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回 製造火器

新帝即位,先後撥出二百萬兩白銀犒軍,徐光啓一直憂心的軍餉終於得到解決,不過建奴連續叩邊,遼東局勢緊張,延綏兵、浙兵,以及秦邦屏的石柱土司兵都被抽調前往,徐光啓只能從各處選拔四千新兵進行操練,包括李彥操練的五百兵。

李彥對於練兵也完全是嘗試,他看了這個時代能見到的戚繼光的《練兵紀實》和《紀效新》,結合對後世軍隊的一些認識,提煉出一套簡單的練兵方式。

李營的操練先是隊列,前七天都是高強度的隊列訓練,包括排隊、行進與跑步,要求士兵時時刻刻都能保持整齊的隊列。

對於明軍中複雜的戰陣,李彥開始只訓練一種,那就是長槍陣,戰技也只單練一種,那就是長槍刺殺。

雖然戚繼光的中對練兵、作戰、戰技等有很多總結,也曾練出一支強兵,不過他的方法太過複雜,李彥自己都掌握不來,更別提那些招募來的流民,只能用更加簡單的方法,“單戀一枝花”,以求做到最強。

在之前的校場比武,以及稍後爲了籌集糧餉而搞的比武中,李彥這種長槍陣確實暴露出很多問題,延綏騎兵的衝擊、石柱土兵的靈活牽扯,都能使長槍陣生混亂。

但長槍陣也有很多優點,在正面衝擊時,不過是騎兵還是山地步兵,即便是能贏得勝利,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長槍如林、不動如山,這是徐光啓看過多次比武以後,對李營新兵的評價,作爲一支新兵,這已經是極爲不易的評價。

不過,徐光啓對這種長槍陣並不看好,他欣賞的是李營紀律的嚴明、隊列的整齊,徐光啓認爲有此爲基礎。就可以練出一支強兵。

朱常洛即位以後,徐光啓的練兵工作終於能更好地進行,他這次從軍器局領來了兩千支嚕密銃,並給李營三百支。

嚕密銃是一種長六尺多,重七斤左右的火繩槍,有準星和照門。與李彥理解的火繩槍是用人手點燃火繩射擊不同,所謂地火繩是安裝在槍機上,可以預先點燃,並緩慢燃燒。在射擊時,扳動槍機,使得火繩下落,便能點燃火藥進行射擊,而火繩則可以連續使用。

每根嚕密銃配一個裝射藥地火藥罐、一個裝藥地藥罐。以及四根點火用地慢燃火繩。還有壓實火藥用地搠杖和鉛彈等。

嚕密銃採用前裝火藥與彈丸。這就決定了裝彈與射擊地度不會很快。慢燃火繩雖然可以連續射擊。但極容易受到天氣地影響。一旦碰上陰雨。肯定無法射擊。

或許正是考慮到這個問題。嚕密銃地銃尾還有鋼製刀刃。可以當做馬刀使用。據說這種鳥銃就是從魯迷國。看位置應該是奧斯曼那邊傳過來地。

後裝遂李彥幾乎是在時間就想到這兩種革命性地改變。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地問題。

這是李彥次接觸明代地火器。他很快想到。如果能造出大量更加先進地火器。是不是可以很快打敗建奴?

徐光啓也有同樣地想法。除了練兵。就是制器。不過他想造地是火炮。而不是火銃。相對火銃來說。明軍似乎一直都是更加看重火炮。

李彥卻覺得火炮受制於移動能力,在野戰中。決定勝負地可能還是火槍,至少在目前來說,火炮還不能取代火槍的近距離殺傷作用。

“火槍的射擊,必須等敵人進入射程以後,一百步內,層用鳥銃,第二層用快槍,第三層用火箭,再用弓箭。三十步內。收起鳥銃、弓箭,列陣短兵相搏……”徐光啓擔心李彥不熟悉火器。仔細叮囑道。

鳥銃與嚕密銃類似,不過嚕密銃地射程威力更大,快槍與火箭也是一種火器,徐光啓說的這種戰法與三段式射擊很有些類似,這也是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特意強調的,其中以喇叭爲號令,進行四輪齊射,然後鼓號列陣,近身肉搏。

