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杜牧

曠世的梟雄,俊朗的少年,兩位絕色美女,一段亙古傳奇。。。這就是赤壁。

“赤壁之戰”是傳統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爲精彩的一幕,該段故事構思縝密,情節跌宕起伏,登場人物衆多,韜略運用巧妙,大戰小役彼此滲透,長謀短策層出不窮,真是絢爛多彩,煞是好看,讓人慾罷不能。“曹操橫槊賦詩”、“孔明草船借箭”、“周瑜火燒戰船”、“關羽義釋曹操”等均已成爲經典,至今仍被世人廣爲傳頌。在史實中雖然少了很多故事性和傳奇性的因素,但“赤壁之戰”也同樣經典,該戰役是中原曹操集團與荊州劉備集團-江東孫權集團間爲了爭奪勢力空間而爆發的一場鏖戰,始於建安十三年(208年),歷時數月,孫劉聯軍最終在周瑜的指揮下,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在長江一線形成了南北均勢,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政治軍事格局。“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兵學史上最爲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赤壁之戰的起因比較複雜,細想起來卻也是當時天下形勢的必然。曹操在成功追殲故袁勢力、橫掃河朔四州之後,經過了一系列的精心準備(如作玄武池訓練水兵等),意欲親征南下,先剿滅荊州劉表集團,再以該地爲基地,順長江東進,擊敗江東孫權集團,進而完成自己統一天下的宿願。此時,孫權在魯肅“先奪荊州、再圖巴蜀,獨善長江之利,進而兼併天下,退則固守南中”策略的指導下,業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伺機吞併荊、益二州;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也在諸葛亮所陳“隆中對策”的啓發下,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戰略計劃,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積極擴充自身實力。荊州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自古便有霸王之資,楚國盤踞於此,常稱雄於諸侯。時至三國,荊州牧劉表文士出身,只會坐觀成敗、圖收漁人之利,而不會身臨戰陣、攻城奪地,自守尚還可以,但缺少圖王定霸的氣魄,致使荊州彷彿一塊肥肉,成爲了曹、劉、孫三派勢力競相追逐的目標。曹操想利用荊州地處天下中樞的地理位置,以荊州爲基地,次第南征,統一華夏;劉備則是想憑藉自身先入荊州的優勢,捷足先登,再西定巴蜀,徐圖進取、興復漢室;孫權的策略也大致相同,希望西入荊、蜀,獨霸長江、成就偉業。可見,曹、劉、孫三家均已看穿了劉表的無能,並將奪取荊州作爲日後戰略擴張的基石,故實質上三家爲此的戰爭在所難免。

在這三家中,曹操集團實力最強,也最先發力。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採用謀士荀攸之計,親自率精兵十多萬人直出葉縣、宛城(今河南南陽),另遣一支輕騎奔襲襄陽(今屬湖北),直插荊州腹心。八月,劉表在內憂外患中病亡,曹操見此情形,便有意放慢了進軍速度,在對劉表集團施加軍事壓力的同時,積極展開政治誘降,瓦解對手,欲不戰而得荊州。時孫權派魯肅以弔喪爲名,往觀形勢,藉機拉攏劉備,團結劉表舊將,力圖共同對付曹操。魯肅在途中得知曹操進軍荊州的消息,乃晝夜兼程趕向襄陽。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軍。正加緊準備迎敵的劉備得知劉琮投降時,曹軍已過宛城。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屬河南)接受劉琮投降後,逼向荊州腹地。劉備爲避曹軍銳氣,率十餘萬軍民倉促南撤,退向戰略要地江陵(今屬湖北荊沙),並令關羽領萬餘水兵順漢水、溯江水會師。劉備至當陽長阪(今當陽境),與魯肅相見,接受其勸說,願率軍轉東,向孫權靠近。此時曹操已過襄陽,恐劉備強先佔據江陵,便親率五千精騎,晝夜行三百多裡,追上劉備軍,並一舉將其擊潰。劉備僥倖得脫,東奔漢津(今鍾祥境),恰遇關羽船隊,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也領萬餘人接應。劉備軍順漢水至夏口,先遣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見孫權,共謀抗曹,自率軍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孫權見劉備新敗,又懾於曹軍聲威,對聯劉之事舉棋不定。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精闢分析形勢,指出曹軍不過二十餘萬,且有後方不安、遠道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等弱點,堅定了孫權連劉抗曹決心。孫權最終不顧主降派張昭等人的反對,命周瑜、程普爲左右督,率領三萬精銳水軍,與劉備合軍共約五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爲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此時,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會獵吳地,並且親統大軍順長江水陸並進,東下三吳。此時,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停當,並溯江迎擊曹軍,兩軍遇於赤壁。曹軍的步騎精銳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建的水師嚴重缺乏實戰經驗,而荊州新附水軍戰鬥力差,又逢荊州疾疫流行,以致曹軍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見荊州兵過於懈怠,難堪重任,只得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風浪顛簸,以利於北方籍兵士在舟船上作戰,同時加緊演練,待機攻戰。這就是演義中“龐士元鐵鎖連舟”故事的原型,但區別在於曹軍戰船是曹操爲了方便作戰主動連接的,而在此期間龐統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周瑜考慮到敵衆己寡、敵強己弱,不願與曹軍形成消耗戰,故而決意尋機主動出擊、速戰速決。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獻計火攻,得到周瑜的讚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僞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十餘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曹軍以爲黃蓋真的前來投降,就放鬆了戒備,爭相觀看。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衝入曹軍船陣,頓時形成一片火海,並迅速延及岸邊營屯。孫劉聯軍乘勢發起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潰不成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燬餘船,引軍退走。得勝後的孫劉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奔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才得以脫逃。曹操隨即命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去了。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馳援,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試圖溯漢水迂迴曹仁後方。面對孫劉聯軍的凌厲攻勢,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之地,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其壯大發展、進取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了是役失敗的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爲抗擊曹操,只得繼續保持與劉備的聯盟,默許了劉在荊州的發展。荊州至此一分爲三,劉備在南,孫權在東,曹操在北,相互牽制、相互依存,也就形成了魏、蜀、吳鼎足天下的雛形。

