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軍政形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北宋蘇軾

後漢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風起雲涌、英才輩出的時代,從廣義上講,該時期應該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起,至“西晉滅吳統一天下”止,時間跨度近百年,期間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逐步形成,發展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並最終被晉國所取代。“赤壁之戰”、“劉備借荊州”、“東吳招親”等許多故事早在民間廣爲流傳,成爲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美談;而曹操、諸葛亮、周瑜等亂世英傑以其獨有的魅力,亦爲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道,他們在政治、軍事上的主張與策略對後世影響頗深。爲了能夠更爲方便地解析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更好地瞭解三國時期衆多的歷史事件,我們在解析“三國風雲”之前,首先要對東漢和三國時期的政體制度和行政劃分有一個大致的介紹。

東漢時期,中央政府的官員分“內官”和“外官”兩大類。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作“省中”(亦稱“禁中”),故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省官”的區分。“尚書檯”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其官署設在宮廷之內、禁省之外,主要執掌是管理章奏文書、起草詔令,但實際上政務都由“上書檯”代表君主執掌,因而權力極大。在宮廷之外,“外官”主要有“三公九卿”,他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員。“三公”指太尉、司徒和司空,他們在文武百官中品級最高,名義上的職責是輔導皇帝主持國家政務。東漢的實際政務都同屬尚書檯,因此三公如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就是沒有實權的虛職。東漢末年,袁氏的“四世三公”,指的就是袁氏家族四世均有擔任太尉、司徒或司空職位的大臣,足見其地位異常的顯赫。“九卿”是指太常、光掾、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和少府,主要職責是管理國家日常具體事務,一般不涉及軍政決策。

東漢的行政區分爲郡(國)、縣二級。郡的長官稱太守,根據郡的大小、沒惡,太守的級別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級(分封給諸侯王的郡稱國,行政級別與郡相等);縣的長官爲縣令或縣長,級別從千石至三百石不等。郡之上還設有監察區性質的州。當時,天下被劃分爲十三個州,即司州、冀州、幽州、幷州、涼州、益州、交、荊州、揚州、豫州、徐州、青州和兗州:

司州,位於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弘農郡、河內郡、河南郡和河東郡7個郡級單位組成;

冀州,位於河北中南部,由魏郡、鉅鹿郡、渤海郡、常山國、中山國、安平國、河間國、清河國和趙國9個郡級單位組成;

幽州,位於河北北部,遼寧大部、朝鮮半島北部,由涿郡、代郡、上谷尹、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廣陽郡和遼東屬國11個郡級單位組成;

幷州,位於山西中部、北部、陝西、寧夏、蒙古的一部分,由太原郡、上黨郡、西河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朔方郡和上郡9個郡級單位組成;

涼州,位於甘肅及寧夏大部,由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張掖屬國和居延屬國12個郡級單位組成;

益州,位於四川、雲南大部,廣東、陝西一部分,由漢中郡、巴郡、廣漢郡、蜀郡、犍爲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廣漢屬國和犍爲屬國11個郡級單位組成;

交州,位於廣東、廣西南部等地區,由南海郡、鬱林郡、蒼梧郡、交阯郡、合浦郡、九真郡和日南郡7個郡級單位組成;

荊州,位於湖北、湖南二省及陝西、河南、貴州、廣東的一部分,由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和長沙郡7個郡級單位組成;

揚州,位於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蘇、安徽南部,由九江郡、丹陽郡、豫章郡、吳郡、會稽郡和廬江郡6個郡級單位組成;

豫州,位於河南東部、安徽西部,由潁川郡、汝南郡、樑國、沛國、陳國和魯國6個郡級單位組成;

徐州,位於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包括東海郡、廣陵郡、琅邪國、彭城國和下邳國5個郡級單位組成;

青州,位於山東北部,由平原郡、東萊郡、濟南國、樂安國、北海國和齊國6個郡級單位組成;

兗州,位於山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包括陳留郡、陳郡、泰山郡、山陽郡、濟陰郡、東平國、任城國和濟北國8個郡級單位組成。

在東漢的十三個州中,除司州直屬司隸校尉外,其他十二個州各有一名刺史掌管,其主要職責是巡察下屬郡國政務,年終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彙報,劾奏不稱職的郡國長官。靈帝時,面對“黃巾之亂”,爲了使黃巾軍的勢力無法快速地蔓延至全國,東漢中央政權下放軍政權力至州郡地方,效仿前朝再此設立州牧一職,並提高其地位,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之內的各項大權。如漢末劉表爲荊州牧、袁紹爲冀州牧、徐州牧陶謙等,軍政權力巨大,幾乎等同於東周時期的一方諸侯。

三國時期,曹魏爲魏文帝曹丕廢漢獻帝后建立,其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爲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爲重鎮。曹魏共有87郡及十二州: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東漢荊州北部)、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於西域設置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可見,曹魏佔據了原東漢王朝的核心區域,經濟軍事實力最爲強勁。

蜀漢爲赤壁之戰後劉備所建,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佔東漢荊州西部)、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曾發生多次戰爭並喪失了對荊州的控制權,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其疆域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爲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爲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

孫吳爲赤壁之戰後的孫權所建,其勢力涵蓋揚州、交州、荊州部分地區,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后疆域方穩定下來。其疆域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爲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爲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共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

歷史上,東漢的十三州,大小是極不相等的。小的如青州、兗州,大致相當於現山東省的一半;大的如揚州、益州,地域囊括瞭如今的好幾省。當時的州主要是根據人口、戶籍的多少而劃定的,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州郡劃制繁密,而當時的南方還未甚開發、戶籍稀少,州郡面積遼闊。因此,翻開三國時期的地圖來看,孫吳的疆域比曹魏並小不了太多,而綜合實力卻遠遜於魏國。

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 孟子第七 取捨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五 易經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七 河西之恥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 吳子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九 孫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一 孔子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二 後記第七 韓非子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八 楚雄漢上第七 取捨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 廟算第五 取勢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一 序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九六 韜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七 河西之恥第六三 家分晉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八 商鞅變法第六 商君第十五 心戰井陘說服力第十五 易經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九 齊魏爭雄第四 謀形第五 莊子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七 鉅鹿疑雲第九 項羽分封第三 荀子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莊子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五 羣雄逐鹿前言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
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 孟子第七 取捨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五 易經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七 河西之恥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 吳子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九 孫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一 孔子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二 後記第七 韓非子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八 楚雄漢上第七 取捨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 廟算第五 取勢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一 序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九六 韜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七 河西之恥第六三 家分晉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八 商鞅變法第六 商君第十五 心戰井陘說服力第十五 易經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九 齊魏爭雄第四 謀形第五 莊子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七 鉅鹿疑雲第九 項羽分封第三 荀子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莊子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五 羣雄逐鹿前言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