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李淵登基

隋煬帝楊廣因驍果軍作亂,江都兵變,最終被令狐行達縊弒。一代帝王,死於非命,時年五十歲。

楊廣死後,沒有葬入皇陵,甚至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那些叛軍們不可能爲隋煬帝收屍,只有蕭皇后帶着宮人們,拆了牀板做成一個小棺材,將楊廣偷偷地葬在了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可能隋煬帝生前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差一點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當李淵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時間不知是喜是悲。他對着老友裴寂感慨道:“我這個表弟,從小就聰慧,只可惜狂妄自大,聰明反被聰明誤,纔會落的如此下場。”

“這是他罪有應得的。”裴寂說道,“還記得仁壽四年,文帝崩殂,我去你府邸,向你說的事嗎?”

李淵點頭,當時隋文帝突然駕崩,還是太子的楊廣命楊素控制了宮闈,囚禁了柳述、元巖二人。當時李淵和裴寂就懷疑楊廣弒君,只是位卑官低,無法查清真相。

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李淵和裴寂無法斷定的事情,上天卻做出了裁決,讓楊廣自食其果,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弒君殺父!”李淵長嘆一聲,“歸根到底,還是楊勇和楊廣兄弟奪嫡引發的禍患。兄弟鬩牆,定會引發禍亂,也怪獨孤皇后太過寵愛楊廣,亂了長幼之序,才釀出今日大禍。”

裴寂耳尖,彷彿從李淵的話語中聽出了什麼,他委婉道:“只是楊廣少時聰慧,確實比楊勇有才。”

“少時聰慧,誰又能預測到,後來楊廣會變成這樣的一個暴君。”李淵不屑道,“楊勇雖然愚鈍,但沒出什麼大錯。要是他當皇帝,或許是個守成之君。”

“唐王言之有理。”裴寂沒有再說什麼,他心中默默揣測着李淵的話,心想歷史真是個有趣的輪迴,楊家的故事,可能又要在李家重現了。而這一次,李淵會避開當年隋文帝的錯誤,打算立長子李建成麼?

楊廣死後,宇文化及也學着李淵,立楊廣之侄楊浩爲帝,自封爲大丞相,掌管朝堂上的一切。只是宇文化及和李淵相比,差得太遠。李淵是憑靠自己的能力起義,而宇文化及則是被司馬德戡等人逼着謀反的。宇文化及處理政務的能力遠遠不能夠,每於帳中南面端坐,人有白事者,默然不對。

宇文化及在江都沒有停留太久,就帶着十萬大軍向西北關中方向前進。這也是那些造反叛亂的驍果軍盼望的,他們思鄉已久,急切想要回去。而此時,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還在東都洛陽,等到隋煬帝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後,洛陽城內段達﹑王世充﹑元文都﹑盧楚﹑皇甫無逸﹑郭文懿﹑趙長文七人,立刻擁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即位,並派人和李密議和,冊封李密爲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

李密擔憂自己兩面受敵,於是接受了楊侗的冊封,準備調頭東討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自然不是李密的對手,很快兵敗。眼見將士們紛紛叛逃,大勢已去,宇文化及嘆曰:“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爲帝乎?”於是鴆殺皇帝楊浩,僣皇帝位於魏縣,國號許,建元爲天壽,署置百官。

在李密和宇文化及打得不亦樂乎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朝中異己,獨攬洛陽隋廷朝政。而李密和王世充本就是死敵,現在更是矛盾重重。等到李密打敗宇文化及,班師回朝之時,王世充見李密軍隊兵困馬乏,立刻埋伏騎兵,向李密發起攻擊。李密的大軍毫無準備,損失慘重。李密被逼之下,只得逃走。

