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惠能禪師

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禪宗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爲“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經》等經爲典據,到了六祖惠能時,即徹底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這一事件史稱“六祖革命”。惠能圓寂後,其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最爲重要經典。其記載樂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蹟和啓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其品目爲“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

在中國思想史上,談到孔子的貢獻,主要歸功於其對於“仁”的發現。而惠能禪師的貢獻則在於其對於“佛性”與“開悟”的全新理解。其將諸法實相、真如之理,與衆生的自心、本性結合起來,強調“心、佛與衆生,是三無差別”,要求把本性、真心作爲總源頭,將修爲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於己、不待外求的,從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論。所謂的“見性成佛”,即“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衆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也就是《壇經》中講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說可謂是一脈相承。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爲“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的高度。爲此,慧能在《壇經》中提出了“南宗頓教”指導禪者修行實踐的核心方法: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片面,不起心動念;“無相”,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知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住”,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繫縛,以達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的境界。

在惠能禪師及其弟子的不斷努力下,禪宗在中晚唐時逐漸成爲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由於禪宗倡導在日常生活中去直接掌握佛法真諦,因此,禪者們在煮茶、喝茶的過程和形式中,思想慢慢得到感悟,恰好應和了禪宗的這一理念。於是,從那個時期開始,“茶禪一味”的說法漸漸風行於世。飛刀以爲:禪茶一味確實是經典的,不過真正的禪宗大師們是不需要什麼外在條件就可以入定的。正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真正的入定只要求參禪者摒棄塵勞之心,唯念真如本性。客觀地講,禪宗思想的功用還是非常了得的,能夠通過禪定的修行,將人的精神和體能在瞬間凝聚,少林武功就是“禪”在體力上的體現。“禪”能將入定者的全身之力在瞬間凝聚於一事物、一境界,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人類的潛能。從現代角度講,瞬間爆發出的極大能量,更容易衝破閾值,突破自我。因此,這種修爲方式至今仍然爲人們所樂道。

願六祖精神不滅,佛光永鎮寶林道場。

第七 鉅鹿疑雲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七五 羖治秦解空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 廟算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七 取捨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四 謀形第七 河西之恥第五 莊子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 後記第十六 神兵破楚解空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三 荀子第十 吳子第十四 父子雙雄策算法思維的新起點說服力第七 取捨第五 莊子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九 孫子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九 兗州危機第八 商鞅變法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崤之戰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 孟子第二 孟子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八 墨子第四 軍政形勢第六三 家分晉第九 孫子第一 序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 北戎之戰第八 魏武揮鞭第七 鉅鹿疑雲第七 取捨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 崤之戰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四 掘地見母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九六 韜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策算法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 管仲相齊第三十二 後記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七 取捨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 吳子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
第七 鉅鹿疑雲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七五 羖治秦解空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 廟算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七 取捨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四 謀形第七 河西之恥第五 莊子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 後記第十六 神兵破楚解空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三 荀子第十 吳子第十四 父子雙雄策算法思維的新起點說服力第七 取捨第五 莊子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九 孫子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九 兗州危機第八 商鞅變法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崤之戰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 孟子第二 孟子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八 墨子第四 軍政形勢第六三 家分晉第九 孫子第一 序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 北戎之戰第八 魏武揮鞭第七 鉅鹿疑雲第七 取捨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 崤之戰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四 掘地見母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九六 韜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策算法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 管仲相齊第三十二 後記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七 取捨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 吳子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