這套戰術雖然非常完備,但是在明軍戰鬥中,很少能夠執行,往往都是敵人還在射程之外,就是一通亂射,毫無效果,等敵人進入射程以後,再裝藥已經來不及。

“短兵相接,藤牌在前爲層,狼筅爲第二層,鈀爲第三層,快槍爲第四層,即將槍柄倒充棒用。鳥銃爲第五層,改用長刀,三擂三吹,三喊三進,第三進不拘陣型,盡數擁擠上前血戰……”所以徐光啓這樣的有識之士,纔會提出練兵,否則不管是遠射還是近戰,失去陣型就等於失去戰鬥力。

作爲明代中後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戚繼光無疑很重視陣型的作用,事實上不管是徐光啓也好,熊廷弼也好,還是後來的孫承宗等人,在治軍時都強調戰陣,奈何當時的明軍已經腐化,他們的想法雖好,卻無法得到執行。

“大人說得是,學生回去後一定勤加練兵,”李彥拱了拱手,鄭重地說道,有了這些嚕密銃,他打算訓練出一支火槍兵,沒有人比他清楚火槍地作用。

“如此甚好,”徐光啓欣慰地點了點頭:“三娃你要記着,有神器而無精甲利兵,終不可戰,千籌百計,總以精兵爲根本。”

“當然,火器者今之時務,當盡用其術,以御建奴。”

李彥點頭稱是:“若是能將嚕密銃的射再行提高,甚至是不間斷地射擊,便是建奴騎兵再厲害,也斷無生路。”

“趙常吉倒是造出過掣電銃,一銃攜帶四枚子銃,可以輪流射,射擊的度大爲提高,奈何製造不易,”徐光啓微微嘆了口氣,雖說是製造不易,不過以大明的國力,若是真的要造,造個幾千杆並不是問題。問題是軍器的效率太差。

李彥之前對軍器有所忽略,主要是覺得造槍不易,畢竟在槍械管制的後世,他也沒接觸過,但他還是打算試試看,能否造出更好的火槍來。

“正如大人所說。火器乃當今之時務,雖說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終究會越來越完善地,學生不才,也要努力看看,”李彥微微笑道,雖然說明代禁止民間私造火器,不過爲朝廷來造應該不是問題,當初趙士楨也不在軍器局、兵仗局。也造出了很多火銃。

徐光啓盯着李彥看了看:“三娃,不若由老夫舉薦你爲軍器局副使?如今正好空缺。”

“呃”李彥吃了一驚,倒是沒想過直接到軍器局任職。主要是擔心耽誤了其他方面的事情。

如果能去軍器局地話,那裡畢竟一直負責製造大明的火器,不管是工匠還是技術資料都應該很完備,確實是造槍造炮的好去處,但是去了那裡,不管怎麼說都是官身了,官身就意味着不再自由。

“軍器局副使爲從九品,雖然小了點,卻也是官身。”徐光啓搖了搖頭,擔心李彥嫌棄官位小,又覺得嚴格說起來,李彥既不是進士舉人,也不是監生,甚至連吏員都沒做過,要做這個官還不合規矩。

不過,徐光啓越想越覺得自己這個主意好,一則李彥他熟悉。也知道他的品行;二則李彥弄出了彈子鎖、榨油機、新式紡車和織機,正好對路,所以他打算破格推薦。

“學生倒不想做這官,不過能在軍器局鑽研火器製造,誠所願也,”李彥想了想,覺得造槍造炮確實很重要,也很有意義,至於其他的事情。如今也差不多都走上正規。不用事事過問,相信自己能夠處理好。

如果是幹得不好。或者不順心,也可以辭職,似乎在明朝的官場上,請辭一事非常流行。

徐光啓身爲詹事府少詹事,也就是太子朱常洛地老師,推薦一個從九品地小官,不管是朝臣還是剛剛登基地泰昌皇帝,都要給點面子。

何況李彥這次也立了功勞,本來就是要封賞,只是他以軍戶的身份,沒有功名而擔任官職,確實有些違反慣例,不過軍籍尋常不得更改,只要有皇帝一句話,自然不改也改了。

朱常洛是個厚道人,覺得李彥本來就是錦衣衛正六品地百戶,現在又立了大功勞:“雖說是從武職變成文官,但會不會太刻薄了些?”

