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道德的束縛

在斡朵兒瀚的國土上,費朗和他的將領們建立起了卡布諾尼人的金國。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費朗和他的將士及百姓們開始了他們的生活。人們往往喜歡把費朗的金國稱之爲後金,但在費朗等將領眼中,金國只有一個,尤其君王邁立陽的金國被帝國北方軍滅掉之後,費朗的金國就成了卡布諾尼人的政權存在的唯一的象徵。只是,這個金國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因爲在費朗的金國沒有君王,代表這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呼爲大將軍,當然這個大將軍自然非費朗莫屬了。也有的卡布諾尼人稱費朗爲大將軍王。費朗這個大將軍成了金國的主宰者,但是費朗這麼做也有其難言之隱。

費朗當年率領部隊和一部分百姓從金國跑了出來,是爲了更好地挽救大廈將傾的金國,這是費朗當年對君王邁立陽的一個承諾。可如今,君王邁立陽死了,那個金國也不在了,費朗卻不能忘了自己當年的承諾。如果他不能履行自己當年的那個承諾,在跑出去後不再殺回來,會有人罵他欺騙君王,想一跑了之,自己另立爲王。而倘若費朗自己稱王,那不就正好印證了費朗當年帶隊跑出金國是別有所圖,心懷不軌之舉,想另立爲王嗎。因此,受制於當年的所作所爲,費朗無論如何也不敢往當君王這條路上走。所以,費朗的金國便以一種無君王的政治形態存在着。

在南邊與蘇拉丁的中土軍的作戰受挫後,費朗和他的將士們停止了擴張,日子安穩了下來。但是,費朗時刻記着自己當年給君王邁立陽的許諾,他會率部殺回來,解救金國。如今,邁立陽的金國已被帝國北方軍佔領了,但費朗仍然要兌現自己的承諾,他要率金軍收復被帝國北方軍佔領的故土。費朗的金國跟他們的故地相隔的是那片狹長的中西亞地區。中西亞,在費朗等將領眼中,是應該被金軍侵佔的土地。對中西亞,許多金軍將士並不陌生,因爲他們當年曾跟隨拓善跋和多玄裡參與了中西亞之戰。

帝王四世十二年的時候,當時剛當上金國君王的邁立陽令貝勒王拓善跋率三萬六千金軍征伐中西亞諸國。拓善跋先率部攻興剌裡,征服興剌裡後,拓善跋被邁立陽召回,西征的金軍交由多玄裡指揮。攻打興剌裡的勝利讓多玄裡和他的那幫將領以爲中西亞的國家都很弱。但是,接下來在攻打四衛特拉的時候,多玄裡的金軍卻感受到了作戰的艱苦。四衛特拉,指的是四國同盟,這四國同盟的貿易交流中心城市在帕番。多玄裡的金軍攻打了帕番,引起了四衛特拉其他三國派兵救援,多玄裡率金軍對三國援軍施以各個擊破,逐退了三國援軍的救援。但是,這並沒有停止三國集結軍隊對多玄裡的金軍發動進攻。三衛特拉集結八萬大軍與多玄裡的金軍展開了對攻戰,此戰打得極爲激烈。多玄裡投入了自己所率的所有金軍,採取了正面頂,兩翼迅速插入的戰術打法,兩軍在曠野地上殺得人仰馬翻,皮肉飛卷,鮮血噴濺。戰鬥持續了十幾天,多玄裡的金軍最終頂住了三國援軍的猛攻,擊退了三國援軍。不過,這一戰多玄裡的金軍損失嚴重,傷亡達到二萬人,戰死者亦超過七千五百人。但是,三衛特拉的援軍傷亡更大,光是陣亡的將士就不下三萬人。

