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回 整編

着朝政權力的調整,李彥趁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些收穫,也正是如此,這位在魏閹權勢剛剛達到巔峰之時,即出手如風,一下子將其打入地獄的“權臣”,在朝野間的評價各種各樣、形形色色。

有人說他是大明的郭子儀,力挽狂瀾;也有人說他就是曹操,居心叵測;但不管是他的朋友還是對手,都覺得他的有些做法和觀點匪夷所思,而且相對溫和。說市井間流傳的那些流言,就連溫和派的內閣官員都覺得應該嚴懲,李彥卻聽之任之,用巧妙的手段將其化解。

但要因此就認爲李彥的風格就是溫和的話,那也就大錯特錯。

李彥年紀輕輕,即以成爲內閣次輔之一,又分領兵部、工部,不說他對朝政的影響力,也已經大權在握,特別是軍權在手,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

李彥知道“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所以在朝政上奉行和風細雨的同時,對軍隊的整編卻是大刀闊斧。

李彥先做的是對京營的整編,京營在魏忠賢時期,即大量安插內官,又搞出內操軍,規模更是達到二十萬之多。

李彥讓申湛然、劉文炳負責京營、京衛,先是清點兵員,結果現空額將近半數。李彥直接將這些空額砍掉,然後就剩下來的兵丁中擇強汰弱,按照復遼軍的選撥標準,最終只得到萬餘可用。

“這根本是一些農民,還有無賴組成的軍隊,”申湛然對於初步調查得出的結果很震驚:“已經沒有保留的價值,可以直接解散。”

京營原本應該是職業軍職,不過此也已經名不副實,不僅需要應付各種差役,還要給軍頭種地幹活。

“那一定有人會你拼命,”申湛然陰陰笑了笑:“京營裡那些將官,多少有些來頭面那些兵都是他們的家丁,到時候還不一起起來造反?”

“造反倒不怕。京營那點戰力。新兵去打就行。就怕別有用心地人。給大人制造麻煩。”申湛然陰笑說道。

“京營裡少當地地青皮喇唬混着地。要是鬧開來。確實不好收拾。”申湛然也皺了皺眉頭事情確實不好辦。雖然說京營地兵沒什麼戰鬥力。但是人多幾萬人要是亂起來。麻煩得緊。

對京營地整編。李彥早就有所考慮。不僅僅是京營包括各地地邊軍以及衛所。明朝地財政收入根本無法維持百萬級地軍隊規模。事實上遼東十幾萬大軍地供給。就差點將明王朝拖垮。這一方面是因爲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即便是老百姓已經感覺到賦稅很重。但國家財政依然是入不敷出;此外封建特權地存在使得明帝國稅收徵権地效率很低。

財政是另外一個大問題。就軍隊來說。明帝國國土廣袤。也確實需要一支龐大地軍隊保駕護航。所以歷來封建王朝對此都很頭疼。既要保證足夠地兵力以維持邊疆和國土穩定、安寧;又需要平衡財政。還必須防範武將圖謀不軌。

明代地衛所制度就是這樣建立起來地。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自豪地宣稱有百萬兵。而不需要朝廷支出所兵平常種地操練。等到要打仗地時候從各抽調兵力。組成大軍。

應該說衛所制度在明朝地初期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不過中晚期軍隊戰力下降得非常快。戚繼光時代只有編練新軍。才能夠在沿海地抗倭戰爭中取得勝利。

李彥並不想一下子廢除衛所制度,畢竟現實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解決財政以及軍隊控制的問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組建一支有戰鬥力的常備軍,至於各地的衛所,情況不同,就需要不同的辦法。

“京營必須要整編,當然,具體的說法和方法,咱們可以技巧一點,那些兵不是都習慣做工而不是操練了麼,我看就讓他們繼續做工好了,”李彥笑了笑,近現代軍隊與古代軍隊有很大差別,一支精銳的常備軍,是需要經常訓練的,即便是後世所謂全民皆兵的國家,如瑞典等國,也是有精銳常備軍的。

至於軍隊做工務農,這在華夏似乎已經成爲傳統,以後也經常出現,京城這邊不需要一邊務農一邊操練的軍隊,現在的京營就可以轉變成務農、務工的大軍。

五年前李彥曾經參與了朝中有關北地屯墾水田的運作,東林掌權以後,左光斗、董應舉、賈之鳳等人在京畿一帶屯墾荒地,小有收

乎沒有堅持下去。屯墾之策的難處在於漕運和田地盾,以及水利建設根本上,還有土地的矛盾。

京畿土地爲很多權貴所有,此番閹黨落馬,查抄出大批土地,這些田地已經有處理的辦法,全都充公進行屯墾。

土地屯種屬於工部的職責,兩件事可以一起辦,李彥讓申湛然將京營這些老弱殘兵都組織起來,分作不同的營哨,然後組織屯墾,興修水利、道路等等,李彥稱之爲屯墾營、工程營。

在明帝國的部院當中,工部不算最顯赫的,通常吏部掌官吏選授、封勳、考課;戶部掌天下戶口、田賦;禮部掌禮儀、祭祀、宴饗、貢舉;兵部掌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關禁,無不是位高權重,工部雖也是六部之一,但是論及權力和地位,似乎就不如其它各部尊崇。