王安早得到汪文言打過招呼,聽泰昌皇帝問起,連忙道:“皇恩浩蕩,不管是什麼官職,他總是要感激的。”

“朕知道,可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泰昌靠在椅背上,看上去有些疲憊,臉上掛着淡淡的笑容。

“那是皇上恩典,”王安躬了躬身:“小的聽皇長子說起過這個李彥,似乎很擅長制器,前番天津衛失竊,便是他明瞭什麼彈子鎖,徐大人的意思,似乎也是想揮他地長處,這也是他本人的想法。”

“皇上既然覺得這副使的官職小了,不如讓他做大使好了,既顯皇上恩典,也成全他爲大明立功地願望”

“那就這樣,”朱常洛直起身子,在徐光啓的奏疏上寫了批示,合攏後放到一疊奏疏上面,這才站起來鬆了口氣,露出急切的神情:“今天就這樣了。”

王安連忙躬身將朱常洛送了出去,直起身子的時候,臉上卻露出些許憂色,微微嘆了口氣,纔回去收桌上的那些奏疏。

按照流程,泰昌皇帝對李彥的任命很快到內閣和吏部,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九品官的任命,大臣也不會因爲這樣的事違逆皇上地意思,因爲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萬曆遺詔中,要冊立鄭貴妃爲後的事情。

鄭貴妃這個五十五歲的老太婆,在萬曆生前深受寵愛,本來有萬曆的遺詔,封她爲後也理所當然,但因爲鄭貴妃一直想讓她的兒子朱常洵做太子,弄得朱常洛吃盡苦頭,甚至還有梃擊案這樣的兇險,自然不願意封她爲後。

除了這段恩怨,也擔心鄭貴妃做了太后,萬一泰昌皇帝出了問題。她說不定還能將福王弄回來當皇帝。

所以泰昌皇帝朱常洛十分不願立鄭貴妃爲後,但因爲萬曆的遺詔,他也不得不遵從,便諭令廷臣討論。

或許是領會泰昌的意思,或許是知道鄭貴妃地野心,朝臣們也確實不同意立鄭貴妃爲後。禮部侍郎孫如遊不同意,內閣大學士方從哲、東林派的楊漣、左光斗則請先立太子。

這種大事輪不到李彥說話,作爲正九品的軍器局大使,品級卑微,好歹也是一個部門地頭目。

李彥在接到任命以後,很快走馬上任,先了解軍器局的大概情況,軍器局隸屬工部,專事生產製造各種刀劍盔甲火器等。不過除了工部直屬的軍器局,在各布政司甚至都司、衛裡也有軍器局,但是毫無疑問。工部軍器局是其中最大的。

軍器局的情況並不能讓李彥滿意,無論是管理的方式,還是精神面貌,都沒有絲毫國家最高兵工廠地模樣。

李彥也不急着馬上做出改變,他所做地件事就是領出軍器局生產的各種火器進行比較,他現這些火器地種類實在是太多,五花八門,除了嚕密銃、鳥銃、手銃、子母銃、雙管火銃、多管火銃、連子銃、一窩蜂等,還有快槍、劍槍、大追風槍、火箭、噴筒等千奇百怪的火器。

看到這些。李彥就有些頭大,於是他上任後的件事就是試驗這些火器的威力。

李彥帶來了徐洪與幾位技術科的技術員,讓他們按照華夏工場的標準化方式,來對這些火器進行測試。

軍器局原來有大使、副大使各一位,經過簡單地交談,李彥現這個副大使對軍器的製造一竅不通,倒是下面有些工匠,對技術的瞭解很透徹。

軍器局對如何製造兵器都有要求,不過這些資料與華夏工場地標準化要求相差很多。李彥讓技術員向工匠瞭解,儘快充實這些資料。

“火器的種類繁多,看上去各有用處,其實都是雞肋,真的上了戰場,恐怕能夠揮的作用很少,”李彥對徐光啓說道,他想將那些華而不實的火器刪減,從而集中力量研究製造戰場上最有效的火器。目前看來。也只有徐光啓能夠給他支持。

