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

晉襄公自承文公霸業以來,對外破狄伐秦,未嘗挫銳氣於他國,對內廣施仁政,從未失信於子民,頗具賢主之材。可惜皇天不佑,其僅在位七年,隨即隕世。是時,太子夷皋【1】年少。首輔趙盾以爲國家多難,外有秦、狄爲仇,幼主恐難擁國以自強。而公子雍德賢而長,先君愛之,且見仕於秦,可迎之以嗣大位。大夫賈季【2】則認爲,立公子雍不如立公子樂,樂仕於陳,而陳素來與晉相睦,公子樂可順利抵晉,主持大局。趙盾【3】並不認同賈季的觀點,其認爲陳小而遠,秦大且近,迎君於陳不加兩國之睦,而迎君於秦,既可緩和兩國間近來的矛盾,重睦於秦,又可爲晉國平添羽翼,常保霸主之業,可謂一石二鳥。然而,迫於太子母親穆嬴的壓力,最終羣臣仍舊擁立太子夷皋爲君,號靈公。由於立君之爭,靈公母子與趙盾爲代表的卿族勢力間的矛盾已然種下,且難以調和。待靈公年長,奢靡無德,趙盾屢諫不聽,導致君臣二人的矛盾再次激化。靈公擔心趙盾總攬國事於己不利,遂遣刺客刺盾,未成,又請趙盾飲酒,暗伏甲士欲以加害。趙盾幸得家將相救而得脫,但恐靈公殺念又起,遂奔至首陽暫避,恰其昆弟趙穿襲殺靈公於桃園。趙盾復位,使趙穿迎襄公弟公子黑臀於周,立爲成公【4】。

究竟是趙穿獨斷弒死靈公,還是趙盾指使其所爲,歷史上多有爭論。我們不妨推演一二。首先,趙盾爲趙衰之子,衰有助文公定霸中原之功,士民多有歸附,其本人亦是當朝首輔,執晉之政,生殺予奪皆出於盾,故趙氏卿族勢力巨大,趙盾且爲族長,對於弒君這種影響家族聲望甚至存亡的大事,趙穿是不應該也不敢不獲得趙盾首肯的。其次,因先前靈公即位之時,趙盾多有阻撓,致使君臣二人積怨甚深,靈公也多次想置盾於死地,若靈公身死,對於趙盾絕對是大大的有力,以其自身的實力和聲望,完全可以挑選一個與其相善的公子立爲新君,故靈公的死趙盾是最大的受益者,且具有充足的弒君動機。其三,趙盾復政後,對於弒君的逆臣趙穿未加治罪,竟然遣其如周迎立新君,可見趙穿與趙盾定是一氣,且穿乃盾最爲忠實助手和得力干將。怪不得,晉國當時的史官董狐【5】即認定弒主之事乃趙盾所爲,並如實地記入史書之中。但趙盾弒主之後,恃其宗族強盛,未能清除靈公餘黨,待後來屠岸賈專權,致使趙氏深受其害,險些滿門盡滅。君主和卿大夫兩股勢力鬥爭的殘酷程度可見一斑,最終晉國正是由於卿大夫勢力的過度膨脹而分崩離析的。春秋時,秦國實力雖然弱小,但君權強大,其強在於內;晉國實力雖然雄厚,但君權闇弱,其強現於表,時至戰國,秦國最終通過商鞅變法一舉確立霸主地位,而晉國卻因爲激烈的內部鬥爭而一分爲三,常爲秦、齊、楚所欺凌,故治國之道,君權不可不固,國家不可不和。

——————————

【1】晉靈公(前620年~前607年),晉襄公之子,荒淫無道,後爲趙穿所弒。

【2】賈季(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

【3】趙盾(?~前601年),嬴姓,趙氏,名盾,諡號曰“宣”,時人尊稱其趙孟,史料中多稱之趙宣子,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晉文公之後,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致使晉國君權受到極大的衝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令晉集舉國之力與楚國爭衡而不落下風。

【4】晉成公(?~前600年),姬姓,名黑臀,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的弟弟,晉靈公的叔叔,母親是周王室女。

【5】董狐(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晉國史官,不懼權貴,直筆書史。

思維的新起點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九六 韜第七 河西之恥第一 序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一 序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三 略第五 取勢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 公孫敗亡第五 莊子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一 秦殤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 廟算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 吳子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四 老子第九 孫子第八 楚雄漢上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七 襦葛之戰第八 商鞅變法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一 序言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六 北戎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 管仲相齊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一 秦殤第五 北制之戰第四 掘地見母第一 序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九六 韜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三 袁家仲氏
思維的新起點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九六 韜第七 河西之恥第一 序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一 序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三 略第五 取勢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 公孫敗亡第五 莊子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一 秦殤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 廟算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 吳子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四 老子第九 孫子第八 楚雄漢上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七 襦葛之戰第八 商鞅變法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一 序言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六 北戎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 管仲相齊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一 秦殤第五 北制之戰第四 掘地見母第一 序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九六 韜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三 袁家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