接二連三的戰鬥,使多玄裡的金軍減員嚴重,總計有一萬多人戰死,另有差不多一萬多人負傷,多玄裡不得不向君王邁立陽求援,請求增加援兵,擴大戰果。多玄裡在給君王邁立陽的上文中說道,我們已經擊潰了四衛特拉的主力軍團,只要君王在給我們一些兵馬,我們就能橫掃四衛特拉,攫取更大的戰果。君王邁立陽給多玄裡增派了一萬五千人馬,多玄裡在得到援兵後,休整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帝王四世十四年四月,對四衛特拉的三國發起進攻,歷時數月,多玄裡率金軍逐一征服了這三國,四衛特拉被金軍徹底侵佔。多玄裡的金軍大肆殺戮,就像他們對興剌裡一樣,殺光了四衛特拉的國王及其所有王族宗親,凡是作戰的將士也一律被金軍屠戮,未留一個活口,當地百姓住民也慘遭金軍殺害。在金軍的濫殺亂殺下,數以百萬計的人倒在了金軍的屠刀下。

多玄裡把從這些國家劫掠的珍珠、寶石、金銀、首飾、象牙等珍貴財物一箱一箱地運往金國,給君王及其他親王貝勒。多玄裡和他的金軍將士也肆意蹂躪婦女。據後來統計,那些曾遭金軍蹂躪的中西亞國家裡有百分之二十的女子與金軍的將士有染。從中西亞國家劫掠來的大量珍寶異石、金銀財富刺激了金國高層的侵略胃口,金國君王邁立陽又增派一萬人馬給多玄裡,多玄裡也投桃報李,繼續西進,擴大金軍在中西亞的佔領範圍。

帝王四世十五年九月,多玄裡率金軍將士進攻貝當富沫,在連佔貝當富沫三個城堡後,多玄裡率金軍攻打貝當富沫的都城亞歷默斯,但是在攻打亞歷默斯的過程中,多玄裡感到守軍的頑強。多玄裡不得不集結兵力,做好攻城的充分準備。同時,多玄裡上文給君王邁立陽,向邁立陽要求增補所需的後勤物資以及再增援一些人馬。但是,由於特勒拉斯之戰的爆發以及金軍在這場決戰中的失利,使得邁立陽最終停止了這場西征作戰,把多玄裡的金軍召回了國。

這場西征中西亞的戰爭,共持續了近四年的時間,金國總共投入兵力六萬多人,傷亡三萬八千人,陣亡將士超過一萬六千人。實際上,金軍在這場戰爭中的絕對損失人數(包括死亡、重傷致殘、病亡等)達到二萬人,總的傷亡人數(包括因病減員)超過了四萬人。

在許多金軍將領看來,如果不是因爲金軍在特勒拉斯之戰中損失慘重,金軍的中西亞之戰不會停止。雖然多玄裡的金軍在中西亞之戰中損失也不小,但與金軍從中西亞所攫取的土地與財富比,這等程度的損失那是完全可以承受的。金軍從中西亞之地獲利豐厚,多玄裡的金軍返回金國後,在中西亞被金軍佔領的土地上留下了數千金軍官兵,他們駐守在那裡,因爲那裡已是金國的領地。可是,這些被金軍新佔的土地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丟掉了。羅夫康的帝國北方軍不斷對金國發起進攻,導致金國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最終費朗的金軍和一部分百姓向外逃,在餅德部的窮追猛打下,在中西亞的金軍要麼被消滅,要麼被迫向外逃,最終中西亞被金軍佔領的地方被帝國一師控制住了。

每當回想起過去的傷痛事,費朗的憤懣之情就溢於言表。在一次酒席上,遏隆爾說:“如果不是因爲羅夫康的緣故,我們當年西征中西亞的戰果肯定會更加豐厚,不斷擴大我們的領地,充實我們自己,使我們的力量一天天增長變得更爲強大且難以撼動”。

費朗說:“是呀,當時金國就有一個計劃,擴張我們在西北方向的領地,不斷開疆拓地。只可惜,這一切都被羅夫康那個混蛋攪黃了。想當年,我們金軍是何等強大,有三十萬雄兵,任何強大的敵人都不曾是我們的對手。”

克蘇哈頗爲感慨地說:“是呀,那時的金軍真的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除了面對羅夫康的北方軍,金軍可謂是屢戰屢勝,難嘗敗績,西征南討,收穫頗豐。”

