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 成皋相持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爲了緩解正面戰場的軍事壓力,扭轉“彭城之戰”後漢軍的頹勢,劉邦接受了韓信提出的“分兵三萬,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策略,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分兵三萬給韓信,以名士張耳爲輔,命其率軍開闢北方戰場。韓信果然不負衆望,迅速攻滅代國,後又巧設奇計,在井陘口大敗趙軍主力,陣斃陳餘,擒趙王歇,並憑藉累勝之勢遣說客說降燕王臧荼,兵不血刃地拿下燕國,平定了河北之地。

相比漢軍韓信軍的連戰連捷,屯守於“成皋-滎陽”一線、扼守天下嚥喉的漢軍主力卻打得異常地艱苦。滎陽,山東通向關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戰國後期,秦國爲了滿足兼併戰爭的需要,進行戰略東移,將滎陽作爲自己“中分天下、兼併四海”的戰略樞紐,不僅駐有強兵勁旅防守,而且在附近設有囤積大量軍需糧草的敖倉以資軍用。其城西面的成皋,古稱虎牢。北臨河水(黃河),南傍嵩山。城東,汜水由嵩山間向北流入河水,是屏障洛陽、確保關中安全的軍事重鎮。可以說,只要能夠控制“成皋-滎陽”,就等於已經一隻腳邁入了關中腹地。項羽自然深明其中厲害,故而,在“彭城之戰”後,親帥楚軍主力圍攻漢軍,力圖從漢軍手中奪取“成皋-滎陽”之地,藉以攻入劉邦集團的關中根本。因此,漢軍與楚軍在該地展開了一場蕩氣迴腸、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稱“成皋之戰”。

交戰之初,張良作爲中國歷史上最爲優秀的謀士,以其敏銳的政治眼光,看出了項羽集團各派勢力間的矛盾,建議劉邦:以政治配合軍事,以進攻輔助防禦,遊說英布倒戈,從南面牽制項羽,配合韓信的北征行動,保障成皋的翼側安全,同時聯絡彭越,襲擾項羽後方,從而遲滯項羽的進攻。同時強調,充分利用好韓信、英布和彭越三名將領是漢軍能否戰勝楚軍的關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謀”。劉邦即按照張良制定的謀略,實施“正面堅持、敵後襲擾、翼側牽制、迂迴發展”的作戰方略,同時讓蕭何經略關中、巴蜀,鞏固後方戰略基地,轉運糧食、輸送兵員,支援前線作戰,通過時間因素,讓關中的強大物質力量發揮出來;還採納陳平的計謀,派遣間諜,以重金賄賂的形式,分化瓦解楚軍,離間楚國的君臣關係,致使後來亞夫范增歸走鄉里。

劉邦集團的這些“伐謀”舉措雖然起到了牽制楚軍、鞏固後方的積極作用,但是正面戰場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項羽看到漢軍的勢力在河北不斷做大,感覺到了形勢的嚴峻,如令漢軍韓信部做大,很可能會使自己處於以孤楚對抗天下的窘境。然而,由於扼守“滎陽-成皋”一線的漢軍劉邦部的存在,楚軍又不能盲目北上,與韓信爭鋒於燕、趙之間,其原因在於一旦楚軍北上,據守於天下心腹之地的劉邦部必然乘勢東進,引兵絕其糧道,斷其歸路。因此,項羽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春,舉全楚之力強攻滎陽進行搏殺,力圖擊破漢軍主力,擒賊擒王,使得各路漢軍不戰自亂,並多次派兵切斷漢軍的糧道,使漢軍劉邦部在補給上出現了很大的困難。時至五月,項羽大軍進逼滎陽,劉邦內乏繼糧、外無援兵,情勢日趨危急。劉邦採納張良的緩兵之計,派出使臣向項羽求和,表示願以滎陽爲界,以西屬漢,以東歸楚,但遭到項羽的拒絕。劉邦無奈,只得採納將軍紀信的計策,由紀信假扮作漢王劉邦,驅車簇擁出滎陽東門,詐言城中食盡,漢王出降,矇騙項羽,而自己則乘機從滎陽西門逃奔成皋。項羽發現自己受騙上當後勃然大怒,燒死紀信,率兵追擊劉邦,很快便攻下了成皋,劉邦倉皇逃回關中。

回到關中後,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再次招募兵員,因秦民多善戎馬,又恨項羽而親漢王,故很快就徵集到了一支新軍。此時,劉邦打算再次東進,匯同滎陽守軍實施反攻,從項羽手中奪回成皋。而謀士轅生則認爲此舉並非最佳方案,建議劉邦派兵出武關(今陝西商南東南),調動楚軍南下,減輕漢滎陽守軍的壓力;同時,讓韓信加緊經營北方戰場,迫使楚軍分散兵力,之後漢軍再擇機重奪成皋。劉邦欣然採納這一計策,率軍經武關出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之間,與英布配合展開攻勢;與此同時,韓信也率部由趙地南下,直抵黃河北岸,與劉邦及滎陽漢軍互相策應。漢軍的行動果然起到了作用,使得項羽率兵南下,迎擊劉邦。此時,劉邦在扯開楚軍的空當後,卻又轉攻爲守,避免同楚軍進行決戰,而讓彭越加強對楚後方的襲擊。彭越不失所望,進展迅速,攻佔了魯南戰略要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直接給楚都彭城造成威脅。漢軍這一連串的軍事行動,體現了其指揮團隊雄闊的大局觀與強大的運籌能力。一時間,項羽首尾不能兼顧,被迫回師東擊彭越,劉邦則乘機收復了成皋。

