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命陳琳書撰寫討曹檄文並傳檄天下,標誌着袁紹與曹操間的官渡之戰正式爆發。同年二月,身爲冀州牧的袁紹調動了十餘萬河北精銳進軍黎陽(今河南滑縣東北),同時派遣大將顏良率領萬餘人的先頭部隊渡過黃河,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進軍白馬,以保障主力順利渡河南向。四月,曹操爲解除側翼威脅,採納了荀攸的建議,利用“聲東擊西、利誘殲敵”等手段,不僅解除了白馬之圍,而且不斷消耗和殲滅袁軍先頭部隊,連斬顏良、文丑兩員名將,極大地挫動袁軍的士氣。得勝後的曹軍主動退回事先設定好的阻擊陣地——官渡進行防禦。七月,袁紹率兵進軍陽武(今河南*北)。八月,袁軍主力連營而進,抵達官渡後,依沙塠爲屯,東西數十里,與曹軍形成對壘之勢。曹操曾想利用這個以逸待勞的機會發動進攻,給初處戰地的袁軍迎頭一擊。然而,曹軍此次主動出擊的效果並不理想,且士卒傷亡很大,只得退回營壘、堅守待機。此後雙方相持了三個月之久,曹軍雖然屢獲小勝,但以少敵多,又缺少軍糧,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處境十分困難,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此時,荀彧寫信鼓勵其繼續堅守,並建議:袁軍暴師千里、屢攻受挫,計謀和招數大抵用完,情況也不必曹方好,正可以藉助對方鬆懈怠慢之際,出奇制勝。曹操在荀彧和郭嘉等謀士的鼓勵下決定繼續與袁紹在官渡進行對峙,同時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派徐晃、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供給困難。在曹、袁雙方的戰略相持之中,糧草供給這個敏感而又突出的問題將決定着袁、曹雙方的最終命運。

建安四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隊從河北調運糧草,令大將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並屯積在距離袁軍官渡大營以北約四十里的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根據時節推測這些軍糧很可能是袁軍過冬所用的軍糧物資,由於前次徐晃成功截擊、燒燬袁軍糧車數千輛,如今袁軍的糧草也不不充足。因此次糧草關係格外重大,謀士沮授建議:“增派將軍蔣奇率一支軍隊,守護烏巢翼側,以防曹軍抄襲”,可惜袁紹沒能採納。謀士許攸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透露了“袁軍糧草輜重皆存於烏巢”的軍事秘密,並建議曹操派精兵奇襲,焚燬烏巢的糧秣軍資,使袁軍不戰自潰。當時很多人懷疑許攸的情報是否有假,但在謀士荀攸和賈詡支持下,曹操果斷地採納了許攸的建議,放手進行突襲行動:留曹洪、荀攸堅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勒口,每人帶一束柴草,乘着夜色,走小路偷襲烏巢。曹軍到達烏巢後立即展開圍攻放火,袁軍毫無戒備,一片混亂。至拂曉時,淳于瓊見曹軍兵少,便集結部隊,出營佈陣,企圖反撲。曹操率軍迅猛衝擊,淳于瓊只得退回營中。得知曹操襲擊烏巢後,袁紹沒能接受張合等人急救烏巢的建議,反而聽信了郭圖“以重兵攻取曹營”的亂言,進一步作出了錯誤處置,只派一部騎兵救援烏巢,而以高覽、張郃率主力猛攻官渡曹軍老營。此時,曹洪早已依照曹操的安排,佈置好了嚴密的防禦,袁軍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攻克。烏巢方面,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並燒燬其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袁軍前線,袁軍軍心動搖,郭圖害怕因失策而治罪,反而誣陷張合、高覽的將領,致使袁軍指揮層內部出現分裂,張、高二將率領部衆投降曹操,袁軍土崩瓦解。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倉惶帶八百騎退回河北。是役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長達一年之久的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操的完勝而宣告結束。

後世談到官渡之戰,多將奇襲烏巢作爲戰役的轉折點。《三國志》中對曹操奇襲烏巢講述得非常詳細,但曹操是如何將袁軍官渡主力擊潰的並沒有什麼正面的記載。《三國演義·第三十回》中描寫:“曹操接受荀攸的建議,使大小三軍,揚言調撥人馬,一路取酸棗,攻鄴郡;一路取黎陽,斷袁兵歸路。紹得知後大驚,急遣袁譚分兵五萬救鄴郡,辛明分兵五萬救黎陽,連夜起行。曹操探知袁紹兵動,便分大隊軍馬,八路齊出,直衝紹營。袁軍俱無鬥志,四散奔走,遂大潰。”這多半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缺乏文獻證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袁紹當時非常的恐慌,指揮相當混亂。袁紹偏聽偏信、獨斷專行,郭圖爲推卸責任而陷害領軍將領,造成了袁軍將領與袁紹離心離德;曹操焚燬了袁紹的輜重造成了袁軍士卒的恐慌,沒有過冬的物資,基層士卒的生存都是問題,哪還有心思打仗?上述這兩點原因致使袁軍在隨後雙方主力會戰中完全沒有盡力,平日的戰鬥水平根本就沒能發揮出來,故而造成了全面潰敗。這一點從曹操坑殺了七萬餘河北降卒也能夠得到一定的印證,十分之七的投降比例說明了袁軍從上到下根本就不想在打下去了。《道德經》中講:“有名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也就是說“有”和“無”本是一體,都是深奧而莫測的,共同構成了世界的本源。應用到軍事上,可理解爲:軍隊是由有形(實體)和無形(精神)兩部分組成的,且二者同等重要,軍隊若想保持自身的戰鬥力,二者缺一不可。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了一年之久,袁紹過分重視正面戰場、不敢放手製奇制變,袁軍上下普遍認爲這場戰爭很難在短期內結束,那麼袁紹軍的冬日補給也就必須充足,否則十萬人馬根本無法生存。因此,與其說烏巢燒掉了袁軍全部的輜重,還不如說燒掉了袁軍士卒的戰鬥下去的信心。信心的喪失可以說是袁軍崩潰的主要原因。