特尼庫柏說:“其實,除了羅夫康也有強的。那四衛特拉的騎兵部隊頗爲兇悍,他們的騎兵體格強壯,身披重甲,也不好對付。只是因爲四衛特拉的騎兵人數不多,且馬種也不優良,才讓我們的金軍能夠頂得住敵軍的優勢。當時我們與他們這場大仗打得很苦,打完以後足足休整了一年多。”——對於當年與四衛特拉大軍的對攻戰,作爲親身經歷者的特尼庫柏記憶猶新。

遏隆爾也發話了,因爲他也是當年的親歷者:“這主要是中西亞的國家都不大,所以兵力有限。要是像帝國那樣大,那我們對付起來也夠嗆。不過話說回來,當年我們出征中西亞的時候那可是咱們金國的黃金期,從那些中西亞的國家裡劫掠了很多很多東西。如果不是羅夫康挑事,我們可以獲得更多。”

索克麻不耐煩地說:“好啊,提以前的那些事有什麼意思,我看以前的那些事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們不愉快的回憶,別老提那些事。”

費東廷說:“那還不是因爲羅夫康這傢伙,我聽說那傢伙爲了籠絡卡布諾尼人的人心,在攻打我們都城的時候一次次地向城內的軍民保證,只要向他投降,他會善待他們。”

一聽這話,費朗氣就上來了,他憤怒地咆哮道:“他羅夫康保證,他保證什麼?他保證個屁!一天到晚保證這,保證那,他能保證什麼?他什麼都保證不了。”“總有一天,我會殺回去,解救我們的同胞於水火。”費朗憤憤地說。

在費朗等將領看來,鼎盛時期的金國有三十萬金軍,可以分成好幾個集團軍,多玄裡的西征軍團(C集團軍)、費朗的下區駐屯軍(B集團軍)和阿勒兒的中央集團軍羣(A集團軍)。只是,輝煌如同過眼雲煙,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金軍的主力軍團在帝國北方軍的攻擊下,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兵馬,最後只好由費朗率部出逃遠方,一走了之。最終,邁立陽的金國亡於帝國。此深仇大恨,費朗等將領怎麼忘卻。費朗對衆將說道:“金軍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敗在沒有認清羅夫康的詭計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羅夫康的圈套,所以敗下陣來。論野外騎兵羣的戰鬥力,單對單,誰也不是我們的對手。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在將來的作戰中才能屢戰屢勝,做到戰無不勝,再現我們金軍的輝煌。”

費朗的金軍已經爲他們以及跟隨的百姓贏得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卡布諾尼人在新佔領的地區耕作勞動,放養牲畜,收穫豐收的果實。他們歡快地歌唱道:

綠草如茵白棉地,

好山好水好風光。

菜綠瓜肥產量多,

牛羊成羣滿山坡。

金色麥浪隨風飄,

夕陽紅霞笑顏開。

看到卡布諾尼人的安居樂業,費朗感到自己當年率部出逃的第一個目標已經達到,現在費朗要爲自己的第二個目標做準備,這第二個目標便是率部殺回故地,收復故土。只是,費朗能感覺到這第二個目標很難達到。帝國北方軍很強大,金軍很難在與帝國軍隊的對攻戰中贏得勝利,只是,費朗不會因爲金軍取勝無望而放棄執行自己心中的第二個目標,這是因爲費朗必須得履行自己當年給君王的承諾,這已不再是屬於軍事的範疇了,而是道德的評價。

費朗積極整軍備戰,以待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向東發起進攻。帝王五世五年五月,羅夫康卸去了帝國北方統帥之職,餅德接任北方統帥。帝國北方的這一高層變動,傳到了費朗等人那邊,不得不引起他們的關注。費朗等將領聚在一起,說起了這件事。費朗問底下的將官:“近日,聽說羅夫康辭去了北方統帥一職,你們都聽說過了嗎?”

