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回 國士

彥身邊雖然有不少思想開放,銳意進取,並且勤奮努人,他們中的一些也展露出讓人驚歎的才華,然而畢竟數量有限,而用人之處又相當之多,各自都有更適合的地方。

考慮到學院的建設,不但需要開放的思想,如何融合傳統,並且系統地建設與發展,還要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一個擁有良好個人修養和素質的領頭人是必不可少的。在李彥看來,徐光啓擔任皇家格物院院長、李之藻擔任皇家格物學院院長,都是比較合適的,在校務管理方面,李之藻未必能做得很好,不過,作爲知名學術專家,他還是很有號召力的。

考慮到宋應星所具備的學術水平,聘請他爲華夏工學院的“教授”,甚至擔任院長,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這也只是李彥暫時的想法,到底宋應星可不可用,又要如何用,還得等到兩人見了面,對宋應星有更深入的瞭解之後,才能做出決定。

李彥還從李之藻那邊瞭解到,雖然說多數的舉子對格物學院、工學院不以爲然,不過華夏學院倒是更受歡迎,這次會試結束之後,想來會有一些舉子會選擇進入華夏學院學習。

當然,現在這個候,哪怕都知道希望渺茫,也沒有人妄自菲薄,就開始安排落第以後的事情,倒是有些意願和傾向,也能夠看出來。

舉子們最樂於看到的,似是學院自由而熱烈的學術氛圍,這些日子,學院經常會有一些演講、辯論,因爲年輕人居多,所以場面往往很火爆,也很能吸引年輕舉子的目光,結果到了後來,也有不少舉子加入辯論甚至有人連續參加了好幾場。

對於願意進華夏學院學習的,李彥自然舉雙手歡迎,其實能夠在各省的鄉試中考中舉人,在學識上的水平,都是不錯的李彥甚至想要從中選聘一些擔任學院教導。

不過,華夏書院並不用擔心教導員的人數會不足,就在各地舉子匯聚京城的同時,在各省進行的國士推舉,也正在有條不紊地一級一級地進行當中。

這是第一次全國性國推舉過過程同李彥想要的那種民主直選,還有很大的差別,要知道即便是在後世以華夏這樣的情況,如此廣闊的國土,以及衆多人口,實現直選也有很多現實困難況是在幾百年前的明末。

李彥地目地本身也並不爲民主而民主。他只是希望完成新地權力體系地架構。對朝廷地權力進行制衡。哪怕是他不再掌控朝政權力。甚至不再在朝爲官。大明帝國仍然能維持他想要地那種運作方式就是最大地勝利了。

次國士推舉。不管是推舉人是候選人。都給限定了嚴格地範圍以說。這只是一次小範圍內地民主卻也是華夏曆史上地第一次。意義深遠。

遼東、北直隸。以及江南有些地方。地方上地國士推舉做得相對較好。按照程序。通常是由各州縣劃定轄區內擁有資格地推舉人、及候選人。然後由有資格地候選人報名參加。再由縣裡組織推舉人投票。推舉出本州縣地州士、縣士。以及代表當地州縣地“府士”。

然後再由這些“府士”匯聚府城。一起推舉出代表本府到省裡地“省士”。至於最後能夠進京地“國士”。則由各省地“省士”會商推舉。

考慮到宋應星所具備地學術水平。聘請他爲華夏工學院地“教授”。甚至擔任院長。似乎是個不錯地選擇。

不過。這也只是李彥暫時地想法。到底宋應星可不可用。又要如何用。還得等到兩人見了面。對宋應星有更深入地瞭解之後。才能做出決定。

李彥還從李之藻那邊瞭解到,雖然說多數的舉子對格物學院、工學院不以爲然,不過華夏學院倒是更受歡迎,這次會試結束之後,想來會有一些舉子會選擇進入華夏學院學習。

當然,現在這個時候,哪怕都知道希望渺茫,也沒有人妄自菲薄,就開始安排落第以後的事情,倒是有些意願和傾向,也能夠看出來。

舉子們最樂於看到的,似乎是學院自由而熱烈的學術氛圍,這些日子,學院經常會有一些演講、辯論,因爲年輕人居多,所以場面往往很火爆,也很能吸引年輕舉子的目光,結果到了後來,也有不少舉子加入辯論,甚至有人連續參加了好幾場。

對於願意進入華夏學院學習的,李彥自然

歡迎,其實能夠在各省的鄉試中考中舉人,在學識上都是不錯的,李彥甚至想要從中選聘一些擔任學院教導。

不過,華夏書院並不用擔心教導人員的人數會不足,就在各地舉子匯聚京城的同時,在各省進行的國士推舉,也正在有條不紊地一級一級地進行當中。

這是第一次全國性國士推舉,不過過程同李彥想要的那種民主直選,還有很大的差別,要知道即便是在後世,以華夏這樣的情況,如此廣闊的國土,以及衆多人口,實現直選也有很多現實困難,何況是在幾百年前的明末。

李彥的目的本身也並不是爲民主而民主,他只是希望完成新的權力體系的架構,對朝廷的權力進行制衡,哪怕是他不再掌控朝政權力,甚至不再在朝爲官,大明帝國仍然能維持他想要的那種運作方式,那就是最大的勝利了。

