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假道伐虢

春秋之際,羣雄並起,在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同時,北方的另一個強國也在悄然崛起,那就是晉國【1】。晉,姬姓,西周初年,成王【2】剪桐葉爲珪,封其弟叔虞【3】於唐(今山西翼城西),叔虞子改稱晉,後曾遷都於曲沃、絳、新田等地。西周末年,晉文侯【4】擁戴平王東遷洛邑,爲東周的締造立有大功,受到平王獎賞。晉國地處幷州,內有沃野千里,外得山川險固,易守難攻,確有王霸之資。歷經數代君主的努力,待到春秋中前期,晉國國力雄厚,人民富足,兵甲衆多,成爲當時名副其實的強國,甚至在名相管仲眼裡其實力已在齊國之上。但晉國地處中國北部,南有大河險川爲限,亦有虞、虢二國爲阻,其勢力若想直通河洛,入主中原,成就霸主之業,必當先破此二國。然而,虢、虞兩國雖地窄人稀,國力不強,但其同姓毗鄰,世爲盟國,晉如襲虞,虢則發兵相助;晉若攻虢,虞亦出師爲援。由於這一同盟的存在,使得躊躇滿志的晉獻公【5】一時間也難以打開局面,只得暫且作罷。此時,大夫荀息【6】獻上一計,其認爲:晉國若想以較小的代價攻破虢虞兩國,打通其通往中原腹地的戰略通道,首先必須離間此兩國的同盟關係,使其互不爲援,從而各個擊破。虞侯性貪,當投其所好,請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兩件重寶行賄虞侯,假途於虞以伐虢,眼前雖棄重寶,後必復得,此乃先棄後取之策。晉侯依計,命荀息出使虞國,奉上寶物,謂虞侯曰:今虢爲不道,保於逆旅,屢犯晉之南鄙,敢請假道以問罪於虢。虞侯見此重禮,心中大喜,故欣然許之,且相約出兵以助晉師。良臣宮之奇諫而不聽。是年夏,晉大夫裡克、荀息率軍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得勝後,晉軍班師回國,途徑虞國,主將裡克詐病不起,暫駐軍於虞郊,乘虞侯不備,發動突襲而滅虞,獲全勝。

晉軍以付出不大的代價就取得了吞併虢、虞兩國的輝煌勝利,這固然是有晉國的強大國力作爲支撐,但很大的程度上也有賴於荀息高超的謀略手段。晉大夫荀息不僅全面瞭解虢、虞兩國的客觀狀況,而且對於虞公的個性弱點更是瞭如指掌,因而巧妙地設計出假道伐虢的計謀,誘以重利,使詐借道,分化對手,一箭雙鵰,成功地實現了晉國的兼併戰略。鬥智勝於鬥力,伐謀上於伐兵,列強爭雄,任何一國均不可能以一己之力而抗天下的。這就要求,強國在爭霸過程中,以引誘和施壓等多種政治外交手段,輔佐其正面的軍事行動,從而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既有勝利之實,又未過度地消耗自身的力量,可謂兵不頓而力可全。反之,諸如戰國時期的齊閔王窮兵黷武,雖有五戰之勝,但民衆久已疲敝,後竟一戰爲燕國所敗,身死國亡,不可不引以爲戒。故而,古來如欲成王事者必以全而爭於天下,巧使計謀,廣播仁義,假外交政治等諸多非戰爭手段,分化瓦解對手,以減輕正面戰場的壓力,爲自身的兼併戰爭掃清障礙。

——————————

【1】晉國,周代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原名唐國,在今山西省南部,是春秋時期最爲強盛的諸侯國。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爲諸侯,晉國被分裂爲韓國、趙國、魏國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爲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爲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2】周成王(前1055年~前1021年),姓姬,名誦,是中國西周第二代國王,諡號成王。

【3】叔虞(生卒年不詳),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

【4】晉文侯(前781年~前746年),姬姓,名仇,西周末年至春秋早期的晉國君主,第十一任國君。

【5】晉獻公(?~前651年),姬姓,晉氏,名詭諸。春秋時代的晉國君主。

【6】荀息(生卒年不詳),名黯,息爲表字,春秋時代晉國大夫。

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六三 家分晉第七 取捨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四 謀形第七 士人之望解空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三 國志第六 率先崛起第三 荀子第二三 國志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 秦頌第八 商鞅變法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八 後記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二 史記第六 商君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六 商君第二 廟算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四 謀形第十 漢中對策第三三 國演義第一 序言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 管仲相齊演繹法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 兵出函谷第五 莊子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九 桓公得位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五 莊子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 大澤狂飆說服力第三 共叔謀逆解空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三十二 後記第一 序言第二三 國志第八 魏武揮鞭第七 士人之望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
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六三 家分晉第七 取捨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四 謀形第七 士人之望解空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三 國志第六 率先崛起第三 荀子第二三 國志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 秦頌第八 商鞅變法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八 後記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二 史記第六 商君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六 商君第二 廟算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四 謀形第十 漢中對策第三三 國演義第一 序言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 管仲相齊演繹法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 兵出函谷第五 莊子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九 桓公得位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五 莊子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 大澤狂飆說服力第三 共叔謀逆解空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三十二 後記第一 序言第二三 國志第八 魏武揮鞭第七 士人之望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