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守衛與潰散(下)

烏古論慶壽這時才接到準確的消息:拒馬河以北的金軍已經全部潰退,各州之兵無一留存,營寨已經被譭棄。他才明白,如夢方醒的烏古論慶壽趕緊派人去聯絡潰退各部,得到的消息是,高俊一力勸說各軍後撤,並且威逼埽兵將糧船南下。

按理來說,慶壽聽到這樣的消息應該大發雷霆纔對,但是他心下卻不由得暗喜。

“道家和省臺都說要前進,心底下卻希望我們後撤,這種事本來還沒頭緒,不想今日有個人主動承擔後退之責,倒是了卻了我一塊心病,眼下事已不成,準備後撤吧。”

但是大名府軍行動的太晚了,動作也太慢了,正當這幫人懶洋洋的收拾東西,準備像搬家一樣後撤之時,有個別警覺的人突然神色有變,趴在地上,用耳朵傾聽地面的聲音。

烏古論慶壽當年畢竟也是打過仗的,一下子意識到情形不對,趕緊詢問今日的崗哨有無發現異常,這時才知道,由於李英大醉,今日崗哨一人未派。

“李英該死,怎麼吃這麼多酒,要是耽誤了事,該當何罪!”烏古論慶壽氣的怒罵起來。

然而現在的情況不是“要是耽誤了事”,而是“已經耽誤了事”,正當烏古論慶壽生悶氣的時候,天邊傳來一陣陣的“阿拉”聲。

“達達來啦!黑韃來啦!”營寨邊上傳來恐懼的叫聲,成千上萬的蒙古人,每個人都帶着三四匹健壯的黃驃馬,揹着弓箭,拿着長槍和鐵刀,已經以排山倒海之勢拍向了河南金軍的營地。

烏古論慶壽在帳篷中聽得外面的喊殺聲,頓時大驚失色,連忙吩咐隨從:“快!快備馬!”

隨從臉色也很難看,但還是下定了必死的決心,趕緊把馬匹牽來,準備隨同主將一同疆場效命。

慶壽上馬之後,左右看了一下情況,立刻撩起四蹄,向東方奔去。

隨從驚愕了一下,但隨即也跨上戰馬,隨同主將逃命去也。

勝負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大名府軍以驚人的速度潰散了,甚至連有效的抵抗都沒有試圖組織一下。

蒙古人突破了溝壑和柵欄,衝進營區,一下子分成若干隊,敵人的騎兵是最殘忍的,他們發現金軍步兵之後會以單列縱隊的方式直接衝過來,頭三四個人拿着鐵槍,中間的人一般使用馬刀,最後幾個人是弓箭手。

沉重的鐵槍率先刺來,他們往往瞄準重甲目標,馬槍的殺傷力,即使是兩層厚甲也難以阻擋,隨時而來的是旋風般的馬刀,把剩下的人一一撂倒,弓箭手們並不直接殺傷,而是在隊伍末尾一直保持警戒。如果這樣一個衝擊不足以殺死所有敵人,隊列又會折返,圍着敵人轉圈,一次次重複原本的操作。

蒙古人並不畏死,但是也絕不冒險,他們一圈圈繞着,就像是蟒蛇纏住野兔,十幾個蒙古騎兵也可以殺死上百人,有時這樣的死亡之輪可以轉上一個時辰。

也古長槍如電,大砍大殺,痛快的想要叫出聲來,他和自己的那可兒們迅速的絞殺了一夥金兵,此時戰場形勢已經明朗,只有一小羣敵軍還在固守最後的一小塊營地。

“長生天庇佑勇敢的人,把你們的槍舉起來!”也古高叫着:“黃金家族高貴的血脈帶你們衝鋒!”

蒙古重騎兵們羣起響應着,發動了密集陣型的衝鋒,幾乎是一瞬間就踏破了敵軍的軍陣,驚慌失措的槍尖圍繞在也古前後,卻始終不能傷害他分毫。

這批金軍崩潰了,被殺傷殆盡,也古殺死了不下十個人,此刻他暫時停住了馬,大口的喘着粗氣。伸出血淋淋的手,指揮剛剛跟上來的軍奴:“你們幾個,去把這幾個人的人頭割下來,在正常戰鬥中,只有這些人表現出了勇氣,只有這些人才配做我的戰功!”

