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回 司法

時內閣最終還是通過了“第十三條”,而這全部的十被衆人一致認可,成爲臨時內閣的施政準則。【無彈窗..】當然,在正式生效之前,還需要得到皇上的認可,而事實上,臨時內閣已經在李彥的強調下,開始運用這十三條,處理當前需要處理的事情。

“十三條”也確立了內閣集體決策、輔負責、次輔分工的運作方式,臨時成員就包括目前的五個人,一致推舉孫承宗爲內閣輔,其他四人爲次輔,並討論劃分各自的分管範圍:孫承宗統攬全局,並分管通政司、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原內閣大學士朱延禧分管都察院、禮部、六科;原吏部尚書崔景榮分管吏部、工部;原兵部尚書趙彥分管戶部、大理寺,李彥則領兵部和刑部。

所謂六部九卿,最重要的就是禮、兵、工、吏、戶、刑六部,以及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李彥領了兵、刑兩部,其它卿寺概不插手,在五人中權柄並不重。當然,兵、刑兩部又相對比較敏感,掌握着國家暴力機構,不過重大決策都需要內閣集體通過,李彥也不能借此胡作非爲,李彥也由他的優勢,那就是在遼東的輝煌戰績,擁有練兵經驗,並提出他的施政方針,在未來五年之內,對大明軍隊進行整編,使其更具有戰鬥力。

至於刑部,李彥坦白告訴孫承宗等人,之所以想分領刑部,是因爲他想限制刑部的權力,按照李彥的想法,刑部權力過大,既能勘問案情,又能審理定罪,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權限又存在重複,他認爲刑部只能勘問案情,斷案之權屬於大理寺,刑部無斷案權。

事實上,歷代封建王朝設置大理寺,目的就是與刑部形成審理與複覈監督的關係,都察院主要起到監督的作用,李彥提出勘問與審理分開,刑部只管勘問,大理寺負責審理,都察院進行復核,看上去確實比較合理,又是削刑部權,而重大理寺和都察院,他所表現出來的大公無私,也讓其他人感到認可。

最終,臨時內閣還是通過了三法司權力地調整和分配,刑部管勘問,大理寺負責審理,都察院提請審理並複覈,也即是刑部勘問以後,將案件轉給都察院,都察院根據案情提請大理寺進行審理,並對大理寺的審理結果進行復核,如果認爲並不合理,可以繼續抗訴。

這個程序,在孫承宗等人看來,似乎比較麻煩,李彥卻堅持這樣設置,他認爲依法斷罪,事關重大,輕率不得,這個原則必須要定下來。

這樣做對李彥來說,並沒有好處,孫承宗等人已經認可他是一心爲公,最終還是表決通過,但又對具體的分工進行了調整,以崔景榮領刑部,李彥領工部,畢竟刑部即便在削弱之後,也掌握勘問拿人的權力,而李彥在遼東展工礦和農業的成績也很矚目。

李彥對此也沒有在意,衆人達成共識,就形成文字,送進內宮給皇上審閱,當然在表述上,會比較藝術,並非是諸人表決,而是舉薦、推舉,朱由校雖然出面接見他們,知道京城局勢穩定,也只是略微點了點頭,似乎不太感興趣。

經過張皇后的開導,朱由校的情緒似乎已經漸漸穩定,看他滿頭大汗的樣子,似乎剛纔正在幹活,估計是藉此排解心中的悲傷。

雖然並非刻意。如今地皇宮都在李彥地控制當中。皇宮內地任何動靜。朱由校地一舉一動。李彥都能瞭如指掌。邵榮剛纔已經簡單告訴他情況。朱由校確實是在幹活。而且是木工。

李彥與孫承宗等人不同。他並不反對朱由校做這些事情。作爲一個後來。他更覺得世襲制地國家元並不需要。也不應該過問具體地政務。就遴選行政腦來說。家族世襲制顯然不如在更廣泛範圍選擇更好。

而此刻他也只能同孫承宗等人一起。請求皇上親政。朱由校對此明顯不感興趣。勉強應下地同時。以身體不適爲由。讓內閣按照十三條所說。處理朝政。有事再行稟奏。

朱由校地態度。孫承宗等人明顯不能認同。李彥卻是送了一口氣。這十三條雖然沒有說限制皇權。但真正執行起來。卻是這樣地效果。事實上。李彥對新政地期待。也是從限制皇權開始。朱由校眼下對權力不感興趣。正好讓他有施展地空間。

在朱由校批覆以後。十三條終於就此生效。臨時內閣也以極快地度出這道聖旨。

通政司和邸報下達給各衙署和地方。

當然,十三條的規定在李彥看來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也不過如此,除了廢除司禮監、票決制之類有些新意,其他一些原則,都能在大明律中找到依據。當然也有人能從中看到不同,受到這個時代的侷限性,這樣的人還是比較少。

在外面地人看來,最大的變化還是內閣和六部九卿地調整,內閣輔孫承宗,次輔朱延禧,兼領禮部尚書;崔景榮、趙彥、李彥都晉身內閣大學士,崔景榮兼領吏部尚書;趙彥兼領大理寺卿;李彥領兵部尚書。

六部尚爲大學士,在明朝也有先例,除此以外,爲閹黨陷害的楊漣爲左都御史、左光斗爲右都御使,二人領旨審查閹黨一案。

與過去不同,內閣文要求都察院查案,必須要根據律法和證據確定相應罪名,由刑部協助勘問證據,然後交給大理寺審問定罪,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拿到朝堂上疏彈劾。

