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 邯鄲之戰

《飛刀史評雜論》書友羣:66517937(1羣)53649265(2羣)68995168(3羣)83724298(聊天羣)

爲了您更方便的閱讀飛刀史評雜論最新章節,請記住我們的地址: 手機請登錄:

前262年,秦趙之間爆發的長平大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戰爭持續達三年之久,最終以秦軍的勝利而告終,趙國整整地損失了一代輕壯年,至此元氣盡失,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此形成。秦軍主將白起本想利用坑殺趙軍長平四十萬主力的威懾力,憑藉巨大的心理優勢,一不做二不休乘勝直下趙國都城邯鄲。然而,秦相應侯範睢出於私利,聽信趙國反間,說秦昭王“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王考慮到長平大戰秦軍雖獲得勝利,但傷亡過重,急需休整,同時又擔心魏、楚兩國乘秦軍疲敝,合縱圍攻秦國,故沒能同意白起“急攻邯鄲”的作戰方案。

經過一年的休整,秦軍再度東進,分多路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迫於秦軍的攻勢,遣使與秦國訂約,許割六城求和。正當趙王準備按照和約割讓六城時,大夫虞卿挺身勸阻,認爲割地給秦國,則會令秦的勢力會變得更爲強大,趙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的領土要求卻是無限的,如此割地賂秦,趙國必將走向滅亡,因此建議趙王改用六城賄賂齊國,聯齊抗秦。趙王心懷長平之恨,本就不想屈辱求和,故接受虞卿的建議,對外遣使東見齊王,商討合縱抗秦,並借魏國使者來趙之機,與魏訂立盟約,同時將靈丘送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對韓、燕也是極力交好;對內則積極生產,重整軍備,依託都城邯鄲,擇機與秦再戰。

秦昭王見趙王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合縱抗秦,遂於同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攻趙。秦軍**,於次年正月進抵趙都邯鄲城下。趙國再次起用廉頗爲主將,率軍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並選三千精兵,不斷出擊,疲憊秦軍。王陵戰至第二年,秦軍五校陣亡,仍不能取勝。秦昭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爲帥繼續進攻趙國。白起認爲:趙國自長平之戰後,聯合三晉,結好齊、楚,山東六國懼怕秦國兼併而形成合流,合縱之勢已成;並且趙國上下同仇敵愾、士氣高昂,而秦軍雖然勝於長平,但將士傷亡過重,國內空虛。若遠隔千山萬水,傾國攻趙,一旦趙國與其盟國內外夾擊,則秦軍必敗。白起推說舊疾復發,不肯領命。昭襄王無奈,只好令王?接替王陵爲主將,繼續圍攻邯鄲。

魏安?王派晉鄙率軍十萬救趙,但始終懼怕秦國,僅命晉鄙大軍駐於鄴,作壁觀望。魏國信陵君應趙國平原君所邀,決意救趙,採納門客侯贏之計,通過魏王寵妃如姬盜得魏軍虎符,並由勇士椎殺晉鄙,奪其兵權,挑選精兵八萬馳援趙國。此時,楚春申君黃歇亦率軍救趙,已至安陽。秦軍戰事不利,秦昭王又強令白起領兵。白起始終託病不出。秦昭王大爲憤怒,罷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郵自盡。

此後,魏、楚兩**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屢敗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發動反擊。在三國聯軍的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率殘部退回汾城,秦將鄭安平所部兩萬餘人爲聯軍所困,只好降趙。至此,秦國“破邯鄲、滅趙國”的戰略企圖徹底失敗。