遏隆爾說:“羅夫康一走,聽說是由餅德接任。雖然羅夫康走了,但我們不能小看餅德等將領。”

“餅德”,費朗唸唸有詞道。

一個將官對費朗說:“餅德,就是當年在淩河與弗玻裡聖之戰中攻擊我們的”,沒等將官把話說完,費朗的眼睛狠狠地瞥了他一眼,使將官停止了發言。淩河—弗玻裡聖之戰,是費朗心中的痛,當時指揮跟他作戰的人正是餅德。一想到這件不快的事,費朗的鼻孔裡就噴出了一個“哼”字。費朗說:“羅夫康始終是要離開北方的,這並沒什麼好奇怪的。既然羅夫康一走,肯定要選一個人來接任他的位置。不管怎樣,我們的備戰工作不會受任何影響,不管帝國北方的局勢如何變動。”

費朗,在羅夫康看來也是一個“狡如狐,猛如虎”的金軍將領,他似乎繼承了金軍將領的優良傳統,喜歡招募僱傭軍,而他招募的僱傭軍除了斡朵兒瀚人外,還有蘇拉丁的中土軍民。對費朗要招募中土軍民爲金軍所用,一些將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懷疑中土之王蘇拉丁會不會同意金軍僱傭他們軍民的要求。費朗認爲此事可行,他說:“我們向他們招募僱傭軍,對他們來講也有好處,一是可以消除他們對我們的懷疑和猜忌。蘇拉丁和他的那幫將領一直警惕着我們會威脅他們,現在我們跟他們表示友好,把他們的人招募到我們的隊中,那麼他們就會放鬆對我們的警惕,知道我們要對付的不是他們。而我們招募中土人士跟着我們一塊打仗,可以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增強我們的戰鬥力,同時也可以減少我們自己出徵的人數。我想,多多地招募一些僱傭軍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索克麻說:“你的想法也許是好的,但是你想招募中土的人爲我們所用,這事必須得徵得蘇拉丁等人的同意,我擔心這事沒有這麼好辦。”

特尼庫柏也附和道:“我也覺得這事不容易辦,恐多有阻礙,有風險。”

費朗自信地說:“那你們就看着吧。看看這事能不能被我辦妥。”

費朗派人與蘇拉丁的人會談,表示金國與中土之地建立互助友好的軍事關係的要求,其核心的內容是允許金軍在中土之地招募一批人加入金軍的部隊,金軍可以購買中土之地的一些武器和招用與之相關的技術人員。蘇拉丁對費朗的這一“友好”要求感到有些詫異,不過老謀深算的蘇拉丁也看出了費朗要利用中土人力物力的用意。蘇拉丁寫文回覆費朗,表態他的執政府對費朗向中土之地招募的人員作一個限制,可以向費朗的金軍提供一些武器和相關的技術人員。費朗給蘇拉丁的答覆是一切與中土之地的合作與交流都會充分尊重蘇拉丁政府的要求,並在執政府所要求的框架內行事。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與洽談,費朗和蘇拉丁達成了兩國友好互助的條約。有了這麼一個條約,費朗便能從中土僱傭一批作戰人員爲金軍的征戰出力,同時,也能減少金軍自身的傷亡。

帝王五世八年,蘇拉丁逝世,繼任的亞罕默德作出擴大費朗的金國人員招募中土之人的人數限制。亞罕默德這一舉措,着實使他的文武大臣感到不解和擔憂。面對大臣們的詰問,亞罕默德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譬如說養鷹,飢則停留,飽則揚去”。

