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

回到南京之後,許成樑先去了樞密院述職,而宇治景並沒有第一時間去樞密院,而是直接奔赴皇宮,面見皇帝。

當宇治景通稟入宮之後,寧渝正在御書房裡,看着首輔寧忠景呈遞的關於重修《明史》的摺子,這也是寧忠景第三次呈遞了重修明史的建議。

嚴格來說,歷朝歷代以來都會給前朝修史,以證明自己自身的正統性,因此清廷在據有中原之後,第一件事也是修明史,以此彰顯自己的正統性。

從順治到康熙,再到如今的雍正,這幾個皇帝都在強調修明史,這裡面的政治意味是非常濃厚的,但是因爲某些緣故,清廷修編的明史,有目的毀滅不利清廷之史實,在客觀性和真實性上有待商榷。

特別是修纂《明史》的那些人都是東南江浙文人,因此多爲東林黨人立佳傳,爲其粉刷,也是東南縉紳一脈相承的緣故。

當然,這些都是清廷操弄慣了的手段,除了《明史》之外,連帶着詩詞也進行了修改,比如把岳飛《滿江紅》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篡改爲“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像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中的“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中的“羶腥”二字也觸碰到了清廷君臣的敏感處,因此也被改成了“亦凋零。”還有陳亮的“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改成了“一個半個挽雕弓”。

在寧渝的記憶裡,後來乾隆修纂《四庫全書》的本質,就是爲了給清廷洗刷,其中帶着很明顯的政治偏向,由於一些緣故,大量不同類別的文獻被排除在外,因此其中缺失的內容浩如煙海。

對於已經開創寧楚君臣而言,傳承明之天命,自然也要爲明重修《明史》,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且嚴肅的政治工作,具備朔本清源的作用。

之所以寧渝前面一直不準,原因很簡單,他當時還沒有徹底奠定南方根基,這個時候修《明史》,很明顯有捨本逐末之嫌疑,如今南方既定,僅僅只欠缺北方數省,這重修《明史》之事,也就提上了日程。

寧渝在寧忠景的摺子上畫下了一個圈,並且批示道:“重修《明史》之事,乃奠定根基之要事,內閣需特別組建修史委員會,內閣領頭,以教育部爲主導,當以十年爲期,完成初稿,一應所需費用,編入內閣來年預算案中。”

等到這件事處理完成了以後,寧渝也讓人通稟宇治景進書房,目前需要寧渝處理的是事物還是比較多,因此並沒有太多時間去接見自己的總參謀部副部長。

“臣總參謀部副部長宇治景,見過皇上!”

寧渝望了望宇治景略顯瘦削的身影,心裡倒是有些感嘆,他畢竟是從戰場的血雨裡滾打出來的,落下的病根一直未見好轉,便低聲道:“待會朕會派遣太醫正葉天士去爲你診療,不管怎麼樣,這身體還是要緊,你也就二十出頭的年紀,可不能把自己的一生給廢了。”

“臣謝過陛下。”

宇治景的聲音裡多多少少有些激動,他在外領兵作戰快三年了,中間並沒有真正單獨見過皇帝。

寧渝點了點頭,隨後便輕聲道:“朕把你調到總參謀部來,心裡可有埋怨於朕?”

之所以這麼問,完全是因爲明年的北伐之戰展開後,到時候前線的將士更加容易立功授爵,反倒是樞密院內各大部門畢竟只是後方,立功的機會卻是少了不少。

“臣不敢,臣雖然也有北伐中原的想法,可是心裡也明白一點,沒有總參謀部的謀劃,沒有總後勤部的補給,沒有總裝備部的各種新式武器,前面的仗也不會好打。”

宇治景臉色依然淡淡的,不過說出來的道理卻讓寧渝感覺頗爲順耳。

“沒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寧渝笑道:“並非只有在前方打仗的纔是英雄,在南京樞密院這方小小的天地裡,能做出一番功業,同樣是英雄。董策明白這個道理,但他還欠缺第一線的經驗,所以朕讓他去帶兵,但是你已經不缺了,你需要的更大的格局。”

“多謝陛下指點,臣絕不負陛下重望。”

寧渝點了點頭,站起身子走到御書房前掛着的輿圖面前,上面的半壁南國江山已經盡數染成了寧楚代表的紅色,而清廷所代表的黑色則盤踞在北方,有山東、河南北部、直隸、山西、甘肅、滿洲等等......

