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三 國志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經典,更是一部文學鉅著。修著該書時,陳壽借鑑了西漢司馬遷的許多成功經驗,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注重人物性格與心理的刻畫,以簡潔、凝練的筆墨爲我們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三國人物肖像。例如,《先主傳》記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當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之時,“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記載,僅寥寥幾字就將劉備韜晦的內心世界傳神地刻畫出來。

此外,“取材精審”則是《三國志》的又一突出特點。陳壽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與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覈,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當時蜀漢沒有設立史官,沒有正經的官史,故陳壽在修編《蜀書》時的難度也就可見一斑了。然而,《三國志》文辭簡約的特點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後經劉宋裴松之注引,增加了其歷史參考價值,成爲該書的有益補充。如今,裴注本《三國志》已成爲研究三國曆史最爲真實詳盡的資料彙編。

我們在充分肯定《三國志》的優點與價值的同時,也必須承認該書在創作上也具有兩大不足:其一,欠缺公允性。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爲陳壽因爲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壽父爲馬謖參軍,謖爲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爲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又能完全排斥私心呢?陳壽對於諸葛先生的評價,固然有些片面,然而通過史實,我們也不難看出,孔明先生用兵水平確實遜於其政治能力,至少應該沒有《三國演義》和民間流傳中那麼神乎其神。其二,多有曲筆與迴護。劉知幾在《史通·直書篇》中認爲“當宜、景開基之始,曹、馬構紛之際,或列營渭曲,見屈武侯,或發仗雲臺,取傷成濟,陳壽、王隱鹹杜其口而無言”,批評陳壽和王隱在修史時對當權人物曹操、司馬懿爲之迴護。客觀上講,陳壽的曲筆確實是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數,最爲嚴重的曲筆則是“高貴鄉公被弒”之事。但是,西晉時期司馬氏推行高壓統治,因有些人物與當時的統治者瓜葛甚深,故這種曲筆也確實是迫不得已;而有些人物與作者具有很大的利害關係,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評價的不公。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政治環境與作者本身只是表面原因,“作者距離修史時代過近”纔是導致部分事實處理失度的根本原因,公允的環境和公允的心態對於史書的修纂是至關重要的。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曾這樣評價《三國志》,“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劉勰的評論充分反映出,與三國志同時期的史書不是立論偏激、根據不足,就是文筆疏闊、不得要領,只有陳壽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文字的協調一致,史實性與文學性的辯證統一。

總之,《三國志》自成書後,雖存在種種先天的缺陷,使其與《史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陳壽凝練卓絕的文筆、嚴謹審慎的態度仍不失爲中國最爲優秀的史學家之一,也使得該書成爲上乘《史記》、《漢書》,下啓晉唐宋明各史的不朽鉅製,至今仍是人們研究三國曆史最爲權威的資料,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 孟子第四 掘地見母策算法第四 掘地見母第五 莊子第七 取捨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 荀子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六 金剛經第三 謀攻說服力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三 謀攻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八 濰水之戰解空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三 略第三十二 後記第五 莊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四三 平晉亂第九 孫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九六 韜第三 謀攻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六 率先崛起第一 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三 荀子第二三 國志第九 兗州危機第五 北制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六 北戎之戰說服力第一 序言第四 老子第十 兵出函谷第四 軍政形勢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說服力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六 商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 孟子第二 秦頌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九六 韜演繹法
第二 孟子第四 掘地見母策算法第四 掘地見母第五 莊子第七 取捨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 荀子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六 金剛經第三 謀攻說服力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三 謀攻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八 濰水之戰解空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三 略第三十二 後記第五 莊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四三 平晉亂第九 孫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九六 韜第三 謀攻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六 率先崛起第一 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三 荀子第二三 國志第九 兗州危機第五 北制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六 北戎之戰說服力第一 序言第四 老子第十 兵出函谷第四 軍政形勢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說服力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六 商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 孟子第二 秦頌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九六 韜演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