帝王五世十年年中,費朗和他的金軍將領們得到了羅夫康去世的消息,在確認了消息的真實後,費朗和他的將領出了一口氣。費朗說道:“羅夫康終於死了,這對我們來講可是一件好事。”克蘇哈說:“反正他總有一天要死,這沒什麼好高興的。”遏隆爾高興地說:“總之,他死在了我們的前頭,這就是令我們感到高興的事,我們耗過了他。”費東廷咬牙切齒地說:“我最恨沒有在戰場上結果了他,不過他現在死了,也算是了卻了我的心願。”索克麻開玩笑道:“是呀,你應該慶幸你沒有死在羅夫康的前面,能有幸聽到他死亡的消息,這確實是你之前一直未了的心願。”費朗一本正經地說:“是呀,我們是應當慶幸我們能活到現在,好端端地活着。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身上肩負的使命,完成這個使命是我們當下應努力完成的事。我們也不小了,都快年近六旬,說不定再過幾年,我們也會像羅夫康一樣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在場的各位必須打起精神,準備即將到來的復仇之戰。”

費朗下令明年執行自己蓄謀已久的復仇之戰,進行東征。不過,多數將官認可的東征計劃是先擴大金國在東邊的領地,即先攻打貝當富沫等中西亞國家,在征服中西亞的國家後,再攻打帝國一師重兵把守的葛達巴力。費朗不認同這個作戰方案。這是因爲費朗等人已經得知在貝當富沫有帝國一師人馬的進駐。顯然,貝當富沫與帝國已建立起了軍事同盟關係。金軍攻打貝當富沫,會引來帝國軍隊的援助,因此,金軍攻打貝當富沫並不容易。有些將官認爲,攻打貝當富沫先攻打他們的城堡,城堡好打,先拔掉貝當富沫的一個個城堡,再圍困貝當富沫的都城亞歷默斯。一些將官覺得金軍在攻打貝當富沫的城堡時,帝國軍隊不太可能會前來增援,因爲這樣對帝國北方軍來講,實在是太得不償失了。

金軍的一個參謀官對此分析道:“若我們只攻打貝當富沫的那些城堡,我認爲帝國北方軍不會來救援他們。從情報中可看出,帝國一師的人馬集中在都城亞歷默斯,這說明帝國北方軍要堅守亞歷默斯。只有在亞歷默斯遭到我金軍的攻打下,帝國北方軍纔會派出大隊人馬前來援救。因此,我們對貝當富沫的攻打可先攻其城堡,佔其村莊,一步一步,一點一點蠶食貝當富沫,對亞歷默斯採取圍困戰術,使亞歷默斯得以孤立,慢慢消耗他們的力量,待時機成熟後,再一舉將其攻下。”

金軍參謀官的話得到大多數金軍將領的贊同,在他們看來這是最穩妥的東征擴大金國領地的作戰方案。但是,他們的這個想法與費朗的卻是大相徑庭。在費朗看來,先攻打貝當富沫的最穩妥的地方是儘量減少金軍的傷亡,既然貝當富沫與帝國建立起了軍事同盟關係,那麼金軍想要完全佔領貝當富沫豈非是件容易的事。一旦帝國北方軍派兵援助,那麼金軍在攻打貝當富沫上必然是反反覆覆,得而又失,失而又得。這麼耗下去,金軍什麼時候能殺到自己的故地。因而,費朗認爲自己策動的這場復仇之戰要畢其功於一役,直接殺到葛達巴力:“我認爲,我們不應該先攻打貝當富沫,而是應當集中主力去攻打葛達巴力,封堵住帝國北方軍增援中西亞的通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攻打中西亞的國家,便能達到我們吞佔中西亞的目的”。

接着,費朗又說:“只有攻佔了葛達巴力,我們才能阻止帝國北方軍西援,切斷帝國與中西亞的聯繫,把它們分割開來,以便我們攻打中西亞。如果我們不那麼做,先攻打貝當富沫,那麼我們必須得時時刻刻防備帝國北方軍的來援,並且還很可能要在貝當富沫與帝國軍隊一戰。因此,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攻打葛達巴力,畢其功於一役,效果要比先打貝當富沫好得多。”

費東廷說:“可是,我們直接攻打葛達巴力,就等於與帝國北方軍交戰,如果餅德率軍趕來,我們的勝算可不大呀。”

費朗說道:“我們可以在餅德率大軍到來之前攻佔葛達巴力,便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如果我們懼怕與帝國軍隊作戰,我們也就不要去東征了。如果我們下決心東征,就必須做好與帝國軍隊作戰的準備,跟他們一較高下。”