“明年北伐,嚴格來說有些倉促,但是朕心裡已經等不及,相信你們心裡也是如此。”

寧渝望着輿圖輕輕嘆口氣,“江山淪喪,已有八十載.......實在是一天也不想再多等。因此,宇治景,你的擔子會很重,明白嗎?”

宇治景深深望了輿圖一眼,隨後才低頭輕聲道:“陛下心裡的想法,亦是萬民的想法,更是我們的使命,臣必當竭盡全力,確保明年的北伐之戰。”

“要確保北伐之戰,目前的陸軍編制還不夠,還需要樞密院匯同五軍都督府,進一步徵兵選拔,擴建部隊。”

寧渝掰着手指頭道:“在今年擴編以來,目前的復漢軍轄制二十個師,人數雖然有二十多萬人,可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如今的戰略需求,到明年北伐之時,朕預計保守需要二十個師,也就是二十萬人,才能徹底完成一統,而且其他南方各省,也需要留下幾個師作爲策應。”

宇治景點了點頭,他剛剛纔從西南前線返回,也知道爲了策應改土歸流之事,以及將來的徵緬之戰,西南各省的近十個師,估計最多隻能抽調一半回來,也就是需要五個師停留在西南,以配合完成改土歸流。

按照這個算法,到明年北伐之時,光是在現有基礎上,就需要擴軍十萬人,整整需要加一半,再加上他們配套的一應武器、裝備,還有所有的營房設施.........而宇治景的時間最多隻有七個月,因爲明年的北伐之戰,最遲也不能過七月,否則天氣會過於寒冷,導致進軍不利。

幸好目前的復漢軍存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再加上大規模戰事已經沒有了,因此損耗也非常低,再加上漢陽兵工廠已經在全力生產中,到時候也不用太過於擔心武器的事情......但是不管怎麼算,七個月訓練十萬人出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宇治景,擔子很重,不過朕在之前就已經下旨給了五軍都督府,展開了新兵徵集的工作,因此這一塊你可以放下心來。”寧渝再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聽到了這一句話,宇治景整個人都略略放鬆了幾分,相關的新兵徵募還是很費時間的,如果已經提前展開了,那倒能省下不少時間。

“有陛下的先見之明,臣一定能夠完成重任。”

寧渝微微一笑,“那朕就不再多說了,朕只希望,明年年底更換的輿圖上面,已經全部染成了紅色。”

對於這一點,不僅寧渝很有信心,就算是其他的將佐們也都是如此,二十萬大軍北伐,雍正能拿什麼來擋?

..............

冬日,日本江戶碼頭上,正停泊着一條條並不算高大的船隻,他們艱難地擠靠在一起,似乎更容易就撞上去,而在他們的身後,還有一條船身修長的三桅帆船,上面掛着大大的寧楚旗幟,看上去顯得頗爲神氣。

正在碼頭上面排好隊列的日本幕府官員們,看到了那艘高大的戰船,再望了望那一排排的炮位口,卻是感覺脖子有些發寒,甚至有人都開始懷疑,這還是不是使節團的船隻......怎麼瞅着像是來打仗的?