李密敗走後,王世充被皇帝任命爲太尉,也學起了李淵,打着小皇帝的旗號,自己掌權。一時間,光楊家就有三個皇帝,更別說那些自立爲帝的反賊了。

江都事變後,李淵打着忠君的旗號,在長安爲隋煬帝舉喪,已盡臣子之禮。如今,隋煬帝已死,李淵也打算踢開楊侑這個傀儡皇帝,自己登基爲帝,開創一個新的朝代。

義寧二年,少帝以李淵功德日懋,天曆有歸,欲行禪讓之禮,乃進李淵爲相國,加九錫,賜殊物,加殊禮焉。

九錫之禮,王莽,曹操,孫權,司馬昭都曾接受過,加九錫,就相當於少帝楊侑禪讓皇位了。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聽到後,恨不能立刻讓李淵答應了。可是李淵卻再三推辭,拒不接受,上表辭讓。

“三辭是必要的禮節而已。”劉文靜笑道,“秦公稍安勿躁。”

李世民不以爲然地說道:“虛僞,真虛僞;無聊,真無聊。”

“戲是做給天下百姓看的,你看裴寂,明知是在做戲,卻一直在勸唐王登基。秦公也應上表,將來便是擁立之功。否則,就算有再多軍功,還是會被這些文臣比下去。”

“肇仁兄言之有理。”李世民恍然大悟,他以爲只要有了軍功,誰也不能抹殺自己開國的功勞。現在李建成也在帶兵,立下了戰功。李世民感受到了危機,此等關鍵時刻,怎能不在父親跟前表現呢?

於是李世民跟着裴寂等臣子,一起勸諫李淵。直到三請三辭後,李淵才接受了少帝楊侑的禪位詔書。

登基那日,李淵頭戴十二旒冕冠,身穿玄色冕服,胸前的龍張牙舞爪,仿若要騰空飛去,彰顯着赫赫皇權。他坐在太極殿中央高臺的皇位上,看着下方百官臣服,思緒不由飄向遠方……他想起了妻子竇氏,那個陪伴他半生的女人,終究沒有看到他君臨天下。

李淵略帶遺憾的望向前方,目光掠過站在階下的三個兒子。李建成依舊沉穩,就像李淵年輕時一樣,喜怒不形於色。次子李世民雖站在羣臣之中,仍能看出他倨傲的身影,因爲他的眼中散發出點點亮光。李淵知道,這樣的眼神他曾經也有過,那就是野心!

長子,次子……李淵暗暗發誓,一定要讓他和竇清薇的兒子們,開創盛世,共享天下!

