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 長平大戰

《飛刀史評雜論》書友羣:66517937(1羣)53649265(2羣)68995168(3羣)83724298(聊天羣)

爲了您更方便的閱讀飛刀史評雜論最新章節,請記住我們的地址: 手機請登錄:

秦昭王中後期,昭王一改以往秦國傳統的“連橫”策略,採納謀士範睢的“遠交近攻、蠶食天下”之計,調整國家戰略,將韓、魏兩國作爲秦國東擴的重點,先結合利誘與威懾兩大手段,親附控制韓、魏,藉以威服楚、趙,從而迫使齊國親秦,然後回過頭來再消滅韓、魏,次第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逐步兼併天下。

昭王三十九年,昭王用範睢謀,派兵伐魏,攻佔懷。兩年後,又攻佔邢丘。昭王四十二年,範睢又爲昭王謀劃攻打韓國,攻佔地處韓國咽喉地帶的滎陽重鎮,將韓斷爲三截,韓國只得聽命於秦。四十五年,秦再次進攻韓國,佔領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與國都的戰略通道。在秦國的連續打擊下,韓桓惠王實在難以堅持,決定主動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率衆獻郡於趙國,意欲將戰國時期的另一軍事強國趙國拖入戰爭,藉助其軍事力量抗擊強秦。趙孝成王貪婪成性,目光短淺,爲圖上黨之地,在對困難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封馮亭爲華陽君,仍爲上黨郡守,並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秦昭王得悉後,並沒有因憤怒而草率興師,而是經過了自身充分思考與朝野權衡利弊後,認爲齊國與楚國已在連年的戰爭中喪失了爭霸中原的實力,後起的趙國是唯一能對秦國構成威脅的山東國家,也是大秦統一六國的諸侯不可迴避的障礙,故決定藉此機會與趙國展開決戰,加快秦國統一進程。一方面,派軍進攻韓國的緱氏、綸等地,震懾韓桓惠王,並阻斷韓、魏、楚北上增援趙國的通道;另一方面,令左庶長王?率領秦軍主力,進攻上黨,且以此爲跳板進攻趙國。四十七年,緱氏、綸、上黨三地均被秦軍攻陷。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倉促間趙孝成王拜廉頗爲主將,統領趙軍主力駐於長平,以便鎮撫上黨流民。秦軍主將王?也揮師北上,進攻趙國,兩軍在長平相遇,“秦趙長平大戰”一觸即發。

交戰之初,趙軍士卒與秦國先頭部隊相遇,秦軍甚爲勇銳,一戰擊潰趙軍,斬趙裨將茄。秦軍隨後接連挫敗趙軍,趙軍面對秦軍的強大攻勢,只得築壘防守。秦軍又進攻趙軍營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趙軍西壘壁。廉頗基於“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壁不出,以老秦軍”的策略,試圖藉助本土地利,拖垮遠道而來的秦軍。秦軍多次挑戰,趙國俱不出兵。秦軍無奈,只得強攻,但趙軍防守有度,秦軍舉步維艱,攻戰年餘毫無進展。該階段,趙軍雖有一定損失,但也算較爲成功地頂住了秦軍的攻勢。

漫長的拉鋸戰,改變了秦、趙雙方的心態,因後勤補給線漫長,秦軍難以爲繼;而趙國由於農業不夠發達,軍糧供給也同樣出現了困難,故趙王對於廉頗的與秦軍拼實力、拼消耗的做法表示不滿。秦間探得此事回報咸陽,應侯范雎見有機可尋,建議昭王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既麻痹了趙國統治階層,使其保存謀和夢想,又使得其他諸侯國不敢冒然支援趙國;同時,派人攜千金行賄趙國權臣,巧施離間之計,散佈流言。趙孝成王本就不滿廉頗連吃敗仗,損兵折將,因而聽信流言,臨陣換將,撤銷了廉頗的統帥權,啓用年輕將領趙括爲長平前線主將。趙括,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長於論策,但實戰經驗相對缺乏,不曉兵法活用。其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遵循趙王之命,撤換大批支持廉頗固守策略的將領,收縮兵力,準備主動進擊秦軍,企圖一戰而殲滅秦軍,收復上黨。秦昭王見趙國中計,暗中命白起爲主將,王齙爲副將,並下令知情者不得泄露此事,違令者斬。白起面對輕敵高傲的趙括和急於決戰的趙軍,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依託有利地形構築防禦陣地,準備迎擊趙軍主力的進攻。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進擊秦軍前部。秦軍依照白起將令,接戰後不久便詐敗而走,一步步地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的戰場之中。在決戰開始後,白起派遣由兩萬五千人組成的奇兵預先埋伏,準備隨時插向趙軍側後,截斷趙軍退路,同時另派五千騎兵蟄伏待機,牽制對手,一旦時機成熟,遮絕留守本壘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繫。趙括渾然不知秦軍的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秦軍預設的兩隻奇兵奮力殺出,將趙軍完全分爲兩段。趙軍出擊的主力失去了物資補給;留守的部隊空守着糧草輜重卻無力支援決戰。秦軍抓住有利的態勢,派出輕兵死士反覆衝擊趙軍。面對險惡的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順勢穿插,完成了對趙軍主力的全面合圍。趙軍被圍的消息傳至邯鄲,趙孝成王始料不及,大爲驚慌,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齊、楚、魏等國。但是,由於此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且得到秦王厚待之事天下盡知,諸侯國恐趙國反覆對己不利,故均不願出師救趙。趙孝成王只得臨時征伐本國男丁趕往長平前線救援。而秦昭王得知秦軍成功合圍趙軍主力的消息後,親自從咸陽趕至臨近前線的河內郡,給國人賜爵一級,令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前往阻擊趙國援軍與供給,支援長平會戰。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和補給,至同年九月,趙軍不得食已有四十六天,軍中竟然出現自相殘殺而食的現象。趙括只得親自率領銳卒,搏殺突圍,混戰中被秦軍射殺,突圍失敗。四十餘萬趙軍既無統帥,又無戰心,被迫投降秦軍。白起認爲,趙人反覆無常,且數量巨大,一旦作亂,局面很難掌控,故而將降卒悉數坑殺,僅遺年幼者二百四十人歸趙。長平大戰,趙國整整地損失了一代輕壯年,至此元氣盡失,秦軍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此形成,天下統一的時代很快就要到來!