此外,古代行兵作戰,將帥往往是通過奇正分合,指揮軍隊有序地投入作戰的。《握奇經》中“八陣,四爲正,四爲奇,餘奇爲握奇”的佈陣要訣闡述了冷兵器時期陣地戰排兵佈陣中奇正分佈的規則,其實不論佈陣對敵,還是行軍突襲,正兵和奇兵都是作戰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裡的“正”指的是正面的、常規的軍事行動和軍事謀略,這裡的“奇”指的是側面的、反常的軍事行動和軍事謀略,其二者互相配合因敵變化,則構成了用兵作戰的基本方法。翻閱古今戰策,奇正分合的水平是一個軍事指揮家的重要標誌,尤其大兵團作戰時,指揮者更應該頭腦清楚,通過“分兵運兵”達到“奪氣取勢”的效果,進而掌控整個戰局。我們所講的官渡之戰便是極具代表性的戰例之一,處於劣勢的曹操在率領主力堅守正面戰場的同時,不斷通過“奇正分兵”的方式,調動對手、爭取主動。在戰前佈置時,曹操派遣臧霸和鍾繇兩人分別前往青州和關中,充分考慮到此二人在當地的影響力,藉此聯合地方勢力共同抵擋袁紹,撐住了曹軍的兩翼,極大地支持了曹袁決戰的正面戰場;在初期接觸時,利用正兵作佯渡黃河、截斷袁軍後路之勢,以輕銳奇兵突襲白馬顏良部,致使袁軍慘敗;在防禦過程中,派出曹仁率領一支騎兵擊潰了聲援袁紹的劉備和劉闢的部隊,同時也掃清其他騷擾曹軍後方和側翼的袁軍,並且派徐晃、史渙騷擾袁軍側後,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供給困難;決戰時刻到來時,曹操又親帥精銳步騎五千,襲擊烏巢,焚燬糧草,給袁軍以致命一擊。此類種種舉不勝舉,足見曹操出色的臨戰指揮調度和擇人任勢的能力。另外,我們也要看到奇兵屢建奇功的深層次原因正是因爲正兵的存在,沒有正兵吸引敵人的注意,區區一兩支奇兵怎麼能夠出其不意,決定戰場的勝負呢!老子有一句名言:“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說的就是“有”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正是因爲“無”的存在,而常人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我們在此也不妨套用老子這句話:“奇之以爲功,正之以爲用。”飛刀認爲,正戰與奇戰是一體的,不是兩回事,是一個成功的軍事行動的兩個方面。此二者互爲表裡,正可爲奇,奇亦可爲正。曹操真正指揮才能和曹軍強大的戰鬥力還是在官渡以少敵多、固守待機中體現的;沒有官渡穩固的正面防禦屢次挫動袁軍的進攻,奇襲烏巢的機會或許根本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也不一定能夠造成袁軍心理的徹底崩潰。由此可見,沒有常規的強悍的正面作戰,一切的所謂的奇謀神策,都不過是花拳繡腿而已,是絕禁不住實戰考驗的!

第九 孫子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三 國志第一 孔子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八 商鞅變法第七 取捨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二 鬼谷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五 易經第九 孫子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一 序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七 韓非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 秦頌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六 商君第九 項羽分封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六 發機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 後記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三 國志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一 序言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 孟子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三 國志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三 國志第九 孫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思維的新起點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五 北制之戰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四 老子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五 莊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二 後記第九 孫子第一 序言第二十 後記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四 謀形第七 河西之恥第八 墨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四 老子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一 孫臏第十四 胡服騎射
第九 孫子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三 國志第一 孔子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八 商鞅變法第七 取捨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二 鬼谷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五 易經第九 孫子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一 序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七 韓非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 秦頌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六 商君第九 項羽分封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六 發機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 後記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三 國志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一 序言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 孟子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三 國志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三 國志第九 孫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思維的新起點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五 北制之戰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四 老子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五 莊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二 後記第九 孫子第一 序言第二十 後記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四 謀形第七 河西之恥第八 墨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四 老子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一 孫臏第十四 胡服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