“而且,火器的種類多了。一則訓練的難度更高;二則配合起來也不容易,效果也不好;三則輜重運輸也更簡單,都用一樣的火藥與彈丸。”

“此話甚是有禮,”徐光啓吃力地點了點頭,因爲身體不堪重負,老人已經上疏請求病休:“軍器局久有積弊,你放心大膽去做,除積弊、立成規、酌舊法、創新意,但要使火器精良,膛直、柄長,照門、照星絲毫不差,火門、機軌、藥囊樣樣便利。”

“大人所言甚是,”徐光啓這句話前面地部分都是基本的要求,最後一句話卻激了李彥的靈感。

火門、機軌、藥囊樣樣便利,前面兩樣沒有什麼特別,藥囊也就是藥罐,從火藥罐中量取,然後倒入槍膛,再壓實,如果事先將藥罐都包裝好,裝藥的度會不會快一些呢?李彥覺得可以試一試。

各種火器試驗的結果,雖然每種火器都有各自的用途,但就李彥來看,真正有用,並且代表了未來展趨勢的,也就是火繩槍,至於火箭、快槍之類的,雖然有用,無論威力還是射程都比不上嚕密銃、鳥銃等火繩槍。

這個結果和李彥想的差不多,不過火繩槍地製作要比火箭之類的更加複雜。

此外,火繩槍的種類也不少,譬如鳥銃、嚕密銃、掣電銃、鷹揚銃、三長銃等,這些銃在明軍中都有使用,各有優點,李彥則像在這個火銃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全新的長銃,以代替這些五花八門的火銃。

這些火銃大致可以分爲幾類,一種就是單管長銃,如鳥銃、嚕密銃都是;一種子母管長銃,也就是帶子銃的,如掣電銃;還有一種多管長銃,如雙管銃、三管銃;還有短管銃。

雖然遼東需要大量的火器,李彥還是抽調出一部分熟練工匠,開始新銃的研究與定型:“這種新銃,基本是以單管長銃爲主。你們地任務,就是試驗不同長短、口徑、厚薄地銃管,射鉛彈的效果,然後記錄下來,這會是新式火銃定型地主要依據。”

李彥想將精作坊地製造方式先引進到火銃的研究與製造中,除了單管長銃、雙管銃、手銃。以及子母銃,在當前的條件下,似乎都有展的必要。

子母銃可以將子銃事先裝好,使用時直接將子銃裝到母銃中,然後射擊,射擊完成後,取下換另外一枚子銃,雖然對射程和準確度有些影響,卻能使射擊度大爲提高。

通過對軍器局火器的瞭解。李彥認識到明軍的火器其實並不差,射程與威力都可以,雖然有炸膛。但是並不常見,李彥接受軍器局以後,引入精作坊精密製造地方法,可以使得炸膛率進一步降低。

至於火器的使用,從戚繼光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三段式、四段式齊射,只不過在明軍中很少這樣做,腐化後的軍隊極度缺乏戰術執行能力,這不是兵器革新能夠改變的。

“光有火器是不行的,關鍵還在於精兵。”李彥這時候才充分認識到徐光啓所說的這句話。

與兵器的改進相比,訓練精兵更不容易,某種意義上來說,三段式的射擊並不複雜,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所說地步兵戰陣則有些麻煩,僅是使用不同兵器的兵種就有好幾個。

