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爲成功的歷史小說之一,它的成功不僅在於其對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的描述,此外,該書對於人物的生動刻畫也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該書的四百多個人物中,作者羅貫中先生對於諸葛亮這位靈魂人物的塑造最爲傳神,形成了極爲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人文感召力,在民間影響深遠,歷來爲人們所敬仰。其筆下的臥龍先生超凡出世,淡泊名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曉人和,算無遺策、計無常形、運兵如神,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凌雲壯志,真可謂是千古賢相的化身。諸葛先生初出茅廬後所指揮或參與指揮的三次火攻戰役(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和火燒赤壁)堪稱《三國演義》中的核心經典,也是書膽所在,特別是“火燒博望”這則著名戰例,恐怕也是臥龍先生征服廣大讀者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據史實記載,這次火攻是劉備指揮的,可能當時諸葛亮還沒有出山,結果也並不是十分的理想,但是這並不影響“演義”中“火燒博望”的藝術性和謀略價值。下面飛刀試着爲您解析一二,大家不妨從中領略一下羅貫中先生的運謀智慧。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劉備自得孔明之後,以師禮相待,遂招募新野之民,命孔明朝夕教演陣法。此時,曹操已徹底剿滅了故袁勢力,平定了河北四州,見劉備做大,便令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劉備得知後,急請孔明畫策,並以劍印付孔明,加以權威。孔明尋思之後,利用“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的地形大做文章,準備借勢伏擊曹軍,遂令關羽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看南面火起,再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令張飛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令關平、劉封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曹兵到時,藉助風勢進行火攻。同時又命趙雲爲前部,主動引誘夏侯惇,不要贏、只要輸,劉備自引一軍爲後援。待到夏侯惇與于禁等引兵至博望,惇分一半精兵作前隊,其餘盡護糧車而行。時當秋月,商飆徐起,曹軍正遇趙雲部,雙方交戰,雲詐敗而走。夏侯惇從後追趕。雲約走十餘里,回馬又戰。不數合又走。韓浩覺得其中有詐,便阻止夏侯惇進兵,惇不聽浩言,直趕至博望坡。一聲炮響,玄德自引軍衝將過來,接應交戰。夏侯惇看到劉備的伏兵已起,戰鬥力還是不行,心中的驕傲之意大增,當時還有些緊張的神經徹底放鬆了,故而下令催軍大進。玄德、趙雲佯作不支,倉惶退後。夏侯惇只顧揮軍趕殺,很快曹軍趕到窄狹處,兩邊盡是蘆葦。于禁等人認爲: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恐劉備採用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馬令軍馬勿進,但此時已經來不及了,劉備軍伏兵順風放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趙雲回軍趕殺,曹軍大敗,抱頭鼠竄,連輜重也被關張二將乘勢截得。夏侯惇收拾殘兵逃回許昌,劉備軍終獲全勝。

劉備軍是役的勝利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對於博望地形、所處時節以及敵將心理的準確把握和靈活利用。首先,“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這一客觀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使用埋伏計策的可能。其次,“秋夜風大無雨”也爲火攻創造了必要條件。對於勢單力孤的劉備軍來說,採用火攻也是唯一可能取勝的戰法。如果單單是埋伏計策,又如何能夠有如此的大勝?三千對十萬,曹軍就是躺在地上讓劉備軍砍,一晚上又能斬殺多少呢?!火攻是《孫子兵法》中極爲強調的一種進攻方式,孫武在“火攻篇”中對其也進行了充分地論述,其認爲火攻主要有五大目標:一是焚燒敵軍的人馬(火人),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聚(火積),三是焚燒敵軍的輜重(火輜),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火庫),五是焚燒敵軍的運輸設施(火隊)。利用火來輔助進攻可以對於敵人的人員物資進行毀滅性的破壞,進而取得戰爭的勝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火攻絕對是劣勢方的首選,可以起到以少勝多、扭轉戰局的效果。我國戰史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等著名戰例都有火攻的應用。最後,劉備親帥一支僞伏兵是“火燒博望”的最亮點。衆所周知,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的宗室名將,自幼精通兵法,對於行兵作戰很有心得,一般的火攻自然都會被其輕易地識破。而夏侯惇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官渡大戰之後曹軍連戰連捷,劉備又是屢次被曹軍擊敗,因此,他打心裡就看不起劉備軍的戰鬥力。這個成見最終造成了夏侯惇臨戰時的判斷失誤。尤其是當僞伏兵出現的時候,由於又是劉備親自率領,夏侯惇不得不相信了這就是劉備的底牌,所以才做出了“痛打落水狗”的打算,拼命追趕,釀成了最後的慘敗。孔明的這一策略真實地詮釋了孫子“順佯敵意”的戰術思想。所謂“順佯敵意”,就是指利用敵人的成見欺騙迷惑對手,或讓其放鬆警惕,輕率冒進;或令其心生疑慮,行動放緩,此類舉措應該歸屬於心理戰的一種。“攻心爲上”是軍事將領在臨戰指揮中最高的命題,而“順佯敵意、攻其彼心之發”的原則則是這一戰法的精髓所在。歷史上,漢高祖劉邦的兩位主要謀士張良和陳平皆是深諳此道的謀攻高手。

“火燒博望”在給與我們無限戰術啓迪的同時,也是存在一些不合理性的。比如,“博望之地是否能夠容納十萬曹軍”、“劉曹雙方兵力的過於懸殊,劉備軍絕對數過低”等問題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然而,瑕不掩瑜,“火燒博望”一節作爲《三國演義》中的名篇,不僅僅是藝術性的成功,其在謀略學上也同樣具有相當的價值,非常值得後來人借鑑。在這裡,飛刀再強調一遍,請大家不要用“不符合史實”來非議一些經典案例,我們學習謀略主要就是爲了實用,事情的真相無論如何,只要能夠對於自身日後的行動有所指導和啓迪就可以了。在我們讀書學史的同時,請千萬不要忘了“實效性”這個永恆的主題,否則滿腹經綸又有何用啊?滿清將領就是讀着這部漢人看來不入廳堂的《三國演義》,打敗了“飽讀兵書、學貫古今”的明朝將領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切記,切記!

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九六 韜第十五 易經第十七 詩經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七 韓非子第二 孟子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八 楚雄漢上思維的新起點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五 易經第十五 易經第九 齊魏爭雄第三 共叔謀逆思維的新起點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 吳子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七 鉅鹿疑雲第四 大澤狂飆第三十二 後記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六三 家分晉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三 國演義第八 後記第二 孟子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七 取捨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 後記第八 商鞅變法第八 後記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一 孔子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策算法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四三 平晉亂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九六 韜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三 國演義第四 謀形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六 發機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 沙丘變亂
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九六 韜第十五 易經第十七 詩經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七 韓非子第二 孟子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八 楚雄漢上思維的新起點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五 易經第十五 易經第九 齊魏爭雄第三 共叔謀逆思維的新起點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 吳子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七 鉅鹿疑雲第四 大澤狂飆第三十二 後記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六三 家分晉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三 國演義第八 後記第二 孟子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七 取捨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 後記第八 商鞅變法第八 後記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一 孔子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策算法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四三 平晉亂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九六 韜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三 國演義第四 謀形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六 發機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 沙丘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