費朗決定了自己的作戰方案,其他將領也不好說什麼。雖然一些將領認爲直接率部攻打葛達巴力,是在帝國北方軍的家門口作戰,風險較大。可是,費朗不爲所動。難道費朗就沒看出來金軍攻打葛達巴力是會冒很大的風險嗎?費朗當然看出來了直攻葛達巴力的風險係數。只是,費朗已等不及了,如果按穩妥的方式步步蠶食中西亞之地,那麼費朗的金軍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打到自己的故地。費朗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他必須兌現當年他率部離開金國時給君王邁立陽的承諾——他會率部殺回來,挽救金國。現在,費朗的金軍在新佔的國土上厲兵秣馬,不就是爲了這一刻。也許,費朗的金軍此生無力收復被帝國軍隊佔領的故土,但是,費朗必須做出自己承諾的行動,率金軍的將士殺到金國故地。而直攻葛達巴力,在費朗眼中,就是展現他率部殺回故地的最明確的行動方式。

費朗策動的這場東征之戰,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過程,是他做過了這件事,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至於金軍是否能夠作戰成功,費朗無力決定。萬一作戰失敗,那麼費朗他也向金人證明他已經盡力了,也能讓那些對他當年率部出逃頗爲微詞和指責他的人改變對他的看法。因此,費朗認爲這場仗值得開打。

至於一些將領說道攻打葛達巴力顯得過於冒失,費朗向將領們闡述道只要指揮妥當,金軍攻打葛達巴力是利大於弊:“一些將領擔心我們率主力部隊攻打葛達巴力,會使帝國北方軍找到殲滅我們的機會。我認爲,只要我們能密切掌握帝國軍隊的動向,餅德若率大軍來攻打我們,我們可以迅速撤離,使帝國北方軍徒喚奈何。所以,攻打葛達巴力不會讓我們損失太多,因爲這場戰役的主動權是在我們手裡,我們想攻就攻,想撤就撤,可以隨心所欲,可以充分發揮我們在戰場上的自由度和機動性,利於我們作戰。”

金軍東征的作戰方案業已確定,到了帝王五世十一年的三月,費朗即率十二萬金軍部隊陸續向東進發,發動了對帝國的作戰。

中土之王亞罕默德看到金軍開始東征,高興地對他的文武大臣說,“你們現在知道我爲什麼要‘餵飽’他們了吧,‘餵飽’他們就是爲了讓禍水東移”。金軍與中西亞及帝國的作戰定會削弱金軍的力量,這對亞罕默德的穆斯蘭基國來講,當然是有利於他們的。

