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

越國位於吳國之南,爲大禹【1】之苗裔,封於會稽,族人文身斷髮,民風悍勇。在吳楚戰爭期間,越國常爲楚之盟國,成爲吳國腋下之患。孫武就曾注意到越國對於吳國的威脅,建議吳王闔閭,若想北上圖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除後患。因此,吳王闔閭在西破強楚之後,便修養軍隊,勤練士卒,待機伐越。吳王闔閭十八年,越王允常【2】卒,其子勾踐【3】即位。翌年,闔閭鑑於越國新喪,新王年幼,缺乏作戰經驗,便決定乘機興師伐越,吳越兩軍對陣於槜李。勾踐深知吳軍久經沙場,戰陣嫺熟,若以堂堂之陣臨之,全無勝算。故其在交戰之前,命士卒驅百名死囚出陣,走近吳軍陣前逐一自剄。這一奇招大出吳軍的意料,驚得將士目瞪口呆,心緒難定。勾踐乘機揮師進攻,吳軍大亂,吳王闔閭亦被越大夫靈姑浮【4】以戈擊傷其趾,亡於回軍途中。闔閭死後,太子夫差【7】繼位,念念不忘槜李之恥,立志爲父報仇,繼續重用伍子胥、伯嚭【5】等一干老臣,蓄積量草,擴軍備戰。越王勾踐得知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決定先發制人,於吳王夫差二年,由水路北上擊吳。夫差聞訊,起傾國之兵十萬迎戰越軍,雙方在吳境夫椒之地相遇並展開激戰。兩軍由白日戰至夜晚仍未分勝負,伍子胥設計,選兩隊舟師,乘夜色各舉火把,高聲喊殺,自兩翼衝向越軍。越軍以爲吳軍援兵大至,驚慌失措,吳軍主力借勢發動總攻,越軍潰退,直至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派大夫文種【6】以重金賄賂吳重臣伯嚭,主動向吳國稱臣納貢,且割讓大片土地,方纔保住性命。因此戰發生於吳國夫椒,故史稱“夫椒之戰”。

上述兩個著名的戰例,雖然勝者不同,戰地各異,但所用的心理戰術卻是一般,槜李之戰中,越軍先是利用死囚自剄,擾亂吳軍佈置,攝心奪魄,爲後續的正面進攻打下基礎;而夫椒之戰中,吳軍則是利用夜色,以兩翼舟師誤導越軍,使其誤認爲吳軍增兵來襲,瓦解對手鬥志,令其再無戰心,致使越軍一擊即潰。勢是軍事領域的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其含義是指軍事指揮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運用自身軍事實力,通過改變己方正兵與奇兵在時間空間上的分佈和運動,從而造成有力的態勢和強大的衝擊力。然而,《道德經》中講:“有名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也就是說“有”和“無”本是一體,都是深奧而莫測的,共同構成了世界的本源。應用到軍事上,可理解爲:軍隊是由有形(實體)和無形(精神)兩部分組成的,且二者同等重要,軍隊若想保持自身的戰鬥力,二者缺一不可。依此二元理論,那麼兵勢也應分爲有形和無形的兩種,或者在有形和無形中具有兩種表現形式。故而飛刀認爲:上述的勢主要是有形中的勢或者是勢在有形中的表現;而勢在無形中則表現爲其對於對手心靈的震懾力,正是這種震懾力使得敵軍心生恐慌,鬥志瓦解。由此可見,攻心戰術在兩軍交鋒中是何等的重要,如應用得當,真可立見奇效,以一破萬。另外,國家沒有一支作風過硬、訓練有素的軍隊,主將沒有一顆泰山崩於前而不驚的心靈,是很難在紛繁變化的戰場上不被假象所迷惑,牢牢佔據主動,從而立於不敗之地的。

——————————

【1】禹,傳說中國夏代的第一個君主,曾經治過洪水。

【2】允常(?~前497年),春秋時期越國的君主。

【3】勾踐(生卒年不詳),姒姓,名勾踐,又名菼執,春秋末期越國國君。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後臥薪嚐膽,發憤圖強,並於前473年滅吳,終成強國。

【4】靈姑浮(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越國將領。

【5】夫差(前496年~前473年),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早年爲父報仇,英氣勃發,幾乎滅亡越國,後來沉迷於名臣美色,反被勾踐所滅。

【6】伯嚭(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吳國佞臣。

【7】文種(?~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後定居越國,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爲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爲勾踐所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

作者題外話:該文章於2010年4月26日,被推薦至新浪網【草根博客】,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銳博客的推薦與支持!2010年4月27日,被收錄到【新浪文化博客讀書隨筆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文化博客_讀書頻道】的指點與支持!

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三三 國演義第五 取勢第八 楚雄漢上演繹法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四三 平晉亂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三 略說服力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九 桓公得位策算法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一 序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 共叔謀逆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一 序第三 謀攻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 後記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四 老子第二十三 略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 孟子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河西之恥第一 序言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六 北戎之戰第六 商君第八 楚雄漢上第五 取勢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一 序言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三十四 後記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七 詩經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三 國志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四 老子第二 秦頌第五 莊子第八 墨子解空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七 詩經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九 桓公得位
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三三 國演義第五 取勢第八 楚雄漢上演繹法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四三 平晉亂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三 略說服力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九 桓公得位策算法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一 序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 共叔謀逆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一 序第三 謀攻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 後記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四 老子第二十三 略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 孟子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河西之恥第一 序言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六 北戎之戰第六 商君第八 楚雄漢上第五 取勢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一 序言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三十四 後記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七 詩經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三 國志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四 老子第二 秦頌第五 莊子第八 墨子解空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七 詩經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九 桓公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