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序

春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亂世,隨着平王東遷,周天子勢力日益減弱,王業衰微,諸侯之間相互攻伐,戰事頻仍。春秋之際,諸侯間的兼弱攻昧,強大的諸侯不斷對外擴張,吞併弱小的鄰國,勢力最強的諸侯則可以稱雄天下,期間齊桓公【1】、晉文公【2】、楚莊王【3】、吳王闔閭【4】、越王勾踐【5】(秦穆公【6】、宋襄公【7】)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在各諸侯國對外開疆拓土的同時,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其自身內部的實力對比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卿大夫勢力逐漸做大,該階層利用經濟、政治、軍事手段,相互傾軋,甚至駕馭君王。由於深刻的內部鬥爭,強盛一時的齊國君主竟爲其田氏卿族所取代,春秋時世爲盟主的晉國【8】亦被韓、趙、魏三卿所瓜分,“三家分晉”標誌着春秋時期的結束,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戰國時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存在一條定律:政治經濟領域越是穩定,則思想文化領域越單一;相反,政治經濟領域越是動盪,則思想文化領域越活躍,越多樣。故而,春秋時期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最爲迅猛的時期,百傢俱興,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了儒【9】、道【10】、墨【11】、法【12】、陰陽【13】、名【14】、縱橫【15】、雜【16】、農【17】等衆多流派或是流派雛形。其中,以儒、道、墨、法四家最爲重要,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同時鑄就了中華民族兼容幷包的偉大民族性格,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既是一個英才輩出的時代,又是一個思想碰撞的熔爐。歷史是一面鏡子,無所謂褒貶,可以使人們懂得天理循環、興衰得失;謀略是一種手段,無所謂對錯,可以使人們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一個人只要志向高潔,以濟世救民爲己任,雖使用謀略剪除奸佞,仍爲人所稱道。相反,以所謂的道德禁錮自己,最終誤國誤民的人,纔是千古罪人,亦爲人所不齒。春秋諸多事,後學今評之。隨後飛刀將爲您講述春秋時期的軍國政要、人物典故,剖析事件原委,並闡述其現實意義。

——————————

【1】齊桓公(?~前643年)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桓公任管仲爲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並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春秋初年,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侵擾,桓公因勢利導,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就了自己定霸中原的偉業,受到周天子的賞賜。桓公晚年昏庸,特別是在管仲死後,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但縱觀其一生,仍不失爲一代英主。

【2】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早年由於晉國內亂,只得逃亡國外,周遊列國。晚年才藉助秦國的勢力回國爲君,並在趙衰、狐偃、狐毛、賈佗、先軫、魏武子等人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加強軍隊,國力大增,出現“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旋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會集諸侯,邀周天子參加,遂成爲春秋時期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霸主。

【3】楚莊王(?~前591)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旅。又稱熊侶,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間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舉,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使得出國大治,稱雄諸侯。

【4】闔閭(?~前496),又作闔廬,姬姓,名光,著名軍事家,春秋末期吳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曾重用伍子胥、孫武等名臣,西破強楚,威震天下。在南征越人的戰鬥中,受傷而死。

【5】勾踐(生卒年不詳),姒姓,名勾踐,又名菼執,春秋末期越國國君。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後臥薪嚐膽,發憤圖強,並於前473年滅吳,終成強國。

【6】秦穆公(生卒年不詳),嬴姓,名任好,春秋時期秦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間,穆公非常重視人才,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晉惠公,又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後在崤之戰中敗於晉軍,轉而向西發展,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爲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7】宋襄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名茲父。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他乘機圖霸,於前642年聯合衛曹、邾等國伐齊,戰勝四公子之徒,擁立齊孝公而還。次年宋拘執滕君,又與曹,邾二國會盟,使邾君拘執甑君,殺以祭次瞧之杜。前639春,與齊,楚盟於鹿上(今安徽阜陽南)爭作盟主。同年秋,宋楚又會諸候於盂(今河南瞧縣西北),他一度爲楚所拘執。次年,宋合衛,許,滕以伐鄭,楚伐宋以救鄭,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因一味講求仁義,導致大敗,自己亦傷股。不久傷重而死。

【8】晉國,周代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原名唐國,在今山西省南部,是春秋時期最爲強盛的諸侯國。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爲諸侯,晉國被分裂爲韓國、趙國、魏國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爲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爲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9】儒家,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爲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爲儒教。因崇奉孔子爲宗師,故又稱爲孔子學說,對中國以及遠東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經典形成於孔子時代,但是不同時代對儒家經典的解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難對儒家思想下一個面面俱到的定義。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0】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爲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爲,反對鬥爭。

【11】墨家,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爲墨翟。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矩子”,其成員到各國爲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

【12】法家,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等。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爲首,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爲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爲首,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爲首,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爲“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13】陰陽家,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14】名家,戰國時諸子百家之一。以正名辨義爲主,主要代表爲鄧析、惠施、公孫龍等。

【15】縱橫家,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爲主的一派,是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鬼谷子,傑出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等。

【16】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爲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爲代表,分別爲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爲雜家實爲新道家學派。

【17】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

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五 取勢第五 莊子第二 秦頌第四 大澤狂飆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 管仲相齊第一 孔子第十 管仲相齊第三 秦國興起第四 軍政形勢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五 取勢第七 韓非子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一 序言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二 鬼谷子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三 荀子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三 國志第三 謀攻第二十三 略第八 魏武揮鞭第三十二 後記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八 墨子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八 後記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 秦頌第九 孫子第十二 鬼谷子第四 老子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五 取勢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 管仲相齊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二 史記第三 秦國興起第八 楚雄漢上第九 孫子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一 序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一 孫臏演繹法第九 齊魏爭雄第九 項羽分封
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五 取勢第五 莊子第二 秦頌第四 大澤狂飆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 管仲相齊第一 孔子第十 管仲相齊第三 秦國興起第四 軍政形勢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五 取勢第七 韓非子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一 序言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二 鬼谷子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三 荀子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三 國志第三 謀攻第二十三 略第八 魏武揮鞭第三十二 後記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八 墨子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八 後記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 秦頌第九 孫子第十二 鬼谷子第四 老子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五 取勢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 管仲相齊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二 史記第三 秦國興起第八 楚雄漢上第九 孫子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一 序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一 孫臏演繹法第九 齊魏爭雄第九 項羽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