。全部給吃了”駱養性不以爲然地說道。

鞏永固被李彥派去與朝鮮的皇室交涉,這小子地貴族出身,正好做這樣地事情,這時候的朝鮮,可真的是將明朝當作宗主國來看待的,畢竟二十年前,中朝聯軍曾經與日本人打了一仗,戰爭中結下友誼與威望猶存。

要是鞏永固在這裡的話,也一定會大聲叫好。李彥看了看駱養性。笑着對他說道:“你派人給我將建奴看好了,如果他們敢於南下,這一仗非打不可,如果他們不來,咱們也要找機會打一打。不能讓他輕鬆退去。”

駱養性奇怪地看着李彥。誇張地叫道:“你居然想到主動出擊,會不會是搞錯了?”

“防守反擊。只防守不反擊當然不行,”李彥笑了笑。突然覺得自己現在採用的戰術,與足球中的防守反擊很類似,如果只是防守而沒有反擊,顯然不能贏球的。

攻取復州是一次反擊,金復防線一旦形成,對建奴地壓力是巨大的,復遼軍眼下最重要的任務還是牽制建奴,那就不能讓義州、鎮江堡的建奴從容撤退,但又不能讓建奴惱羞成怒,派出大軍征伐,這個度一定要掌握好了。

“東線要反擊、佈置,金州、復州一線,可以多作佯動,吸引建奴的注意力,要是廣寧也能有所動作,那就更好了”袁子仁說道。

“金州那邊早有佈置,選鋒營將前出紅嘴堡,將金州的防線提前到復州、盤谷堡、欒古關、紅嘴堡一線,”李彥點了點地圖:“至於廣寧那邊,王化貞要比我們更加積極,據說他已經三次試圖渡過遼河,雖然沒什麼可能,倒是幫咱們牽制了建奴的主力,那邊怎麼說都是將近十萬的步騎大軍,加上王化貞一直叫囂着要打過遼河,想來建奴是不得不防備的。”

袁子仁點了點頭:“此外,建奴攻佔遼瀋以後,推行剃易服地民族政策,而且圈地改作牧場,遼陽附近,多有遼民逃逸,甚至聚衆抵抗,建奴不能穩定遼瀋,則斷然不會舉主力而出。”

“既然這樣,那咱們不如出動兩個營,滅掉義州的建奴得了,還在鐵山築堡做什麼?”駱養性轉了轉眼珠,大聲說道。

李彥苦笑着搖了搖頭:“這件事我也想過,咱們是可以去打義州,聽說建奴把城給拆了,咱們打贏的可能性很大。不過建奴都是騎兵,除非給圍上,或者像金州之戰那樣,建奴與咱們死拼,不然很難大量殲滅建奴兵。你看建奴進攻鎮江時的佈置,已經將咱們看得很重了,咱們這個時候主動打過去,建奴肯定會跑,東江營、破虜營的騎兵很少,滅不了他們,去了也沒有太大地意義,不如示敵以弱,尋機來一下狠地。”

“還有就是鐵山、安州這邊的建設剛剛開始,要是打了義州,惹來建奴大軍,便得不償失了,再等一段時間,等到鐵山地堡壘建成,後方無憂,大哥就可以全力攻略了”

李彥擺了擺手,讓駱養性趕緊去安排,要是能在義州的建奴身上咬下一塊肉,他也不會介意,但這需要等待合適地時機,到時候東線佈置一成,相互呼應,夠得建奴頭疼的。

陶朗先被李彥彈劾下臺以後,朝廷決定以左通政袁可立爲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等處地方,備兵防海,贊理徵東軍務。

雖然李彥建議備兵登萊。不如備兵金復,顯然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同,袁可立接到任命以後,立刻上疏朝廷,提出七項建議,包括在登萊練兵。

華夏社作爲李彥在京城的喉舌,也承擔了蒐集情報的任務,雖然如今表面上已經割裂開來。私底下地關係卻沒有生變化。石柱國將有關的資料整理好,再通過秘密渠道送往天津,最後送到李彥的手中。

袁可立年近六十,曾因懲治弄臣、鍼砭時弊,觸怒當時的萬曆皇帝,在人生最寶貴的年華,被削職爲民二十餘年,一直到泰昌圓年才被起復。

袁可立的官路歷程與東林中的一些人類似。其人與東林的關係也確實比較緊密,也有正臣、直臣之名。

袁可立地遼東戰略,更接近於王化貞,要比熊廷弼更加激進,熊廷弼地意思是在登萊、天津、廣寧三方佈置,袁可立卻以廣寧、登萊、朝鮮爲三個方向,他的戰策中有一條很特別,那就是控制朝鮮,與廣寧、登萊三方夾攻建奴。以爲只有如此,才能收復遼東。

