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韓非子

韓非子,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晚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同是荀子的入室弟子。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爲顯學,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引入道家老子的觀點,反對復古主義,力主因時制宜、積極進取,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大政策。同時,韓非還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其一生著作豐厚,主要收錄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子》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餘萬字,文章風格嚴峻峭刻、乾脆犀利,包含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其中,《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名篇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堪稱百代權謀之聖典。

戰國時期,法家思潮發展迅速,流派紛呈,主要有“法”、“術”、“勢”三大流派,代表人物分別爲商鞅、申不害、慎到。“法”指法制,即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術”指權術,即國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對抗政敵,監控下屬,以維護自身的權位;“勢”指權威,即國君要彙集權力於一身,具有絕對的威信,才能駕馭臣下,統領萬民。韓非着重總結了三者的思想精華,結合其恩師荀子 “性惡論”的思想,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爲一爐,其認爲: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有“法”無 “術”,缺乏監控,很難保證法令的實施效果;有“術”無“法”,只是行政的皮毛,缺乏法典的厚重支撐。因此,國家圖強圖治,臣下必須遵法盡責,君主則必須要善用權術(如,著名的“內儲七術”),做到“術以知奸”。國君對臣下不能過於信任,要“審合刑名”,以功用效的爲準繩,同時,做到“衆端參觀”,豐富視聽,防止偏聽偏信。此外,只有“法”和“術”還是不夠的,此二者還必須有“勢”作爲權利保證。“勢”,即權勢、政權。在其《難者》一文中,韓非引用慎到所說的“堯爲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爲天子能亂天下”,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的論點。主張君主利用人們“無不畏誅而利慶賞”的心理,通過 “刑”、“德”二柄,使民衆畏威而歸利,鞏固自身的統治。由此可見,在韓非眼裡,“法”是治國的基石,“術”是駕馭的手段,“勢”則是法律最終能夠發揮作用的根本保障,三者密切配合、相互支撐纔是政權鞏固、國家富強的根本所在。

韓非的政治思想爲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標誌着中國封建政治理論的成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然而,韓非提倡的一大部分論點與策略均屬於“陰謀”,且主張過於消刻,過分誇大了人性惡的一面,而忽視了人性善的一面和民心向背的問題,雖較爲適應戰國亂世,但終非國家久治之道,對此也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九 兗州危機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一 序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 兵出函谷第八 後記第六 商君第二三 國志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 秦頌第四 謀形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九 兗州危機第三十四 後記第四 掘地見母第七 取捨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一 秦殤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 後記第四 大澤狂飆第六 商君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取勢第三 荀子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思維的新起點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四 周敦頤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三 略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一 孫臏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八 後記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七 取捨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七 詩經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楚雄漢上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四 軍政形勢第五 莊子第四 老子第二十三 略第三 沙丘變亂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三 國志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七 韓非子第三 秦國興起第六 商君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三 略第四 軍政形勢策算法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三 國志
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九 兗州危機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一 序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 兵出函谷第八 後記第六 商君第二三 國志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 秦頌第四 謀形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九 兗州危機第三十四 後記第四 掘地見母第七 取捨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一 秦殤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 後記第四 大澤狂飆第六 商君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取勢第三 荀子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思維的新起點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四 周敦頤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三 略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一 孫臏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八 後記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七 取捨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七 詩經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楚雄漢上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四 軍政形勢第五 莊子第四 老子第二十三 略第三 沙丘變亂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三 國志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七 韓非子第三 秦國興起第六 商君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三 略第四 軍政形勢策算法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三 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