“邯鄲保衛戰”是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關東諸侯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勝。其歷史意義究竟有如何,是否影響了戰國後期的政治格局?在長平之戰後,秦昭王到底應該進行軍隊休整,還是應該接受白起建議連續進攻邯鄲?自古至今,諸如此類話題一直是史評家們熱議的焦點。飛刀認爲: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當年“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其間雖有誇張的成分,但秦軍的傷亡應該也不在少數。白起主張“借長平餘威急攻邯鄲”,其看重的是秦軍在戰鬥中所給與趙人和山東諸國的心靈震撼力和恐懼,利用趙國急切間難於聯合諸侯形成合縱的機會,連續進攻,一舉擊垮趙國。而昭王和範睢則認爲:統一天下是多元的博弈,絕非秦、趙兩國的二元競爭。二元競爭中,完全可以採用“拼實力、拼消耗”的方式,耗盡對手實力,最終剩者爲王。然而,戰國末期的多元博弈則不同,長平大戰秦軍傷亡過重,戰鬥力大幅下降,對付趙軍殘部還可以,倘若魏、楚兩國乘秦軍疲敝,合縱圍攻秦國,秦國則實難招架。秦軍圍殲趙軍主力,斬殺了趙國近一代人的力量,因此趙國的實力一、二十年內也難恢復,秦國統一六國已成爲大勢所趨,不急於一時的戰陣決勝了,常言道:“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最終秦昭王還是採取了穩妥的方法,休整士卒,擇日再戰。白起將軍所注重的是無形中的兵勢,藉此速戰速決;而秦昭王所注重的是兼併天下的通天大計,力圖穩字當先,有進無退。兵法雲:多算勝,少算不勝。上述二人的廟堂決算都是合理的,但算法各異,因此形成的決策不同。邯鄲之戰中,秦軍敗在“單獨使用武力,輕視政治、外交手段,魯莽強攻,缺乏變通”,與“先戰還是後戰”關係並非很大。此外,山東六國在邯鄲保衛戰中的勝利,並沒有太多地影響了戰國末期中原的格局與走勢。究其原因在於:此次合縱並非出於可靠的政治或者利益聯盟,更多的是憑藉信陵君和春申君二人及其門客的個人勇氣與俠義行爲。包括信陵君、春申君在內的“山東四公子”以養士聞名天下,但其廣聚門客的目的不過是藉此迅速擡高自己的政治聲譽,壯大自己的政治力量。拋除攫取君權的企圖不論,“養士”這種僅僅依靠少數精英團體的人才策略,並不注重於激發廣大基層民衆的爲國熱情,單憑着少數人的熱血與機智,缺乏可持續性,獲得一、兩場戰事的勝利尚有可能,但若想扭轉乾坤,那可就是癡人說夢了。

第二 孟子第四 掘地見母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 共叔謀逆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三 國演義第七 韓非子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 漢中對策第三 秦國興起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九六 韜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八 墨子第三 荀子演繹法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三 略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四 老子第十一 孫臏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九 孫子第三 謀攻第十九六 韜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三 謀攻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一 序言第十五 易經第十七 詩經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一 孔子第二 秦頌第三三 國演義第一 孔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 公孫敗亡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後記第一 孔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史記前言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二 鬼谷子第七 取捨第九 齊魏爭雄第三三 國演義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七 鉅鹿疑雲第三十四 後記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 謀攻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二 史記第四 大澤狂飆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說服力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 廟算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三 荀子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七 士人之望第八 楚雄漢上第三十二 後記第七 韓非子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一 秦殤
第二 孟子第四 掘地見母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 共叔謀逆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三 國演義第七 韓非子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 漢中對策第三 秦國興起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九六 韜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八 墨子第三 荀子演繹法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三 略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四 老子第十一 孫臏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九 孫子第三 謀攻第十九六 韜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三 謀攻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一 序言第十五 易經第十七 詩經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一 孔子第二 秦頌第三三 國演義第一 孔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 公孫敗亡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後記第一 孔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史記前言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二 鬼谷子第七 取捨第九 齊魏爭雄第三三 國演義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七 鉅鹿疑雲第三十四 後記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 謀攻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二 史記第四 大澤狂飆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說服力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 廟算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三 荀子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七 士人之望第八 楚雄漢上第三十二 後記第七 韓非子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一 秦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