長平大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不僅爲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確立了絕對的軍事優勢,而且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秦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在秦、趙兩個實力相近的軍事強國的對決中,趙國落敗也不能算是出人意料,但敗得如此之慘,卻是值得人們深思的。首先,趙國對長平之戰的性質判斷失誤。秦軍進攻上黨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擴張戰爭,秦國只是將其作爲一個氣機,其真正目的在於進攻趙國,消滅趙軍主力與有生力量,爲秦國滅六國掃清障礙。正是由於判斷的失誤,趙孝成王只是貪圖眼前利益接受了上黨地區,並未進行深度地謀劃與佈防,反而在戰爭之初竟被遠道而來的秦軍打得措手不及,喪失山西西部的地理優勢;在秦國假意談判的時候,趙孝成王又在“戰”與“和”的問題上舉棋不定,與秦國時打時談,既沒有傾國死戰的決心與準備,又給其他國家造成錯覺,孤立了趙國,致使趙軍被圍,竟無一國出兵出糧就趙。相反,秦昭王在合圍趙軍主力後,親往長平前線,給國人賜爵一級,令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前往阻擊趙國援軍與供給,就充分地說明了秦昭王血戰到底的決心,鼓舞了國人,大幅提高了秦軍的士氣,爲持久的戰鬥注入了心力。其次,趙軍指揮不利。趙括輕敵冒進固然不對,但廉頗的指揮也絕非盡善盡美。長平大戰在廉頗統率時,就已經分出了勝負,只是若如廉頗那樣指揮,趙國不會敗得如此之慘而已。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雖說效果顯著,但終究僅僅是一場軍事改革,至多也就是促進了文化融合,是不能與秦國的商鞅變法相提並論的。趙國國力,特別是農耕實力,是完全無法與秦國相比的,一旦與秦國作戰,趙國的優勢在於他的軍隊戰鬥力和將領指揮水平,必須利用謀略與衝擊力,搏殺秦軍,方有勝算。趙奢正是利用這一方法,在閼與大破秦軍的。以秦國雄厚的實力,趙國一旦被其拖入持久戰、消耗戰,那麼敗局就已經定了。廉頗只知道消極地防禦,想要靠趙國的國力耗走秦軍是不可能的,正如西方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所講:“防禦這種作戰形式決不是單純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擊組成的盾牌。”故而,趙軍應當儘早尋找有利的時機出戰,大量殲滅秦軍有生力量,方可徹底挫敗秦軍此番的傾國攻勢,這纔是“攻式防禦”的真諦所在。其三,秦國謀略適當。戰役前期,爲了防止其他國家救援趙國,秦昭王派遣一支秦軍偏師阻擋韓、魏、楚等過於黃河之南,並同時製造和談假象,迷惑山東諸國,使其不敢貿然興師救趙。戰役後期,白起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靈活的作戰指揮藝術,多路奇兵大範圍穿插,致使急於求戰的趙軍身陷重圍。另外,範睢施反間計,令趙國以趙括替換廉頗,確實成爲了整個戰役的轉折點,爲秦軍的全勝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長平大戰,秦國君臣將謀略戰、外交戰、陣地戰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藉助廟堂謀略和外交鬥爭爲正面戰場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將孫子“謀攻”妙法演繹得淋漓盡致,在中國戰爭史乃至世界戰爭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一 序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 廟算第四 軍政形勢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四 謀形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四 周敦頤思維的新起點第七 韓非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八 楚雄漢上第八 魏武揮鞭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一 孔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五 取勢第四 謀形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一 秦殤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一 序言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策算法第五 取勢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北制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一 序言第八 楚雄漢上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 後記第一 孔子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六 發機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三 國志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 公孫敗亡第五 莊子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 吳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六 絕世雙雄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三 秦國興起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士人之望第一 序第十五 易經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一 序言第二 秦頌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 謀攻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四 父子雙雄
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一 序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 廟算第四 軍政形勢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四 謀形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四 周敦頤思維的新起點第七 韓非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八 楚雄漢上第八 魏武揮鞭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一 孔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五 取勢第四 謀形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一 秦殤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一 序言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策算法第五 取勢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北制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一 序言第八 楚雄漢上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 後記第一 孔子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六 發機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三 國志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 公孫敗亡第五 莊子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 吳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六 絕世雙雄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三 秦國興起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士人之望第一 序第十五 易經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一 序言第二 秦頌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 謀攻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四 父子雙雄