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 倉亭之戰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官渡之戰後,袁紹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恢復日益渙散的軍心,反而爲掩蓋自己的過失,將先前因忠言直諫而被囚禁的謀士田豐處死,致使河北集團內部人心浮動,冀州諸郡多有舉城邑而投降曹操。建安六年(201年)夏四月,曹軍揚兵河上,擊破袁紹的倉亭軍。此後,袁紹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並且使劉備侵略汝南,汝南賊共都等作爲援應。曹操遣蔡揚進擊共都,蔡軍交戰不利,被共都軍擊敗。至九月,曹操決定回師,親自南征穩定後方。劉備得知曹操親征,走奔劉表,共都的部衆迫於曹軍的兵勢也作鳥獸散了。可見,“倉亭之戰”在《三國志》等信史中並沒有十分詳細的記載,因此很多史學家一直在懷疑其規模的大小甚至是否存在。

飛刀認爲:官渡之戰後,曹操雖然獲勝,但內部資源幾乎枯竭,從其坑殺河北七萬降卒可以看出,當時河南糧草也很緊張,已經很難養活這些俘虜了;曹操如此諳熟韜略、用兵果決,怎會不知“趁熱打鐵、兵貴神速”的道理,然而其沒能連續發動攻擊壓制袁紹,正說明了其兵力並不足以吃掉河北四州;同時劉備和共都侵擾汝南引得曹操主動揮師河南,佐證了曹軍兵力的不足以及後方的空虛;另外,袁紹在戰後收復了諸多反叛郡縣,也證實了袁紹在這場較量中並沒有吃太多的虧,相反還進一步穩定了河北的局勢。因此,歷史上的倉亭之戰規模應該不會很大,至少不是官渡那樣的大規模殲滅戰,且袁紹並未出現巨大的損失,官渡之戰後以曹操當時的能力只能說佔據一定的優勢,贏得了競爭中的主動,卻不具備完全吞併袁紹勢力範圍的能力。倘若袁紹效法秦穆公崤山之敗後,主動承擔責任,嚴懲己過,藉此激勵敗軍將士,避免與曹操正面決戰,駐軍河北、堅守不出,着力於解決河北軍的內部矛盾,休整士卒、體恤百姓、恢復生產、立足農耕,恐怕曹操也很難佔得什麼便宜。適時發展壯大青州勢力,加強側翼牽制對手,威脅河南腹地,袁、曹之間的形勢甚至還有可能被逆轉,至少不失南北相持之勢。然而,袁紹諱言失敗,推諉求脫,一味地將失敗歸咎於種種客觀因素或是下屬的失職,賜死忠言直諫的謀士田豐,表面上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實質上卻會使得上下越發的離心離德,君臣關係疏遠,甚至走向對立。至此,袁紹不僅喪失官渡主力,亦失河北人心。袁紹既無人才兵力,又失公衆人心,則永難與曹操相抗衡,使得錯誤變得更大。作爲政治家,眼前軍事上遭受的挫折並不是最爲可怕的,怕的是失去了下屬支持和天下民心。《道德經》中用水比喻君德,“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天性惠利萬物而無慾不爭,又能處於衆人所惡的低窪之地,故而與道相合。因而,君德如水,道在不避不爭,有責而不以民避,有功而不與臣爭,利物不言,處下不爭,臣民感其恩仁,更愛其君,如此則大有益於治道。反觀袁紹,雖有“四世三公”的聲望,“折節下士”的虛名,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就暴露出其“色厲內荏、愛慕虛榮”的一面,根本不具備傑出領袖的氣質,獨霸一方尚且可以,若想君臨天下差的可就太遠了。

第七 取捨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一 孔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六 商君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九 孫子第十一 孫臏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一 序第十八 呂氏春秋思維的新起點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一 孫臏第六 商君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七 詩經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九 城濮之役策算法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五 易經第六三 家分晉第一 序言第五 帝國反擊第三 秦國興起第一 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八 墨子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三 秦國興起第六 發機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一 序言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三 荀子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前言第四 軍政形勢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三十二 後記解空第二 帝國斜陽解空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八 魏武揮鞭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四 老子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七 韓非子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 共叔謀逆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一 孫臏第二 秦頌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三 略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六 率先崛起第一 序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
第七 取捨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一 孔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六 商君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九 孫子第十一 孫臏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一 序第十八 呂氏春秋思維的新起點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一 孫臏第六 商君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七 詩經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九 城濮之役策算法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五 易經第六三 家分晉第一 序言第五 帝國反擊第三 秦國興起第一 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八 墨子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三 秦國興起第六 發機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一 序言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三 荀子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前言第四 軍政形勢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三十二 後記解空第二 帝國斜陽解空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八 魏武揮鞭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四 老子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七 韓非子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 共叔謀逆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一 孫臏第二 秦頌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三 略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六 率先崛起第一 序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