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易經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相傳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爲“羣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屬於帝王之學,是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規律理論的書籍。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經》分爲《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畫”、“卦辭”、“爻辭”組成。“爻辭”是說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義和判斷吉凶的文辭,“爻題”是說明爻在卦中的位置和陰陽性質的。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爲“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爲“九”,陰性稱爲“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傳》總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用來詮釋“經”的內容。

其中,《彖》是專門對《易經》卦辭的註釋;《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註釋。《繫辭》,分爲上、下兩篇,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佔法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繫辭》不僅總論了占筮的大義,而且詮釋了卦爻辭的觀念,闡發了《易經》的基本原理,將《易經》由一部占筮著作提升爲哲學著作,是《易傳》哲理思想的集中體現。

歷代學者通過對《易經》的不斷鑽研,總結出了著名的“易道三原則”,即“變易”、“簡易”和“不易”。所謂“變易”,是講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不在變化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世上最爲不可能的事情就是維持現狀。學《易經》就是要讓自己知道這個“變”,適應這個“變”,最終能夠引導這個“變”,從而到達“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境界。“簡易”是指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能夠完全理解它之後,就會變成爲平凡而簡單。如果你對一事的理解還是非常繁複,對一物的使用條件要求還是十分苛刻,說明你還沒有真正地掌握這一事一物的真諦所在。“不易”,也就是“萬事萬物盡在變中”這一真理是永恆存在的。這是《易經》的三個基本原則,學易之前必須先要懂得,並逐漸體會。

就哲學角度來講,《易經》雖說講求剛柔相濟,但仍以陽剛一路更爲推崇,這一點是與老子“貴柔”的哲學理念相區別的。《易經》所提倡的“陽剛”代表了一種積極的手段,強調因時、空各異而方法不同,並不是一味的盲目積極,而是一種具有策略、順應潮流的積極,如何進行這個變化則是《易經》所要講的核心內容。此種“剛中帶柔、順時應地”的處事風格和老子“貴柔處後、以靜制動”的應變策略相得益彰,成爲了支持中華文明不斷向前的最爲重要的兩股哲學力量。

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 後記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六 金剛經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 謀攻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六 發機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九 孫子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十四 後記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八 墨子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演繹法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一 孫臏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五 獨霸西戎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 吳子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六 率先崛起第五 北制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 孟子第二十 後記第二 孟子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七 取捨第六 絕世雙雄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
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 後記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六 金剛經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 謀攻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六 發機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九 孫子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十四 後記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八 墨子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演繹法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一 孫臏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五 獨霸西戎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 吳子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六 率先崛起第五 北制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 孟子第二十 後記第二 孟子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七 取捨第六 絕世雙雄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