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

岳飛沉吟良久,長嘆一聲:“康王不忠,但吾不可不義。總不能放任金賊荼毒兩淮的百姓。”

他以一半兵力部署襄漢一帶的防務,命令徐慶和牛皋帶二千餘騎爲先鋒,自己和李山等部將率大軍爲後繼,馳援淮西。

“岳飛轉向淮西,並上書請求暫緩克復洛陽?”呼延。庚看着張叔夜交給他的信件,一時無語,唉,嶽鵬舉怎麼就這麼傻呢?

金兵的淮南攻勢,倒是給汴梁的直接統治區——現在統稱爲北方六路——帶來了安寧。

坐在金鑾殿,便把令來行。雖然呼延庚眼下仍舊是站在金鑾殿上,但不妨礙他在政事堂和樞密院都有一把椅子,坐着發號施令。

眼下政事堂和樞密院,各在忙着一件大事:政事堂將北方六路,全面保甲化,正式確立路——州——縣——邑四級組織體制,邑下又分爲都保甲——甲——保三級以銳士爲骨幹的自治動員體系。

而樞密院則是將北方六路的所有宋軍進行整編,除保留九鎮的常備禁軍外,路有禁軍團練司,州有廂兵團練司,縣有巡防營,邑設弓箭社。

但樞密院剛剛發下的命令,則是由東野招討使吳革指揮,收復濟州、興仁等地,消滅汴梁東面的威脅,讓山東與河南東部連成一片。

吳革收到命令,呵呵一笑:“那個爵帥就倒大黴了。”

爵帥,就是指現在濟州的佔領者——柴進,人稱小旋風的柴進。

當初柴進聯合盧俊義、祝家莊的人在河北東路作亂,被呼延庚撲滅之後,鑑於他是大宋國賓,呼延庚沒有殺他,而是剝奪了他在河北的全部土地之後,將他送到了濟南。

濟南劉豫投金,手頭沒有宗室,就將柴進這個國賓拿了作數,獻給了金國。劉豫輔助昏德公建立了的宋公國,封賞柴進這樣的國賓就成了顯示政權正統的方式。

就這樣,柴進就從國賓變成了“爵爺”。在金兵入侵山東以後,又把濟州封給柴進。

柴進最開始被劉豫挾裹投金,本還有幾分鬱悶,但轉念一想:“老趙家從自家手上奪了江山,卻沒給什麼實際的補償,呼延庚更是奪了柴家在河北的土地,這都是不共戴天之仇,金人好歹既給爵位,又給封地呢。”

於是,柴進便心安理得的做起濟州城主來了。

吳革嘲笑柴進爵帥的頭銜,趙伯臻聞玄歌而知雅意“走泰安,取濟州?”

“正是取濟州。”

濟州府與泰安州交界,位處泰安西南。北邊是東平府,再北邊就是東昌府。泗水、曲阜、兗州、任城、沛縣等等這些地方都是歸屬濟州府管轄。

趙伯臻沉吟說道:此一策有好處二,同時亦有弊處二。

好處爲何?

濟州府與我泰安之間,卻並沒有不好渡過的河水,有利我軍行軍。此是其一。

其二,濟州的地位很重要,是南北轉輸的要地。其地南通江、淮,北連河、濟。若是能取下此地,則我軍南下,可至徐州;向西南,可入河南;往西北,則可與河東呼應。閉則爲鎖鑰,開則爲通關。可攻可守。

是爲向來東方有事,必爭濟州。先前完顏訛裡朵犯我山東,也是先取的濟州。因此,如今我軍若想趁勢反擊,則濟州一地,也必然是不可不爭奪的。

誠如洪繼勳分析,濟州的戰略地位很重要。如果吳革能夠收復濟州,那麼一通百通,東西向與河南陝西連城一體,縱向順着濟水到大運河,從純粹的被動防禦轉變爲可攻可守。吳革面沉如水,聲色不動,問道:弊處爲何?

濟州與泰安之間,雖無大的河水相隔,但是在濟州東南邊的邊界處,卻有一個大澤,山陽湖。我軍若想入濟州,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泗水河畔的兗州以及山陽湖北邊的任城一線。

石秀雖然探聽得來了情報,說金兵在兗州駐軍不多,但是加上籤軍卻也有萬人之衆。

料來,金賊定然會在此兩地駐有重軍,防範絕對會非常森嚴。我軍沒有花巧可取,必須只能硬碰硬。倘若不能速攻、久戰不下,待金賊從淮南迴來,後續的援軍趕到,則我軍怕就難免會白白辛苦,出現勞師糜餉、師出無功的情況。

這是弊處之一。弊處之二呢?

其二,濟州北邊是東平府,南邊是河南,西邊是興仁府。這些地方現如今都在金兵的掌控中。即使我軍可以速勝,不等金兵反應過來,不等他各地的援軍趕到,我軍就已經很順利地攻佔了濟州,但是打下來容易,南面與淮南的金賊就是在一條直線上相接,就有可能在徐州決戰。

“在徐守決戰?”吳革沉吟半晌,“濟州連着運河,便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既然樞密院有命令來,讓我們攻濟州,行軍司對全局一定早有預料。”

接着,吳革話鋒一轉:“但要給樞密院迴文,說明一下我們對徐州的考慮。”

山東守軍並不在九鎮撫司之列,但也參加了北方六路的整編,大致上以山東禁軍團練司(簡稱廂)爲王牌,集合濟南、滋州、青州、萊州、登州、密州六個廂軍團練司的骨幹,以保甲動員兵填充,共兩萬主力,兩萬輔助保甲兵在泰安取齊。

時間慢慢到了五月,泰安城外,遠山連綿,營房連綿,旌旗如林,車駕如城。

“雖然只是爲禁軍配齊了兩百五十六輛偏廂車,但這麼短的時間也不容易了。”

吳革和朱仝索超等人站在營牆上,望着西面,,一隊偵騎在廣闊無垠的原野上漸漸地遠去。領着偵騎出發的石秀立在駐馬軍前,舉首,見紅日高懸;回首,看城池屹立。無數的斧鉞隱耀其間。他不禁握住手,熱血沸騰,心中想道:是勝是負,數日後便可見分曉!

第六日,第二批輜重運到。

第七日,趙過到,第三批輜重運到。

第八日,第四批輜重運到。

第十日,第五批輜重運到。

第五批輜重運到的當晚,一支數千人的部隊悄悄開出了泰安。

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三十二節 新鄉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節 宮鬥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十五節 夜驚第十五節 夜驚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三十節 沁水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八十五節 守魏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一百零一節 火併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五十節 旁牌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九十節 保塞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第一百零一節 火併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四十節 定製第九十四節 秦檜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一節 孤城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四十節 打探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七十六節 生變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九十三節 不利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五十節 旁牌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十節 復耕第八節 金慄山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五節 潰兵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十九節 束伍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五十節 旁牌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八十一節 劫道
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三十二節 新鄉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節 宮鬥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十五節 夜驚第十五節 夜驚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三十節 沁水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八十五節 守魏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一百零一節 火併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五十節 旁牌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九十節 保塞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第一百零一節 火併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四十節 定製第九十四節 秦檜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一節 孤城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四十節 打探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七十六節 生變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九十三節 不利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五十節 旁牌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十節 復耕第八節 金慄山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五節 潰兵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十九節 束伍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五十節 旁牌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八十一節 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