人類史上發動戰爭的緣由是多種多樣,而這次費朗發動東征的緣由卻顯得有些另類。費朗之所以要率十多萬金軍攻打葛達巴力的原因是“受到了道德的束縛”。

第146章 載入史冊第61章 歸去來兮第71章 夜郎自大第138章 誰是勝者?第62章 戰幕的拉開第191章 積小勝爲大勝第140章 大有文章第222章 最後一戰第95章 困城之策第15章 北上進攻第181章 決勝之師第151章 不流血的戰爭第73章 取道灕江第129章 不容有失第92章 掃尾工作第93章 重心北移第230章 誰說女兒不如男第172章 聲東擊西第11章 黃金甲第6章 黃馬軍第86章 虎口脫險第97章 大戰在即第226章 喜極之淚第30章 艱難時刻第36章 危急時刻第181章 決勝之師第153章 蒸蒸日上第41章 無眠之夜第88章 西入嶺南第155章 出人意料第120章 和平的希望第69章 失敗之道第231章 一代女王第21章 阿勒兒的直覺第42章 戰爭的價值第9章 特拉斯特之戰第40章 大戰前夕第112章 新的挑戰第58章 擒賊先擒王第1章 開胃小餐第202章 新人新氣象第96章 築壘試驗第53章 登基大典第206章 兒女情長第21章 阿勒兒的直覺第114章 旗開得勝第148章 扭轉戰局第80章 出師未捷第201章 絢麗的雲彩第126章 卡里幾亞第90章 全線崩潰第164章 晚成多大器第99章 目標:莫亞比茲第25章 正確的路線第102章 擇將來守第197章 奪帝大戲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166章 獵豹行動第78章 淮王新政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24章 狡如狐,猛如虎第62章 戰幕的拉開第96章 築壘試驗第55章 烽火起南疆第191章 積小勝爲大勝第32章 雙重煎熬第191章 積小勝爲大勝第161章 國之大事第33章 誰服從誰?第207章 盛大的晚宴第27章 圍捕行動第226章 喜極之淚第112章 新的挑戰第75章 門戶洞開第38章 僱傭軍第7章 大軍集結第52章 蓄勢待發第232章 外篇?羅夫康的閒暇時光第224章 和平豔光照第8章 同仇敵愾第44章 得不償失第7章 大軍集結第14章 中央突破第161章 國之大事第56章 一鳴驚人第77章 抽肥補瘦第150章 同室操戈第77章 抽肥補瘦第22章 一箭雙鵰第39章 決死一搏第30章 艱難時刻第168章 勝利的曙光第69章 失敗之道第92章 掃尾工作第180章 翹首以待第147章 誰是漁翁?第57章 兵臨城下第55章 烽火起南疆第42章 戰爭的價值第138章 誰是勝者?
第146章 載入史冊第61章 歸去來兮第71章 夜郎自大第138章 誰是勝者?第62章 戰幕的拉開第191章 積小勝爲大勝第140章 大有文章第222章 最後一戰第95章 困城之策第15章 北上進攻第181章 決勝之師第151章 不流血的戰爭第73章 取道灕江第129章 不容有失第92章 掃尾工作第93章 重心北移第230章 誰說女兒不如男第172章 聲東擊西第11章 黃金甲第6章 黃馬軍第86章 虎口脫險第97章 大戰在即第226章 喜極之淚第30章 艱難時刻第36章 危急時刻第181章 決勝之師第153章 蒸蒸日上第41章 無眠之夜第88章 西入嶺南第155章 出人意料第120章 和平的希望第69章 失敗之道第231章 一代女王第21章 阿勒兒的直覺第42章 戰爭的價值第9章 特拉斯特之戰第40章 大戰前夕第112章 新的挑戰第58章 擒賊先擒王第1章 開胃小餐第202章 新人新氣象第96章 築壘試驗第53章 登基大典第206章 兒女情長第21章 阿勒兒的直覺第114章 旗開得勝第148章 扭轉戰局第80章 出師未捷第201章 絢麗的雲彩第126章 卡里幾亞第90章 全線崩潰第164章 晚成多大器第99章 目標:莫亞比茲第25章 正確的路線第102章 擇將來守第197章 奪帝大戲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166章 獵豹行動第78章 淮王新政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24章 狡如狐,猛如虎第62章 戰幕的拉開第96章 築壘試驗第55章 烽火起南疆第191章 積小勝爲大勝第32章 雙重煎熬第191章 積小勝爲大勝第161章 國之大事第33章 誰服從誰?第207章 盛大的晚宴第27章 圍捕行動第226章 喜極之淚第112章 新的挑戰第75章 門戶洞開第38章 僱傭軍第7章 大軍集結第52章 蓄勢待發第232章 外篇?羅夫康的閒暇時光第224章 和平豔光照第8章 同仇敵愾第44章 得不償失第7章 大軍集結第14章 中央突破第161章 國之大事第56章 一鳴驚人第77章 抽肥補瘦第150章 同室操戈第77章 抽肥補瘦第22章 一箭雙鵰第39章 決死一搏第30章 艱難時刻第168章 勝利的曙光第69章 失敗之道第92章 掃尾工作第180章 翹首以待第147章 誰是漁翁?第57章 兵臨城下第55章 烽火起南疆第42章 戰爭的價值第138章 誰是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