六月,項羽擊退彭越後,立即回師西進,對劉邦發動第二次攻勢,攻佔滎陽,再奪成皋。並繼續西進,抵達今河南鞏縣一帶。劉邦軍倉猝北渡黃河,逃到小修武(今河南獲嘉東),在那裡徵調到韓信的大部分部隊,以支撐危局,增強正面的防禦。連吃敗仗的劉邦吸取了與項羽作戰失利的教訓,命漢軍一部拒守於鞏(今河南鞏縣西南),一部屯駐小修武,深溝高壘、互爲犄角,但均不與楚軍交鋒。同時,派韓信組建新軍東向擊齊,繼續開闢北方戰場,儘快形成對楚的戰略合圍。又命劉賈率領兩萬人馬從白馬津(今河南滑縣北,舊黃河渡口)渡河,深入楚地,協助彭越,擾亂楚軍後方,截斷楚軍糧道。彭越得到劉賈這支生力軍的支援,很快攻佔了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外黃(今河南杞縣東北)等十七座城池。這就是後人津津樂道的“彭越擾楚”典故的由來。彭越、韓信的軍事行動,給項羽側背造成嚴重的威脅,迫使項羽在九月間停止正面戰場的攻勢,再次回師攻打彭越。項羽臨行前,告誡成皋守將曹咎小心堅守成皋,千萬不要出擊,只要能阻止漢軍東進十五日,自己一定可以擊敗彭越。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劉邦乘項羽東去之機,反攻成皋。守將曹咎開始還遵照項羽的告誡,堅守不出,但是經不起漢軍連日的辱罵和挑戰,一怒之下,率軍出擊。劉邦見時機成熟,便揮師大進,重創曹咎所部楚軍於汜水之上,曹咎兵敗自殺,漢軍乘機再奪成皋,並乘勝推進到廣武(今滎陽東北)一線,收敖倉積粟以充軍用,並在滎陽以東包圍了楚將鍾離眜部。

項羽聽到成皋失守,急忙由睢陽帶領主力返回,同漢軍爭奪成皋,與漢軍對峙於廣武,欲與劉邦決一雌雄。可是漢軍依據險要地形,堅守不戰。雙方對峙數月,項羽無計可施。是時,韓信業已攻佔臨淄,齊地戰事吃緊,項羽不得已只好派龍且帶兵二十萬前往救齊,這就更加減弱了正面戰場的進攻力量。到了十一月,韓信在濰水全殲了楚軍龍且部,平定齊國,對楚軍形成了戰略合圍;因彭越遊軍的不斷襲擾,多次截斷楚軍的補給線,楚軍糧食缺乏;同時,英布所部在淮南也有所發展,項羽腹背受敵,既不能進,又不能退,完全陷入了被動,楚漢雙方的強弱形勢已發生根本的變化。項羽見大勢盡去,遂被迫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爲界,中分天下,爾後引兵東歸。從戰略角度上講,“成皋之戰”以漢勝楚敗而告終。

“成皋之戰”歷時兩年又四個月,楚漢雙方共投入百萬以上兵力。劉邦在“韓信分兵北舉河北、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策略”的基礎上,整合謀臣張良的建議,利用政治、外交手段,拉攏與項羽有隙的英布和彭越,爲己方平添了兩支奇兵,之後又藉助其二人獨立統兵的能力,或襲擾楚軍後方,或南下楚境進行發展,大大地減輕了成皋正面戰場上漢軍的壓力,從而爲北上的漢軍韓信部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最終在韓信平齊之後,成功地對楚形成的戰略合圍。“成皋之戰”中,漢軍指揮集團非常注重政治、軍事、外交的聯合使用和多層次多線路的立體作戰思維,從而達到“正兵”與“奇兵”的密切配合,“主戰場”與“次戰場”的相互支撐,“前方”與“後方”的彼此協調,將“正面相持”、“後方襲擾”、“翼側牽制”和“迂迴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不斷調動削弱楚軍,最終形成了雙方力量的反轉,爲滅楚興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役,劉邦廣泛聽取謀臣的建議,知人善任、果斷分兵;韓信、彭越、英布三將獨擋一面,彼此策應;張良、陳平、酈生等謀士奇計迭出、伐謀攻心,將孫子的“謀攻”妙法演繹得淋漓盡致,體現出劉邦集團對於戰爭的整體駕馭能力,堪稱是中國軍事史上繼“長平之戰”後又一經典戰例,非常值得後世學習與借鑑。

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六 發機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 孟子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三 家分晉第五 取勢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一 序言第一 序言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五 取勢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三 略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 後記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 兵出函谷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 吳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 秦頌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八 墨子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十二 後記第八 定撫關中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 廟算演繹法第二三 國志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三 國志第五 北制之戰第四 老子第三 荀子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六 商君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 謀攻解空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八 定撫關中第四 謀形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六 率先崛起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一 序言第一 孔子
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六 發機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 孟子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三 家分晉第五 取勢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一 序言第一 序言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五 取勢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三 略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 後記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 兵出函谷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 吳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 秦頌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八 墨子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十二 後記第八 定撫關中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 廟算演繹法第二三 國志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三 國志第五 北制之戰第四 老子第三 荀子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六 商君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 謀攻解空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八 定撫關中第四 謀形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六 率先崛起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一 序言第一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