那些閹黨官員已經被先行拿下,如何定罪可謂全國矚目,明眼人從這件事當中都可以現一些明顯地變化,特別是得到李彥支持的華夏社正式復刊,回到京城以後,每天都會就京城形勢進行報道,並配社論。

應該說華夏社擁有一批素質比較高,思想比較開明地讀書人,在這次政變中,也有大量華夏系的官員被起復重要,所以他們對朝中的變化,大致持比較積極的態度,特別是“十三條”,以及這一次對閹黨的審理,評價都比較正面。

李彥也以匿名的方式給華夏社投稿,他在文章中特別強調了“依法治國”和“程序正義”這兩點,指出魏閹之所以能夠亂國,關鍵就是大明律無法約束魏閹的行爲,而魏閹通過並不合乎程度的中旨,擾亂朝政,因而只有“依法治國”,並且嚴格程序要求,才能杜絕“魏閹亂國”這樣的事情再度生。

這篇文章的觀點並不算激進,卻也在石柱國的配合之下,由此成功地帶動了關於“依法治國”和“程序正義”的討論,引起天下讀書人對於正在審理中的閹黨案的關注。

對楊漣和左光斗來說,如今身爲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可謂大權在握,由他們來審查閹黨一案,可謂深入人心,楊漣甚至傷還沒有好,趴在牀上就寫了幾份奏疏,羅列魏忠賢三罪狀,送出去以後,很快讓臨時內閣打了回來。

內閣擬定的批覆是:閹黨有何罪責,蓋有都察院審查,然後報大理寺審問定罪,大理寺審問定罪以後,若都察院沒有異議,即可定罪執行,並報皇上批覆。斷案爲大理寺之責權,都察院有複覈權,重刑犯需報皇上、內閣批覆,皇上、內閣認爲不可的,可還大理寺重審,如果大理寺、都察院和皇上、內閣之間有分歧,需召集三法司、內閣共同會審,票決結果,併爲最終判決。

對於這個批覆,楊漣和左光斗都有些不滿,也很惑,通常來說,都察院擁有風聞言事之權,這個批覆無是讓都察院的職權性質生變化,一方面限制了言官的權力,不能因爲風聞,就定人罪行;同時又相應增加了言官的權力,說過去都察院只能就刑部、大理寺審理的案件結果提出問,如今所有的案子都需要都察院參與,都察院成爲刑部與大理寺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開始,楊漣和左光斗並不理解這樣做的原因,甚至還有些牴觸,認爲這是侵犯了言官“風聞言事”的權力,然而當他們看到《華夏時報》上面李彥的文章,以及華夏社的評論的時候,才意識到在這個事情中,都察院的角色確實與過去不一樣了。

就審查閹黨這件事來說,都察院獲得很重要的權力,最終還是在刑部的配合之下,整理閹黨成員的罪行材料,根據這些材料,擬定閹黨的罪行,然後交給大理寺進行審理。

大部分言官並沒有覺得不妥,因爲證據蒐集主要還是刑部的事情,而從材料中去整理罪行,則是他們更爲擅長的事情。

但是在審理閹黨的過程中,言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奏疏,也給類似的批覆給打了回來,言官們這時候才逐漸現,不僅僅是審查閹黨這件事,好像他們的工作性質,也已經生變化。

第225回 圖窮第214回 問罪第24回 休妻索娉第2403回 新城第228回 見駕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23回 皇權第27回 退縮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80回 華夏商報第257回 舉子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12回 小 弟第10回 問 罪第212回 相迎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28回 見駕序章選擇第52回 按律當絞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74回 雕版刻工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82回 誰更霸道第64回 簡易溫室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25回 圖窮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52回 風雪夜第246回 盟友第215回 職守第96回 招商大會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08回 兵鋒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23回 皇權第208回 兵鋒第252回 風雪夜第251回 風起第234回 輿論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233回 憲政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50章 政黨第228回 見駕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65回 誰人得勝第98回 單車少年第223回 皇權第218回 前夜第239回 辯論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54回 三日製鎖第240回 商稅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14回 去青樓第79回 酒樓遭遇第255回 屠刀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7回 美姬第1回 騙子第2401回 內監第11回 換 田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66回 木工作坊第22回 銀錢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222回 民主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72回 不如創業第244回 水利第230回 內閣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39章 滿城風雨第258回 國士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39回 辯論
第225回 圖窮第214回 問罪第24回 休妻索娉第2403回 新城第228回 見駕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99回 京城發展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23回 皇權第27回 退縮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80回 華夏商報第257回 舉子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12回 小 弟第10回 問 罪第212回 相迎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28回 見駕序章選擇第52回 按律當絞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74回 雕版刻工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82回 誰更霸道第64回 簡易溫室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225回 圖窮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52回 風雪夜第246回 盟友第215回 職守第96回 招商大會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08回 兵鋒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23回 皇權第208回 兵鋒第252回 風雪夜第251回 風起第234回 輿論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233回 憲政第74回 雕版刻工第250章 政黨第228回 見駕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65回 誰人得勝第98回 單車少年第223回 皇權第218回 前夜第239回 辯論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54回 三日製鎖第240回 商稅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14回 去青樓第79回 酒樓遭遇第255回 屠刀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7回 美姬第1回 騙子第2401回 內監第11回 換 田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66回 木工作坊第22回 銀錢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222回 民主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72回 不如創業第244回 水利第230回 內閣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39章 滿城風雨第258回 國士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39回 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