此時的營寨外面極爲壯觀,成千上萬的河北軍健沿着拒馬河向東逃竄,蒙古人截斷了他們的生路,把他們趕到了冰冷的河裡。快速的蒙古騎射手們想辦法圍住敵人,讓他們聚攏,然後重騎兵再毫不留情地碾過去……但依舊有相當數量的人,將近萬人趕在蒙古人之前逃脫營寨,這些人扔掉了他們所有的盔甲武器,向汊口方向逃去。

者勒蔑也趕了上來,此次作戰大獲成功,敵軍損失慘重。

“者勒蔑爸爸。”也古看到者勒蔑的旗幟,趕緊上來行禮,這次作戰,扯兒必和耶律阿海打頭,郭寶玉率領漢軍在其後,而者勒蔑只是居中調度,沒有親自上陣。

也古聽說過,者勒蔑曾經是大汗帳下的勇士,是大汗的第一個兵,在與泰赤烏部的叛徒、與背信棄義的託斡或鄰勒在額列惕的戰鬥中都曾搭救過鐵木真的性命。

但是病痛摧殘了光榮的十大功臣之一、衆官之長、右翼千戶、蒙古四獒之一、飲露騎風、曾經與成吉思汗同飲渾濁的班朱爾尼河水、有福慶的兀良哈·者勒蔑千戶長的身體,讓他不能再馳騁戰鬥了,這讓也古深感遺憾。

“敵人的糧船不在這裡,據說有幾隻金軍已經提前潰退了。”扯兒必已經審問了戰俘,得到了基本情況。

蒙古人對中原制度不甚熟悉,對於眼下金軍各路之間的矛盾狀態也並不十分清楚,至少者勒蔑在這一點的認識上還有些模糊,他萬萬想不到,高俊等人寧可捨棄掉河南的一萬八千人,要在沼澤地跟他們打一場對攻。

對於蒙古人來說,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歷史上,之後二十年的滅金戰爭之中,即便是情況不佳,蒙古人也極少拋棄漢人和契丹人的附庸勢力,而是儘可能的提供援助,相比而言,金、宋卻將拋棄義軍、土豪當做了正常不過的事情。

長期來看,這是金朝的悲哀,但是眼下來看,者勒蔑被這場勝利所麻痹了,這正是高俊的絕佳機會,敵人正在向預定的反擊戰場跑來。

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第二十三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上)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尾聲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第五章 貓(上)第六章 散兵(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二十三章 血冤(上)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一章 船隊(上)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三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上)第十四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二十一章 錯轂短兵(上)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二十三章 法?理?情(上)第一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上)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二十二章 聚賢賓(下)尾聲第十八章 民兵(下)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第三章 李驍奇(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五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上)第十六章 慶新春羣英共歡宴,備戰事諸將再練兵(下)第九章 賀?祝?傲(上)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三章 金麥(上)第二十一章 血紅色的曙光(上)第十八章 洺州的反擊(下)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八章 絕擊天勝(下)第十七章 三軍大呼陰山動(上)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殲滅戰(上)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十四章 散(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三章 南宋的混亂(上)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尾聲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十七章 故(上)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十四章 學校(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二十三章 諸神的黃昏(上)第十八章 人口(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十七章 三軍大呼陰山動(上)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二十三章 物資(上)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十七章 洺州的回擊(上)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十三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上)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二章 今與來(下)第二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第二十章 敵與友(下)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十四章 妥協(下)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六章 大興府(下)第六章 辛勞的家主(下)第五章 東頭村(上)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二章 羊(下)第十六章 豬(下)
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第二十三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上)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尾聲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第五章 貓(上)第六章 散兵(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二十三章 血冤(上)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一章 船隊(上)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三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上)第十四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二十一章 錯轂短兵(上)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二十三章 法?理?情(上)第一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上)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二十二章 聚賢賓(下)尾聲第十八章 民兵(下)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第三章 李驍奇(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五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上)第十六章 慶新春羣英共歡宴,備戰事諸將再練兵(下)第九章 賀?祝?傲(上)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三章 金麥(上)第二十一章 血紅色的曙光(上)第十八章 洺州的反擊(下)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八章 絕擊天勝(下)第十七章 三軍大呼陰山動(上)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殲滅戰(上)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十四章 散(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三章 南宋的混亂(上)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尾聲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十七章 故(上)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十四章 學校(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二十三章 諸神的黃昏(上)第十八章 人口(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十七章 三軍大呼陰山動(上)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二十三章 物資(上)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十七章 洺州的回擊(上)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十三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上)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二章 今與來(下)第二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第二十章 敵與友(下)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十四章 妥協(下)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六章 大興府(下)第六章 辛勞的家主(下)第五章 東頭村(上)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二章 羊(下)第十六章 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