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

“三連聽我口令,封鎖住這一片的街道,一連和二連跟我來,準備上刺刀!”

禁衛師三團二營營長周顯大聲吹着哨子,一隊隊的士兵大踏步向着城內走去,他們腳上穿着的皮靴踩踏在青石板地面,發出一陣陣清脆的聲音。

數千名復漢軍士兵從武昌城的各個城門分批涌入,以各營連爲單位封鎖街道,嚴禁普通百姓進出,一時間偌大的一座武昌城,變得安靜無比,百姓們躲在門後,靜靜聽着外面復漢軍士兵經過的腳步聲,連大氣也不敢喘。

東湖之會上人人縱情歡愉,可是任是也沒有想到,針對復漢軍內部的一次清洗已經在無聲無息地展開,只有正在舞劍的寧渝和寧忠源知道,等到今夜過去了,復漢軍將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改革是需要流血的,哪怕是對於復漢軍這樣的新興勢力來說,同樣避免不了流血犧牲。復漢軍新頒佈的這些法令,嚴重侵害了士紳們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任何的妥協和讓步都變得無濟於事,只有鐵和血能夠消弭一切。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的復漢軍基本都在寧家的掌控中,因此寧家是有掀桌子的能力的,能配合的自然是跟着寧家繼續走下去,至於那些不配合的,就只能請他們去死了。

復漢軍各營營長手裡都有相關的名單,上面的人便是這一次串聯起來反對復漢軍的士紳集團,在復漢軍通過影子和鄭家將這些人揪出來之後,剩下的事情變是按圖索驥了。

“砰砰砰......”

周家門外傳來了一陣激烈而粗暴的門聲,卻半天都無人來開門,隨後外面的人便開始撞起門來,一聲聲吆喝的號子聲後,那扇看似厚實的大門,已經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

府內的奴婢們已經縮成了一團,閉着眼睛都不敢看向外面,還有一些膽大的家丁簇擁着站在門後,手裡舉着刀劍,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

周欽臉色鐵青,他手裡握着一把鳥銃,眼睛裡卻帶着幾分絕望之色,前些日子雖然風頭緊了許多,可是還沒等他們跑,便聽說寧家父子要在東湖舉行大宴,心裡便放鬆了幾分警惕,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寧家父子竟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一下可好,徹底被堵在家裡了。

“父親,眼下咱們已經徹底沒希望了,跟他們拼了吧!”

周欽之子周維望着正在顫抖的府門,不由得深深嘆了一口氣,他早就知道父親捲了進去,卻沒有想到捲入的這麼深,除了暗中密謀反對復漢軍之外,甚至還跟清廷那邊的暗探勾勾搭搭,連林自言那條線都牽扯進去了。

事到如今,已經再無可挽回了。

隨着一聲沉悶的轟鳴,周家的大門直接倒塌了下去,復漢軍士兵們一擁而入,而那些原本在門後的家丁們,卻沒有反抗的勇氣,他們很快就丟掉了手裡的刀劍,然後跪在了地上。

“砰......砰......”

周欽和周維手裡的鳥槍響了起來,可是並沒有打到士兵的身上,畢竟這鳥槍的準頭實在是太差了些,數名復漢軍士兵幾步衝了過來,直接將這二人踹倒在地,隨後用粗繩捆起來打了個死結。

雖然說這些人最終的結果都難逃一刀,可是寧渝並不想就這麼殺了他們,至少在一些相關的東西沒有吐出來的時候,殺了他們屬於下下之選。

當然名單上不僅僅只有周家,數十家士紳大族也都在緝捕的名單上,他們或是被捉拿,或是在跟復漢軍搏殺,槍聲如同鞭炮一般,在城內的各處角落響起,只是與春節時的鞭炮比起來,更多了幾分沉悶感。

鄭家作爲從龍大族,自然與其他大族不一般,寧忠義親自帶着復漢軍的士兵包圍了鄭家,不過並沒有暴力開門,而是頗爲客氣地派人上去叩門。

無論怎麼說,鄭家都是率先跟着寧家造反的大族,其影響力還是有的,因此哪怕是到了如今這幅局面,也要給上幾分面子才行。

鄭家人打開了門望着外面的士兵們,頓時感覺到幾分錯愕感,這一幕實在是太離奇了些,當下也不敢耽擱,連忙去稟報了鄭覺。

在鄭先去赴東湖之宴後,鄭先胞弟鄭覺便成爲了鄭家的代表人,他面對府門外包圍的復漢軍士兵,並沒有絲毫的慌亂,而是非常冷靜地派人打開了大門,隨後便帶頭走了出去。

“寧樞密使,此番何須如此,若是有事相召,鄭某自然會親自上門拜訪。”