但要說起工部的職權,其實也挺嚇人,掌天下百工、山澤之政令,用李彥的理解,工部就管着天下的工礦業,乃至農田水利,因爲朝中並沒有見相應的管理機構,甚至可以說工部就相當於是明帝國經濟產業和資源的管理機構。

當然,封建王朝,別是農業性質的封建帝國,對於產業管理的水平極爲低下,通常在國家情況比較好,抑或是立國初期,還能組織一些水利工程,大明這些年來,災荒頻仍,固然與天時有關,也和水利失修有着莫大關係。

工部名義上掌着權力,不過:方上的水利工程,多數還是地方的官府負責,地方財政不足以支撐,則由當地的鄉紳出資捐助,或是派役、徵。

天下的匠,一爲軍匠,歸兵部管轄;一爲匠戶,歸工部管轄,工部主要的職責,就是組織這些工匠,爲皇室、朝廷建造宮殿、建築,以及各種用品,譬如說官服、依仗之類,以及官方的織造局、琉璃廠、瓷窯等等。

工部的存在,其實主要就是組織工爲皇室和朝廷服務,管理工匠、山河、土地,並且從一些項目中增收賦稅,譬如說漕河上的稅卡、抽分所等等。

在李彥看來,這的工部對於近代工業的展,完全是一種束縛,而不能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如今他分管工部,自然是要多做一些事情,也正好藉此給那些裁汰的兵丁找一條出路,可謂一舉兩得。

在李彥的計劃中,可以先動來的有兩大工程,也就是京城到通州,再到天津的運河工程,天津到通州的運河還能進行通航,通常來說,漕運的終點就是通州,大部分南來的貨物都是在通州上岸,再運往京城。這是因爲京城到通州的運河因爲種種原因,並不能通航,李彥先就打算打通運河,而且使其一直通到天津。

如今的津,不僅位於漕河段的重要位置,而且也是海運的,成爲京城、遼東和南方三條不同路線之間的交匯點,大量的商品通過這裡進行交換,往京城,或沿漕河向南,又或通過海運到遼東、朝鮮、日本,甚至南洋。

與漕運相比,李彥更強調海運,隨着華夏造船廠這些年的展,掌握了西式風帆船的製造技術,海船越造越大,海貿也越來越達,這些年在遼南、天津的海商日益增多,通過海上運輸的貨物總量,也已經達到一個很驚人的規模,比之漕運也並不遜色。

事實上,在前元時候,南北漕運就曾經藉助於大海,只不過受到海上航行條件的限制,又容易出風險,後來還是漕運佔據了上風。

李彥十分清楚海運的重要性,通過海運,南方和遼東的貨物就能在天津上岸,然後直接通過運河送到京城,而北直隸,乃至山西、陝西等內地的物產,也可以沿着這條路線,在天津上船,運往外洋,或從海上運往南方。

除了要打通京城到天津的運河,李彥還計劃修建一條從京城開始,一直到天津的水泥大道,嚴格來說,應該是泥結石的路面,並會使用鐵絲、鐵條使其更加堅固。

水泥問世這幾年來,華夏工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包括建造房屋、攻勢,以及修造道路,不過像北京到天津這麼長的倒是第一次。

技術上的難度倒是不大,問題是修路需要錢,特別是這麼長一條路,所需花費,數目極其龐大。

第22回 銀錢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85回 是男是女第218回 前夜第43回 長槍直刺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9回 海外第30回 農事第220回 激盪第67回 軸承計劃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26回 匕現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88回 水田灌溉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6回 買人第255回 屠刀第72回 不如創業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13回 番薯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3回 大官第78回 妙計退婚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8回 論兵第257回 舉子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99回 京城發展第65回 誰人得勝第211回 進城第218回 前夜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94章 華容道第31回 訓練家丁第71回 皇孫來訪第96回 招商大會第102回 代言人第78回 妙計退婚第28回 絕境第255回 屠刀第206回 計議第32回 流言蜚語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401回 內監第248回 追隨者第219回 弄權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02回 代言人第245回 屯墾第80回 華夏商報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9回 炒 蛋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22回 銀錢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245回 屯墾第65回 誰人得勝第72回 不如創業第226回 匕現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78回 妙計退婚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24回 安排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11回 進城第104回 欲練兵第36回 風雨欲來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26回 買人第2403回 新城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2回 銀錢第130回 大興土木
第22回 銀錢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85回 是男是女第218回 前夜第43回 長槍直刺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9回 海外第30回 農事第220回 激盪第67回 軸承計劃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26回 匕現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88回 水田灌溉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6回 買人第255回 屠刀第72回 不如創業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13回 番薯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3回 大官第78回 妙計退婚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8回 論兵第257回 舉子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99回 京城發展第65回 誰人得勝第211回 進城第218回 前夜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94章 華容道第31回 訓練家丁第71回 皇孫來訪第96回 招商大會第102回 代言人第78回 妙計退婚第28回 絕境第255回 屠刀第206回 計議第32回 流言蜚語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401回 內監第248回 追隨者第219回 弄權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02回 代言人第245回 屯墾第80回 華夏商報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9回 炒 蛋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22回 銀錢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245回 屯墾第65回 誰人得勝第72回 不如創業第226回 匕現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78回 妙計退婚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24回 安排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11回 進城第104回 欲練兵第36回 風雨欲來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26回 買人第2403回 新城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2回 銀錢第130回 大興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