縱觀大戰始末,曹操的指揮還是中規中矩的。首先,他在攻擊荊州劉表集團時,兵分奇正,既有大兵團的急速迫近,又有精銳分隊的敵後穿插,在劉表病故之後,充分利用了荊州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分化對手,最終實現了北部荊州的不戰而定。其次,在與劉備的交戰中,集中精銳騎兵,快速追擊,趁劉備軍心浮動之時發起猛攻,一舉擊潰了荊州軍劉備部。用兵果敢迅捷值得稱道。其三,在與東吳軍的水戰中,做法比較持重,初戰不利,馬上選擇了持久的方法與東吳水師抗衡。怪不得,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認爲:“赤壁之戰,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敗之道,然而孫、劉方面,也未見得有何必勝的理由”。不可否認,東吳水軍的作戰能力是非常強的,致使五倍於己的曹軍不能取勝,甚至退守北岸,難以形成合圍,使得兵力優勢無法顯現,但是若想單憑几萬水軍完勝曹軍也絕非易事。然而,周郎最終的取勝原因歸結起來無外乎兩點:一個是曹軍鐵鎖連舟,另一個則是黃蓋詐降火攻。前者可以說是曹操煩的一個錯誤,給了周瑜機遇,而這個錯誤則是由於曹軍指揮者缺乏水戰常識和缺少作戰人員造成的。後者可認爲是上天的一個偶然,給了孫劉聯軍一個東南風,一個絕佳的翻盤機會,這個機會曹操不會知道,因爲他是北方人對當地氣候缺乏瞭解,以爲隆冬時節不可能有東南風的興起,所以放鬆了警惕。因此,曹操的失敗原因在於其對於南方地區地理氣候的不適應以及對於舟船等水戰工具運用的不理解,而周瑜正是憑藉自身的行軍經驗和對水軍作戰的理解,抓住了“曹操鐵鎖連船、隆冬天賜東風”的絕佳機遇,藉助火攻,大破曹軍。此類戰船負薪的火攻戰法如今看來雖也尋常,然則在當時可謂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在曹軍眼裡這一做法絕不亞於“911事件”中基地組織以民用客機撞擊美世貿大廈所帶來的震撼,體現了周瑜作爲一名優秀指揮者超強的把握戰機能力以及對於水戰戰法的深刻理解。在這場兩千年前的赤壁鏖戰中,我們沒有看到太多演義中描寫的華麗計謀和巧妙戰法,但卻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殘酷的二元博弈中,一方不一定將戰術演繹地多麼完美,只要能夠把握時機,充分利用對手所犯的錯誤,同樣能夠取得勝利。孫子曰:“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真用兵之法。

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三 國演義演繹法第五 莊子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六三 家分晉第三 秦國興起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 兵出函谷第四 老子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四 謀形第六 絕世雙雄第三 謀攻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 吳子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一 孫臏第三十二 後記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 吳子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三 奔襲大梁解空第六 商君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 吳子第七 取捨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四 大澤狂飆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 後記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一 序言策算法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三十四 後記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前言第三 荀子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 商君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四 謀形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 吳子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二 鬼谷子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二 孟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九六 韜第六 北戎之戰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魏武揮鞭第六三 家分晉
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三 國演義演繹法第五 莊子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六三 家分晉第三 秦國興起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 兵出函谷第四 老子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四 謀形第六 絕世雙雄第三 謀攻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 吳子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一 孫臏第三十二 後記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 吳子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三 奔襲大梁解空第六 商君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 吳子第七 取捨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四 大澤狂飆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 後記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一 序言策算法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三十四 後記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前言第三 荀子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 商君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四 謀形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 吳子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二 鬼谷子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二 孟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九六 韜第六 北戎之戰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魏武揮鞭第六三 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