一番話倒是說得不卑不亢,甚至連惱怒都沒有,倒是讓寧忠義頗爲欣賞這份淡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份心態可不是人人都有的,當下便對鄭覺多了幾分欣賞之意。

寧忠義也知道這一番不會徹底擊垮鄭家,因此言語間也多了幾分客氣,“奉楚王令,調集鄭家所有案牘資料,還會帶走一些相關涉案人員,不得有誤,還望鄭先生能夠多多理解。”

案牘資料......

鄭覺眼神一凝,心裡卻是多了幾分警覺,面上也不好多說什麼,低聲道:“既然是楚王殿下的命令,小人也不敢阻攔,諸位請。”

“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寧忠義笑了笑,也不以爲意,幾隊復漢軍士兵便進了鄭家的宅子。

當然,復漢軍的士兵並不會很粗暴的去搜檢鄭家,而是去了鄭先的書房當中和庫房裡,將一些案牘給運了出去,中間見到的一應財物,分文未動,對於宅子裡的女眷更是不曾多看上一眼。

這一幕落在了鄭覺的眼裡,也不由得暗自點點頭,像這般動作已經是相當客氣了,只是他心裡也暗歎了一句,可是有了這一回,恐怕鄭家真的已經是要沒落了。

想到這裡,鄭覺心裡對於鄭先便多了幾分埋怨,不管怎麼說,他們鄭家都跟寧家是姻親關係,只要好好巴結住寧家,坐在復漢軍這艘大船上,將來也少不得他鄭家的好處,何必要去貪圖那點小利,參與到那羣小人當中,如今卻是徹底失了先機。

寧忠義在搜檢完畢以後,將案牘都裝上了馬車,也沒有再多說什麼,只是客氣地拱了拱手,便帶着人離去了。

案牘有沒有問題其實也不重要,只要鄭家以後徹底失了勢頭,那麼一切也都會慢慢失去的。

.........

珞珈臺上,衆人歡聚一堂,根本不知道此時的武昌城內出現瞭如此大變,由於復漢軍將武昌城封鎖得十分嚴密,因此根本沒有人出來走漏消息。

寧忠源此時一臉微笑地望着鄭先,輕聲道:“致齋,爲何適才一直悶悶不樂?”

鄭先臉上帶着幾分苦笑,心裡明白今天這一關怕是很難過去了,當下便跪在了地上,悶聲悶氣道:“啓稟王上,臣只是看到了眼前這一幕,心裡不勝感懷罷了。”

“哦?致齋難道不高興嗎?”

寧忠源眼神微微眯了起來,他的臉上雖然還帶着笑容,可是語氣裡卻有些陰沉。

鄭先連忙趴在地上,高聲道:“臣心裡感懷的是,當今天下戰亂紛飛,百姓離亂,更有暴清殘民,小民苦不堪言,若非楚王起兵反清,救百姓於水火,如今豈有我漢家江山?”

一番吹捧之詞並不能改變什麼,鄭先很快就拋出了戲肉,“只是臣以爲,我復漢軍想要更進一步,就需得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臣昏聵無能,難以委以重任,還望楚王明察。”

寧忠源聽完這話卻是臉色大變,連忙過去扶起跪在地上的鄭先,低聲道:“致齋,何至於此?孤昔日倡義之時,若非你們悍然相助,復漢軍又豈會有今日?致齋如今年不過五十,將來還大有可爲,豈能此時激流勇退?”

一旁的程遠芝看到了眼前這一幕,笑道:“王上,致齋有此感嘆,想來也是天命已至。”

鄭先臉上也帶着幾分惶恐之色,眼中含淚:“王上,我復漢軍有今日着實不易,臣以爲此時當以國事爲先,若是將來能夠克定中原,臣也就心滿意足了。”

“既然如此,那孤也不再強求,只是家國一體,萬事憂心,將來若是到了國事危亡之刻,致齋可不能袖手旁觀啊......”

