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老子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爲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此外,《道德經》中還包含了大量對於矛盾關係的研究,肯定了矛盾對立體中對立雙方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如,認爲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如,認爲世間事物均爲“有”與“無”的統一體,“有無相生”,而“無”爲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然而,老子在政治學和方法論上最爲主要的貢獻則是在於其提出了“無爲而治”的主張。在西漢初年,該主張被奉爲漢王朝的根本治國方略,極大地緩解了百姓生活的壓力,促進了戰爭創傷的癒合,對當時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司馬談在《六家指要》中講道:“道家無爲,又曰無不爲。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爲本,以因循爲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爲物先,不爲物後,故能爲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爲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其實質是:強調君主治理國家時應該遵照“道”的特性,即拋棄已有的成見和桎梏,着力於發現社會發展的趨勢,順應時代潮流,體現民衆意願。可見,“無爲”並不是“不作爲”,而是因時因勢而爲,不是以“無爲”爲目的,而是依據“道”的特性,以“無爲”爲手段,達到“事少而功多”的理想效果。隨後出現的道家經典《陰符經》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念,提出了著名的“盜機”理論。所謂“盜”,即悄然利用的意思,因不爲人知、難於察覺,故稱爲“盜”;所謂“機”,是指時機、機宜,指天道運化之初萌,人事變動的徵兆,皆因隱蔽難察,故謂之“機”。形象地講,“機”就是“太極圖”中陽極轉陰、陰極轉陽的兩個拐點,“盜機”就是要憑藉決策者過人的洞察和預判能力,在事物的萌芽階段(萌是即將出現,芽是小而未覺),運用智能,抓住時機,在常人不知不覺之中,佔據有利的位置,藉助陰陽更始的力量,乘勢而上,攫取利益於將來,達到事少而功多的效果,這也爲老子的“無爲”理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使其實現成爲了可能。

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九 齊魏爭雄第九 孫子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四 形格勢禁說服力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一 孔子第五 莊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 漢中對策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 孟子第四 老子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三三 國演義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 荀子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七 韓非子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 後記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 吳子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 廟算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 秦頌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六 神兵破楚前言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八 後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一 序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十四 後記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四 老子第二 廟算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三 荀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五 獨霸西戎第九 項羽分封第一 孔子第四 老子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五 易經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三 荀子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一 序第四 謀形第二三 國志第五 取勢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解空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 沙丘變亂
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九 齊魏爭雄第九 孫子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四 形格勢禁說服力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一 孔子第五 莊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 漢中對策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 孟子第四 老子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三三 國演義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 荀子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七 韓非子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 後記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 吳子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 廟算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 秦頌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六 神兵破楚前言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八 後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一 序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十四 後記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四 老子第二 廟算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三 荀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五 獨霸西戎第九 項羽分封第一 孔子第四 老子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五 易經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三 荀子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一 序第四 謀形第二三 國志第五 取勢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解空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 沙丘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