當然,除了這些官員們,還有許多百姓也圍在了一旁,畢竟天朝上國的人很少來到日本,都是日本派人去天朝的,因此一個個都懷着幾分好奇心。

在這種奇怪的氛圍下,寧忠海作爲使團代表,穿着一身戎裝走出了船艙,率先踏足到了日本的土地上,而他的身後,則是數十名各部的其他的寧楚官員。

與其他人身着的官衣不同,寧忠海是特意選擇穿着戎裝的,原因很簡單,這一次來到日本並非單純的友好訪問,而穿上了戎裝後能夠帶去幾分震懾力。

當寧忠海從舷板上走下來的時候,他的眼睛不由得眯了一下,因爲他在南京這種地方待得太久了,已經習慣了南京那種日新月異的那種活力,那種積極進發的狀態,可是眼前的江戶城,卻彷彿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散發着一種暮氣。

這種暮氣就體現在每一個日本人的身上,他們雖然臉上帶着笑容,衣着也還算整潔,可是眼神裡的那種落寞與豔羨,卻是怎麼也遮掩不住的。

一百二十年的幕府統治,已經讓江戶城變成了一座沒有了希望的城市。

在來到日本之前,寧忠海通過外交部和其他渠道,對於目前的日本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那就是眼下的日本是一個完全由將軍和武士做主的國家,明面上的天皇,不過只是將軍的一個傀儡罷了。

在這個國家,所有人的命運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徹底註定,農夫的兒子只能去種地,商人的兒子只能做買賣,而公卿的兒子生下來就能當官——至於這個國家真正的統治階層武士,更是等級分明,難以逾越。

像目前的江戶幕府,作爲這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佔據了全國土地的四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還佔據了大阪、京都、江戶等重要城市以及主要的礦山,還壟斷了金、銀、錢三種貨幣的鑄造權。至於其他的土地,都由大名領有,被稱爲是藩國,一共有二百七十六藩。

其中,幕府目前的中央官員主要有大老、老中、側用人、奏者番、高家、大目付、町奉行、勘定奉行等,至於地方則是各地奉行,除此之外針對藩國也分爲了三個等次,像親藩是指德川氏同族,譜代是指德川氏原屬,而外樣就是關原合戰之後歸順的藩臣,通過這種等級森嚴的制度,從而確保幕府的絕對統治力。

當然了,在這個統治結構當中,是沒有天皇和公家的位置的,他們的作用就是端坐在朝堂上當一個木偶。

在針對這種情況之後,寧忠海很快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幕藩這種瑣碎的體制,並不利於幕府中央去凝聚自己的權威,也不足以讓日本成爲一個真正有潛力的國家,畢竟當一個國家的大部分精力都聚集在了對內統治上,它是很難有對外開拓的表現。

除此之外,德川幕府將軍的實際直屬武力是非常弱小的,真正控制之下的直屬武士旗本、御家人,以及旗本的陪臣,加起來不過數千人,有沒有一萬人其實都很難說,當然下面的各藩武力更加低下,大多都是數百人左右。

雖然幕府以及各藩手裡掌握的武力並不算很多,可是日本在野的武士數量還是很多的,大概有幾十萬人左右,都受過一定的武士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屬於類似八旗的貴族子弟,因此普遍素質非常不錯。

但是問題就來了,日本擁有的這幾十萬武士,在不能轉化成對外掠奪的助力前,那就只能起到內耗的作用,可是眼下的幕府,並沒有這個財力去讓武士們吃飽飯,因此眼下反倒成爲了統治上的隱患。

難怪要進行享保改革!因爲再不改革的話,這幾十萬失業沒有飯吃的日本武士,會帶頭把幕府將軍給幹掉!

這也是日本屢屢派使臣前來南京的緣故,他們眼下實在是窮得快要賣褲衩了,只能想辦法通過大楚貿易,來緩解財政帶來的危機!

想到了這裡,寧忠海的臉上帶着幾分笑意,他對於此次來使的任務,是越發有信心能完成了,畢竟大勢現在擺在這裡,德川幕府本質上對於寧楚的需求,是更大一些的,因此完全可以在條件上更加苛刻幾分!

“鬆平君,日本還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呢!”

寧忠海咧開嘴笑道,這個原來的私鹽販子,已經從這裡面嗅到了鉅額利潤的味道,而接下來就看怎麼操作了。

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一百章 年關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
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一百章 年關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