這次國士推舉,不管是推舉人,還是候選人,都給限定了嚴格的範圍,可以說,這只是一次小範圍內的民主,卻也是華夏曆史上的第一次,意義深遠。

遼東、北直隸,以江南有些地方,地方上的國士推舉做得相對較好,按照程序,通常是由各州縣劃定轄區內擁有資格的推舉人、及候選人,然後由有資格的候選人報名參加,再由縣裡組織推舉人投票,推舉出本州縣的州士、縣士,以及代表當地州縣的“府士”。

然後再由這些“府士”匯聚城,一起推舉出代表本府到省裡的“省士”,至於最後能夠進京的“國士”,則由各省的“省士”會商推舉。

考慮到宋應_所具備的學術水平,聘請他爲華夏工學院的“教授”,甚至擔任院長,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這也只是李彥暫時的想法,底宋應星可不可用,又要如何用,還得等到兩人見了面,對宋應星有更深入的瞭解之後,才能做出決定。

李彥還從李之藻那邊解到,雖然說多數的舉子對格物學院、工學院不以爲然,不過華夏學院倒是更受歡迎,這次會試結束之後,想來會有一些舉子會選擇進入華夏學院學習。

當然,現在這個時候,哪怕知道希望渺茫,也沒有人妄自菲薄,就開始安排落第以後的事情,倒是有些意願和傾向,也能夠看出來。

子們最樂於看到的,似乎是學院自由而熱烈的學術氛圍,這些日子,學院經常會有一些演講、辯論,因爲年輕人居多,所以場面往往很火爆,也很能吸引年輕舉子的目光,結果到了後來,也有不少舉子加入辯論,甚至有人連續參加了好幾場。

對於願意進入華夏學院學習的,李彥自然舉雙手歡迎,其實能夠在各省的鄉試中考中舉人,在學識上的水平,都是不錯的,李彥甚至想要從中選聘一些擔任學院教導。

不過,華夏書院並不用擔心教導人員的人數會不足,就在各地舉子匯聚京城的同時,在各省進行的國士推舉,也正在有條不紊地一級一級地進行當中。

這是第一次全國性國士推舉,不過過程同李彥想要的那種民主直選,還有很大的差別,要知道即便是在後世,以華夏這樣的情況,如此廣闊的國土,以及衆多人口,實現直選也有很多現實困難,何況是在幾百年前的明末。

李彥的目的本身也並不是爲民主而民主,他只是希望完成新的權力體系的架構,對朝廷的權力進行制衡,哪怕是他不再掌控朝政權力,甚至不再在朝爲官,大明帝國仍然能維持他想要的那種運作方式,那就是最大的勝利了。

這次國士推舉,不管是推舉人,還是候選人,都給限定了嚴格的範圍,可以說,這只是一次小範圍內的民主,卻也是華夏曆史上的第一次,意義深遠。

遼東、北直隸,以及江南有些地方,地方上的國士推舉做得相對較好,按照程序,通常是由各州縣劃定轄區內擁有資格的推舉人、及候選人,然後由有資格的候選人報名參加,再由縣裡組織推舉人投票,推舉出本州縣的州士、縣士,以及代表當地州縣的“府士”。

然後再由這些“府士”匯聚府城,一起推舉出代表本府到省裡的“省士”,至於最後能夠進京的“國士”,則由各省的“省士”會商推舉。(,)

【……】@!!

()

第81回 酒樓開張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13回 交鋒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41回 獻策釀酒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260回 新內閣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59回 班底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29回 放權第63回 天啓來信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79回 酒樓遭遇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3回 大官第37回 力量對比第222回 民主第91回 名動天下第36回 風雨欲來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49集 針鋒相對第79回 酒樓遭遇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43回 長槍直刺第244回 水利第72回 不如創業第49集 針鋒相對第224回 安排第225回 圖窮第99回 京城發展第4回 尋仇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20回 助陽第37回 力量對比第223回 皇權第31回 訓練家丁第31回 訓練家丁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235回 言論第88回 水田灌溉第208回 兵鋒第98回 單車少年第214回 問罪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217回 攔街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4回 去青樓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403回 新城第248回 追隨者第68回 人才路線第75回 滿城飛紙第2402回 格物院第66回 效率第一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15回 職守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57回 測量工具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45回 負天下人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2402回 格物院第11回 換 田第220回 激盪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36回 風雨欲來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48回 致命缺陷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39章 滿城風雨第249回 私宴第225回 圖窮第93回 天津東林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25回 圖窮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231回 立憲
第81回 酒樓開張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13回 交鋒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41回 獻策釀酒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260回 新內閣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59回 班底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29回 放權第63回 天啓來信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79回 酒樓遭遇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3回 大官第37回 力量對比第222回 民主第91回 名動天下第36回 風雨欲來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49集 針鋒相對第79回 酒樓遭遇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43回 長槍直刺第244回 水利第72回 不如創業第49集 針鋒相對第224回 安排第225回 圖窮第99回 京城發展第4回 尋仇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20回 助陽第37回 力量對比第223回 皇權第31回 訓練家丁第31回 訓練家丁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235回 言論第88回 水田灌溉第208回 兵鋒第98回 單車少年第214回 問罪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217回 攔街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4回 去青樓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403回 新城第248回 追隨者第68回 人才路線第75回 滿城飛紙第2402回 格物院第66回 效率第一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15回 職守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57回 測量工具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45回 負天下人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2402回 格物院第11回 換 田第220回 激盪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36回 風雨欲來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48回 致命缺陷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39章 滿城風雨第249回 私宴第225回 圖窮第93回 天津東林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25回 圖窮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231回 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