寧忠源臉上帶着微笑,這番話自然是客套罷了,若是真到了危急時刻,鄭家反而是最危險的了。

一場大宴,衆人皆飲酒過度,便各自昏昏沉沉睡在了珞珈臺上,而武昌城內的槍聲也都漸漸停息了下來,超過數十家士紳大族全部被抄家,上千人被複漢軍的士兵押解出城,還有數十人被關押在了影子的地牢當中。

一場針對復漢軍內部士紳大族的清洗,就這麼悄無聲息地快結束了,其中鄭家也因此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除了鄭先辭去在政事堂的差事以外在軍中和政事堂的鄭家子弟,這一次都被取消了官職,責令回到復漢軍政務大學和講武堂重新學習,其實也是相當於被閒置起來了。

當然對於武昌城內的百姓而言,這一次的變亂雖然感覺有些驚嚇,可是並沒有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反倒是一些平日裡耀武揚威的士紳大族,卻消失了蹤影,而他們的府邸上也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封條。

內憂外患既定,寧渝上位的日子也就擺上了日程,在寧忠源已經跟崔萬採和寧忠景透過風的前提下,文人們也就開始了自己的傳統藝能——勸進。

雖說這勸進已經玩過了一次,可上次確實是時機未到,寧忠源出於種種考慮之下,頂住了誘惑,可是這一次是真的不一樣了,畢竟連皇帝人選都給換了,而寧渝是真正的要做皇帝了。

對於復漢軍而言,根基在於軍隊,亦在於人心,可是軍隊在寧渝的多番手腕下,再加上雛鷹營和講武堂的骨幹力量,其實已經徹底握在了手裡,不用擔心會有人作亂。而人心方面,經過了科舉考試、工商改革和免除苛捐雜稅等種種操作後,再加上一次對內的清洗,算是將目前的整個盤子給穩定了下來。

新的一國,完全可以建立起來了!

正月十五,楚王府大朝會正式召開,寧忠源頒佈詔書,將楚王一位禪讓於寧渝,而他自己選擇歸隱。接着政事堂右參議寧忠景和左參議崔萬採,帶着百官同獻勸進奏摺,要讓寧渝立朔定元,開創一國之大統。

所謂的立朔便是指定下一年的歷法,然而這是皇帝纔有的權利,象徵着順應天命,盡得天時,以天象應人心,簡單來說,就是讓寧渝不要在磨蹭了,趕緊當皇帝吧。

當然了改朝換代是一件大事,大臣們如今勸進,寧渝也不可能就馬上答應下來,這麼也要做夠了禮數,三請三讓之後,才勉爲其難的答應下來,並且一定要強調一點,那就是當皇帝是你們逼迫的結果,並非本意。

當皇帝確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這裡麪包含了一整套的工程,當然大部分都是象徵意義的東西,雖說整個過程虛僞了點,可是畢竟也是玩了上千年的東西,這方面寧渝也不得不尊從祖制,再說了這當皇帝也不是爲他一個人着想,也是爲了在座的富貴考慮,這個面子上的東西要是不顧及,丟人的也不光是他這個皇帝。

建立華夏正朔,這可是文人們最爲樂道之事,其中首要一事便在於國號。

“我復漢軍興於楚地,不妨以楚爲國號,亦應楚王名號。”很快便有大臣給出了建議,這種事情說對了一般都會有獎賞,說錯了也不會擔責,反正最後都得皇帝做主。

不過對於楚,也有人持否定態度,“我復漢軍既然是爲復漢家江山,何不用‘漢’,先前用楚不過是白蓮教用了才作罷,如今我大漢若立,一紙詔書便可讓其另改他號!”

大家都是文人,針對這個國號各自都有各自的見解,當下也是爭吵不休,甚至還有人說恢復大明的國號,瞬間被衆人用眼神給秒殺了。

寧渝望着吵吵鬧鬧的衆人,心裡略略有些不爽,按照他的想法,不管是‘楚’還是‘漢’都不太符合,直接叫中華帝國不就好了嘛,聽起來多霸氣!

“咳咳......列位臣工以爲,這中華帝國如何?”

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六十章 父子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六十章 父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十章 出鞘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九十四章 溜了
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六十章 父子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六十章 父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十章 出鞘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九十四章 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