從兵器的使用,以及練兵地角度來說,兵種的簡單化似乎更容易見到效果,李彥在他的李營中就是這麼做的。

雖然擔任了軍器局大使。李彥還是以參贊的身份在徐光啓手下領了一營兵進行操練,這營兵在過去的幾個月都是操練長槍,已經非常熟練。

現在,他們又抄起了嚕密銃,開始訓練火槍,因爲李彥在軍器局,所以李營的訓練根本不用擔心彈藥。

當然,這也不是說他們就可以隨便浪費,起初的訓練還是不裝彈藥的隊列訓練。拿着空槍模擬三段式射擊。或更多排數地輪射,等隊列轉換熟練了。纔會進行實彈射擊。隊列輪射並不複雜,不過意嚕密銃的裝填度,三排輪射並不能保證無間斷的火力覆蓋,一般要四排到五排才能做到,當然,如果使用子母銃的話,那麼三排輪射就可以保證火力的延續性。

李營使用火銃手與長槍兵的配對,只有兩種不同的兵種,火銃手在完成射擊以後,再有長槍兵上前,火銃手遠射,長槍兵近拒,而退後的火銃手可以用佩刀或者嚕密銃銃把上的鋼刃參加近戰,爲長槍兵提供保護。

理論上來說,這是一個遠近皆宜,很有戰鬥力地戰陣,比較明顯的缺憾可能就是防禦能力弱了些,不過這也可以解決,火銃手與長槍兵都可以帶盾牌,拿起盾牌就可以防禦,放下盾牌就可以進攻,不過這對於軍隊攜帶裝備的能力是個較大考驗。

李彥將自己練兵和製造火器的心得整理後以奏疏的形式遞給朝廷,希望能引起重視,不過並沒有得到回覆。

他只好又在《華夏商報》開闢專欄,以理論分析的形式,來探討火器的戰術使用,不斷強調隊列輪番齊射,以及長槍兵與火槍手配合作戰的問題。

這期間,徐光啓也上奏支持李彥隊列輪番齊射的重要性,請求朝廷文促使前線地軍隊就此進行嚴格地訓練,得到泰昌皇帝的同意並文,至於能起到怎樣地作用,就不是李彥能預料的了。

至於火器的精簡,以及簡化戰術配合,就連徐光啓也沒有公開表示支持,畢竟只使用長槍與鳥銃,似乎有些過於單薄了。

雖然朝廷並不支持,李彥終於還是迎來一個支持者,那就是曾經有過一面之緣,奮要撰寫《武備志》的茅元儀。

第48回 致命缺陷第97回 進軍京城第2401回 內監第38回 驚天發現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08回 兵鋒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79回 酒樓遭遇第17回 美姬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56回 節後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217回 攔街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45回 負天下人第73回 創業想法第29回 施恩第235回 言論第208回 兵鋒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9回 海外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回 騙子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232回 司法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44回 水利第2401回 內監第233回 憲政第257回 舉子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52回 按律當絞第224回 安排第246回 盟友第217回 攔街第7回 寡 婦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1回 騙子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255回 屠刀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91回 名動天下第67回 軸承計劃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40回 商稅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207回 對策第2403回 新城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2401回 內監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3回 大官第88回 水田灌溉第64回 簡易溫室第22回 銀錢第37回 力量對比第50回 特務頭子第60回 分工合作第257回 舉子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118回 機器藍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58回 等分制尺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3回 番薯第68回 人才路線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53回 變局第93回 天津東林第207回 對策第62回 生產效率
第48回 致命缺陷第97回 進軍京城第2401回 內監第38回 驚天發現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08回 兵鋒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79回 酒樓遭遇第17回 美姬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56回 節後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217回 攔街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45回 負天下人第73回 創業想法第29回 施恩第235回 言論第208回 兵鋒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9回 海外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回 騙子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232回 司法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44回 水利第2401回 內監第233回 憲政第257回 舉子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52回 按律當絞第224回 安排第246回 盟友第217回 攔街第7回 寡 婦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1回 騙子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255回 屠刀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91回 名動天下第67回 軸承計劃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40回 商稅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207回 對策第2403回 新城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2401回 內監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3回 大官第88回 水田灌溉第64回 簡易溫室第22回 銀錢第37回 力量對比第50回 特務頭子第60回 分工合作第257回 舉子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118回 機器藍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58回 等分制尺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3回 番薯第68回 人才路線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53回 變局第93回 天津東林第207回 對策第62回 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