袁可立對李彥的印象並不好,主要的原因還是李彥在彈劾陶朗先時所用的手段有些出格,孫承宗雖然試着調解,不過袁可立的資格比他更老。效果寥寥。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此人官聲不錯。爲官廉潔,也是公認的正人君子。李彥希望他能做真正地君子,不會拖金州的後腿。

復州之戰入朝的時候。袁可立尚未離京赴任,接到戰報的天啓皇帝朱由校大喜過望,立刻召集羣臣討論對李彥的封賞。

“諸位愛卿,三娃自金州大捷以後,尚未封賞,如今又收復復州,斬五百餘級,朕以爲當予以重賞,諸位愛卿以爲如何?”朱由校興高采烈地說道。

李彥戰功卓著,封賞肯定沒有問題,羣臣也不會反對,不過因爲在彈劾陶朗先的事件中,李彥得罪了不少人,加上他的東林背景,也有人提出慎賞。

給李彥授予散階沒有問題,但是在實職方面,因爲廣寧有遼東巡撫,山海關有遼東經略,李彥這個遼東道已經不好升了,除非是代替王化貞爲遼東巡撫。

張鶴鳴爲兵部尚、葉向高入閣爲輔以後,朝中支持王化貞的聲音大爲增加,就連熊廷弼也被壓得喘不過氣,李彥想要頂替王化貞絕無可能。

甚至在遼南設巡撫,因爲分了王化貞的權力,也是有很多反對地聲音。

遼南設巡撫,勢必也要影響登萊巡撫袁可立的權力,作爲東林圓老,袁可立得到的支持也遠比李彥要多。

關於李彥的封賞,在第一天的朝議中,再次陷入爭論,直到第二天鎮江之戰地戰報傳來,對地聲音更是大了起來。

收復復州有功,丟失鎮江有過,甚至過要比功勞更多,這時候也沒有人提起李彥金州大捷的功勞,討論到後來,決定不再處罰李彥,申斥一下了事。

朱由校雖然覺得這件事有些不大對勁,不過因爲魏忠賢在他身邊說了兩句,最後竟然也接受了,只是在私下地信函中,安慰李彥不要灰心:“待下次勝績,朕一定爲你封賞。”

是不是升官李彥倒是沒有多大的興趣,不過這件事反應出來地內容卻讓他忍不住皺起眉頭。

一個是所謂的衆正盈朝,並沒有體現在行政效率的提高方面,朝廷中掌握大權的葉向高、張鶴鳴等人,並沒有表現出過人一等的能力,特別是葉向高甚至被看成是東林派系的核心,但是他的能力,在李彥看來,似乎也沒有太特別的地方。

在東林派中,楊漣、左光斗等人確實想要忠君愛民,中興大明,不過他們受到的牽制很多,楊漣甚至在移宮案以後,被彈劾辭官,左光斗也老老實實搞屯田去了。

以李彥的看法,東林派當中,缺少一位真正有手段、有能力的核心,現在看上去,葉向高與東林的聯繫並不緊密,劉一、韓、周嘉謨有些中庸,東林在朝中看似聲勢浩大,其實不過是一盤散沙,相互之間的意見都很難統一,所揮的作用相當有限。

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61回 女設計師第257回 舉子第57回 測量工具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58回 國士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0回 問 罪第43回 長槍直刺第54回 三日製鎖第227回 身死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56回 節後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219回 弄權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3回 大官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118回 機器藍第253回 變局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79回 酒樓遭遇第230回 內閣第44回 大殺四方第74回 雕版刻工第94章 華容道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207回 對策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7回 美姬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225回 圖窮第124回 連跳三級序章選擇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12回 相迎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5回 單挑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67回 軸承計劃第43回 長槍直刺第226回 匕現第36回 風雨欲來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7回 美姬第80回 華夏商報第2401回 內監第260回 新內閣第226回 匕現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51回 風起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87回 水車用途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回 騙子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5回 單挑第104回 欲練兵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59回 班底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32回 司法
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61回 女設計師第257回 舉子第57回 測量工具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58回 國士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0回 問 罪第43回 長槍直刺第54回 三日製鎖第227回 身死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56回 節後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219回 弄權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3回 大官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118回 機器藍第253回 變局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79回 酒樓遭遇第230回 內閣第44回 大殺四方第74回 雕版刻工第94章 華容道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207回 對策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7回 美姬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225回 圖窮第124回 連跳三級序章選擇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12回 相迎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5回 單挑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67回 軸承計劃第43回 長槍直刺第226回 匕現第36回 風雨欲來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7回 美姬第80回 華夏商報第2401回 內監第260回 新內閣第226回 匕現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51回 風起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87回 水車用途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回 騙子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5回 單挑第104回 欲練兵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59回 班底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32回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