五月二十日,唐王李淵在太極殿登基,定國號唐,定都長安,改義寧二年爲武德元年。

舊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盛世即將來臨。

第十章 長孫無垢第二十一章 建成續絃第五十二章 蒙冤被殺第二十三章 死因成謎第十六章 李氏天子第三十八章 聯合突厥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二章 一家團聚第五十九章 軍禮下葬第二十二章 一家團聚第四十六章 江都政變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章 晉陽起兵第四章 修建運河第一章 文帝駕崩第二十六章 勤王之軍第六十六章 秦王中毒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五十三章 屢建奇功第四十一章 兄弟齊心第六十六章 秦王中毒第六十四章 兄弟猜忌第十五章 楊家叛亂第六十章 太子謀反第三十五章 召集兒女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十六章 李氏天子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五十章 李密降唐第一章 文帝駕崩第二十九章 結交謀士第二十二章 一家團聚第六十二章 明辨是非第六十章 太子謀反第四十八章 李淵登基第十八章 李密逃亡第十九章 楊廣起疑第四十一章 兄弟齊心第五十六章 太子請戰第八章 駿馬事件第三十五章 召集兒女第十七章 隱姓埋名第十一章 竇氏病危第五十八章 魂斷運河第四十二章 西進京都第六十三章 齊王元吉第六十一章 誅殺亂臣第八章 駿馬事件第四十八章 李淵登基第五十六章 太子請戰第二十七章 發兵救駕第五十章 李密降唐第四十一章 兄弟齊心第二十章 李淵自污第三章 楊廣登基第六十四章 兄弟猜忌第六章 南巡江都第十五章 楊家叛亂第四十七章 煬帝之死第六十六章 秦王中毒第八章 駿馬事件第四十一章 兄弟齊心第十章 長孫無垢第四十二章 西進京都第六十三章 齊王元吉第六十四章 兄弟猜忌第十五章 楊家叛亂第十九章 楊廣起疑第五十三章 屢建奇功第四十章 晉陽起兵第四十七章 煬帝之死第四十章 晉陽起兵第五十章 李密降唐第十八章 李密逃亡第五十六章 太子請戰第五十九章 軍禮下葬第二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七章 秀寧出嫁第四十四章 擁立代王第三十七章 黎明之前第十四章 竇氏病逝第六十八章 父子相絕第六十八章 父子相絕第二十四章 雁門之圍第四十三章 攻克長安第三十二章 假戲真做第六十六章 秦王中毒第四章 修建運河第六十二章 明辨是非第二十二章 一家團聚第二章 仁壽宮變第三十一章 勸說裴寂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八章 太原留守第五十章 李密降唐第二章 仁壽宮變第六十九章 玄武喋血第三十九章 齊聚太原第十四章 竇氏病逝第二章 仁壽宮變
第十章 長孫無垢第二十一章 建成續絃第五十二章 蒙冤被殺第二十三章 死因成謎第十六章 李氏天子第三十八章 聯合突厥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二章 一家團聚第五十九章 軍禮下葬第二十二章 一家團聚第四十六章 江都政變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章 晉陽起兵第四章 修建運河第一章 文帝駕崩第二十六章 勤王之軍第六十六章 秦王中毒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五十三章 屢建奇功第四十一章 兄弟齊心第六十六章 秦王中毒第六十四章 兄弟猜忌第十五章 楊家叛亂第六十章 太子謀反第三十五章 召集兒女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十六章 李氏天子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五十章 李密降唐第一章 文帝駕崩第二十九章 結交謀士第二十二章 一家團聚第六十二章 明辨是非第六十章 太子謀反第四十八章 李淵登基第十八章 李密逃亡第十九章 楊廣起疑第四十一章 兄弟齊心第五十六章 太子請戰第八章 駿馬事件第三十五章 召集兒女第十七章 隱姓埋名第十一章 竇氏病危第五十八章 魂斷運河第四十二章 西進京都第六十三章 齊王元吉第六十一章 誅殺亂臣第八章 駿馬事件第四十八章 李淵登基第五十六章 太子請戰第二十七章 發兵救駕第五十章 李密降唐第四十一章 兄弟齊心第二十章 李淵自污第三章 楊廣登基第六十四章 兄弟猜忌第六章 南巡江都第十五章 楊家叛亂第四十七章 煬帝之死第六十六章 秦王中毒第八章 駿馬事件第四十一章 兄弟齊心第十章 長孫無垢第四十二章 西進京都第六十三章 齊王元吉第六十四章 兄弟猜忌第十五章 楊家叛亂第十九章 楊廣起疑第五十三章 屢建奇功第四十章 晉陽起兵第四十七章 煬帝之死第四十章 晉陽起兵第五十章 李密降唐第十八章 李密逃亡第五十六章 太子請戰第五十九章 軍禮下葬第二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七章 秀寧出嫁第四十四章 擁立代王第三十七章 黎明之前第十四章 竇氏病逝第六十八章 父子相絕第六十八章 父子相絕第二十四章 雁門之圍第四十三章 攻克長安第三十二章 假戲真做第六十六章 秦王中毒第四章 修建運河第六十二章 明辨是非第二十二章 一家團聚第二章 仁壽宮變第三十一章 勸說裴寂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八章 太原留守第五十章 李密降唐第二章 仁壽宮變第六十九章 玄武喋血第三十九章 齊聚太原第十四章 竇氏病逝第二章 仁壽宮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